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_1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7、千里跃进大别山

7、千里跃进大别山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重点是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理解自然段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播放有关战斗的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激战的情景;引导细读,理解句子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内容。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定义和背景。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好奇。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通过资料和实例,解释导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

3.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历程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包括具体的行动和决策。

2. 通过时间线或流程图,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3. 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和事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程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和后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三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 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 的打击。
拓展学习:
•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读一读。
3、“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 者胜’,要勇,要猛!”

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 要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 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绝不 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 要杀出一条血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跃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 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绝不 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1、自由读第8自然段,画出描写战士们冲锋 时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战 士们什么样的斗志? 2、找出本段中比喻句。 3、组内互读,派代表进行汇报朗读。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 • 扑向、拿下、进攻、攻下、 • 打开。
•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
•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 向奔流。
7、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 三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南靠长 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 脏。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 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千里跃进大 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23日晚,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 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 1、理解课文,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 挥才能,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猛顽 强的革命精神。 • 2、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1、自由读4~7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司令员 说的3句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从3句话中找出能概括当时作战方针的 词语。 3、同桌交流:怎样理解“第一次说的狭路 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1教案 语文A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1教案 语文A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PPT

《千里跃进大别山》PPT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针 的第一步——进攻。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 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 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 山的战略计划!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针的 第二点——迅速
要记住,现在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 要勇,要猛!
这是我军的战略方 针的第三点——勇猛。
刘司令员提出了一个口号“狭 路相逢勇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
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 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 方向奔流。”
1.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 向敌人。
2.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 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此也表现了解放 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 写作方法。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 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 心脏。1946后,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 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 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 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 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 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 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 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 他们的勇敢体现在:
“不管……一定……一 定……”的决心和责任上, 体现在果断英明的决策上, 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跃进大别山
导读: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案点评:
学习重点是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理解自然段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播放有关战斗的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激战的情景;引导细读,理解句子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