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挺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战略意义。
2.掌握大别山战役中我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大别山战役图片、相关视频等。
2.教学素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战役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别山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简要介绍大别山战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大别山战役经过(1)播放大别山战役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
(2)讲解战役经过,包括主要战斗、我军英勇事迹等。
3.分析大别山战役的战略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大别山战役在我军战略中的地位。
(2)讲解战役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影响。
4.传承革命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大别山战役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有哪些?(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扬革命精神。
6.作业布置(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革命精神。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大别山战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将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检验?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3.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解放战争资料

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
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
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
连莫斯科都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的确是一步险棋。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胜后,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挥师东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以连续急行军向大别山挺进。
蒋介石错误判断人民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歼灭解放军于黄泛区。
那里遍地淤泥,没有道路,刘邓野战军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宽达30多里的黄泛区。
接着,又渡过涡河、沙河、洪河,甩掉国民党军的尾追。
敌人恍然大悟,急令1个整编师和1个旅沿平汉路南下,到汝河布防,企图阻拦刘邓野战军。
刘邓野战军炸毁埋藏了重装备继续前进,23日下午,中路先头部队在敌人狂轰扫射下,于汝河上架起浮桥。
当夜,主力开始渡河,并突破敌人河防阵地,掩护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胜利地闯过了险关。
8月28日,解放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立即组织部队实施战略展开。
此时,国民党军20多个旅已先后渡过淮河,摆出与解放军决战的架势。
刘邓野战军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间连续出击商城、光山地区守军,将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大部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西、鄂皖、鄂东地区部队的迅速展开和建党、建政工作的进行。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摘要:1.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3.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4.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它发生在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这次行动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打败国民党,必须改变战争态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跃进此地有利于我军作战和扩大解放区。
其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行动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使我军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
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主动,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严重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再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贡献巨大。
这次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斗争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在于,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游临泉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作文

游临泉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作文上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目标明确——大别山!话说大别山可不是随便一座山,传说中这可是个挑战自我的好地方。
所以,我们一群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
早晨的空气新鲜得像刚洗过脸一样。
我们一行人站在临泉的火车站,兴奋地讨论着这次的冒险。
小明一脸激动:“今天咱们得直奔大别山,别瞎转悠了,直接挺进!”“听说那边山路崎岖,”小李插嘴道,“我特地查了攻略,带了好多吃的,要不然爬山饿得不行。
”我们上了车,车窗外的风景飞快地倒退,山间的云雾在远处飘动。
一路上大家都说笑着,开玩笑:“要是山顶真有龙,就能请它下来一起吃个火锅了!”终于,火车到站了,我们拖着背包,踏上了前往大别山的小道。
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卖山货,小张跑过去问:“奶奶,这山上有啥好玩的呀?”老奶奶笑呵呵地说:“你们要是喜欢挑战,可以试试那条老虎沟,小心别迷路啊!”“老虎沟?”我一愣,“那不就是传说中的危险地带吗?咱们这次是来冒险的,直接去试试!”大家都一阵热烈的回应,没过多久,我们就开始了“冒险模式”。
走着走着,小李忽然从后面跑上来:“你们听,这里有个小溪流,水声好像特别清脆!”我们全都驻足欣赏这自然的美景,不禁停下来休息。
小明从包里拿出零食,边吃边说:“这山里空气真好,不过得小心点,有时候迷路可没那么简单。
”“哎,小明你别说得那么可怕,”我拍拍他的肩膀,“再说了,我们可是有全副武装的探险小队!”就在大家开心地享受美景的时候,忽然乌云密布,天开始下起了小雨。
小张一边撑伞一边大喊:“快,找个地方避雨,别让我们这次探险变成泥巴战!”大家互相扶持着找到了一处避风的地方。
雨下得不大,但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和心情。
小李调侃说:“这大别山真是有自己的个性,看看这雨,连天都在考验我们呢!”天渐渐放晴,我们继续上路,终于来到了大别山的山顶。
站在山顶,看着四周的景色,心情突然豁然开朗。
大家纷纷拍照,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行。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7、千里跃进大别山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千里挺进大别山演讲我的观点

千里挺进大别山演讲我的观点好嘛,咱们今天聊一聊《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话题。
说到“大别山”,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革命老区、红色教育什么的。
其实啊,真正要说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你看,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地方,曾经是咱们的红军在那儿战斗的热土,挺进大别山那一幕,几乎可以说是充满了血与火的传奇。
不信?咱们一起往下看。
当年红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带着破碎的衣衫、疲惫的身体,顶着风刀霜剑的严寒,千里迢迢地走进了这片深山老林。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山路有多难走,估计连电视里看的那些英雄人物也很难形容得了。
山大沟深、路陡石滑,再加上天气变化莫测,时不时就是一场暴雨或者冰雹,咱们的红军战士们,穿越那样的环境,可以说是“背水一战”,根本没有任何退路。
你能想象吗?刚一上山,脚下就是松软的泥土、满地的荆棘,有时候还得踩着泥水过河,可就是这样的环境,换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咱们常说“千难万难,一心向前”,这句话在大别山,真的是写实的。
那时候的红军战士们,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不管面前有多少险阻,他们始终相信,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信息封闭、物资匮乏,真的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和对理想的坚持,才一步步推进。
大别山就像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坐标,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走,都知道那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方向。
说到这里,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种勇气,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咱们现在想想,挺进大别山那一段历史,也是一个很生动的“启示录”。
你看,在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都希望快速看到结果,什么都想一蹴而就。
哎哟,真是当年革命先烈们吃过的苦头,现如今的人似乎忘得差不多了。
你如果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吃点苦,可能得费老大的劲。
现代社会里,人们好像总是追求一种“无痛”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去忍受一丝一毫的困难。
但是你想想,革命时期的那些年轻人,他们能挺过来的,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 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 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 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 争的负担。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 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 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 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 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 ,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 ,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 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 ,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 ,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 ,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 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 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