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合集下载

诫子书读后感(精选10篇)

诫子书读后感(精选10篇)

诫子书读后感《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部经典读物,由东晋文学家和政治家陶渊明所著。

这本书可以说是陶渊明的一道遗训,他在书中以亲切的语气对自己的儿子陶潜传授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教育子女的理念和观念。

作为一名读者,在阅读《诫子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被书中的言辞感动。

陶渊明以一种深情的态度对自己的儿子陶潜进行谆谆告诫,这种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让我感到温暖。

书中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这些道理历久弥新,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普通人,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善待他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诫子书中提到的“直言无讳、实事求是”的原则,让我意识到在交流和沟通中应该坦诚对待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怕冲突和争论。

只有诚实和直率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声音被倾听和尊重。

此外,《诫子书》还给了我创新思考和观点的启示。

陶渊明在书中不断强调要追求智慧和修身养性,因为只有内心强大和自身修养提升的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拥有创新思维和高尚品质变得尤为重要。

《诫子书》告诉我,要想在这个世界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阅读《诫子书》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启迪。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教育子女的智慧和方法,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哲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品质优秀、有思想的人。

它为我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地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阅读《诫子书》,我也深感古人的智慧和世世代代的家庭教育传统,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读书笔记与心得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读书笔记与心得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本书是古代蒙古语教案的集锦,是最明显的类型,可以理解为基本的教案素养,是古人在教育中对孩子的智慧。

《三字经》起源于我国南宋,后世又不断进行增补,往往被推为蒙学之首。

即便在我们今日,再不需要熟悉学习古文发展的人,也都知道自己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开篇先强调了好的启蒙思想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然后企业开始通过介绍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如三纲、四时、五行、六畜、七情等,然后教师再讲一个读书需循序渐进,读完《小学》等蒙学书,再读四书,四书读熟了之后再读六经,然后读诸子,最后读史书。

由此人们转而讲中国社会历朝的历史文化沿革情况介绍了一遍,最后以奋发努力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管理事例作结。

《三字经》可以这样说是一种实用性与可读性最强的一篇蒙学著作。

《百家姓》据说起源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将大约五百个姓按照一定韵律作了一个四字一句的编排,句子之间没有进行实际研究意义,此书古时人们只是企业作为学生识字辨姓用的,比较没意思。

好在通过这个系统版本的书籍编撰者给每个姓注释了起源来历,所以有了点看头。

这篇文章,千言万语,是个传奇。

据说梁武帝为了推广书法,收集了王羲之的水墨,收集了一千个不同的汉字供周行思部长撰写一篇文章。

按理说,这对m.simayi. net 来说基本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周兴思却在一个晚上编辑好了,现在成了“千言万语”.虽然千言万语的全文结构非常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心思想,但在这种强制性的词语排列情况下,每七八句就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段落,在文学才华上已经可以惊人了。

最后是《弟子规》,这篇是清朝才出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规定了居家在外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言行准则,虽然有些内容有些过时迂腐,但大多数内容放在现今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衣贵洁,不贵华”“话说多,不如少”,还有比如“勿摇髀”(不要抖腿),这些都是值得传承的。

这些梦雪课作为中国几千年儿童的必读书,当然有它的价值,不应该简单地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今天的人们即使不背诵,也要阅读、理解。

古人教育孩子书籍

古人教育孩子书籍

古人教育孩子书籍作为家长,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面对如是种种,往往困于其中而不得其解。

此时,不妨学学古人的教子之道。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书籍《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古人教育孩子书籍《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代对6岁的要求

古代对6岁的要求

古代社会对6岁儿童并没有特殊要求,但在教育方面,古人非常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识字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古代父母通常会通过读启蒙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让孩子通过听和背诵来学习常用的汉字,再加上一些童谣和简单的诗词,孩子就能轻松地认识3000个字,达到自主阅读的水平。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早地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

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也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少儿国学宝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少儿国学宝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下⾯就和⼀起来欣赏下《三字经》的全⽂解释,欢迎阅读! 1、⼈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都是⼀张⽩纸,不知害⼈,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3、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

4、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6、⼦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解释】⼩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7、⽟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孝悌,次见闻。

古人教育子女的文章

古人教育子女的文章

古人教育子女的文章《聊聊古人教育子女那点事儿》嘿,咱今儿就聊聊古人教育子女的文章这档子事儿。

你说古人可真有意思,他们没咱现在这么多育儿书、育儿讲座啥的,但教育起子女来那也是一套一套的。

像著名的《诫子书》,诸葛亮那可是苦口婆心地跟自己娃讲大道理啊!什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是咱普通人说这话,孩子没准儿就觉着你啰嗦,但诸葛亮说出来,那就是字字珠玑。

人家那气场,那智慧,让人不得不服。

咱要是也能像诸葛亮那么有文化底蕴,说不定咱说话孩子也能老老实实听进去。

还有那《傅雷家书》,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啊!从艺术到生活,啥都教。

感觉傅雷就像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啥不懂问他就对了。

不过话说回来,咱普通人可能没傅雷那么高深的艺术造诣,也没他那么会讲道理,但咱有咱的办法呀!咱可以给孩子讲咱小时候的趣事,讲咱踩过的坑,让孩子少走点弯路,这也算是一种接地气的教育吧。

古人教育子女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特别注重品德培养。

什么孝顺啊、诚实啊、勤劳啊,这些在现在看来也都是超级重要的品质。

咱们现在很多家长光盯着孩子的成绩,其他方面就不太在意了。

其实啊,孩子的品德好了,就算成绩差点也没关系,以后到社会上照样能混得开。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我穿越回古代,成了个家长,我会怎么教育孩子呢?我估计我也得学着古人的样儿,跟孩子好好说道说道,让他知道啥是对错,啥是好坏。

当然,我也得与时俱进,不能照搬古人那一套。

比如现在网络发达了,我得教孩子怎么正确使用网络,别沉迷游戏啥的。

总之啊,古人教育子女的文章给咱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咱们可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找到最适合咱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们用心,肯定能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

就像古人一样,给孩子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受益终身。

咱也争取当一个让孩子骄傲的好家长,一起加油呗!。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一篇作文,题目是"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我选择了写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代史学家,写了《史记》这本非常厚的书。

他出生在一个很有学问的家庭,爸爸妈妈从小就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小时候,爸爸妈妈给司马迁请了很多家教老师。

家里的老师们个个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先生。

他们教司马迁读书写字、背诵古文、学习历史地理等各种各样的知识。

司马迁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

不过,司马迁的爸爸妈妈不仅教导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他们经常告诉司马迁要做一个正直、诚实、有道德的好孩子。

要尊重长辈,友爱同伴。

要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司马迁的父母教导有方,司马迁从小就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

长大后成了非常有学问、有才华的一个人。

他辞去了当官的工作,专心著书立说,写了非常厚的《史记》一书,被后人誉为"太史公"。

看看司马迁的成就,我觉得他的父母当年教育他的方法是非常对的。

他们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品德教育。

不但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更教导孩子做一个好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将来也有了孩子,我一定也要像司马迁的父母那样,给孩子请很多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知识;同时我也要像他父母那样,从小就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德才兼备才是最重要的。

我写完了这篇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虽然只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思考。

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好评价!篇2同学们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名人司马迁教育孩子的故事。

司马迁是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部长篇巨著《史记》,记录了从上古时代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不过在写这部伟大作品之前,司马迁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就像你们一样上学读书。

你们知道吗?司马迁从小就是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

古人教育孩子的名篇

古人教育孩子的名篇

古人教育孩子的名篇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留下了好多经典的名篇呢!这就好比是给咱当父母的送上了一把把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钥匙呀!你瞧那《弟子规》,里面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这多简单易懂呀!就是告诉咱孩子,爹娘叫你的时候,得赶紧答应,别磨蹭。

这就像是吃饭得用筷子一样自然,要是叫半天都没反应,那像啥话呀!还有“晨必盥,兼漱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清爽爽地开始一天,多好呀!这可不是小事,好习惯得从小培养呢。

再说说《三字经》,那更是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告诉咱孩子,人啊,一开始都是善良的,要保持这份善良的心。

就好像一颗小树苗,一开始都是笔直的,得好好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苟不教,性乃迁”,要是不好好教育,那可就变了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千字文》,那文采,那内涵,真的是绝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哇,一开篇就这么大气磅礴。

让孩子了解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发展,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知识呀!就好像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教育孩子可不能马虎呀!这就像盖房子,基础得打牢。

咱得按照这些名篇里说的,一点一点地教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那可不行。

咱当父母的,得给孩子做好榜样。

你想想,要是咱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这就好比咱自己都不爱读书,却叫孩子好好读书,那孩子能听吗?所以呀,咱自己得先做到,才能让孩子信服。

教育孩子也得有耐心,不能着急。

这就像牵着一只小蜗牛散步,得慢慢地陪着他们走,不能催,不能赶。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咱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这些古人留下来的名篇,那都是智慧的结晶呀!咱得好好利用起来,让咱的孩子也能从中受益。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长期坚持。

就像种一棵树,得天天浇水、施肥,才能长成大树。

咱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得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01.《笠翁对韵》:易于记诵
明末清初李渔编写。

“笠翁”是李渔的号,书的编排方式和《声律启蒙》相同。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是教儿童如何写诗、作对子的。

02.《幼学琼林》:读书阶梯
明末程登吉编写,后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用骈体文写成,非常便于诵读、记忆,内容主要是介绍成语典故,非常广博,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书中有许多格言警句,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03.《增广贤文》:世态人情
编写于明代,清·周希陶又进行了重新编订。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是核心还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04.《龙文鞭影》:典故大全
明·萧良编写,杨臣诤增补修订。

全书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

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辑录了历史上许
多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05.《名物蒙求》:常识教育
宋·方逢辰编写。

《名物蒙求》是用来给儿童初学识字及掌握一般常识的读物,用四字的句式编写出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识与当时的日常社会知识。

在自然方面讲述了天地、四时、风云、动植物、器具、田园、房舍等,可以使儿童认识事物和理解一些自然现象,有其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

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名言●《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吴氏家训》士為民首,读书最高。

●《顏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於氏家训》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童蒙须知》餘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聪训斋语》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家训·諭儿》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家范·学规》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為本。

●《孝友堂家训》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

●《安得长者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古人教育孩子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女读书,是当今父母的头等大事,也是最为头痛的难事。

有的父母方法多,很灵活,又能激起儿女读书的浓厚兴趣;有的则不然,对儿女训斥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儿女的抵触情绪特别大,效果不好。

我们能不能从古人教育儿女读书的家训中,得到有益于当今的启示呢。

孔子被称为至圣,是万世师表,也是教育子女的榜样。

孔子的学生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伯鱼有特殊的教育。

一天他问伯鱼:“夫子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

只是有一天我从前庭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啦。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就学了诗。

还有一次,父亲又问,‘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啦。

’父亲又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就学了礼。

”孔子教育学生,就是以《诗》、《书》、《礼》、《乐》为教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与伯鱼的说法一致。

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殊教育。

但紧紧抓住《诗》与《礼》的学习,可谓方向对头,突出了重点。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孔子抓对了!《诗》,就是《诗经》,除它的文学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孔子讲《诗经》,是把它政治化了的,就包含了思想教育。

完全可以把《诗经》作为综合科目来教授。

后来用于初级教育的有《千家诗》,是唐宋诗歌精品的选集。

它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诗歌是情感非常浓烈的文学作品,对小孩的情感沐浴有明显的效果,对小孩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缺乏情感上的教育。

诗歌的语言是特别精炼的,跳跃性非常强,理解诗歌时,必须要运用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其美妙的意境,欣赏诗歌时要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这对培养小孩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培养形象思维有独到的作用。

孔子的《礼》,一般是指《周礼》,它是国家的规章制度与官员体制的教材。

“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就能当官。

学《礼》,不仅仅是懂得礼,还要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事,既是道德修养的需要,也是当官者的专业教材,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应该遵循的法律与公德,必学不可啊!如果今天有一部集法律、社会公德与规章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教材,那该多好啊,既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官者的基础教材!为官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公民,公民是选拔官员的基本群体,二者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后世把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为“诗礼传家”。

我们当父母的,在引导小孩读书时,首先就应该像孔子一样,要选择正确的方向,突出学习的重点,尽量减少子女读书的弯路。

如果像现在一样,学校教什么,家长就抓什么,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糟糟的,做子女的要花费许多冤枉精力。

宋朝的“三苏”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

有副对联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有两个儿子,叫苏轼、苏辙,唐宋有八大散文家,苏洵父子三人就占了八分之三!据说他还有一个女婿,叫秦观,也是宋朝最为有名的词人,一家同时有四大文学家,是古今文学史上的佳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