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1947年6至12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简称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简称陈谢大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简称陈粟大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战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由鲁西南强渡黄河,随即发动鲁西南战役,先后攻克郓城、定陶,收复曹县,在国民党军企图增援时,迅速集中兵力,先打头(六营集),后打尾(金乡北援之敌),围攻羊山集,为挺进大别山地区打开了通道。
此后,国民党军调动14万兵力,企图合击堵住南线缺口。
8月7日,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配合下,果断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击圈;8月11日越过陇海路,跨过黄泛区,月底到达大别山。
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入大别山“追剿”。
刘邓大军采取避强打弱的方针,集结主力,在商城、光山地区连打三仗,歼灭国民党军一部。
10月初,主力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大别山以南地区展开,先后于张家店、高山铺等地作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刘邓大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
陈谢集团于8月22日夜开始,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至8月底,先后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城镇,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陕北南撤。
9月2日,陈谢大军除留一部外,主力自洛阳地区向豫陕边挺进,另一部回头东进,配合第38军于17日攻克陕县,迫使国民党军仓促调兵布防西安与潼关地区。
此时的陈谢大军主力却已于9月下旬隐蔽东返,向伏牛山东麓开进。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分别在洛阳和潼关集中兵力,企图东西对进夹击。
陈谢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留陇海路牵制国民党军,一路向陕南发展,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豫西南展开攻势,至11月上旬,连克数城,以“牵牛战术”调动分散并疲惫国民党军。
经三个多月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县城36座,建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及39个县政权。
为协同作战,9月2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寿张地区渡过黄河,与在黄河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合,随即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
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
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面对的敌人为什么那么难缠1947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纵队(以下简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从8年抗战的老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为陈毅、粟裕大军和陈赓纵队在豫东、豫西展开提供了机会。
但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南下的12万精兵强将,最后转出大别山时仅剩5万余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队,总共也不到7万人。
什么原因导致刘邓大军减员如此严重呢?大别山的敌人,无论兵源素质还是统帅能力都是国民党军中最强的为了追剿刘邓大军,蒋介石一方面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所,统一指挥大别山战事;另一方面调动23个旅渡过淮河,从北、东、西等几个方向穷追猛打。
其中,不仅有“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胡琏第18军等中央军精锐,还包括第7军、第48军等新桂系劲旅,这些广西兵从小生活在山区,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从北伐时期就以战力强悍著称,获得“钢军”美誉,甩开蒋介石中央军好几条街。
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小诸葛”白崇禧的指挥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北伐时期,他是前线参谋长,代行参谋长职权,指挥新桂系第7军等部队连克汨罗江防线和贺胜桥等要点,仅14天就从长沙打到武昌城下。
抗战时期,白崇禧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几乎参与了对日寇历次会战的筹划和部署,尤其是1940年的桂南战役,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攻坚作战的首次胜利。
经历过8年抗战后,新桂系已经把广西的民团制度移植到了大别山全面抗战爆发时,新桂系头一年就武装了上百个步兵团投入抗日战场,并将苦心经营的十几家兵工厂和数十架飞机全部上缴中央。
对此,蒋介石不得不有所表示,恰好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按惯例必须兼任驻地省份的行政长官,于是安徽省主席一职就交到了新桂系手上,一直到抗战胜利依然如此,由于长期驻军于此,不仅新桂系与当地土豪劣绅紧密勾结,其基层官兵也纷纷在此安家,不少老兵还娶了当地妇女为妻。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意义与精神价值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CREAT39摘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渡过淮河天险具有巩固前期战略跃进的成果、避免背水作战、为实施战略展开争取宝贵时间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坚持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紧密团结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科学决策的精神,是学习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意义的精神价值所在。
关键词:刘邓大军;淮河;大别山;精神价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扭转了革命战争的车轮,改变了战略形势,关系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淮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中的最后一道天险。
能否完成渡过淮河的任务,关系到刘邓大军是否能够巩固从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以来近两个月鏖战的成果,关系到中路大军是否要背水作战以及约七个旅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刘邓大军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大别山区,将锋锐的利剑插入蒋介石的心脏,实现外线作战的战略意图。
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5周年,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支勇挑重担、义无反顾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英勇部队,以及那些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团结奋进、脚踏实地的指战员们。
一、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决策1947年8月2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到达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意图中的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当时正值淮河的主汛期,主力部队到达河北岸息县地域时,淮河上游刚下了一场暴雨,水流湍急,河水猛涨。
主渡口的船只多数被敌军破坏,能够供部队使用的只有十几只承载量较小的木船,而且受河面上风力的影响,摆渡的速度十分缓慢。
更为严重的是,敌情十分紧急,国民党七个整编师和一个骑兵旅紧随刘邓大军而来,其先头部队整编第六十五师与我军第六纵队的后卫部队已经接上火,距离淮河渡口只有三十余里。
如果野战军部队在两日内不能渡过淮河,则必将面临背水作战的严重局面。
《羊山集战斗》的感受和体会

《羊山集战斗》的感受和体会很幸运自己有机会,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济宁市金乡县羊山古镇,感受革命先辈们为我们这些后辈打下一片天的不容易。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浅薄,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事件,直到济宁市金乡县是大蒜之乡但从未晓得鲁西南战役是在这里打响,刘邓大军能够取得以后的胜利,与这次鲁西南战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的家乡离济宁也很近,但如此著名的战役自己并不知晓,自己深感羞愧,但也很感激老师给与这次机会让自己补上这一课。
周六上午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羊山脚下,此时的山。
虽因开采不再如此高耸,但山上的树木苍翠茂密,尽显生机。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羊山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司令员的雕塑,以及十三名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的动作各异但是他们的眼神都朝向一个方向—前方,坚决果敢,栩栩如生。
似乎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先辈们不怕牺牲执着拼搏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让我们肃然起敬,没有了喧嚣,用沉默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向右转,我们走在排列整齐的松柏之间,他们高耸挺立,像一个个保护者,保卫着牺牲在这次战役中的革命烈士-铁血英雄,让他们在这里,不被打扰,安息长眠。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草坪群的无名烈士墓,墓上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庄严肃穆。
在这里,在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排成数行,脱帽,鞠躬向这群无名英雄表示我们最真切的哀悼和感激,战乱的年代他们流血牺牲,却给我们带来安康,他们不求回报,却无私奉献了自己,没有姓名,只有默默奉献,一群“可爱的人”没有名字,却永远驻扎在中华华夏儿女的心中,人民永远的榜样——英雄。
当我们迈入纪念碑亭之前,我看到了一位五六十岁的伯伯在为每一块墓碑清理尘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些墓碑被修建,工作没有结束。
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们真的是一尘不染的,英雄为我们牺牲了,我们的怀念从未停止。
出入纪念碑我们看到了“挺进长江”“威震鲁豫”“壮志凌云”“豪气凌霄"等有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老将军、老战士和书画界名人题词的碑廊。
《刘邓大军渡黄河》拓展阅读-《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大别山四个回合的斗争

大别山四个回合的斗争1947年8 月底,我军一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刘邓首长立刻就宣布:“我军已胜利地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的任务,敌人的追截计划完全失败。
”“党中央说我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
”“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
”并指出:“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
没有半年以上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住脚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应切戒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在半年内,还有困难须要我们上下一心去克服。
”“只要我们有思想准备,几个回合后,一定能站住脚,能建设成巩固的根据地。
”从1947年9 月至1948年3 月,我们经过7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敌人的追击,实施了战略展开,粉碎了敌人的重点围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终于在大别山站住了脚,重建了这个革命根据地。
1947 年底,刘伯承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总结了 4 个月来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并把它划分为三个回合;1948年4 月他又把7个月的斗争作了总结,着重讲到大别山斗争和全局的关系,并把这一阶段概括为四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敌人追击,我们战略展开。
展开的基本内容,就是刘伯承司令员所说的,“开动歼灭敌人,发动群众这两个车轮。
”渡淮以后,按刘邓首长指示,以三纵展开于安徽西部;以六纵的 2 个旅展开于湖北的东南部,乘虚迅速抢占中心地区数十县;以一纵 4 个旅及中原独立旅,二纵的3 个旅及六纵的1个旅共9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北部掩护战略展开,同时每纵队分遣1个团作地方部队,就地展开。
在我实施展开时,蒋介石为阻挠我军在大别山立足生根,慌忙以23 个旅的兵力跟过淮河,尾我直追,企图乘我立足未稳,同我争夺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
我们以大别山北部的部队并抽调在皖西的三纵主力,同敌人打了三仗,这就是9 月上旬在河风集地区,打击了战斗力较弱而又孤立的敌滇军1个师;中旬在中铺地区歼敌1个团;下旬又在光山附近打击了东援之敌1个师。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二、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为调动和吸引敌军重兵集团,毛泽东决定千里跃进、三军经略中原,但适得其反,南线我军遭受重挫1、毛泽东为解陕北、山东危局,决定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对战略进攻这个问题,经历过长时期的思考。
全面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准备在适当时机将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实行战略进攻的基本设想。
第一次:如前所述是在1946年11月21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他指出: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敌军70~80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
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再向长江以南。
毛泽东的这个分析,不但提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而且提出了进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肃。
第二次是1947年7月10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的一份很长的指定“科长译”、“阅后付火”的绝密电报。
这份电报,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更全面的描绘。
电报首先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出:第一年我共歼敌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34万人,共歼敌112万人。
接着,电报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
”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
西北方面力求占领陕、甘、宁大部。
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133~134页)。
第三次:1947年9月1日。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刚两个月,毛泽东向各区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全面地阐述了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思,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
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
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
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
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
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
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
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
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
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
”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
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
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
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宋瑞珂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内战路线,多次率部进攻解放区。
在鲁西南战场,宋瑞珂屡屡同刘邓大军“过招”,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
他眼见刘邓大军越战越勇,“兄弟”部队接连被“报销”,清楚自己孤掌难鸣,只好退守羊山。
随后,刘邓大军对羊山形成了合围。
羊山是山东金乡城西北30华里处的一座海拔约400多米的小山,山脚下是羊山集,有居民千余户。
羊山有三个突出山峰,远处望去,犹如一只绵羊卧在那里,羊山由此而得名。
居民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高于羊头和羊尾,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
鲁西南地处平原,险要之地不多,羊山却是个例外。
羊山自有战争开始,便是屯兵据守之地。
羊山的周围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明末时期的寨墙,寨墙外面,东、南、西三面有丈余深的水壕,这是侵华日军、汉奸队盘踞时留下的。
整编第六十六师开进羊山集后,又在寨墙、水壕之间加筑了一道坚固的鹿寨。
宋瑞珂是个有战术眼光的人,他巧妙地利用羊山的羊身、羊头制高点,与山下集镇的民房构成核心阵地,隐蔽工事一层又一层,像个铁筒,易守难攻。
此时,第二兵团司令长官王敬久见自己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全军覆没,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又被刘邓大军围在羊山,他清楚该师是蒋介石和陈诚的“心肝宝贝”,唯恐有个闪失无法向蒋介石和陈诚交待,便命令宋瑞珂突围。
宋瑞珂没有理会他,他在“羊背”一座居高而又隐蔽的石屋里拿着望远镜四下眺望,很冷静地对部下说:“共军善打运动战,说不定已在突围路上给我们设好了‘口袋’,我们不上这个当。
我们据险而守,以静制动,也许还有几分胜算!再说,有我们‘钉’在这里,刘伯承就不敢南窜!”强攻三次均失利1947年7月13日,刘邓大军扫除了羊山外围阵地后,当天就组织重兵攻打羊山。
刘伯承和邓小平非常清楚,宋瑞珂是国民党军队中一流的军事人才,他和整编六十六师又经过抗战的“洗礼”,曾多次重创日寇,因此一开始就没敢掉以轻心,决定拿出陈再道的二纵和陈锡联的三纵两支精锐主力作为主攻部队,二纵攻“羊尾”,三纵攻“羊头”,东西两路同时向羊山发起攻击,其余纵队作为打援和预备部队部署在羊山周围。
攻山战斗打响后,二纵和三纵的战士们勇猛地往上冲,然而,整编六十六师部署在“羊头”、“羊背”、“羊尾”和羊山集制高点的守军配合得相当好,首尾相应,火力从四面八方一齐压过来。
攻山部队前进受阻,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仍然无法往前突破半步,于7月14日拂晓被迫撤出战斗。
刘邓大军首次进攻受挫,宋瑞珂变得有些得意洋洋,发电向南京“表功”,蒋介石十分高兴,给宋瑞珂发来祝捷电报。
电报称,“屹立羊山集的是宋将军,稳住鲁西南局势的也只有宋将军”。
紧接着,二纵和三纵对兵力火力重新做了调整和部署,于17日晚再次发起攻击。
三纵八旅二十二团主攻“羊头”,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人海战术,终于攻上“羊头”,但“羊头”石坚土少,一时无法构筑工事,天一亮,全团兵力便暴露在山上守军的火力之下,伤亡很大,无法立足,只好又撤出战斗。
二纵的十九团主攻“羊尾”,情况与三纵相似,虽然攻上了“羊尾”,但天亮后遭到整编六十六师居高临下的炮火轰击,伤亡太大,也不得不撤出战斗。
7月19日,刘邓大军投入了三个纵队的兵力,第三次向羊山压过来。
由于自14日开始连下大雨,羊山脚下已成了一片沼泽地,水壕水深超过两米,攻山的道路很滑,再加上整编六十六师阻击的枪炮密集得像一堵墙。
攻山部队再次受挫,有十几个旅团干部负了伤。
7月20日天亮前,刘伯承命令部队再次撤出战斗。
羊山这座小山头上的恶战,同时牵动着国共两个最高统帅部的心。
自羊山战役打响之后,蒋介石就不断催促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调集重兵驰援羊山。
然而,由于国民党此时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再加上各路援军唯恐钻进刘邓大军围点打援的“口袋”,大多行动迟缓,个别不睁眼的“急先锋”一到羊山脚下就被刘邓大军的打援部队消灭。
7 月19日,心急火燎的蒋介石飞临河南开封,亲自督促部队驰援羊山。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也在日夜关注着羊山的战局。
7 月23日,毛泽东再次从陕北发来电报。
电报说:“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直出大别山……”同时,毛泽东为了策应刘邓大军,还要求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配合刘邓大军向中原推进,共同实施战略进攻的任务,并规定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后归刘邓指挥。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使蒋介石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大大减轻了刘邓大军攻克羊山的压力。
正处于鏖战中的刘伯承、邓小平对毛主席的战略意图自然心领神会,但是他们也深深感到,攻不下羊山,要走好下一步棋也不容易。
他们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行进途中,完全有迅速消灭羊山守敌的把握。
这次如果不把整编六十六师歼灭,“打蛇不死,必被蛇咬”,我军随后的南进一定会遭到该部的疯狂追击,其他人并不足虑,该敌才是“心腹大患”。
权衡再三,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按原计划行事。
邓小平坚定地说:“攻羊山的部队不能后撤!”刘伯承鼓励将士们说:“蒋介石送上来的肥肉,我们不能放下筷子!”“别看有蒋介石在开封亲自坐镇,我们也一定会啃下这块硬骨头。
”接着,刘邓调整了作战部署,加强炮火,并使兵力上达到了10∶3的优势。
“欣看子弟夺城关”部署完毕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亲临羊山集前线,向指战员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并指示陈锡联、陈再道:“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急躁。
”命令他们要亲自到前沿查看地形,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攻不下来,并与指战员一起研究新的打法,尽快把整编六十六师消灭。
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总结了前三次攻山的得失后,向刘邓建议,二纵和三纵最好能统一指挥。
刘邓商量了一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将三纵也交予陈再道临时指挥。
陈再道当场立下军令状:下次如果不能活捉宋瑞珂,我就解甲归田。
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7月26日对羊山发动总攻。
没想到7月25日夜里又下起大雨,直到26日天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壕沟里灌满了雨水,掩体工事被冲垮,这天的总攻计划无法实施,只好推迟到27日。
7月27日天一破晓,满天云霞,斑斓似锦,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将数日的阴霾一驱而尽。
下午6时30分,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刘邓大军的炮兵阵地首先“发言”了,一颗颗炮弹飞向羊山。
炮击进行了40分钟后,刘邓大军的攻山部队突破了整编六十六师的一道道强固防线,如海啸般从四面八方向羊山山顶涌来。
整编六十六师拼命顽抗,攻山战士一排排倒下,后面的又一批批冲上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7日晚12时,“羊腰”等制高点被刘邓大军占领,宋瑞珂仍在作垂死挣扎,多次进行反扑,妄想夺回“羊腰”,但均被打退。
刘邓大军在山峰上居高临下,火力网控制了山坡和羊山集,把整编六十六师分割包围。
但整编六十六师仍然十分顽强,双方短兵相接,互不相让,反复争夺,激烈到白热化程度。
整整一夜,山上山下处处战火通明,枪炮声喊杀声震天。
宋瑞珂之所以坚持固守,希望正是在援军。
在这之前几个小时,蒋介石还派飞机投来他的亲笔信。
信中写道:“羊山苦战,中正闻之忧心如焚。
望吾弟转告部下官兵暨诸同志,目前虽处于危机之时,亦应固守到底,援军日驰夜骋,不时即到,希弟信赖上帝庇佑,争取最后五分钟之胜利。
”宋瑞珂对援军望眼欲穿,而援军大都在隔岸观火。
王仲廉部7月25日明明已经到了距羊山仅仅100多里的定陶县冉固集,但他怕钻进刘伯承的“口袋阵”,部队跬步行进,每天只走10华里,直到羊山快失守了还没有见到他们的影儿。
援军王敬久部也近在咫尺,但除了一次次欺骗的电告,并不肯接近羊山一步。
宋瑞珂哀叹道:“战不胜,守不固,非吾之罪也。
”到28日中午,羊山的所有制高点都已被突破,宋瑞珂知道大势已去,清楚这仗如果继续打下去,无疑徒遭更多的伤亡,便下令放弃抵抗。
至此,羊山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2万多人被全歼,宋瑞珂也做了俘虏。
然而,刘邓大军也付出了牺“羊牲8500人的沉重代价,陈再道将军后来曾感慨万端地说:山集这一仗,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当时,刘邓大军的很多指战员都对宋瑞珂憋了一肚子火,当宋瑞珂被从羊山押下来的时候,被二纵的一个干部发现,他发疯似地抓住宋瑞珂的衣领喊叫:“宋瑞珂,你就是宋瑞珂……”然后扬手给了他重重一耳光,接着准备掏枪将其击毙,幸亏被押送宋瑞珂的战士牢牢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