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牡丹花的文化内涵、栽培管理要点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牡丹花的文化内涵、栽培管理要点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文化内涵牡丹花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国花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牡丹花的一些主要文化含义:1. 美丽与高尚:牡丹花以其华丽的花朵和优雅的姿态而闻名,象征着美丽与高尚的品质。
2. 富贵与繁荣:古代的文人雅士常用牡丹花来象征富贵和繁荣,将其视为爵位晋升和财富增加的象征。
3. 吉祥与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花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经常被用来喜庆场合或庆祝节日。
栽培管理要点正确的栽培管理对于牡丹花的生长和开花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牡丹花的栽培管理要点:1. 光照和温度:牡丹花喜欢充足的阳光,最好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位置。
温度方面,牡丹花喜欢温暖的气候,不耐寒。
2. 水分和湿度:牡丹花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要避免过度浇水,以免根部烂根。
同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避免干燥和湿度过高对牡丹花的影响。
3. 肥料和施肥:适量的有机肥料对牡丹花的生长和开花有益。
在生长期间,可以定期施肥,但要避免过量使用肥料,以免伤害植物。
4. 剪枝和整理:定期剪枝牡丹花有助于促进新的生长和花蕾的形成。
同时,要及时清除落叶和枯枝,保持植株的健康和整洁。
在园林中的应用牡丹花的美丽和文化内涵使其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牡丹花在园林中的一些常见应用方式:1. 独立观赏:将牡丹花单独种植在花坛或园林的一隅,作为观赏植物,展示其独特的美丽。
2. 花墙或花篱:将一排排盛开的牡丹花种植在园林的围墙或篱笆旁,形成壮观的花墙或花篱景观。
3. 造景配植:将牡丹花与其他植物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增加园林的美感和层次感。
4. 池塘或水景周围:在池塘或水景周围种植牡丹花,与水景相互映衬,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总结起来,牡丹花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其栽培管理要点和园林应用技巧也是我们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通过正确的栽培和合理的利用,我们可以欣赏到牡丹花的美丽,同时体味到其所传递的文化价值。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的意思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的意思
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以各自的形态和特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吉祥物。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一句寓意深远的诗句——“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
一、千年罗汉松
罗汉松,因其树形似罗汉而得名,是我国传统的观赏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传说中,罗汉松被认为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其树龄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故有“千年罗汉松”之美誉。
1.寓意长寿:罗汉松的寿命极长,象征着长寿、永生。
在古代,人们常用罗汉松来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2.吉祥如意:罗汉松的树形美观,四季常绿,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寓意着吉祥如意、事业有成。
二、万代幸福根
“万代幸福根”寓意着罗汉松的根系发达,象征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1.繁衍生息:罗汉松的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象征着家族、民族的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
2.幸福安康:在民间,罗汉松还被视为家庭幸福的守护神,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三、总结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这句诗句,既表达了对罗汉松的赞美,也寓
意着人们对于长寿、吉祥、幸福的热切期盼。
它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句诗句的寓意,将其作为对家人、朋友的祝福,愿他们如同千年罗汉松一样,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摘要:一、菊的概述二、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菊花与秋天的关联2.菊花与长寿的寓意3.菊花与高雅品质的关联4.菊花与文人墨客的喜爱三、菊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1.菊花节的庆祝2.菊花诗文的创作3.菊花绘画的艺术四、总结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象征意义备受人们喜爱。
菊花,又称菊,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等。
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秋天,代表着丰收和喜庆。
古人有“人面桃花相映红,菊花台上一叶黄”的诗句,表达了菊花与秋天的紧密联系。
同时,菊花又寓意着长寿。
在古代,人们把九九重阳节称为“登高采菊”的日子,希望通过采摘菊花来祈求健康和长寿。
这也反映出菊花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菊花还象征着高雅品质。
古人有“秋来万物皆枯萎,唯有菊花独自荣”的说法,赞美菊花在萧瑟的秋天中依然绽放的美丽。
因此,菊花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许多诗文作品都以菊花为主题。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在古代,菊花还被视为文人墨客的雅好。
他们赏菊花、品菊花茶、作菊花诗,将菊花的美与自己的人生追求相结合。
这种传统沿袭至今,形成了丰富的菊花文化。
在菊花盛开的季节,各地都会举行菊花展览会,展示菊花的美丽。
同时,人们还会创作菊花诗、菊花画,将菊花的美融入艺术之中。
总之,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从古至今,菊花始终与秋天、长寿、高雅等美好寓意相连,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
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
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
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
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
“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
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
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
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
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
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
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
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
兰被认为最雅。
“清香而色不艳”。
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
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
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
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的内涵

由于历史的缘故,凡花木草木,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而且往往又是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用典等手法来表达的。
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凭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葫芦:福禄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葫芦的谐音“福禄”、“护禄”,其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
“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葫芦寓意“创世”、“赐予”,是吉祥的象征,是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宝物,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直存在着葫芦崇拜,有的认为葫芦是生殖的象征,有的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
如彝、白、苗族等都有这样的神话流传,奉葫芦为民族的保护神。
有学者认为,盘古的盘字即葫芦,古义为开端。
所谓“盘古”意即从葫芦中开始人类的繁衍。
又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亦为葫芦。
因此,葫芦与人类孕育、生存息息相关。
“葫芦”作为园林建筑构件样式或图案,在园林的门洞、铺地、亭子及装饰图案上随处都可以看到。
葫芦的变体——“宝瓶”则更是司空见惯。
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顶也有不少为葫芦状,都有壶中仙境和上述多种吉祥涵义。
红叶:传情红叶是传情之物,据说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某个深秋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他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花朵与文化

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花朵与文化欢迎来到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在这里,您将有机会领略到丰富多彩的花朵以及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
本次导游词将带您逐一认识我们景区中的重要花卉,并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
一、牡丹花首先,让我们来欣赏牡丹花,这是中国的国花,也是洛阳的市花。
洛阳牡丹种植历史悠久,素以“牡丹花开,洛阳城动”闻名世界。
牡丹花以其盛大的花形、丰富的花色和高贵的品质而受到世人的喜爱。
通过观赏牡丹花,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内涵。
它象征着荣耀、富贵和尊贵,因此经常在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中被使用。
此外,牡丹还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密不可分,数千年来成为文人雅士所倾倒的对象。
二、菊花接下来,我们来到菊花区域。
菊花作为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主打花卉之一,以其秀丽的花形和多变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菊花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中国,菊花象征着坚毅和高尚的品格。
菊花耐寒,常在秋季盛开,被称为“秋菊”,寓意着坚强、坚韧的品质。
在中国诗词歌赋中,菊花也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忠诚、高洁的情感,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喜爱并且常以之作题材的花卉之一。
三、兰花兰花是中国古老的名贵花卉之一,也是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特色之一。
兰花以其花形优美、花色丰富、香气幽远而被人们喜爱。
不仅如此,兰花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兰花被称为“花中君子”,被赋予了高洁和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常被用来表达友谊和纯洁之情。
兰花也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植物,与水墨画相得益彰,传递出中国园林文化的韵味。
四、桃花茂盛的桃花是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一大亮点。
当春天来临时,桃花如海洋般绽放,以粉嫩的色彩和绵延的花海吸引着无数游客。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桃花象征着富贵和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木被看作是驱邪、避灾的佳木,而桃花亦被视为吉祥之象。
此外,桃花还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引言观赏植物指的是那些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香气吸引人们注意的植物。
自古以来,人们对观赏植物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植物的不同理解和欣赏方式。
本文将介绍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并探讨植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多样性和独特性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之一是其多样性和独特性。
植物界的物种繁多,形态各异。
从花朵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到叶片的质感和图案,观赏植物的多样性使之成为了艺术设计和装饰的重要元素。
人们对于具有独特形态和色彩的植物情有独钟,如金鱼草的鲜艳花朵和蕾丝叶片,造型独特的仙人掌等。
和谐与平衡观赏植物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它们所展现出的和谐与平衡感。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们的枝叶、花朵和果实会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排列和组织,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在花园设计中,人们常常将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植物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营造出一种平衡美和和谐感。
自然与原始观赏植物所散发出的自然和原始的气息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
植物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可以找到生命的力量和真实的存在。
例如,许多观赏植物具有浓郁的芳香,使人联想到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气息,这种自然的气息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宗教和神话观赏植物在很多文化中都承载着宗教和神话的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赋予了许多植物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意义,如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不拔,莲花象征纯洁和高尚。
在印度教中,木兰花被视为女神的象征。
这些神话故事和象征意义丰富了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使其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存在。
文化艺术和建筑观赏植物在文化艺术和建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用树木和花卉来装饰城市和建筑,以营造出一种优雅和宜人的环境。
在现代,观赏植物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主要元素之一,人们常常使用花卉和盆栽来装饰家居和办公场所,以增加艺术氛围和提升生活质量。
四季变化和节气文化观赏植物的四季变化也反映了文化中的节气文化。
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花——不畏严寒,高洁自律
国兰——花中君子,清高雅洁
栀子花——清净
菊花——傲霜而立,清廉高洁
牡丹——富贵
桂花——富贵吉祥
报春花——新的起点
杜鹃花——生意兴隆,爱的喜悦
羽衣甘蓝——圆圆满满
丽格海棠——甜美
荷包花——财源滚滚来
花毛茛——坚韧
非洲紫罗兰——永恒的美
一品红——祝福你
凤梨——财运高涨、好运
植物的象征意义
植物不仅有美丽迷人的外表,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植物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人类进行着交流。
植物正是通过人们所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而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近年来流行的许多外来植物,则承袭着它们在外国文化中的含义。
现在我就介绍一些常见室内植物的象征意义:
松柏——司机常青,坚贞不渝
春羽——忍耐
白玉黛粉叶——健康长寿
变叶木——善变
人参榕——老当益壮
彩叶草——善良
观赏辣椒——引人注目
仙客来——害羞
猪笼草——顺利
卡特兰——魅力、华贵
龟背竹——自由豪迈
大花蕙兰——高贵,祥和
风信子——胜利,竞技
蝴蝶兰——幸福,快乐,我爱你
蟹爪兰——锦上添花
君子兰——宝贵,有君子之风度
瓜页菊——快乐喜悦
大岩桐——雍容华贵
宝莲灯——美丽的心
火鹤——燃烧的心
吊金钱——心心相印
彩虹竹芋——富贵
铁线蕨——温柔多情
常春藤——永不分离
巴西木——繁荣茂盛
富贵竹——富贵平安
马拉巴栗——招财进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一、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
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逸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的审美方式。
二、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单调,缺乏情趣。
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
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
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
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林逋的七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
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
”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
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
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三、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
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的。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杨万里)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杨基)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
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
四、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五、田园美
“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
《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种植物,诸如卢桔、黄甘、橙、枇杷、留落(石榴)、离支(荔枝)、蒲桃(葡萄)、隐夫(山樱桃)、杆(银杏)、胥邪(椰子)、燃(酸枣)、亭奈(棠梨)、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说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
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它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
有一些果树不仅形实兼丽,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林》中说:“梅李至东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都给梅李等增添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在有限的空间里,仅仅配置上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植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