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论文
地方政府论文

论中国现行国家体制中“市管县”优于“省管县”【摘要】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中国地方行政层级安排应该是三级,还是四级?具体地讲是省县之间是否应该设置一级政府的问题,这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地方政府体制层级结构安排中争论最多的问题。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方三级体制是中国地方层级结构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市管县”优于“省管县”,它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政府层级之间协调在全国普遍适用。
关键字:“市管县”“省管县”政府协调经济发展一、“市管县”体制(一)“市管县”的含义及分类“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三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二)“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建国初期,我国就有少数城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
建国后,随着城市行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央下达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
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
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
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转化,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普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体制性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
硕士论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硕士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姓名:许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常斌2011-04摘要摘要对政府财政能力的理解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上,而应当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在既有的财政体制下,政府财政能力不但要反映一个地区汲取收入的能力,也要能够反映该地区利用财政政策进行社会调控的能力和重点支出的保障能力,以及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的能力。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一个能力体系,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的自然禀赋和体制框架下,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调节区域间差异而充分运用自己掌控的各种社会资源所具备的能力之总和。
如何准确评价和考察这种能力,对于理性决策、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在理论界和财政实践中,还未就如何考察各地财政的实际能力形成一致的意见。
本文试图就此做出初步的探索,在总结、梳理和分析现有若干财政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财政能力的概念,分析财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突破既有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从财政的预算管理能力、基本保障能力、汲取能力、发展能力、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六个层面,构建了38个评价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模式和方法,形成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评价体系。
运用这个体系,本文以2009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为样本,对其财政能力进行了数据测算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和判断是:新评价体系重新界定了云南省16个州(市)财政能力分布格局;显示了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较大,各地区财政子能力强弱不均。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主成分分析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capacity should not be merely on the size of the revenue, but should have a broader perspective. Under the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 government financial capacity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capacity of a region's income, but also the social regulation ability using fiscal policy in the region and the focused on spending security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central policies . Theref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fiscal capacity is a capability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public needs, ensure social stability,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ulate regional differences, it is the combined capability that makes full use of their controlled all kinds of social resources under a certain natural endowment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How to accurately evaluate and investigate this ability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However, in the current theory and financial practice, yet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how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capacity of local financi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Based on summarizing,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a number of existing financial capacities’ evaluation methods, we further clarify the concept of the financial capacity, analyze affecting factors of fiscal capacity, and thus break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and methods , From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financial budget, the basic support cap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develop capacity, regulatory capacity, and anti-risk ability six levels we build a thirty-eight evaluation indicators, appl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s and methods and form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capacity. Applying this system, this article us 16 states as a sample in Yunnan Province (City) 2009, by the calculation data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ir financial capacity measurement and, we reached a basic conclusions and judgments.Redefinition of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in 16 states in Yunnan province (c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nancial capability; shows large differences in fiscalcapacity among regions, sub-regional capacity of the financial strength of inequality.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 Fiscal Capacity; Main Constituent Analysis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对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研究的论文

对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研究的论文[摘要]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建立效能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为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持续保障。
[关键词]政府职能行政效能一、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表现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干部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甚至还有一些“左”的僵化的东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思想的陈旧,管理观念的滞后,服务理念的落后,影响了机关职能的发挥,破坏了地区和部门的形象,使投资软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机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浮于事。
由于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造成行政管理成本巨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到目前为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冗员过多的问题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3.形式主义现象较为严重。
有的部门和一些干部工作飘浮,不求实效,只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顾条件,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好大喜功,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
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4.腐化堕落的思想和行为屡禁不止。
跑官卖官、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变相公款消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民心和社会风气,浪费了大量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也严重地影响了机关效能的正常发挥。
二、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1.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对提高机关效能的认识不清。
部分机关干部还没有认识到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加速器,是新形势下服务大局、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反作用的有效体现。
加上机关缺乏竞争机制,干部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对改进工作、提高机关效能是一种极大的阻力。
第二,部分机关干部道德不正、作风不纯。
个别机关干部在道德上信奉极端利已主义,在作风上表现为官僚主义,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把职位、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途径和手段。
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软实力公信力执行力整合力行政伦理

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软实力公信力执行力整合力行政伦理【中文摘要】地方政府是对地方事务进行直接管理的重要机构,是地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推动者、领导者,是政府与公民发生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主体。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各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的发展作用巨大。
但同时却忽视了地方政府自身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几年以来,由于受片面的政绩观的影响,地方政府忽视了地方政府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忽视地方政府新公共行政伦理的塑造,公共服务理念缺失;地方政府政策可持续性差,政策执行能力低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和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亲和力和公信力;地方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缺乏整合力和地方政府的国际影响程度低,缺乏感召力等,这成为了地方政府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服务公众和相关职能的发挥,不利于地方政府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软实力对于提升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地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加强地方行政伦理的培育和建设,塑造新公共行政伦理;加强理念、行为和政策公信力建设,增强地方政府的公共信誉;加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强与第三部门的合作,构筑良好的地方社会网络和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与国外地方政府的交流,增强对外吸引力等几个方面重塑地方政府的软实力,理顺各种关系,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
【英文摘要】Local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dealing with local affairs, also the direct administrator and leader of local affairs. With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local region’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ily.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local’s hard power, such a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ign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itself, which leads some severe social problems.This thesis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proble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 in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the ongoing social transitional context, and analyses the the reasons about the above problems and takes relevant measures to solve them.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one-sided orientation of achievements,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paied less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which are as follows:ignoring the moulding of thenew public administerial ethics; sustainability and executive capacity of public policy is poor and low; local governments’crisis management and public relation ideology are weak, lacking of public credibility; the local’s civil society is not mature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tegrated capacity is weak;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low and inspiring capacity is poor. All those aspect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al capacity and supply the public service, also have no favor to the promo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s soft power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al capa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creasing loc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legality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The purpose of this thiese is to reshape and improve local government’s soft power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new public administerial ethics, constrcting value credibility, behavior credibility and policy credibility, increasing crisis management capacity, cooperating with the third department and expand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broad. If so, local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ill be increased an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will come true.【关键词】地方政府软实力公信力执行力整合力行政伦理【英文关键词】local government soft power pubilic credibility executive capacity integrated capacity administerial ethic【目录】我国地方政府软实力的构建问题研究中文摘要8-9ABSTRACT9-10第一章绪论11-18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2-16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3 1.2.2 国内研究综述13-16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6-17 1.3.1 研究目的16 1.3.2 研究方法16-17 1.4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17-18第二章地方政府软实力的理论分析18-28 2.1 相关概念分析18-21 2.1.1 地方政府软实力的涵义18-20 2.1.2 地方政府软实力与地方政府竞争力的关系20-21 2.2 地方政府对软实力的要求21-25 2.2.1 地方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增强地方政府软实力21-23 2.2.2 地方政府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地方政府软实力23 2.2.3 地方政府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需要发展地方政府软实力23-24 2.2.4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增强地方政府软实力24-25 2.3 软实力对地方政府的影响25-28 2.3.1 培育地方政府新公共行政伦理25-26 2.3.2 促进地方政府竞争力的提升26-27 2.3.3 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27-28第三章我国地方政府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分析28-37 3.1 我国地方政府在软实力发展层面取得的成绩28-32 3.1.1 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初见成效28-30 3.1.2 地方政府整合能力有所增强30-31 3.1.3 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公信力增强31-32 3.2 我国地方政府软实力发展的不足的表现及原因32-37 3.2.1 忽视地方新公共行政伦理的塑造,服务理念缺失32-33 3.2.2 地方政府政策可持续性差,政策执行能力低下33-34 3.2.3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和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公信力34-35 3.2.4 地方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缺乏整合力35-36 3.2.5 地方政府的国际影响程度低,缺乏感召力36-37第四章提升我国地方政府软实力的对策思考37-44 4.1 加强地方行政伦理的培育和建设,塑造新公共行政伦理37-38 4.2 加强理念、行为和政策公信力建设,增强地方政府的公共信誉38-40 4.3 加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40-41 4.4 加强与第三部门的合作,构筑良好的地方社会网络41-43 4.5 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与国外地方政府的交流,增强对外吸引力43-44结束语44-45参考文献45-50致谢50-51在学期间发表论文51-52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52【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研究综述摘要: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问题,现有的研究一致认为其普遍存在着一种支出偏好。
不同的地区,地方政府所偏好的支出项目也有所不同。
本文从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成因、表现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相关文献,对地方政府支出偏好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大家对地方政府支出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研究一、引言现有的关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量文献认为,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支出问题,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人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十分有限,公共资源在不同支出项目之间的配置便存在竞争关系,如果配置到某一类公共产品上的资源过多,则用于其他项目的公共资源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不可能将资金投入到每个方面,这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的支出在某个方面产生偏向。
(卢洪友2006)。
因此,本文需要考察的问题是,影响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针对地方政府的这种支出偏好现象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二、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成因尽管目前研究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文献有很多,但是它们的观点大多都集中在分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表现层面,而对地方政府为何会形成目前这种支出结构,则并未过多地深入研究下去。
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现有的研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各类文献,总结归纳出他们对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成因的各类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分析如下:1、从中国财政体制状况上分析由于中国财政体制的核心内涵是经济分权与垂直的政治治理体制的紧密结合(傅勇,张晏 2007),因此,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收入上中央集权、支出上向地方分权的财政体制(曾明,张光,江依妮2008)。
这种财政体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财政支出方面较大的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财政支出上不自觉地产生偏好。
地方政府学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属性的探讨,运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揭示了政府具有自利性的特征。
同时指出这种自利性既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又具有明显的扩张性倾向。
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自利性的扩张,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自利性扩张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并根据多方面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自利性扩张、控制中国地方政府自利性扩张行为分析及控制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政府性质的思考往往集中于对其公共性和阶级性的探讨,而对政府的自利性往往研究较少甚至否认其存在。
但是事实证明政府的自利性确实客观存在并且在新时期的中国还出现了畸变和扩张。
回避不仅不能掩盖其存在,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本文旨在对我国新时期出现的政府自利性扩张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有效控制的对策。
一、政府自利性的涵义(一)政府自利性的定义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活动的学科,它对政府属性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视角。
“经济人假设”是其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假设,它把政府也看做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性组织。
它破除了政府仅仅具有公共性的传统看法,把自利性作为政府的重要属性加以承认和研究。
它指出在公共选择领域,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经济人”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具有应该追求的公益目标之外,还具有地方、部门、团体、个人等特殊的利益要求,并且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愿望和行为。
因此,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政府自利性做出如下的定义:政府自利性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除了具有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外,所具有的自我服务的倾向和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
[1](二)扩张的政府自利性政府自利性具有客观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政府行为的激励因素。
但是它也具有扩张性,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毕业论文:地方政府机关民主管理研究

地方政府机关民主管理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THE RESEARCH OFTHE AGENCY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TAKE THE XUHUI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学 校:上海交通大学学 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专 业:公共管理(MPA)作 者:崔申申导 师:胡 伟学号:**********班 级:Z0613021答 辩 日 期:2008年5月31日地方政府机关民主管理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摘 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越来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建设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成为学术界近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在有“金字塔”体制之称的政府机关如何开展民主管理,却始终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要大力发展民主,机关必须先行一步。
因为机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将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发展。
同时,机关民主管理又是机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眼下实行机关民主管理确实非常迫切。
但是,目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尽如人意。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力度。
本文对机关民主管理进行研究,从地方政府如何加强机关民主管理,结合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政府的实践,深入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与完善机关民主管理工作,总结了徐汇区的实践经验,指明了进一步完善的路径。
首先,探讨了机关民主管理的由来,阐述了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今后机关民主管理研究应该予以强化的三个方面:第一,从过程上加强对机关业务工作规律的探索;第二,从内容上加强对机关行政事务的管理研究;第三,从结果上加强对机关工作的量化管理和考核。
地方政府学 终稿

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 以地方政府为重点08110148 08级行政2班季隐峰【摘要】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优化政府常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制度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事件的妥善处置。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一案三制;现状分析;改革措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应急管理体制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体制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体制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近十余年来,随着环境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又处于转型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些损失,对公共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由于应急管理在我国作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正式提出并实施的时间还较短,在当前的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信息通讯保障的可靠程度不高,应急装备的配备与实际需要还有差距,社会协同配合能力有待提升,应急资源需要整合优化,特别是全社会的危机意识还不强。
这些问题都给政府有效组织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由此可见,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和各类突发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现状(一)取得的主要成效1.有较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 面临着职责不清、管理不规范、绩效评估中信息不健全、绩效评估内容缺乏科学的制定标准,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等诸多困境。
因此, 本文认为, 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确立正确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和发展观,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是走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困境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问题对策一、政府绩效和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生产力”、“政府业绩”等。
国内外许多专家从结果上、过程上、功能上等多种角度对政府绩效做了归纳和定义,反映出在理解这一概念上还存在明显的分歧。
我国学者大都赞同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就政府绩效的多维度性达成了一致。
“3E”即经济(Economy )、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 )作为政府绩效的必要维度,也为学者们普遍接受。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全质量管理”、“顾客服务标准”、“公民宪章”、“社会服务承诺制”等成为政府努力改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举措。
“服务质量”作为考核绩效问题的基础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有可能在今后成为改进政府绩效的主要推动力。
”目前,还有些学者,将“公平、民主、反应性、责任”也纳入考核政府绩效的维度,比如,马宝成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应当以增长与公平、民主与秩序这两对变量为基本价值取向。
林琼、凌文辁认为积极回应公众的合理合法性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社会转型期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之,政府绩效成为包括经济、效率和效益等要素的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这也体现了对政府工作的复合型要求。
笔者认为,要理解政府绩效,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是通过公共政策提供的,因此,公共政策过程是政府行为的媒介,“政策是理解政府能力乃至整个政府活动的核心”,“政府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政府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
现代政府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政策。
”可以说,政府的绩效是在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
政府绩效既包括政府行为的过程,也包括政府行为的结果,是政府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履行职责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过程追求的是法律和程序;对于结果追求的是经济、效率和效益。
政府绩效评估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是对政府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履行职责的管理控制,对政府各种管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估。
其实质是要增强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因此,政府绩效评估对公共政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应成为政策执行的约束机制。
绩效评估与事先设定的管理目标直接联系,通过纵向对比,找出差距,及时纠正或调整。
在政策执行中,政府绩效评估要求政府按照政策设定的目标和程序进行工作,核实执行行为,对偏差行为进行矫正。
政府绩效评估应成为政策目标的导向。
评估的作用是通过对过去工作的评估来发现问题,指导现在的行为,调适目标。
政府绩效评估应发现政府管理中的缺漏,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因此,政府绩效评估可以帮助政府找出需要及时处理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密切关注的潜在问题,对确立公共政策的目标起到导向的作用。
政府绩效评估应凸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价值。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管理所制定的政策,其核心价值是公共性。
而围绕公共政策和政府其他活动展开的政府绩效评估,也应当凸显其公共性。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起始于干部人事制度。
带有法规性质的文件有1949年的《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1964年的《关于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9年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1984年的《关于逐步推行机关工作岗位责任制的通知》,1993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这些文件和法律是我国规范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为政府组织绩效考核从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各地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绩效评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在理论方面的进展有:国家人事部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厦门大学卓越教授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浙江大学范柏乃博士的《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和实际测度》以及中山大学倪星教授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等。
不少地方政府还借鉴企业和国外政府机构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术来设计和完善自身的绩效评估体系,如有些地方政府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 珠海、南京、沈阳等地开展了“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安徽宣城进行了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等。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有了很大进展,但就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使绩效评估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存在的问题(一)、地方政府某些职责不清, 给绩效评估带来很大困难政府绩效评估, 就是评估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
目前,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政府职能也正处在转变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 地方各级政府应具体履行什么职能, 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一些地方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 组织专家查阅法律、法规、政府文件、领导讲话, 试图清楚地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 结果也难如愿。
因为某些法律、法规与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之间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因而增加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设计的难度。
(二)、程序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政府绩效评估是以政府规范化管理为前提。
目前, 许多地方政府虽然明确了某些事务的管理流程, 制订了管理程序, 但这些规定往往比较笼统, 操作性不强。
在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实践中, 程序规定是一回事, 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
由于地方政府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 各种复杂的关系渗透到政府管理的各个环节,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按规定和程序办事, 使政府绩效评估难以准确判断某些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信息不健全或不对称, 使绩效评估难以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公正目前, 许多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全面、客观、准确的记录,评估时往往只凭领导者或工作人员的回忆、陈述或介绍, 使政府绩效评估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准确、详实的信息支持。
还有的政府机关, 在政府绩效评估中以各种理由或借口, 不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导致绩效评估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使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境。
(四)、地方政府官员认识不到位,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准备不足在我国, 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对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认识, 直接制约和阻碍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开展。
此外, 我国地方政府中的许多公务员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 非常不利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五)、绩效评估内容缺乏科学的制定标准很多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展开, 但往往中心工作不能体现政府的职责所在, 甚至还违背了政府的使命。
同时, 这种评估还会影响政府日常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科学的制定标准还体现在缺乏规范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 有些地方政府过于关注与GDP挂钩的经济指标, 而忽视了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实现。
(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理论指导,评估方法过于单一,不够科学,绩效评估数据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地方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科学有效的收集、筛选、储存、加工和传递数据信息才能保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顺利开展。
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数据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广泛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就很难保证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另外,绩效评估数据信息系统的缺乏,也无法进行绩效数据的传递和沟通,从而无法及时和准确有效地表达公众的意愿,不利于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交流。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学术界就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指标体系、模式、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和从业人员还十分稀缺, 评估的知识和信息储备还显现不足。
通常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例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 而研究过程中的整合还尚不充分。
并且我国理论界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多数概念性的、原则性偏强, 实际操作性缺乏, 导致实践和理论的脱节, 同时也制约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超越出经济学的范畴, 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而缺少定量分析的方法, 这就导致评估结构的不科学性, 缺少实证性。
(七)、政府行为短期化,好大喜功,追求表面政绩绝大多数政府官员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政府行为能够在短期内产生效益和效果上,却经常忽视为此付出的巨大成本和昂贵代价。
在目前我国数字政绩升官,并缺乏严格透明度制度相约束的官本位体制下,这就刺激了各级政府官员利用行政权力、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优势来降低本地区(部门)信息的真实性,从中获取自身的相关的利益。
受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很少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需求,有的甚至忽视公共利益,只是考虑从政府需要的角度出发,将上级领导的利益和自身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缺乏“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另外,过分地追求经济价值,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长效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得政府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利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缺乏公众参与目前来看,虽然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中还是由政府自身主导。
绩效评估依然是作为政府的一种内部行为,只限定在各个政府部门自身开展评估,并主要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评估过程也比较封闭,公众参与度不高。
这种单纯由政府自动焊主导的评估方式,很容易引起以领导为导向的弊病,促使下级机更加关心迎合上级要求,而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和需求,严重影响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导致政府绩效评估作用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