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合集下载

河道变迁

河道变迁

河道变迁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变迁过程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变迁过程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变迁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杰作。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迁,这些变迁影响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20世纪20年代初,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多次洪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物质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

1928年至1938年,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黄河整治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洪水,维护河道的稳定。

在这几次整治工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固河堤、开挖河道、修建水库和水闸等。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整治工程的效果并不显著。

此外,在黄河上游地区,山洪频发,导致黄河的含沙量较高,河道堆积严重,沙砾淤积导致河道变浅,形成了水患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上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上游的土地沙化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来减少泥沙的沉积,改善黄河河道的流量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搬迁移民,使得沙漠化严重的地区恢复了生态环境。

在整治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政府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来增加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此外,沿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还建设了大型发电站,用于电力生产。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黄河流域面临了新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工业化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黄河水资源的紧缺问题逐渐凸显。

同时,由于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黄河上游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水质恶化,使得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和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土地沙化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政策。

其次,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和生态农业,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 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荆江河道变迁图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 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 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 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 态的自然景观。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 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 四个时期。 一、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 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 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 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今日洪泽湖图
四黄河改道与水灾的原因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 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土壤的侵蚀70%是自然因素,30%是人为作用。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第二节 长江的演变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 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 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宜昌以下长江中 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 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二、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 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 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 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三、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 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 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 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造。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它的路径贯穿了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抵杭州市余杭区,西到四川省广汉市,全长1800多公里,宽度在50-120米之间。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运河的形成是通过汇集多个水系所组成。

例如淮河、黄河河网等,与内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大都洛阳将军召开国内首个水利治理会议,旨在规划利用当时河流的水力资源,后来素有“天下第一运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行。

第二时期是汉朝时期,大运河成为桥梁和运输媒介。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主要是为了经济和交通的需要被使用。

为了贯通黄河、淮水以及长江等河流之间交通,大运河不断地向北溯流而建。

此时的大运河,全长只有500多公里。

第三时期是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通道和商业贸易的重要载体。

唐时,洛阳、扬州、杭州是中国东西货物交流的中心,大运河逐渐发展为中国河道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重货船、中等船和小型挑船,大运河在当时也被称为“北京西站”,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轴线之一。

此时的大运河已延长至1600公里。

第四时期是明清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当时的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和杭州的地位逐渐提升,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大运河得以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得运输效率得到提升。

这一时期还建造了杭州周庄、秦淮河环保壁、京杭大运河的“九镇防线”,对防洪、排水有了更为系统的措施。

第五时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渐式微,文化和旅游价值逐渐凸显。

在建设过程中,国家为了加强大运河的文化宣传和旅游开发,对大运河环境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一条以文化、旅游为主的“水上长城”,也为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无锡河道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无锡河道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无锡河道历史发展情况汇报无锡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无锡市的发展史上,河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锡的河道历史发展情况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无锡的河道是城市的生命线。

作为交通要道,河道连接了无锡与外界的联系,为无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河道沿岸的商业活动也随之兴盛,无锡因此成为了繁华的商贸城市。

同时,河道也为无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使得农产品可以方便地运往城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无锡的河道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河道被填埋,有些河道变得污浊不堪。

这些变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加大了对河道的治理力度,通过清淤、绿化等方式,使得部分河道得到了改善,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无锡的河道在城市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河道被重新修缮,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

同时,一些新建的河道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河道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总的来说,无锡的河道历史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河道在古代是城市的生命线,随着时代的变迁,河道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在城市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锡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河道的治理力度,希望通过保护和利用好河道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锡的河道将会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游玩,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①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①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②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③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

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

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

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

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

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

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

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

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流的影响,也使大量的泥沙在凸岸边滩堆积。

枯水期水流冲走凸岸边滩在洪水期淤积的泥沙。

经对比2002年6月与近期2008年9月实测江床地形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3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河势就是河流形态发展和自动调整变化的趋势。

它的变化与河流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泥沙情势、人类活动影响等密不可分,河势稳定是减免洪灾、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项目开发与建设应保持河势稳定和保障行洪通畅。

随着嘉陵江上游水利工程的陆续实施,将减少工程河段的来沙量。

本工程是在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布置的,其护岸基本顺应天然河势,沿等高线布置,因此,修建本工程不会影响本河段河势稳定。

从目前来看,受河岸及河床边界条件限制,河床基本保持稳定。

除了在工程河段进行人为活动外,发生河势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

三峡枢纽工程按坝前175~145~155m水位运行时,嘉陵江回水至北碚观音峡峡口(距嘉陵江河口55.1km)。

处于回水变动区内的本工程河段水位将逐渐抬高,水深、流态及航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研究河段处于三峡变动回水段末端,仍将基本维持天然状态。

随着三峡运行年限的增长,库区呈累积性淤积。

受长江水位上涨顶托的影响,可能会引起该河段水位的增加。

但由于研究河段处于回水末端,即使水位及流场有所变化,也十分有限。

所以,三峡成库后,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基本与天然情况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