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课文背景)

合集下载

语文A版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语文A版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说全文教学)一、说教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

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课件)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课件)
16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zūn
1947年,遵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大军 遵
向大别山挺进。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
liú

晚上,先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
dèng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在刘邓大军后面 邓
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公 里敌长 人的早防已线把。渡当口十两渡八岸旅的到船达只汝统河统北拖岸走的、时砸候毁,渡dù
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前有
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
着进军的办法,一个参谋跑来报告:
“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来了!”
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
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 xī
步走了过来。

邓小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用地
图,和其他几位首长一起分析了形势。
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 féng
队中传开了。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不 逢
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要杀出一
条血路,跃进大别山。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
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
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照亮了。冒着敌人 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 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 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 村庄;拿下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 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队从 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堤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重点是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理解自然段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播放有关战斗的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激战的情景;引导细读,理解句子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内容。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陕西和山东解放区历史意义与教训我的观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A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千里跃进大别山
历史背景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 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 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 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 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 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 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 心脏。1946后,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 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 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 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 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 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 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 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揭另堤钢
揭发 另外 河堤 钢铁 揭露 另选 堤岸 钢板
我来试试
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体会句子的 意思。
• 先头部队的战士( 敌人。
),杀向
• 大军(
),向西南方向奔流。
•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了敌人的心脏。
)插进
知识卡片
大别山区
刘伯承和邓小平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 利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 钢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脏。
gāng

zàng
(脏)
遵照 渡口 计划 叮嘱 相逢 决堤 钢刀 分析 揭开 另外 狭窄 跃进 形式渡析
姓刘 姓邓 过渡 分析 刘海 邓县 渡江 解析

教科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_课件1

教科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_课件1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人冲天的 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先头部队 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 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 进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下了十 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 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 通路。”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用手指在地图上 一画,接着说,“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 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 战略计划!”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 传开了。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人的 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跃 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 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 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大军向大别山 挺进。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晚上,先 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还在 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当十八旅到达 汝河北岸的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两岸的船只统统拖 走、砸毁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不过去。前有强 敌,后有追兵,情况词句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大家都学会了么?


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 旅长和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 一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 委来了!”旅长和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 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步走了过来。 邓小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用地图,和其他 几位首长一起分析了形势。情况确实很严重,大 家不约而同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背景资料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北依淮河,南临长江,西近武汉,东至南京。

就战略地位来看,占领大别山不仅有利于人民解放军挥师南进,而且还可以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是我军进行战略机动和进军江南的必争之地。

1947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结束豫北战斗,攻克了濮阳、封丘一带。

6月30日,刘邓率所部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的西南部强渡黄河。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连续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敌人的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道路。

根据中共中央的不与敌纠缠、直出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刘邓大军于8月7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在经过几天紧急行军后,刘邓大军越过陇海线,进入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沿途少数阻击之敌后,先后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队已占据了汝南南岸。

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我军以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开始强渡汝河。

刘伯承、邓小平不顾敌人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继续向前急进。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