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历年真题

2006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大学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采用分卷形式,分卷包括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
全卷共6页。
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2.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16分)。
1. 《诗经》里属于地方乐歌的是()A.风B.大雅C.小雅D.颂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的倡导者是()A.孟轲B.孔丘C.荀子D.墨子3. 元杂剧中女主角称为()A.旦B.净C.末D.生4. 下列诗人中,属于边塞诗派的是()A.王维B.杜甫C.王勃D.岑参5.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故居照壁上所题的字是()A.业精于勤 B.长宜子孙 C.克己复礼 D.诗礼传家6.下列语句中的“事”字用作动词的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C.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D.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7.下列鲁迅文集中,属于短篇小说集的是()A.《热风》 B.《坟》 C.《朝花夕拾》 D.《呐喊》8.李白的号是()A.易安居士 B.莲蓬居士 C.青莲居士 D.香山居士9.《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A.北阀战争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后C.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 D.解放战争前期10.下列语句中,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A.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有志乎古者希矣。
D.胡皆引兵而去。
11.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的叙述方式是()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平叙12.“以文为词”的作家是()A.辛弃疾 B.柳永 C.苏轼 D.周邦彦13.《断魂枪》里思想没落保守、性格孤傲执着的人物是()A.王三胜 B.沙子龙 C.孙老者 D.二麻子14.在唐代,使山水游记获得独立生命的作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陈子昂 D.罗隐15.下列语句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 .既来之,则安之。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述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述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6. 阅读理解9. 词语解释11.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民本思想B.仁和礼C.严刑峻法D.自然无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2.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B.《论快乐》C.《季氏将伐颛臾》D.《论毅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3.《赵威后问齐使》一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表达了赵威后_______的治国思想。
( )A.注重刑法B.主张修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以民为本D.主张忠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4.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是( )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庄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5.本文孟子主要阐述的问题是( )A.“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B.严刑峻法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五十步笑百步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6.《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论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7.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A.民何以才能够加多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8.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比喻来说明( )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因素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9.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文体应是( )A.奏章B.骈文C.传记D.书信体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用来阐明中心论点的主要论据是( ) A.五代后唐庄宗为数十伶人所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得益”C.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D.庄宗不忘其父之志,打败仇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11.本文发表在( )A.《语丝》B.《莽原》周刊C.《小说月报》D.《创造》周刊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12.钱锺书的主要学术著作是( )A.《随感录》B.《谈美书简》C.《管锥编》D.《人.兽.鬼》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阅读理解阅读《灯下漫笔》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9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9(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在诗歌中着力表现田园生活怡然自得之乐的东晋诗人是(分数:2.00)A.陶渊明√B.阮籍C.王昌龄D.岑参解析:解析:陶渊明的诗多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表现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以《归园田居》《饮酒》等篇为代表。
2.成语“祸起萧墙”源自(分数:2.00)A.《秋水》B.《谏逐客书》C.《史记》D.《季氏将伐颛臾》√解析:解析:“祸起萧墙”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诗歌___________“最得风人深致”。
(分数:2.00)A.《采薇》B.《山鬼》C.《蒹葭》√D.《楚辞》解析:解析: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4.《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作品,这里的“书”是(分数:2.00)A.书记B.书籍C.书信D.上书√解析:解析:这里的“书”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5.《前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的“客”主要情感倾向是(分数:2.00)A.功名难就B.适意自然C.人生无常√D.乐观豁达.解析:解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客”方由对人生的短暂无常而衍生出一种悲观情绪,所以主要情感倾向是“人生无常”。
6.以问话方式展开议论的文章是 ( )(分数:2.00)A.《赵威后问齐使》√B.《五代史伶官传序》C.《答司马谏议书》D.《报刘一丈书》解析:解析:《赵威后问齐使》一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思想。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 )(分数:2.00)A.流畅谐偶B.铺陈排比√C.质实无华D.诙谐反讽解析:解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作品,文章极富文采,运用大量对偶、排比句式,与散体句式杂错相间,是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阅读理解9. 词语解释11. 判断题12. 作文单项选择题1.下列人物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和荀子B.老子和孔子C.墨子和韩非子D.老子和庄子正确答案:A解析:孔子和荀子属于儒家学派,老子和庄子属于道家学派,墨子属于墨家学派,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
2.下列作家中,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 ) A.荀子B.韩非子C.孟子D.庄子正确答案:C解析:《孟子》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人彀”的论辩手法,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河伯B.北海若C.伯夷D.河伯和海正确答案:B解析:《秋水》中,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说理,阐明观点。
4.《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A.看客B.客商C.游客D.客卿正确答案:D解析:《谏逐客书》一文论证了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这里的“客”指的是客卿。
5.下列文章中,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的是( )A.《五代史伶官传序》B.《过秦论》C.《秋水》D.《郑伯克段于鄢》正确答案:A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6.《灯下漫笔》的文体是( )A.小说B.诗歌C.杂文D.通讯正确答案:C解析:《灯下漫笔》是一篇以抨击封建传统文化和国民奴化心态为主旨的著名杂文。
7.《咬文嚼字》一文的作者是( )A.闻一多B.朱光潜C.徐志摩D.蔡元培正确答案:B解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专论。
8.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作家是( )A.契诃夫B.莫泊桑C.高尔基D.培根正确答案:D解析: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作家是培根。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专升本文言文翻译之《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1﹞第一段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翻译: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原文: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求丕豹、公孙支于晋[7]。
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面从戎国聘请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原文: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8],遂霸西戎。
翻译:这五位贤士,都不生长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来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原文: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服,获(俘获,战胜的意思)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翻译:秦孝公采用了卫国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民间的风俗,人民因此而殷实兴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命,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
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
翻译: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北面收得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区域,控制了鄢城、郢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的关口,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来侍奉秦国,当初所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文: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20],强公室,杜私门[21],蚕食(形容像蚕食桑叶一样,逐步攻取各诸侯国领土。
蚕,名词活用为状语)诸侯,使秦成帝业。
翻译: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杜绝了豪门贵族的私情,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候,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
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一)识记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2、本文的文体类型。
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奏章。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2、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铺排集中在二、三段: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
大量列举事实做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力量。
3、本文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接踵联翩:“臣闻地广者人众厖”,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对偶:“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
有的是同义强化,有的是反向对比,不仅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作用,而且产生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
(三)简单应用
1、简析本文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不能逐客的原因: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的功绩;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想统一天下的目的相违背: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四)综合应用
1、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四君八士”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
对比法:三个论证的段落均有。
2、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二、三、四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方面论证;第五段总结全文。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下面我们来看看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第一项作家、作品《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
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
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1.论点鲜明。
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
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
考核要点
1.识记
(1)本文出处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2)本文的文体类型
本文是李斯写给秦王政的一篇奏章。
“谏逐客书”的“书”指的是奏章、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2.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或者说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运
本文二、三段用大量事实作论据,采用了大肆铺陈的手法。
事实胜于雄辩,论据充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本文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排比句的大量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而文中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有的是同义强化作用,有的是反向对比作用,不仅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作用,而且产生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
3.简单应用
题(1)本文的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关系
文章的个个论据是紧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4.综合应用
题(1)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
第二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证,“向使”一转,折入反面推理。
第三段中,“用外物”与“逐客卿””重物”与“轻人”,也是正反对比论证。
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
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论证。
全文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与益、统一与亡国等多方面的对比。
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正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昭然,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题(2)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列举古代和当时的大量事实来支持论点;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第五段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