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试讲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初中我们学过的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都有哪些篇目呢?(《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那么,谁能告诉我: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看看它与以往的游记有何区别?检查诵读效果,及时正音(详见幻灯片)<五>、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1、学生讨论交流预习题目(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2、学生代表前面展示交流成果(现在,请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前展示交流成果。
)3、师生共同点评展示的交流成果<六>、在理清整体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感知本文的写作手法。
(大家疏通了文意之后,现在让我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并感知本文在写法上与初中所学游记有何区别?)1、本文的标题是《游褒禅山记》,那么那些段落写游山的经过?其余段落又写什么呢?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从行文思路上分析并感知本文的写作特点(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叙为辅,感为主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相关文言知识疏通了文章大意,并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呢?1、2、3、文章第三段说“于是余有叹焉”,请问:作者“叹”的是什么?人们要领略到“非常之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三段末尾说“此余之所得也”,那么作者最后总结出来的“得”是什么呢?结构古人求思之深余有叹焉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此余之所得也4、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之理5、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课程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现为唐代文言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描述的是王之涣从羽山宿直到褒禅山的旅途,途经山中林木、溪流和庙观,自然景色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同时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在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程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一节课,属于延伸阅读教学范畴,适合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感受人生之道。
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情感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2.通过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字特点,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让学生领略王之涣的人生哲思,感受其对人生、自然、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课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和人生阅历;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情感投入;2.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人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分析和解读;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介绍和实践;3.人生哲思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用PPT或白板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小组或个人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特点,进行语法补充和词汇积累;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的代表作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褒禅山的风景、庙宇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写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
【公开课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首先我说一下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类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注入了抒情、说理、议论等因素。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理解文章内涵。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名作。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实际领会作者所阐发的“理”。
接下来我谈谈学情。
此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的散文,对此类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字词并不难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一般能疏通文意。
因此我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对关键字词及文章大意进行必要点拨。
语文《课标》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重点)2.抓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文意(重点)3.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旨(难点)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前面已经学习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由兰亭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慨,《赤壁赋》由泛舟赤壁想到人生须臾,宇宙无穷。
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呢?(这是导语部分)二,字词点拨,归纳总结:先请同学指出在预习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字词句,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一起解决。
(无形中促进共同学习)。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个关键点在于要学会归纳、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用法。
因此,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解析。
如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如“相”“舍”等,古今异义现象,另外,重点住处虚词“其”“以”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通过它在句中出项的位置来判断)三,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先请学生诵读,并借此纠正发音。
文章特点: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呼应。
基于这点,抓住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呼应之处,采用问题设计层层引入。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_4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__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
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__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__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
高中语文试讲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试讲稿1.题目:《游褒禅山记》2.内容: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3.基本要求:(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文言文教学,诵读非常重要,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诵读的?2.请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依据。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知道了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第3页 共4页
的女生,请你来。嗯,你读的很棒,读音、停顿把握的很好,并 且感情饱满。我们为她鼓鼓掌。
四、小结作业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哪位同学能来 给我们做一个总结呢?好,请你来吧。嗯,你说,这节课,我们一 起学习了《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后,学习了 作者发出的感慨,其实我们做事情必需有坚毅的意志、百折不挠 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看法,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行能取 得胜利的。你的语言表达实力特别好,请坐。以上就是我们本节 课所学的内容,课下同学们翻阅资料,学习一下苏轼的《石钟山 记》,看看和本篇课文有何异同?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4页 共4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中学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中学语文组的 X 号考生,今日
我试讲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哪位同学知道,这首诗的作 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你的眼神里充溢了自信,请你来说 吧。哦,你说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北宋的改革家。特别好, 请坐。谁再来补充呢?好,同桌,你来。嗯,你说这首诗是王安石 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是的,请坐。古人游历完名山大川之后, 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王安石和兄弟、 挚友登山后有所感悟而写下的。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 在《游褒禅山记》,体会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二、初读 同学们先来快速朗读课文,留意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依据 课下注释尝试着翻译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1.读音问题。2.词 语的说明。大家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探讨,拿不准的提出了我们 一起解决。好,起先吧。同学们都读的特别仔细,好,我听到同 学们的声音慢慢小下来了,哪位同学身先士卒来示范一下朗读?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一时期,王安石正处于仕途的上升阶段,他满怀政治抱负,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文章内容解读(一)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以及华山洞得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碑文中“花山”被误读为“华山”的错误。
通过对山名和碑文的描述,为下文的游览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段详细描述了游览褒禅山的经过。
先介绍了前洞,平坦开阔,游览的人很多。
而后重点描写了后洞,洞内幽深寒冷,前进艰难但景象奇异。
由于有人担心火把即将燃尽而提议退出,作者也随之而出,出来后又后悔没有极尽游览的乐趣。
这一段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力足”“火明”却未能深入探究的遗憾。
(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鲁人版必修二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这是一篇由宋代文人苏轼所写的游记体散文,通过描写他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二、文章概述《游褒禅山记》是宋代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写游记为主线,通过描写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学习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改写文章进行创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习模仿文章进行创作。
4.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保持与原文的连贯性。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讨论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和创造性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文本、模仿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讨论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去过褒禅山?”“有没有读过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文章?”等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到本文的话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6.2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在导入讨论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仔细揣摩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初中我们学过的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都有哪些篇目呢?(《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看看它与以往的游记有何区别?
检查诵读效果,及时正音(详见幻灯片)
<五>、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1、学生讨论交流预习题目
(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
2、学生代表前面展示交流成果
(现在,请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前展示交流成果。
)
3、师生共同点评展示的交流成果
<六>、在理清整体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感知本文的写作手法。
(大家疏通了文意之后,现在让我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并感知本文在写法上与初中所学游记有何区别?)
1、本文的标题是《游褒禅山记》,那么那些段落写游山的经过?其余段落又写什么呢?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从行文思路上分析并感知本文的写作特点
(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叙为辅,感为主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相关文言知识疏通了文章大意,并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呢?
1、文章第三段说“于是余有叹焉”,请问:作者“叹”的是什么?
2、人们要领略到“非常之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第三段末尾说“此余之所得也”,那么作者最后总结出来的“得”
是什么呢?
4、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之理
5、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
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四>、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三段。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2、学生展示背诵成果
3、师生评价学生的背诵情况
<五>、练习: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学习这篇课文的心得体会。
<七>、结语: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读一篇学生的学习心得,并以此作为学习这篇游记的结语。
(师生诵读)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志当存高远》)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征途中百折不挠、永不言“怠”。
六、复习巩固和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