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教材内容选取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远,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了十八旅战士到达汝河时遇到的自身的困难、人为的困难和自然因素的困难5条。
从而明确刘邓大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刘邓首长下达了进攻、迅速、勇猛的作战方针才显得由为英明。
也正是在刘邓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下,强渡汝河成功,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展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
课上,采取读读、想想、画画、写写的办法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努力将学生带入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抢渡汝河的战斗中,体会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课上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连词成句训练和想像训练。
力求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3、认识3个生字,读记“遵照”等几个词语;4、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用诗词导入“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
”二、解题质疑读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三、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初步理解词义。
1、自由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2、集体提醒易读错的词,教师指导理解词义。
学习理解词义的方法。
(1)查字典;(2)请教他人;(3)联系上下文。
练习读通长句子。
3、齐读词语。
接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随机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生平及关系。
(课件出示)五、读文理解感悟(一)十八旅遇到哪些困难。
(1)读第二自然段:想像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时的情景,练习说话。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7、千里跃进大别山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定义和背景。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好奇。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通过资料和实例,解释导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
3.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历程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包括具体的行动和决策。
2. 通过时间线或流程图,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3. 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和事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程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和后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三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 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 的打击。
拓展学习:
•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读一读。
3、“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 者胜’,要勇,要猛!”
•
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 要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 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绝不 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
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 要杀出一条血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跃进大别山。每支步枪都 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绝不 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1、自由读第8自然段,画出描写战士们冲锋 时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战 士们什么样的斗志? 2、找出本段中比喻句。 3、组内互读,派代表进行汇报朗读。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 • 扑向、拿下、进攻、攻下、 • 打开。
•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
•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 向奔流。
7、千里跃进大别山
•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 三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南靠长 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 脏。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 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千里跃进大 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23日晚,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 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 1、理解课文,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 挥才能,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猛顽 强的革命精神。 • 2、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1、自由读4~7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司令员 说的3句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从3句话中找出能概括当时作战方针的 词语。 3、同桌交流:怎样理解“第一次说的狭路 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狭窄的路上两军相遇,勇 敢的一方将会取得胜利。在此 也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 顽强拼搏的精神。
3.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 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 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 划!‛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 勇,要猛!‛
狭 (xiá )路 漆(qī)黑
决堤(dī)
“布置‛: ①放,摆,安排。②设立,设备。 ③购买。 ‚叮嘱‛: ①再三嘱咐。②蚊子叮咬。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朗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 汝河向南挺进。
2.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 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 思?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 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 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生字学习
课文朗读 思考答疑
读一读下列生字
跃(yuè )进 遵 (zūn)照 汝(rǔ)河
渡 (dù )口 拖(tuō)走 参谋(mǒu)
纵(zò ng)队 陪 (pé i)同 分析(xī)
4.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 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 流。”
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怎样理解的呢, 请结合课文和同学们谈一 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学习
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 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 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课后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 下一节课交流。
思考探究:
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 跃进大别山,关键是 因为有 狭路相逢勇者 胜 ( )这 句话。
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 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
在狭窄的路上两军相遇, 勇敢的一方将会取得胜 利。在此也表现了解放 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 拼搏的精神。
思考探究: 这句话在课文中三次出现,每次 是否有着不同的含义呢?分别找 到这三句话在课文哪一部分?结 合课文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你是怎 么理解这句话的?
战士们冲锋时、 拿下、进攻、攻 下、打开。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 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 第三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 刘邓大军跃进 大别山,像一把 钢刀插进了敌人 的心脏。
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 通路。‛
• 第一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司令的话:
• 我们要采取进 攻的手段,从这 里打开一条通路。
• 不管敌人有多少 飞机、大炮,我们 一定要迅速前进, 一定要实现跃进大 别山的战略计划。
• 要记住,现在 时狭路相逢勇者 胜,要勇,要猛!
• 第二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 刀,,每颗手榴弹都 接好后盖,遇见敌人 就打,绝不留下敌人 的一个据点,绝不留 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 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 划!‛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 勇,要猛!‛
4.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 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 流。”
拓展延伸:
1、刘邓大军能够完成千里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难道仅仅是因为“狭路相 逢勇者胜”这句话吗? 2、他们跃进的目的仅仅是 大别山吗?
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呢, 请结合课文和同学们谈一 谈。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 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 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 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 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 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 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1、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 哪句话,共出现几次?
读一读下列生字
跃(yuè )进 遵 (zūn)照 汝(rǔ)河 渡 (dù )口 拖(tuō)走 参谋(mǒu)
•今天,我们来学 习第7课《千里跃 进大别山》。
“大别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 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 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 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 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 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 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 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 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 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读一读下列生字
纵(zò ng)队 陪 (pé i)同 分析(xī) 漆(qī)黑 狭 (xiá )路 决堤(dī)
•遵 邓 汝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十八旅在刘邓首长 指挥下强渡汝河向 南挺进。
• 课文主要记叙刘邓大军遵照 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 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 战斗,表现了刘邓大军两位 首长的英明果断和人民解放 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