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热点:图形运动问题的分析

合集下载

图形运动的分类方法

图形运动的分类方法

图形运动的分类方法作者:王睿郭娟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3年第12期[摘要] 本文主要讲解中考常考的图形运动类问题中“面的平移”重叠部分的面积问题. 本文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解法——时间轴分类法,用此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各关键点的进出“动图形”的时刻.[关键词] 定图形;动图形;关键点;时间轴;运动图形运动型问题是数学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更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题目. 初中数学的运动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平移、对称和旋转. 平移又可细分为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和面(图形)的平移;对称可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如:■近年来,运动问题中考查“重叠部分面积”的试题不计其数,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练,该类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原因是学生极易出现漏解. 那如何让学生避免漏解呢?下面就“面的平移”中关于重叠部分的面积问题(下面简称为平移型面积问题)进行讲解.■ 难点分析平移型面积问题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分类,即判断需要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种情况;二是求解析式,即如何表示面积(实质是如何表示线段的长).本文只解决第一个难点——如何分类.■ 类型分析本文只研究两个图形的平移问题,我们先来明确几个定义:(1)动图形和定图形:把平移的图形称为“动图形”,把另一个不动的图形称为“定图形”.(2)平移方向:记为l.(3)图形的高:图形在与平移方向l垂直的方向(记为l■)上的高.例如:△ABC沿射线BC向右平移,则平移方向l与直线BC平行(如图1所示),l■与直线BC垂直(如图2所示). 于是△ABC在l■方向上的高即为点A到BC的距离(线段AD 的长,如图3所示).■ 关键点关键点通常是指动图形的顶点. 笔者将平移型面积问题按两个图形高的大小分为三类:(1)动图形和定图形的高相等.(2)动图形的高大于定图形的高.(3)动图形的高小于定图形的高.■ 解决方法———时间轴分类法1. 类型一:动图形和定图形的高相等例1?摇(2006重庆中考改编)如图4所示,一张三角形纸片ABC,∠ACB=90°,AC=8,BC=6,沿斜边AB的中线CD把这张纸片剪成△AC■D■和△BCD两个三角形.将纸片△AC■D■沿直线DB方向以每秒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点A,D■,D,B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初始位置时点D■与点D重合,点C■与点C重合),当点A与点B重合时,停止平移. 设平移距离DD■为x,△AC■D■与△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请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摇如何分类呢?下面介绍时间轴分类的操作步骤:(1)第一步,求整个运动持续的时间,画出时间轴.根据“当点A与点B重合时,停止平移”可求得运动持续的时间为10秒,可画出时间轴,如图5所示.■(2)第二步,找出动图形的关键点,求出每个点进出定图形的时间.①动图形有三个顶点,即本题的关键点有三个,为点A,C■,D■.②各关键点进出定图形的时刻如下表:■(3)第三步,补全时间轴. 将第二步中求得的时刻画到第一步的时间轴上,如图6所示. 由图6知时间轴被分成了两部分,所以确定该运动过程将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4)第四步,画出时间轴上各时刻对应的图形,如图7、图8、图9所示(通常t=0都不画).■■■(5)第五步,画出介于第三步中每两个时刻之间(即时段)的任意时刻的图形,如图10和图11所示.■■注:①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中,“=”前后都可以取.②只有第五步的图需要画到解答过程中.2. 类型二:动图形的高大于定图形的高例2 (2013广东)有一副直角三角板,在三角板ABC中,∠BAC=90°,AB=AC=6;在三角板DEF中,∠FDE=90°,DF=4,DE=4■. 将这副直角三角板按图12所示的位置摆放,即点B与点F重合,边BA与FD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固定三角板ABC,将三角板DEF沿射线BA方向平行移动,当点F运动到点A时停止运动. 设BF=x,两块三角板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不等高”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变不等高问题为等高问题,而其转化的原则为“就低不就高”.定图形△ABC的高为AC的长,动图形△DEF的高为DE的长,根据“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此时应将动图形△BDE“变低”. 步骤如下:(1)第一步,确定定图形△ABC和动图形△DEF.(2)第二步,根据平移方向,将“高”图形变“低”,转化成“等高模式”.根据平移方向向上,确定左边界为AB所在的直线l■,右边界为直线l■(过点C作平移方向的平行线l■),则动图形夹在左、右边界的梯形FDGH就和定图形△ABC等高了,如图13所示.■于是可以看成定图形△ABC和动图形梯形FDGH的平移过程,余下步骤就按例1的步骤进行分类,主要步骤如下:①画出时间轴:如图14所示.■②列出时刻表(假定移动的速度为每秒一个单位长度,在数值上,时间与BF的长相等):■③补全时间轴,如图15所示.■④画出各时刻的图形,如图16、图17、图18、图19所示.■■■■⑤画出各时段的图形,如图20、图21、图22所示.■■■3.?摇类型三:动图形的高小于定图形的高此类问题直接用例1的步骤完成即可. 下题是很多考生都没能做对的题,你觉得应该分几种情况呢?例3 (2012重庆中考改编)如图23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BC=6,AB=3. E为BC边上一点,且BE=2,以BE为边作正方形BEFG,顶点F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 将正方形BEFG沿BC方向向右平移,记平移中的正方形BEFG为正方形B′EFG,当点E与点C重合时停止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x,正方形B′EFG与△AD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1)列出时刻表(假定移动的速度为每秒一个单位长度,在数值上,时间与平移距离x的值相等):■(2)画出各时段的图形,如图24、图25、图26、图27所示.■■■■■ 小结本文所阐述的方法是将动态问题静态化,对于初中生学习运动问题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不过对于平移型面积问题还有两个图形同为动图形、两个图形不同底等情况,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和转化.。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初中教育精选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初中教育精选

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3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 y = -— 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 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4同时到达 A 点,运动停止.点 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 B-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4OPQ 的面积为S, 的函数关系式;,一一 48 , .................... (3)当$= 一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5坐标.解:1、A (8, 0)B (0, 6)22、当 0vtv3 时,S=t当 3v tv 8 时,S=3/8(8-t)t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M 边。

然后画出各类 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

O 的直径,弦 BC=2cm ,/ ABC=60 o. (1)求。

O 的直径;(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CD,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

O 相切;(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 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s)(0 <t <2),连结EF,当t 为何值时,△ BEF 为直角三角形.动点问题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求出S 与t 之间图(3)3、(2009重庆某江)如图,已知抛物线y=a(x—1)2+3J3(a*0)经过点A(—2, 0),抛物线的顶点为D,过O作射线OM // AD .过顶点D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射线OM于点C , B在x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问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和动点Q分别从点O和点B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和BO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连接PQ ,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的长.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 DAB=60当^OPC面积最大时,四边形BCPQ勺面积最小。

初中数学论文:浅析中考几何图形滚动问题的求解.doc

初中数学论文:浅析中考几何图形滚动问题的求解.doc

线长为 (结果保留准确值).浅析中考几何图形滚动问题的求解摘要:图形的旋转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当几何图形旋转中心沿着一定轨迹进行运 动就产生了滚动问题,它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又培养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

几何图形可 以沿着一条直线无滑动地翻滚,也可以沿另一图形内部边缘无滑动翻滚,还可以沿另一 个图形外部边缘无滑动翻滚;这个几何图形可以是内角相等的多边形,也可以是圆,还 可以是扇形。

本文着重探讨近几年中考数学题目中几何图形上点在无滑动翻滚过程中经 过路线长的解法规律,及滚动过程图形位置变化规律。

关健词:无滑动翻滚路线长规律浅析中考几何图形滚动问题的求解纵观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我们发现关于几何图形滚动的问题还真不少,几何图形 可以沿着一条直线无滑动地翻滚,也可以沿另一图形内部边缘无滑动翻滚,还可以沿另 一个图形外部边缘无滑动翻滚;这个几何图形可以是内角相等的多边形,也可以是圆, 还可以是扇形。

如何求解中考几何图形滚动的这些问题?下面通过举例加以分析解决。

一、滚动过程中图形上点经过的路线长(一)沿着一条直线无滑动翻滚 口 』 c例1. (1) (2008四川达州市).如图所 ,// \ /、\ / \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木块,沿水平 [/ '、、/ '、、AC B A 线J 滚动,则上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2)(2009 黄冈市)矩形 ABC 。

的边 AB=8, AD=6,现/ V 将矩形A8CD 放在直线/上且沿着/向右作无滑动地 D rAT\ fT " I翻滚,半它翻滚至类似开始的位置时(如 4__一"匚一"卜/(3)如图,将边长为2cm 的正六边形ABCDEF60 180 ttx2图所示),则顶点人所经过的路线长是 的6条边沿直线m 向右滚动(不滑动),当正六边形滚动一•周时,顶点A 所经过的路线 长是 o[分析]这是同一系列题目,如右图可知:三角形每次翻滚的角度为120度,矩形每 次翻滚的角度为90度,正六边形每次翻滚60度,三个几何图形每次都是翻滚它的一个 外角度数;三角形滚动一周,A 点走了 2个弧长,圆心角都是120度,但半径分别是AC 和AB 。

第三章第02讲 图形的旋转(8类热点题型讲练)(原卷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

第三章第02讲 图形的旋转(8类热点题型讲练)(原卷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

第02讲图形的旋转(8类热点题型讲练)1.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2.掌握旋转的性质,应用概念及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难点)3.能够根据旋转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旋转作图.知识点01旋转的概念(1)旋转的概念: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定角度的变换.点O叫作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作旋转角;图形上点P旋转后得到点P’,这两个点叫作对应点.(2)旋转三要素:①旋转方向;②旋转中心;③旋转角度注:旋转中心可在任意位置.即可在旋转图形上,也可不在旋转图形上.知识点02旋转的性质旋转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知识点03确定旋转中心确定旋转中心:由旋转的性质可得,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旋转中心位于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即旋转中心是两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知识点04旋转作图旋转作图:在画旋转图形时,首先确定旋转中心,其次确定图形的关键点,再将这些关键点沿指定的方向旋转指定的角度,然后连接对应的部分,形成相应的图形.作图的步骤:(1)连接图形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2)把连线按要求(顺时针或逆时针)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3)在角的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4)连接所得到的各对应点.题型01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例题】(2023上·内蒙古呼和浩特·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运动形式属于旋转的是()A .足球在地上的滚动B .电梯的运行C .热气球点火升空D .钟摆的摆动【变式训练】1.(2023上·广西玉林·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现象属于旋转的是()A .电梯的上下移动B .飞机起飞后冲向空中的过程C .幸运大转盘转动的过程D .笔直的铁轨上飞驰而过的火车2.(2023上·福建福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生活中的实例是旋转的是()A .钟表的指针的转动B .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C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D .足球飞入球网中题型02找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例题】(2023上·天津东丽·九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P 为正方形ABCD 内一点,1PC ,CDP △将绕点C 逆时针旋转得到CBE △,(1)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度.(2)求PE 的长度.【变式训练】1.(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中)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 是CD 上的一点,ABF △是ADE V 的旋转图形.(1)由ADE V 顺时针旋转到△(2)连接EF ,判断并说明AEF △2.(2023上·湖南永州·八年级校考开学考试)(1)旋转中心为点,并求出旋转角=度;(2)求出BAE ∠的度数和AE 的长.题型03根据旋转的性质求解【变式训练】1.(2023上·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将若AD BE ,则CAE ∠的度数为2.(2024上·广东肇庆·九年级统考期末)∠与AC交于点G.若B题型04求绕原点旋转90°点的坐标【例题】(2023上·江苏苏州点B,则点B的坐标为2.(2023下·江苏泰州·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点B到x轴的距离是8,将题型05求绕某点(非原点)旋转90°点的坐标【例题】(2023上·全国·将AC绕A点顺时针旋转【变式训练】2.(2023·湖北宜昌·统考模拟预测)如图,点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题型0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旋转作图【例题】(2024上·吉林松原·九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个单位长度,在方格纸中建立如图所示的平而直角坐标系,OAB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已知点()4,2A --,()2,6B --.(1)将OAB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111O A B △,请画出111O A B △;(2)将O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画出所得的22OA B △.【变式训练】1.(2023上·四川自贡·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一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5,5A ,()6,3B ,()2,1C 均在格点上,(1)画出将ABC 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111A B C △;(2)画出AB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22A B C ,并写出点2A 的坐标;2.(2024上·陕西延安·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单位1,ABC 是格点三角形.(1)画出将ABC 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111A B C △;(2)画出将ABC 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222A B C △,并写出点2B 的坐标.题型07坐标与旋转规律问题【变式训练】1.(2023上·辽宁鞍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11AB C △的位置,点B 、O 分别落在点1B 、1C 处,点1B 在x 轴上,再将的位置,点2C 在x 轴上,将112A B C V 绕点2C 顺时针旋转到222A B C △的位置,点()()B 2.(2023下.广西.七年级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中)如图,已知点向连续翻转241次,点A 依次落在点1A ,2A ,3A , (241)题型08旋转综合题——几何变换【例题】(2023上·北京朝阳·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在ABC 中,,BAC AB AC α∠==,点D 为BC 边上一点(不与点B 重合),连接AD ,将AB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ACE △.(1)若80α=︒,写出旋转角及其度数;(2)当α度数变化时,DAE ∠与DCE ∠之间存在某种不变的数量关系.请你写出结论并证明.【变式训练】(1)将ADE V 绕A 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写出BD 、CE 的数量关系;(2)当90BAC ∠=︒时,将ADE V 绕A 点旋转到图3位置.①猜想BD 与CE 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就图3的情形进行证明;②当点C 、D 、E 在同一直线上时,直接写出ADB ∠的度数.(1)【猜想】如图1,点E 在BC 上,点D 在AC 上,线段BE 与AD (2)【探究】:把DCE △绕点C 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连接AD ,(3)【拓展】:把DCE △绕点C 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6AC =,CE 时,直接写出BE 的长.一、单选题1.(2024上·安徽合肥·九年级统考期末)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你认识垃圾分类的图标吗?请选出其中的旋转对称图形()A .可回收物B .有害垃圾C .厨余垃圾D .其他垃圾2.(2024上·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OA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70︒,得到OCD ,若15AOB ∠=︒,则AOD ∠等于()A .85︒B .70︒C .55︒D .45︒3.(2024上·江西上饶·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一块含有30︒的直角三角板ABC (假定90C ∠=︒,30B ∠=︒)绕顶点A 逆时针旋转100︒得到AB C ''△,则BB C ''∠等于()A .5︒B .10︒C .15︒D .20︒4.(2024上·广东肇庆·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线段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 B '',那么()2,5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是()A .()5,2-B .()2,5-C .()5,2D .()2,55.(2024上·山东烟台·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BC 中,20CAB ∠=︒,30ABC ∠=︒,将ABC 绕A 点逆时针旋转50︒得到AB C ''△,以下结论:①BC B C ''=,②AC C B '' ,③C B BB '''⊥,④ABB ACC ''∠=∠,正确的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二、填空题7.(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为(,)a b ,则A 的坐标为.8.(2024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点B '恰在边AC 上,若2AB =9.(2024上·天津宁河·九年级统考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针旋转,得11A BO △,点A O ,为,点1A 的坐标为10.(2024上·辽宁盘锦·九年级校考期末)如图,D 为AB 的中点,点E 在是直角三角形时,AE '的长为三、解答题(1)将ABC 绕坐标原点O 顺时针旋转(2)求111A B C △的面积.12.(2024上·湖北武汉·九年级统考期末)点B 顺时针旋转90°到CBE '△的位置((1)判断BEE ' 的形状为(2)若2AE =,4BE =,13.(2024上·湖北武汉·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DEC ,延长ED 交AB 于点F .(1)直接写出AFE ∠的度数;(2)若67.5A Ð=°,求证:2DE AF =.14.(2023上·陕西渭南·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一个钝角ABC (其中120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得111A B C △,使得C 点落在AB 的延长线上的点1C 处,连接1AA .(1)求证:1AA BC ∥;(2)若120A AC ∠=︒,求11AA C ∠的度数.15.(2024上·甘肃武威·九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点E 在BC 边上,AE AB =,将线段AC 绕A 点旋转到AF 的位置,使得CAF BAE ∠=∠,连接EF 、EF 与AC 交于点G .(1)求证:BC EF =;(2)若64ABC ∠=︒,25ACB ∠=︒,求AGE ∠的度数.16.(2024上·浙江台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90ACB ∠=︒,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得到DEC ,旋转角为α,CD ,DE 分别交AB 于点F ,G ,连接BD .(1)求证:AGD α∠=;(2)若2BC =,30a =︒,BD AC ∥.①求AB 的长;②连接AD ,BE ,AE ,求四边形ADBE 的面积.17.(2024上·陕西西安·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已知ABC 中,90B Ð=°,将ABC 沿着射线BC 方向平移得到DEF ,其中点A 、点B 、点C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D 、点E 、点F ,且CE DE =.(1)如图①,如果6AB =,3BC =,那么平移的距离等于______;(请直接写出答案)(2)如图②,将DEF 绕着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CEG ,连接AG ,如果AB a =,BC b =,求ACG 的面积;(3)如图③,在(2)题的条件下,分别以AB ,B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1S ,2S ,且满足1216S S -=,如果平移的距离等于8,求出ACG 的面积.(1)如图1,当EC 与BC 重合,30α=︒时,ACD ∠=;(2)如图2,三角形ABC 固定不动,将三角形CDE 绕点C 旋转,使点E 落到AB 的延长线上,当射线EC 平分DEA ∠时,求ECB ∠的度数;(3)三角形ABC 固定不动,将三角形CDE 绕点C 旋转,当25ACE ∠=︒且射线CD 平分。

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162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宋璐欣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数学知识繁多,对于中学生而言具备一定难度。

本文就此展开了具体论述,从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角度为动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近年来,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成为中考热点,也同样是教师的教学难点之一。

动点问题不仅包含了“点”的知识,更需要涉猎“线”和“面”的知识点,往更深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谈几何的问题。

长远来看,掌握动点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更是数学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动点问题解决所面临的困境(一)学生对数学概念认知模糊就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在遇到动点问题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审题不清上。

相比于一般的数学问题而言,动点问题中包含的数学概念既有常量又有变量,且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隐性的,需要学生深入发掘。

部分学生在读题时不仅难以完整把握题目所给出的变量和常量,更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关系,导致解题无能。

(二)缺乏空间思维的培养动点问题所描绘的数学情境是抽象的、不断变化的,思考和解题时都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但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动点问题中的运动情境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

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缺乏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状态趋于被动,更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而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究,思维闭塞,这也是制约学生解答动点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快速有效的解题思路不管面临任何类型的数学题目,学生首要找到解题思路,才能逐步找到解题出口,快速有效的答题。

就学生难以解答动点问题的根源看来,是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及其解题方向没有真正地把握,所以在解题时没有方向,这也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不够扎实,数学素养有待提升。

二、解决动点问题的策略探究整合上述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后,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对自身教学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解决对策:(一)以静制动,理清数量关系动点问题的关键虽然在于“动”,但学生也要避免思维上的局限,将视野完全集中于“动”的研究之上,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无法感知一些静态的数学数量。

初中数学重点模型14 动点在四边形中的分类讨论(基础)

初中数学重点模型14 动点在四边形中的分类讨论(基础)

专题14 动点在四边形中的分类讨论【专题说明】动点问题是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问题,也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

动点问题体现了数学中变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一、解题基本思路解决动点问题的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出未知数动点问题一般都是求点的运动时间,通常设运动时间为t2、动点的运动路径就是线段长度题目通常会给动点的运动速度例如每秒两个单位,那么运动路程就是2t个单位。

而2t也就是这个点所运动的线段长。

进而能表示其他相关线段的长度。

所以我们在做动点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把图形中的线段都用含t的代数式来表示。

3、方程思想求出时间动点问题通常都是用方程来解决,根据题目找到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列出方程求解出t的值。

4、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这种题的难点是找到等量关系。

这个等量关系往往不是题目中用语言叙述出来的,而是同学们根据题型自己挖掘出来的等量关系,所以对同学们图形分解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5、注意分类讨论因为点的运动的位置不同,形成的图形就不同,符合结论的情况可能就不止一种,所以做动点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

【精典例题】1、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x ),则AP=2x cm,CM=3x cm,DN=x2cm.若BQ=x cm(0(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 为何值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解析】(1)当点P 与点N 重合或点Q 与点M 重合时,以PQ ,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 或BC )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①当点P 与点N 重合时,(舍去).因为BQ +CM =,此时点Q 与点M 不重合.所以符合题意. ①当点Q 与点M 重合时,.此时,不符合题意.故点Q 与点M 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 的值为.(2)由(1)知,点Q 只能在点M 的左侧,①当点P 在点N 的左侧时,由,解得. 当x =2时四边形PQMN 是平行四边形.①当点P 在点N 的右侧时,由, 解得.当x =4时四边形NQMP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 ,M 分别作AD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 ,F .由于2x >x ,所以点E 一定在点P 的左侧. 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则点F 一定在点N 的右侧,且PE =NF , 即.解得.由于当x =4时, 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 的三个顶点B (1, 0)、C (3, 0)、D (3, 4).以A 为顶点的抛212220211211x x x x +==-=--由,得,34(211)20x x +=-<211x =-320,5x x x +==由得22520DN x ==>211-220(3)20(2)x x x x -+=-+120()2x x ==舍去,220(3)(2)20x x x x -+=+-1210()4x x =-=舍去,24x x ==或223x x x x -=-120()4x x ==舍去,ABDCPQ MN物线y =ax 2+bx +c 过点C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CD 向点D 运动.点P 、Q 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过点P 作PE ①AB 交AC 于点E .(1)直接写出点A 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过点E 作EF ①AD 于F ,交抛物线于点G ,当t 为何值时,①ACG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t 为何值时,在矩形ABCD 内(包括边界)存在点H ,使以C 、Q 、E 、H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请直接写出t 的值.图1 思路点拨1.把①ACG 分割成以GE 为公共底边的两个三角形,高的和等于AD . 2.用含有t 的式子把图形中能够表示的线段和点的坐标都表示出来.3.构造以C 、Q 、E 、H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再用邻边相等列方程验证菱形是否存在. 满分解答(1)A (1, 4).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A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1)2+4,代入点C (3, 0),可得a =-1.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1)2+4=-x 2+2x +3. (2)因为PE //BC ,所以2AP AB PE BC ==.因此1122PE AP t ==.所以点E 的横坐标为112t +. 将112x t =+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y =-(x -1)2+4=2144t -.所以点G 的纵坐标为2144t -.于是得到2211(4)(4)44GE t t t t =---=-+.因此22111()(2)1244ACG AGE CGE S S S GE AF DF t t t ∆∆∆=+=+=-+=--+. 所以当t =1时,①ACG 面积的最大值为1.(3)2013t =或20t =-考点伸展第(3)题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因为FE //QC ,FE =QC ,所以四边形FECQ 是平行四边形.再构造点F 关于PE 轴对称的点H ′,那么四边形EH ′CQ 也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FQ =CQ 列关于t 的方程,检验四边形FECQ 是否为菱形,根据EQ =CQ 列关于t 的方程,检验四边形EH ′CQ 是否为菱形.1(1,4)2E t t +-,1(1,4)2F t +,(3,)Q t ,(3,0)C .如图2,当FQ =CQ 时,FQ 2=CQ 2,因此2221(2)(4)2t t t -+-=.整理,得240800t t -+=.解得120t =-220t =+. 如图3,当EQ =CQ 时,EQ 2=CQ 2,因此2221(2)(42)2t t t -+-=.整理,得213728000t t -+=.(1320)(40)0t t --=.所以12013t =,240t =(舍去).图2 图33、如图1,在Rt①ABC 中,①C =90°,AC =6,BC =8,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C 向点C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边CB 向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 作PD //BC ,交AB 于点D ,联结PQ .点P 、Q 分别从点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t ≥0).(1)直接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 =_______,PD =_______;(2)是否存在t 的值,使四边形PDBQ 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 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 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 的速度; (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 的中点M 所经过的路径长.图1 图2思路点拨1.菱形PDBQ 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点P 在①ABC 的平分线上,PQ //AB .先求出点P 运动的时间t ,再根据PQ //AB ,对应线段成比例求CQ 的长,从而求出点Q 的速度.2.探究点M 的路径,可以先取两个极端值画线段,再验证这条线段是不是点M 的路径. 满分解答(1)QB =8-2t ,PD =43t .(2)如图3,作①ABC 的平分线交CA 于P ,过点P 作PQ //AB 交BC 于Q ,那么四边形PDBQ 是菱形.过点P 作PE ①AB ,垂足为E ,那么BE =BC =8.在Rt①ABC 中,AC =6,BC =8,所以AB =10. 在Rt①APE 中,23cos 5AE A AP t ===,所以103t =.当PQ //AB 时,CQ CP CB CA =,即106386CQ-=.解得329CQ =.所以点Q 的运动速度为3210169315÷=.(3)以C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4,当t =0时,PQ 的中点就是AC 的中点E (3,0). 如图5,当t =4时,PQ 的中点就是PB 的中点F (1,4). 直线EF 的解析式是y =-2x +6.如图6,PQ 的中点M 的坐标可以表示为(62t -,t ).经验证,点M (62t -,t )在直线EF 上.所以PQ 的中点M 的运动路径长就是线段EF 的长,EF =25.图3图4 图5 图6考点伸展第(3)题求点M 的运动路径还有一种通用的方法是设二次函数: 当t =2时,PQ 的中点为(2,2).设点M 的运动路径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 ,代入E (3,0)、F (1,4)和(2,2),得930,4,42 2.a b c a b c a b c ++=⎧⎪++=⎨⎪++=⎩解得a =0,b =-2,c =6. 所以点M 的运动路径的解析式为y =-2x +6.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ax 2-2ax -3a (a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经过点A 的直线l :y =kx +b 与y 轴负半轴交于点C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 ,且CD =4AC .(1)直接写出点A 的坐标,并求直线l 的函数表达式(其中k 、b 用含a 的式子表示); (2)点E 是直线l 上方的抛物线上的动点,若①ACE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54,求a 的值; (3)设P 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一点,点Q 在抛物线上,以点A 、D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成为矩形?若能,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图1 备用图 思路点拨1.过点E 作x 轴的垂线交AD 于F ,那么①AEF 与①CEF 是共底的两个三角形.2.以AD 为分类标准讨论矩形,当AD 为边时,AD 与QP 平行且相等,对角线AP =QD ;当AD 为对角线时,AD 与PQ 互相平分且相等.满分解答(1)由y=ax2-2ax-3a=a(x+1)(x-3),得A(-1, 0).由CD=4AC,得x D=4.所以D(4, 5a).由A(-1, 0)、D(4, 5a),得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y=ax+a.(2)如图1,过点E作x轴的垂线交AD于F.设E(x, ax2-2ax-3a),F(x, ax+a),那么EF=y E-y F=ax2-3ax-4a.由S①ACE=S①AEF-S①CEF=11()() 22E A E C EF x x EF x x---=1()2C AEF x x-=21(34)2ax ax a--=21325()228a x a--,得①ACE的面积的最大值为258a-.解方程25584a-=,得25a=-.(3)已知A(-1, 0)、D(4, 5a),x P=1,以AD为分类标准,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2,如果AD为矩形的边,那么AD//QP,AD=QP,对角线AP=QD.由x D-x A=x P-x Q,得x Q=-4.当x=-4时,y=a(x+1)(x-3)=21a.所以Q(-4, 21a).由y D-y A=y P-y Q,得y P=26a.所以P(1, 26a).由AP2=QD2,得22+(26a)2=82+(16a)2.整理,得7a2=1.所以a=P(1,.①如图3,如果AD为矩形的对角线,那么AD与PQ互相平分且相等.由x D+x A=x P+x Q,得x Q=2.所以Q(2,-3a).由y D+y A=y P+y Q,得y P=8a.所以P(1, 8a).由AD2=PQ2,得52+(5a)2=12+(11a)2.整理,得4a2=1.所以12a=-.此时P(14)-,.图1 图2 图3考点伸展第(3)题也可以这样解.设P(1,n).①如图2,当AD时矩形的边时,①QPD=90°,所以AM DNMD NP=,即5553a na-=-.解得235ana+=.所以P235(1,)aa+.所以Q3(4,)a-.将Q3(4,)a-代入y=a(x+1)(x-3),得321aa=.所以a=.①如图3,当AD为矩形的对角线时,先求得Q(2,-3a).由①AQD=90°,得AG QKGQ KD=,即32335aa a-=--.解得12a=-.5、如图1,已知抛物线C:y=-x2+bx+c经过A(-3,0)和B(0, 3)两点.将这条抛物线的顶点记为M,它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记为N.(1)求抛物线C的表达式;(2)求点M的坐标;(3)将抛物线C平移到抛物线C′,抛物线C′的顶点记为M′,它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记为N′.如果以点M、N、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16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将抛物线C怎样平移?为什么?图1思路点拨1.抛物线在平移的过程中,M′N′与MN保持平行,当M′N′=MN=4时,以点M、N、M′、N′为顶点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6,底边MN=4,那么高NN′=4.3.M′N′=4分两种情况:点M′在点N′的上方和下方.4.NN′=4分两种情况:点N′在点N的右侧和左侧.满分解答(1)将A (-3,0)、B (0, 3)分别代入y =-x 2+bx +c ,得 930,3.b c c --+=⎧⎨=⎩解得b =-2,c =3. 所以抛物线C 的表达式为y =-x 2-2x +3.(2)由y =-x 2-2x +3=-(x +1)2+4,得顶点M 的坐标为(-1,4).(3)抛物线在平移过程中,M′N′与MN 保持平行,当M′N′=MN =4时,以点M 、N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6,所以MN 边对应的高NN′=4.那么以点M 、N 、M ′、N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有4种情况:抛物线C 直接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平行四边形MNN ′M ′(如图2); 抛物线C 直接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平行四边形MNN ′M ′(如图2);抛物线C 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得到平行四边形MNM ′N ′(如图3); 抛物线C 先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得到平行四边形MNM ′N ′(如图3).图2 图3考点伸展本题的抛物线C 向右平移m 个单位,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D ,那么①MM ′D 的面积S 关于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如图4,①MM ′D 是等腰三角形,由M (-1,4)、M ′(-1+m , 4),可得点D 的横坐标为22m -. 将22m x -=代入y =-(x +1)2+4,得244m y =-+.所以DH =244m -.所以S =2311(4)2248m m m m -=-.图4。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 AEDCB 图2HM NGPOAB图1x y(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如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上海中考18题 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及点的运动(解析版)

上海中考18题   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及点的运动(解析版)

专题38 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及点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及点的运动是初中数学图形的几种基本运动形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类问题常常要运用“动”的思路去观察、分析、推理、猜想、探究相关图形的位置变化情况或图形的有关性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与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也是近年的中考试题的一个热点.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有一个重要性质:任何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除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外,图形的形状、大小保持不变.这个性质在解决图形运动的有关问题中常用.【例1】(2019•上海)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边AD的中点.将△ABE沿直线BE翻折,点A落在点F处,联结DF,那么∠EDF的正切值是.【分析】由折叠可得AE=FE,∠AEB=∠FEB,由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AEB=∠EDF,进而得到tan∠EDF=tan∠AEB=ABAE=2.【解答】解:如图所示,由折叠可得AE=FE,∠AEB=∠FEB=12∠AEF,∵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AE=DE=12AD=12AB,∴DE=FE,∴∠EDF=∠EFD,又∵∠AEF是△DEF的外角,∴∠AEF=∠EDF+∠EFD,∴∠EDF=12∠AEF,∴∠AEB=∠EDF,∴tan∠EDF=tan∠AEB=ABAE=2.故答案为:2.【例2】(2020•静安区一模)如图,有一菱形纸片ABCD,∠A=60°,将该菱形纸片折叠,使点A恰好与CD的中点E重合,折痕为FG,点F、G分别在边AB、AD上,联结EF,那么cos∠EFB的值为.【分析】如图,连接BD.设BC=2a.在Rt△BEF中,求出EF,BF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连接BD.设BC=2a.∵四边形ABC都是菱形,∴AB=BC=CD=AD=2a,∠A=∠C=60°,∴△BDC是等边三角形,∵DE=EC=a,∴BE⊥CD,∴BE=√BC2−EC2=√3a,∵AB∥CD,BE⊥CD,∴BE⊥AB,∴∠EBF=90°,设AF=EF=x,在Rt△EFB中,则有x2=(2a﹣x)2+(√3a)2,∴x =7a 4, ∴AF =EF =7a 4,BF =AB ﹣AF =a 4, ∴cos ∠EFB =BF EF =a 47a 4=17, 故答案为17. 【例3】(2020•闵行区一模)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4,BC =6,点D 在底边BC 上,且∠DAC =∠ACD ,将△ACD 沿着AD 所在直线翻折,使得点C 落到点E 处,联结BE ,那么BE 的长为 .【分析】只要证明△ABD ∽△MBE ,得AB BM =BD BE ,只要求出BM 、BD 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AB =AC ,∴∠ABC =∠C ,∵∠DAC =∠ACD ,∴∠DAC =∠ABC ,∵∠C =∠C ,∴△CAD ∽△CBA ,∴CA CB=CD AC , ∴46=CD 4, ∴CD =83,BD =BC ﹣CD =103,∵∠DAM =∠DAC =∠DBA ,∠ADM =∠ADB ,∴△ADM ∽△BDA ,∴AD BD =DM DA ,即83103=DM 83,∴DM =3215,MB =BD ﹣DM =65,∵∠ABM =∠C =∠MED ,∴A 、B 、E 、D 四点共圆,∴∠ADB=∠BEM,∠EBM=∠EAD=∠ABD,∴△ABD∽△MBE,∴ABBM =BDBE,∴BE=BM⋅DBAB=1.故答案为:1.1.(2020•青浦区一模)已知,在矩形纸片ABCD中,AB=5cm,点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折叠矩形纸片ABCD,折痕BM交AD边于点M,在折叠的过程中,如果点A恰好落在线段EF上,那么边AD的长至少是cm.【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E=DF=BE=CF,求得四边形AEFD是矩形,得到EF=AD,∠AEN=∠BEN=90°,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N=A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NE=30°,于是得到EN=√32BN=5√32,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AE=DF=BE=CF,∴四边形AEFD是矩形,∴EF=AD,∠AEN=∠BEN=90°,∵折叠矩形纸片ABCD,折痕BM交AD边于点M,∴BN=AB,∵BE=12AB,∴BE=12BN,∴∠BNE=30°,∵AB=5cm,∴EN =√32BN =5√32, ∴EF ≥EN 时,点A 恰好落在线段EF 上,即AD ≥5√32, ∴边AD 的长至少是5√32, 故答案为:5√32.2.(2020•杨浦区一模)在Rt △ABC 中,∠A =90°,AC =4,AB =a ,将△ABC 沿着斜边BC 翻折,点A 落在点A 1处,点D 、E 分别为边AC 、BC 的中点,联结DE 并延长交A 1B 所在直线于点F ,联结A 1E ,如果△A 1EF 为直角三角形时,那么a = .【分析】当△A 1EF 为直角三角形时,存在两种情况:①当∠A 1EF =90°时,如图1,根据对称的性质和平行线可得:A 1C =A 1E =4,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得:BC =2A 1B =8,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 的长;②当∠A 1FE =90°时,如图2,证明△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B =AC =4.【解答】解:当△A 1EF 为直角三角形时,存在两种情况:①当∠A 1EF =90°时,如图1,∵△A 1BC 与△ABC 关于BC 所在直线对称,∴A 1C =AC =4,∠ACB =∠A 1CB ,∵点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D 、E 是△ABC 的中位线,∴DE ∥AB ,∴∠CDE =∠MAN =90°,∴∠CDE =∠A 1EF ,∴AC ∥A 1E ,∴∠ACB =∠A 1EC ,∴∠A 1CB =∠A 1EC ,∴A1C=A1E=4,Rt△A1CB中,∵E是斜边BC的中点,∴BC=2A1E=8,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AB=√82−42=4√3;②当∠A1FE=90°时,如图2,∵∠ADF=∠A=∠DFB=90°,∴∠ABF=90°,∵△A1BC与△ABC关于BC所在直线对称,∴∠ABC=∠CBA1=4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4;综上所述,AB的长为4√3或4;故答案为:4√3或4;3.(2020•崇明区一模)如图,在Rt△ABC中,∠C=90°,AB=10,AC=8,D是AC的中点,点E在边AB上,将△ADE沿DE翻折,使得点A落在点A′处,当A′E⊥AB时,则A′A=.【分析】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作DF ⊥AB 于F ,连接AA ′.想办法求出AE ,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A ′即可.【解答】解:如图,作DF ⊥AB 于F ,连接AA ′.在Rt △ACB 中,BC =√AB 2−AC 2=6,∵∠DAF =∠BAC ,∠AFD =∠C =90°,∴△AFD ∽△ACB ,∴DF BC =AD AB =AF AC , ∴DF 6=410=AF 8,∴DF =125,AF =165,∵A ′E ⊥AB ,∴∠AEA ′=90°,由翻折不变性可知:∠AED =45°,∴EF =DF =125, ∴AE =A ′E =125+165=285,∴AA ′=28√25, 如图,作DF ⊥AB 于F ,当 EA ′⊥AB 时,同法可得AE =165−125=45,AA ′=√2AE =4√25.故答案为28√25或4√25. 4.(2020•闵行区一模)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如果将线段BD 绕着点B 旋转后,点D 落在BC 的延长线上的点E 处,那么tan ∠BAE = .【分析】由正方形ABCD 中四个内角为直角,四条边相等,求出BC 与DC 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 的长,由旋转的性质可求BE 的长,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正方形ABCD ,∴∠ABC =∠C =90°,在Rt △BCD 中,DC =BC =2,根据勾股定理得:BD =√AD 2+AB 2=√4+4=2√2,∵将线段BD 绕着点B 旋转后,点D 落在BC 的延长线上的点E 处,∴BE =BD =2√2,∴tan ∠BAE =BE AB =2√22=√2, 故答案为:√2.5.(2020•徐汇区一模)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AD =4,将矩形ABCD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后得到矩形A 'BC 'D ',点A 的对应点A '在对角线AC 上,点C 、D 分别与点C '、D '对应,A ′D '与边BC 交于点E ,那么BE 的长是 .【分析】如图,过点B 作BF ⊥AC ,过点E 作EH ⊥AC ,由勾股定理可求AC =5,由面积法可求BF =125,由勾股定理可求AF =95,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 =BA ',∠BAD =∠BA 'D '=90°,可求AA '=75,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HC 的长,通过证明△EHC ∽△ABC ,可得BC AC =HC EC ,可求EC 的长,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过点B 作BF ⊥AC ,过点E 作EH ⊥AC ,∵AB =3,AD =4,∠ABC =90°,∴AC =√AB2+BC 2=√9+16=5, ∵S △ABC =12AB ×BC =12AC ×BF ,∴3×4=5BF ,∴BF =125∴AF =√AB 2−BF 2=√9−14425=95, ∵将矩形ABCD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后得到矩形A 'BC 'D ',∴AB =BA ',∠BAD =∠BA 'D '=90°,且BF ⊥AC ,∴∠BAC =∠BA 'A ,AF =A 'F =95,∠BA 'A +∠EA 'C =90°,∴A 'C =AC ﹣AA '=75,∵∠BA 'A +∠EA 'C =90°,∠BAA '+∠ACB =90°,∴∠ACB =∠EA 'C ,∴A 'E =EC ,且EH ⊥AC ,∴A 'H =HC =12A 'C =710, ∵∠ACB =∠ECH ,∠ABC =∠EHC =90°,∴△EHC ∽△ABC ,∴BC AC=HC EC ∴45=710EC∴EC =78,∴BE =BC ﹣EC =4−78=258, 故答案为:258.6.(2020•普陀区一模)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5,sin B =513,点P 为边BC 上一点,PC=3,将△ABC 绕点P 旋转得到△A 'B 'C '(点A 、B 、C 分别与点A '、B '、C '对应),使B 'C '∥AB ,边A 'C '与边AB 交于点G ,那么A 'G 的长等于 .【分析】如图,作PH ⊥AB 于H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PH ,再证明四边形PHGC ′是矩形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作PH ⊥AB 于H .在Rt △ABC 中,∠C =90°,AC =5,sin B =513,∴AC AB =513,∴AB =13,BC =√AB 2−AC 2=√132−52=12,∵PC =3,∴PB =9,∵∠BPH ∽△BAC ,∴PH AC =PB AB , ∴PH 5=913,∴PH =4513, ∵AB ∥B ′C ′,∴∠HGC ′=∠C ′=∠PHG =90°,∴四边形PHGC ′是矩形,∴CG ′=PH =4513, ∴A ′G =5−4513=2013, 故答案为2013.7.(2020•奉贤区一模)如图,已知矩形ABCD (AB >BC ),将矩形ABCD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点A 、D 分别落在点E 、F 处,连接DF ,如果点G 是DF 的中点,那么∠BEG 的正切值是 .【分析】连接BD ,BF ,EG .利用四点共圆证明∠BEG =∠BFD =45°即可.【解答】解:连接BD ,BF ,EG .由题意:BD =BF ,∠DBF =90°,∵DG =GF ,∴BG ⊥DF ,∴∠BGF =∠BEF =90°,∴∴B ,G ,E ,F 四点共圆,∠BEG=∠BFD=45°,∴∠BEG的正切值是1.故答案为1.8.(2020•嘉定区一模)在△ABC中,∠ACB=90°,AB=10,cos A=35(如图),把△ABC绕着点C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将A、B的对应点分别记为点A'、B'.如果A'B'恰好经过点A,那么点A与点A'的距离为.【分析】如图,过点C作CE⊥A'B',由锐角三角函数可求AC=6,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C=A'C=6,∠A'=∠BAC,即可求A'E的长,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AA'的长.【解答】解:如图,过点C作CE⊥A'B',∵在△ABC中,∠ACB=90°,AB=10,cos∠BAC=3 5,∴AC=6,∵把△ABC绕着点C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AC=A'C=6,∠A'=∠BAC,∵cos∠A'=cos∠BAC=A′EA′C=35,∴A'E=18 5,∵AC=A'C,CE⊥A'B',∴AA '=2A 'E =365, 故答案我:365.9.(2020•金山区一模)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AB =2,BC =4,点P 在边BC 上,联结AP ,将△ABP 绕着点A 旋转,使得点P 与边AC 的中点M 重合,点B 的对应点是点B ′,则BB ′的长等于 .【分析】如图,延长AB '交BC 于E ,过点B '作B 'D ⊥AB 于点D ,由勾股定理可求AC 的长,由旋转的性质可求AP =AM =√5,∠P AB =∠CAE ,AB =AB '=2,通过证明△ABP ∽△CBA ,可得∠P AB =∠C ,可得CE =AE ,由勾股定理可求CE ,BE 的长,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B 'D ,BD 的长,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延长AB '交BC 于E ,过点B '作B 'D ⊥AB 于点D ,∵∠ABC =90°,AB =2,BC =4,∴AC =√AB 2+BC 2=√16+4=2√5,∵点M 是AC 中点,∴AM =√5,∵将△ABP 绕着点A 旋转,使得点P 与边AC 的中点M 重合,∴AP =AM =√5,∠P AB =∠CAE ,AB =AB '=2,∵AP 2=AB 2+PB 2,∴PB =1,∵BA PB =2=BC AB ,且∠ABP =∠ABC =90°, ∴△ABP ∽△CBA ,∴∠C =∠CAE ,∴CE =AE ,∵AE 2=AB 2+BE 2,∴CE 2=4+(4﹣CE )2,∴CE =AE =52,∴BE =32,∵B 'D ∥BC ,∴△AB 'D ∽△AEB ,∴AB′AE =AD AB =B′D BE, ∴252=AD 2=B′D32, ∴AD =85,B 'D =65, ∴BD =25,∴BB '=√B′D2+BD 2=√3625+425=2√105, 故答案为:2√105. 10.(2020•松江区一模)如图,矩形ABCD 中,AD =1,AB =k ,将矩形ABCD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矩形A ′BC ′D ′,联结AD ′,分别交边CD ,A ′B 于E 、F ,如果AE =√2D ′F ,那么k = .【分析】由矩形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可求AD =A 'D '=1,AB =A 'B =k ,∠A '=∠DAB =90°=∠DCB =∠ABC ,通过证明△ADE ∽△F A 'D ',可得AD A′F =DE A′D′=AE D′F ,可求DE ,A 'F 的长,通过证明△A 'D 'F ∽△CEF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将矩形ABCD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矩形A ′BC ′D ′,∴AD =A 'D '=1,AB =A 'B =k ,∠A '=∠DAB =90°=∠DCB =∠ABC ,∴∠A 'D 'F =∠FEC =∠DEA ,且∠D =∠A '=90°,∴△ADE ∽△F A 'D ',∴AD A′F =DE A′D′=AE D′F ,且AE =√2D ′F ,∴DE =√2A 'D '=√2,A 'F =1√2AD =√22, ∵∠A '=∠DCF =90°,∠A 'FD '=∠EFC ,∴△A 'D 'F ∽△CEF ,∴EC A′D′=FCA′F , ∴k−√21=k−1−√22√22∴k =√2+1,故答案为:√2+1.11.(2019•浦东新区二模)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3,AC =2,∠A =45o ,将这个三角形绕点B 旋转,使点A 落在射线AC 上的点A 1处,点C 落在点C 1处,那么AC 1= .【分析】连接AC 1,由旋转的性质先证△ABA 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AA 1C 1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求AC 1的长度.【解答】解:如图,连接AC 1,由旋转知,△ABC ≌△A 1BC 1,∴AB =A 1B =3,AC =A 1C 1=2,∠CAB =∠C 1A 1B =45°,∴∠CAB =∠CA 1B =45°,∴△ABA 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A 1C 1=∠CA 1B +∠C 1A 1B =90°,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A 1中,AA 1=√2AB =3√2,在Rt △AA 1C 1中,AC1=√AA12+A1C12=√(3√2)2+22=√22,故答案为:√22.12.(2019•松江区二模)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AC=8,BC=6.将△ABC绕点B旋转得到△DBE,点A的对应点D落在射线BC上.直线AC交DE于点F,那么CF的长为.【分析】由题意,可得BD=AB=10,tan D=tan∠A=BCAC=34,所以CD=4,在Rt△FCD中,∠DCF=90°,tan D=CFCD=34,即CF4=34,可得CF=3.【解答】解:∵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AC=8,BC=6.∴AB=√62+82=10,tan∠A=BCAC=34,∵将△ABC绕点B旋转得到△DBE,点A的对应点D落在射线BC上,直线AC交DE于点F,∴BD=AB=10,∠D=∠A,∴CD=BD﹣BC=10﹣6=4,在Rt△FCD中,∠DCF=90°,∴tan D=CFCD=34,即CF4=34,∴CF=3.故答案为:3.13.(2019•长宁区二模)如图,在△ABC中,AB=AC=5,BC=8,将△ABC绕着点C旋转,点A、B的对应点分别是点A'、B',若点B'恰好在线段AA'的延长线上,则AA'的长等于.【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C=A'C=5,AB=A'B'=5,BC=B'C=8,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F=A'F,由勾股定理列出方程组,可求AF的长,即可求AA'的长.【解答】解:如图,过点C作CF⊥AA'于点F,∵旋转∴AC=A'C=5,AB=A'B'=5,BC=B'C=8∵CF⊥AA',∴AF=A'F在Rt△AFC中,AC2=AF2+CF2,在Rt△CFB'中,B'C2=B'F2+CF2,∴B'C2﹣AC2=B'F2﹣AF2,∴64﹣25=(5+AF)2﹣AF2,∴AF =75∴AA '=145故答案为:14514.(2019•奉贤区二模)如图,矩形ABCD ,AD =a ,将矩形ABCD 绕着顶点B 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EBGF ,顶点A 、D 、C 分别与点E 、F 、G 对应(点D 与点F 不重合).如果点D 、E 、F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线段DF 的长是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分析】连接BD ,证明Rt △EDB ≌Rt △CBD ,可得DE =BC =AD =a ,因为EF =AD =a ,根据DF =DE +EF 即可得出DF 的长.【解答】解:如图,连接BD ,∵将矩形ABCD 绕着顶点B 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EBGF ,且D 、E 、F 在同一条直线上,∴∠DEB =∠C =90°,BE =AB =CD ,∵DB =BD ,∴Rt △EDB ≌Rt △CBD (HL ),∴DE =BC =AD =a ,∵EF =AD =a ,∴DF =DE +EF =a +a =2a .故答案为:2a .15.(2019•青浦区二模)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E 为AD 的中点,F 为CD 上一点,且DF =2CF ,沿BE 将△ABE 翻折,如果点A 恰好落在BF 上,则AD = .【分析】连接EF,则可证明△EA′F≌△EDF,从而根据BF=BA′+A′F,得出BF的长,在Rt△BC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C,即得AD的长度.【解答】解:连接EF,∵点E、点F是AD、DC的中点,∴AE=ED,DF=2CF=2,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A′E,∴A′E=DE,在Rt△EA′F和Rt△EDF中,{EA′=ED,EF=EF∴Rt△EA′F≌Rt△EDF(HL),∴A′F=DF=2,∴BF=BA′+A′F=AB+DF=3+2=5,在Rt△BCF中,BC=√BF2−CF2=√52−12=2√6.∴AD=BC=2√6.故答案为2√616.(2019•虹口区二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点E在边AD上且AE=4,点F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将四边形ABFE沿EF翻折,A、B的对应点A1、B1与点C在同一直线上,A1B1与边AD交于点G,如果DG=3,那么BF的长为.【分析】由DG =3,CD =6可知△CDG 的三角函数关系,由△CDG 分别与△A 'EG ,△B 'FC 相似,可求得CG ,CB ',由勾股定理△CFB '可求得BF 长度.【解答】解:∵△CDG ∽△A 'EG ,A 'E =4∴A 'G =2∴B 'G =4由勾股定理可知CG '=3√5则CB '=3√5−4由△CDG ∽△CFB '设BF =xCB′B′F =GD CD∴3√5−4x =36解得x =6√5−8故答案为6√5−817.(2019•杨浦区二模)如图,点M 、N 分别在∠AOB 的边OA 、OB 上,将∠AOB 沿直线MN 翻折,设点O 落在点P 处,如果当OM =4,ON =3时,点O 、P 的距离为4,那么折痕MN 的长为 .【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MN ⊥OP ,EO =EP =2,由勾股定理可求ME ,NE 的长,即可求MN 的长.【解答】解:设MN 与OP 交于点E ,∵点O、P的距离为4,∴OP=4∵折叠∴MN⊥OP,EO=EP=2,在Rt△OME中,ME=√OM2−OE2=2√3在Rt△ONE中,NE=√ON2−OE2=√5∴MN=ME﹣NE=2√3−√5故答案为:2√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热点:图形运动问题的分析
初中数学热点:图形运动问题的分析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近几年上海市中考和毕业考加大了这方面的考察力度,特别是2019年上海市中考,这一部分的分值比前两年大幅度提高。

常见的图形运动有三种:旋转、平移和翻折。

运动变化问题正是利用它们变化图形的位置,引起条件或结论的改变,或者把分散的条件集中,以利于解题。

这类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这类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如何“静中取动”或“动中求静”。

平移、旋转和翻折是几何变换中的三种基本变换。

所谓几何变换就是根据确定的法则,对给定的图形(或其一部分)施行某种位置变化,然后在新的图形中分析有关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类实体的特点是:结论开放,注重考查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便于与其它只是相联系,解题灵活多变,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所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丰富,有数型结核方程的思想及数字建模,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

为帮助广大考生把握好平移,旋转和翻折的特征,巧妙利用平移,旋转和翻折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下面已近三年上海市毕业考,中考,中考预测卷为例说明其解法,供大家参考。

一、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一定的方向”称为平移方向,“一定的距离”称为平移距离。

例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
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点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像沿x轴向右平移两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交点为C,顶点为P,求△POC的面积。

分析:抛物线的运动问题只需抓住顶点和开口方向这两个要素的变化规律即可。

一般地总是先配方使之成为顶点式后再求解。

关于平移的变化规律是:平移―顶点改变(“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开口不变。

解:⑴由题意知x1,x2方程x2+(k-5)x-(k+4)=0的根则
x1+x2=5-kx1.x2=-(k+4)由(x1+1)(x2+1)=-8即
x1x2+(x1+x2)=-9得
解k=5则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⑵由题意,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为y=(x-2)2-9则点C的坐标为(0,-5),顶点P的坐标为(2,-9)所以△POC的面积
S=52=5二、翻折
翻折是指把一个图形按某一直线翻折180?后所形成的新的
图形的变化。

关于翻折还有二个基础知识点:
1、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翻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平面上的两个图形,将其中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解这类题抓住翻折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弄清翻折后不变的要素。

翻折在三大图形运动中是比较重要的,考查得较多。

另外,从运动变化得图形得特殊位置探索出一般的结论或者从中
获得解题启示,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对我们解决运动变化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值得大家留意。

比如2019年毕业考最后一题中函数和几何的综合题中的求定义域的问题,这里的特殊位置实际上就是运动中的一种“静态”要素。

三、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成为与原来相等的图形,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图形旋转时,图形中的每一点旋转的角都相等,都等于图形的旋转角。

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例2如果一个正方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那么小于360的一个旋转角是度(2019年毕业考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属考查概念的基本题360/5=72,为72度
由此看出,近几年上海市中考,重点突出,试题贴近考生,贴近初中数学教学,在思想方面的考察上尤其突出。

特别是2019年中考,图形运动的思想(图形的旋转、翻折、平移三大运动)都一一考查到了。

因此在平时抓住这三种运动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思路来指导我们的复习,将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平移中,直线平移K不变,抛物线平移,a不变;翻折中,翻折前后二个图形全等及其推出的性质;旋转中,抓住旋转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