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科学。
在中考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掌握地理知识点对于中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地理中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中考。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自然地理。
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
4. 地球的地形,地球表面有山、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
5. 地球的水文,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咸水。
6.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包括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等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3. 交通地理,交通地理主要研究各种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系。
4. 农业地理,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工业地理,工业地理主要研究工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三、地理信息技术。
1.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存储、管理、分析地理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服务。
通过以上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注重练习和应用,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科学地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科学地理中考知识点归纳科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科学地理中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它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包括政治地图、物理地图、气候地图等。
- 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气候和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
-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
- 天气现象:风、雨、雷、雪等。
陆地和海洋- 陆地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 海洋特征: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沟等。
- 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海陆风、潮汐等。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人口和城市化- 人口分布: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 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和规划。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作物分布、农业技术。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区位、工业发展。
- 商业地理:商业中心、贸易路线、市场机制。
区域发展和规划-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表现。
- 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航空遥感。
-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
-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结束语:科学地理作为中考的重要科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中考。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笔记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笔记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学科,它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环境的科学,包括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与环境等内容。
在中考中,地理考试通常包括地球形态、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以下是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形态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直径约 12756 公里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构成。
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两种地形。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海洋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 地形与地势地球上的山脉、平原、丘陵等地貌特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形。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4 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65.25 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季节变化和日夜交替的基础。
4.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地球的经度是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为基准进行度量。
地球的纬度是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进行度量。
二、地理信息技术1. 地图与地图投影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表达方式,它通过投影的方式将地球表面的三维信息转化为平面上的二维信息。
地图投影的选择会影响地图的形状和方向。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和地图制图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3. 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一定数量的卫星进行导航定位和时间同步的系统,目前最知名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的 GPS 系统。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系统。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内容。
2. 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为了保护环境,人类需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的环境和资源。
人类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保护环境和资源。
四、地理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洪水、干旱等,它们是由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
初中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

初中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
中考是初中毕业的重要考试,地理也是其中一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复习地理,下面将对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要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扁球的椭球体,赤道稍大于两极。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称为一天,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称为一年。
- 地球的倾斜:地球轴与垂直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引起了季节变化。
- 地球的经纬度: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使用经纬度进行定位。
2. 自然地理- 大气层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变化统计。
- 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岩石和地质作用: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作用有构造作用、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等。
- 土壤:地壳表面的疏松部分,由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等产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 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泥石流、洪水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减少等是人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 城市与乡村: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乡村则是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
- 区域规划与交通:区域规划是统筹规划地理空间资源,交通则负责连接不同区域,促进经济发展。
- 旅游与资源开发:旅游业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资源开发则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为地理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
4. 中国的地理-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势、河流、湖泊、山脉和气候等,还有中国四大平原、三大经济区等。
- 人文地理:包括中国的人口分布、城市体系、少数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等。
- 交通与通信: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方式在中国发展迅速,通信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有关地球表面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关事物的科学。
中考地理考试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掌握对于考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出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以供学生们参考复习。
一、地球运动知识点1. 地球的旋转:地球西旋东转,每天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圈,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因此规定每4年为1个闰年,2月的天数为29天。
3.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4. 日照分布:地球每天都有白天和黑夜,而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和日照强度的分布又取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
二、地理坐标知识点1. 以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360度为东经,向西360度为西经。
以0度纬线为基准,向北90度为北纬,向南90度为南纬。
2.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理坐标。
3. 通过地理坐标,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
三、地形图知识点1. 地形图是用图形符号表示自然地貌和人文地貌的地图。
2. 地形图中,不同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坡、湖泊、河流等。
3. 了解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符号含义对于理解地图信息非常重要。
四、地球气候知识点1.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状况。
2. 气温、气压、降雨量、风向和风速等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
3. 气候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资源环境知识点1. 土壤资源:指地球表面上最上层的覆盖物,是农业生产和森林、草原等资源的基础。
2. 水资源: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水资源已经成为急需保护的资源。
3. 生物资源:指大自然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赖。
以上就是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在中考地理科目中取得好成绩。
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应用,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科普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基础。
在中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下面就对地理科普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地球的基本概念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充满水和空气的岩石球体。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和环境。
2.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一周称为一次自转,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3.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称为一次公转,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 地球倾角:地球轨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称为地球的倾角,为23.5°。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是一个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结构的行星。
2.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3. 地球的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为2900千米。
4. 地球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铁和镍的合金,内核主要是固态铁和镍的合金,温度高达5000°C。
三、地球的自然现象1.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地质构造等活动反映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2. 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围绕地球的薄薄的气体层,气候是长期的气象条件总和。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呈现着不均等性。
四、地理环境与资源1. 地球表面有大面积的水域和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水力资源等。
2. 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五、人类与地理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六、地理实践1. 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资源分布。
以上就是中考地理科普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中考重要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中考重要知识点归纳地理是学习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对于初中生而言,地理知识的掌握是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中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对于理解其他地理知识很重要。
在地球科学中,地球被认定为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地幔和热核心组成的球形结构。
此外,地理中还有各种地图的表示方法和地球的纬度、经度等概念需要熟悉。
二、地理坐标和地理方位地理坐标是指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理位置,而地理方位则是指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关系。
了解地理坐标和地理方位的概念对于进行地理分析和阅读地图等任务至关重要。
三、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存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在初中地理中,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有大气、水文、土壤和地貌等。
学习这些要素不仅需要理解它们的定义,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人文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活动和影响。
在初中地理中,常见的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和产业等。
学习人文地理要素要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五、地理问题与挑战地球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初中地理中,常见的地理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和灾害等。
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地理理念。
在初中地理中,同学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保护地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视野。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中考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涵盖地球与地图、地理坐标和地理方位、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地理问题与挑战以及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同学们应该理解这些知识的概念和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

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地球空间分布现象和地球自然资源利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别,主要包括地球形状与结构、地球内部构造、地球表面和气候、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人口与人文环境、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来总结中考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地幔为固态岩石,地核为铁镍合金。
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所产生的现象,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3.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经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同心圆,纬线是指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圆环。
时区是地球表面根据经度划分的不同时间区域。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球表面还有各种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2.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的平均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雨量等因素。
气象是指研究大气层中各种气象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飓风、暴雨、旱灾等,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是人类生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人口与人文环境1. 人口和人口分布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的总和。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和数量分布特征。
2. 城乡人口和人口迁移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及其迁移状况对于国家的城乡发展、人口政策和其他社会经济议题具有重要影响。
3.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如古代建筑、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地理知识点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知识点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SO2)、熔岩流、火山灰(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知识点三: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知识点四: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 板快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知识点五: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丘陵——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
平原——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相对高度小(200米以下)山地——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高原——顶面较大,起伏小,海拔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盆地——周围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等高线较密处缓坡等高线较疏处山峰(洼地)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3.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
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六:太阳和月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气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大气层分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太阳黑子与降雨量变化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固体卫星,本身不发光,灰色,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月陆和月海;(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或火山爆发造成.(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黑的.(7)月球表面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
知识点七: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片,(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晨昏线平分地球、与太阳光垂直。
由于地球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移动。
(1) 晨线:日出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2) 昏线:日落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知识点八: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约为365天,即一年。
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0。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由于地球公转)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3、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包括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③、南北回归线(23.50S和23.50N)上各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④、其他地区无直射4、昼夜长短的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②北半球: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且北极圈(北纬66.50)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现象;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
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利用纬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长短可判定昼夜时长。
○6总之,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对于北半球,从冬至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从夏至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从春分到秋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从秋分到春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相反,二至日二分日相反,昼夜长短也相反。
5、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知识点九: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一个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西;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东。
黄昏看到月亮是上半月,清晨看到月亮是下半月。
4、一个周期内主要月相的名称: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
5、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6、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球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