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 印度》教案_1

授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2、结合图表明确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理解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策略:读图交流、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活动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法教学重点:通过读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引入新课:《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主题曲引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一)自主学习:1、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2、东、西、南部各濒临哪个海洋?3、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二)读图交流:南亚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的来历和濒临的海洋及包括的国家地区。
资料分享:展示资料南亚最大的国家阅读欣赏:阅读材料(三)展示目标:1、地理位置:海陆和纬度位置2、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知识储备:语言、宗教、旅游胜地、古代的称呼、殖民统治时间和共和国成立的时间。
小组讨论:走进印度印度的范围、首都和城市、海港(四)同伴探究:看图简述印度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特点。
观察分析:1、印度有哪些地形区?2、印度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承接过渡: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印度是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人口数量情况如何?谈论图片:火车上、港口边和摇篮里的情况。
图文转换:世界上的六个人口大国,亚洲占几个?(五)读图探究:从1993年到2011年,印度大约增加了多少亿人口?阅读材料: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有哪些?(六)学生活动:阅读图表,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承转:面对着众多的人口,印度采取了什么措施?阅读材料:计划生育在城市和农村有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会是这种效果?学生谈论:政府对不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
但是,印度的控制生育计划只在城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广大的农村,多生子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七)梳理知识:请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学设计- 印度

2.面积:领土约为298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______位。
是_______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二、自然环境:1.地形分布:北部为______________山脉,中部为___________平原,南部为__________ 高原。
2.地势:地势特点是______高,________低。
3.河流:________是本国的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____________。
4.气候:印度以__________气候为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2】认真阅读教材31-33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的总人口约为多少?在世界上居第几位?2.由图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较________。
【合作学习2】材料:中新网2012年4月1日电据外媒报道,印度人口普查官员近日称,印度的人口进你那攀升到了12.1亿,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虽然在90年间第一次看到人口增长趋势,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还是增加了1.81亿,仅此一项就近乎巴西人口的总和。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问题:(1)印度人口具有什么特征?(2)众多的人口及人口快速的增长给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3)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压力,印度政府制定了怎样的人口政策?【展示交流】(总结归纳)三、人口:1.数量: 2011年,印度人口约达______亿,仅次于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位。
2.人口增长速度的:______。
3.人口政策:___________。
(填图巩固)1.邻国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河流⑤____________。
地形区⑥____________。
3.首都⑦____________。
4.海、湾、洋:⑧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七年地理李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概括能够概括印度的位置;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名称;说出印度的气候及特点;.通过地理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以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本。
2、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式教法综合化。
针对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择情而用。
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增强视听效果。
3、对各知识点不平均用力,详略适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知识的接受与探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2、鼓励质疑,肯定挑战。
在继承中发展,在接受中修缮。
二、重点难点1、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
2、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印度的图片、水旱灾害新闻资料。
四、教式教法图像分析法、启发质疑法、文图对照、讨论点评、分析比较。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西游记中李玲玉跳的《天竺少女》印度舞蹈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语言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一)位置展示课件印度地图。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地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
活动1: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读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活动2:(1).印度主要陆上邻国,各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2).读出印度首都和主要城市位置。
(二)地形课件:印度地图.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活动3: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南部:高原(通过读图分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三)河流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图,读图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
【经典试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经典教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3.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重点:1.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2.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难点:1.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2.服务外包业务为什么能够得以快速发展教学方法:利用挂图、板图、收集到的材料 (或课件) 辅助教学,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过程: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
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学生欣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共同整理好搜集到的资料,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所搜集到的印度的相关材料。
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自学导疑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6“印度人口数量变化”,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在进一步巩固认识一个国家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印度的位置和地形。
地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案印度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印度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概况
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
二、印度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
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
夏:降水多(西南风)---- 水灾
冬:降水少(东北风)---- 旱灾
2、地形 ---- 平坦
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
水稻沿海地区,东北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
棉花西南
黄麻东北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材内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印度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印度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图片、资料等,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的哪些内容?”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印度的地理特征,提问:“印度有哪些自然资源?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如何?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如何?”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印度的地理特征,分析印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附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龙海市莲花中学:林风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展示关于金砖国家的世界分布图,播放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关于介绍印度的视频——“不可思议的印度”。
教师多媒体展示: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二、导入新课:印度作为我国的陆上邻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几个“不可思议”。
1.中国的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印度只有300万平方千米,为什么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印度将在2028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为什么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出口量较少?三、学习新课一、南亚的位置与范围1.教师出示课件“南亚地区”图,请学生说出南亚的大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对照地图,说出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含义。
从山脉中、西段南侧到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它东濒,西临。
2.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南亚大国——印度”,教师出示“印度的地理位置”图,请学生说出南亚包括的七个国家的地区。
并说明南亚次大陆的含义二、印度的地理位置与邻国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印度的地理位置”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位居南亚首位。
对照地图,说出印度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印度是南亚唯一掌握一箭十星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海陆位置:南临____洋,东临 湾,西临 海,北靠 大陆。
纬度位置:陆地大部分位于 之间。
半球位置: 半球和 半球。
学生抢答。
教师评价,并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印度地理位置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2.印度的邻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印度的地理位置”图,找出印度主要的邻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学生抢答。
教师指图,学生齐答,认识印度的主要邻国。
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知道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更让学生通过认识印度周边邻国及其方位,了解印度的相对位置。
三、印度的自然环境与粮食生产1.了解印度的地形教师出示课件“印度的地形”,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主要地形区。
(2)说明印度的地形特点。
(3)印度著名的圣河是,注入。
(4)总结印度耕地面积广大的原因:。
学生对照地图到板前指出并回答。
教师:印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有水源灌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设计意图:地形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对印度的气候及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把地形、气候、农业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
印度的地形分布及特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读图就可以轻松掌握。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而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所以我给学生展示图片,并做简单介绍。
2.认识印度的气候特点,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1)读图认识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教师出示课件:“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学生对照图,说明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并结合孟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说明该气候的特征。
教师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
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为这两幅“经典”的图片设置情境,目的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探究季风的成因。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风向特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1月 从陆地到海洋—东北风干热→降水少→旱季7月从海洋到陆地—西南风湿季→降水多→雨季教师: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出示课件)结论:西南季风很不稳定→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3.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农业贸易发展空间巨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出示课件: 读印度的地形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及课本相关材料,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水稻小麦小组派代表回答,师生点评,明确答案。
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和半岛沿海地区水稻徐较多的水,此地区是平原其降水充足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小麦耐旱能力较强,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2)粮食问题仍是印度政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原因是什么?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回答。
(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不稳定)教师出示课件: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还有“白色革命”、“蓝色革命”、“黄色革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讨论中形成农业生产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教师承转:印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人吃饭的问题。
但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对人口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同时,人口问题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那么,印度的人口状况如何呢?四、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未来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印度人口之多。
设计意图:图片配上我自拟的标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印度人口之多。
2.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增长趋势教师展示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如此“超载”教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口吗?你预测一下印度会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呢?学生大胆预测,教师出示课件:印度人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推算,到2028,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导学题:阅读材料,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是全球几大移动电话市场之一。
0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亿人。
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1 800 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小麦、甘蔗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1.2.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影响经济发展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课堂小结: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印度都有了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对前面的三个不可思议是否明白了?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答疑解惑。
出示课件:本节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回扣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重难点的处理能力,并养成构建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习惯。
拓展延伸教师:结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师生一起讨论,我国与印度合作的意义。
教师出示课件:“一带一路”建设2014年9月11-19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发展。
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的方面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