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7分)

1.默写(1)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滕文公下》)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4)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5)《雁门太守行》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严阵以待士气激昂旺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①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绌.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

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duò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

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②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

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

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duò()桨潜.()水艇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

(3)“博大精深”中的“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_____.因为作者高超写作技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

他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外所读《昆虫记》,说说作者在书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开展主题为“向祖国敬礼”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

你参与解决.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中有一个“写对联,庆国庆”的环节,已经给出上联,请你填写下联.

上联:伟大祖国气象万千江山似锦

下联:英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写的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忆往昔,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6月2日,风华中学精心筹备的“我和我的祖国”——纪念建国70周年活动盛装启幕.

本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演,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尚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下面是某位同学围绕活动主题写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进行修改.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中学生,【A】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是由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B】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努力让家长满意,让老师放心、让社会认可的中学生.

①【A】画线句表达不清晰,应修改为:

②【B】画线句语序不当,应修改为:

二、阅读(38分)

[一](12分)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

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4. 简要概括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内容.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6. 简要分析第④段

的深刻含义. [二](13分)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

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②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

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③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7. 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8. 第②段是怎样具体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敢于和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的?

9. 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悦目”有什么表达效果?

10. 形成南方建筑色彩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13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

(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3. 【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4. 【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三、写作(3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善意,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最触动心灵的情绪;善意,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善意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善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主选择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与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7分)

1.默写

(1)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5)《雁门太守行》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严阵以待士气激昂旺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威武不能屈(2). 欲辨已忘言(3). 征蓬出汉塞(4). 天接云涛连晓雾(5). 黑云压城城欲摧(6). 甲光向日金鳞开(7). 无可奈何花落去(8).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漏字、添字.此题注意“辨、蓬、摧、鳞”等字的写法.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①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绌.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duò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②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duò()桨潜.()水艇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

(3)“博大精深”中的“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_____.因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他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外所读《昆虫记》,说说作者在书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1)舵qián

(2)笨绌笨拙

(3)宽广、丰富

(4)法布尔掌握田间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5)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解析】

【详解】(1)(2)字音字形,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要读准确,尤其是多音字和易错字.字形书写笔画要正确.“舵手”操舵驾驶船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人.注意根据词义辨别“舵”的正确写法;“潜”不要误读做三声.“绌”读作chù,“拙”读作zhuō,也可通过部首来辨析.

(3)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博:宽广、丰富.

(4)《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昆虫记》被公认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达尔文更是赞扬他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罗曼·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间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5)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开展主题为“向祖国敬礼”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中有一个“写对联,庆国庆”的环节,已经给出上联,请你填写下联.

上联:伟大祖国气象万千江山似锦

下联:英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写的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忆往昔,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6月2日,风华中学精心筹备的“我和我的祖国”——纪念建国70周年活动盛装启幕.

本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演,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尚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下面是某位同学围绕活动主题写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进行修改.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中学生,【A】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是由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

斗的结果.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B 】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努力让家长满意,让老师放心、让社会认可的中学生.

①【A 】画线句表达不清晰,应修改为:

②【B 】画线句语序不当,应修改为:

【答案】(1)示例一:光荣与梦想共同辉映,青春和祖国一起闪光.

示例二:欣望江山千里秀,笑祝祖国万年春.(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

(2)示例:斗志昂扬气势如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3)风华中学纪念建国70周年活动盛装启幕.(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

(4)①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是由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②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让家长满意,让老师放心、让社会认可的中学生.

【解析】

【详解】(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来写标语.例如,神州同庆国庆,华夏共祝中华.

(2)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内容相关,句式一致.“气象万千”是一个成语,可以用“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相对,“江山似锦”运用比喻修辞,可用“气势如虹”与之相对.

(3)拟写新闻标题.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本则新闻的核心语句是:6月2日,风华中学精心筹备的“我和我的祖

国”——纪念建国70周年活动盛装启幕.在此基础上,提炼核心事件为:风华中学纪念建国70周年活动(谁)盛装启幕(怎么样).注意字数的限制.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A 句“由于”与“的结果”连用,导致句式杂糅,表意不清.去掉“由于”即可.B 句“做一名努力”语序不当,改为“努力做一名”.

二、阅读(38分)

[一](12分)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

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4. 简要概括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内容.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6.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深刻含义.

【答案】4. 第②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③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5. 运用比喻修辞,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枪弹和金刚刀,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目光的犀利,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6. 本段既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目光,又揭示他人生的不幸.“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财富的主宰,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充满智者的痛苦.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他的人生充满双倍的痛苦.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此类试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语言简明扼要.选文出自《托

尔斯泰》一文,第②段“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在优美动

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

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眼睛是心

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

③段“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

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

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5题详解】

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先要明确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的赏析格式理解即

可.“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

目光比作“枪弹穿透甲胄”和“金刚刀切开玻璃”,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看问题深刻透彻,表

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6题详解】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文章第④段前半句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后半句揭示他人生的不幸.“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

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

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

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

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二](13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

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

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

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

地域色彩风格.

②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

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

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③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7. 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8. 第②段是怎样具体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敢于和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的?

9. 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悦目”有什么表达效果?

10. 形成南方建筑色彩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7. 北方建筑的色彩鲜明活泼,南方建筑的色彩秀丽淡雅.

8. 首先指出北方建筑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形成鲜明活泼的特点,然后介绍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再列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接着简要说明南方建筑色彩的格调及其成因.

9. “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体现了中国北方建筑色彩鲜明活泼的特点.

10. ①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②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第二段具体说明了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抓住关键句子“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提取“鲜明活泼”,“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提取“秀丽淡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分析.细读第二段可知,本段说明的是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首先指出北方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往往具有鲜明

活泼的特点.然后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接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说明北方建筑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最后简要介绍了南方建筑的色彩特点和形成原因.

【9题详解】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悦目”的本义是愉悦眼目,好看.联系语境可知,这一词语表现了北方建筑色彩鲜明活泼,让人看了心情愉悦,给人美的享受的特点.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根据第二段中“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加以提炼即可.

[三](13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

(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3. 【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4. 【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答案】11. (1). (1)使……受饥饿(2). (2)同“弼”,辅佐(3). (3)逃亡,流亡(4). (4)通“返”,返回.

12. (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3.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人恒过,然后能改(3). 谄谀者众

14. 示例:①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②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中注意词类活用词,饿,使动用法,使……受饥饿;通假字词,拂,同“弼”,辅佐;反,通“返”,返回.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重点词语:“闻”,听到;“过”,过失;“是以”,因此.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甲文,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第二空,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意思是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也就是宋昭公犯错之后开始反思亡国的原因,与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一致的;第三空,根据乙文中“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一句,可知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谄谀者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土”强调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乙文中“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也强调了取于直谏的臣子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乙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强调了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乙文中“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也表现了宋昭公对于过错的态度,知错能改.

【点睛】译文

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

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君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三、写作(3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善意,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最触动心灵的情绪;善意,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善意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善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主选择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范文

你的善意 生活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画板,你的善意又无疑为这个画板添上一份绚丽的色彩.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假期绘画班.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到门口也无人问津.只好去找我亲爱的郭老师.亲爱的郭老师心平气和的讲了一句:跟小学一样,去画吧.

就这样,跟着他们找画板、找绘图工具的铅笔.选图,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飞.总算一切都弄好了,总算可以安心画画了.

因为那个时间的人比较多,老师顾不及我这个新生.我只好在一旁默默的画.

可是越到后面越无聊,越到后面越难.我索性放下铅笔,依靠在画板上发呆.

看其他人画的一个比一个好,我不禁面露难色,我与这儿太格格不入了.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让你们这般不理会我.”

这时,一个身影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抬头一看,一个姐姐,她顺其自然的坐在我旁边轻声对我说:“不会吗?先别着急,我先来教你.”

她拿起我抛下的铅笔,一边画,还时不时与我搭两句话,说她叫小倩,初二了……我一边听,一边观察她的手.

我发现,她的手不像老师的那般修长.手肉肉的,抓起来像个包子.不修长却好看极了.时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我眼皮底下跨过,偷偷溜去.一幅画就这样被她画出来了,栩栩如生.

她看到我惊讶的表情,脸上又不禁有了些得意,无比自信地对我说:“画画得有耐心啊!没有耐心不成大器啊!我这么优秀就是这样练出来的.你也不必觉得有难度,谁会在意你画的好不好看呢?也只有你自己了.”

她的话像一股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里使我的心变得凉爽而又舒适.

生活的画板,因为你的善意,又多了一份色彩;无趣的美术,因为你的善意,又添上了一份喜色.

谢谢你的善意,使我的生活更加精彩.

【解析】

【详解】题目是半命题作文.所谓“善意”就是心地和善,纯真温厚,没有恶意,能够容忍和原谅别人的错误.这个作文题目,写作范围很广:爱心、热心、同情心、慈母心、宽容心、温柔心……都在“善意”的主题之内.大到伟人、感动中国的一些人物;小到平凡之人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以成为文章的材料.作文时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思考:①直接阐释、讴歌善良这一美德,表达对善良的追求和向往;②巧借宽容、关怀、给予等跟善良关系密切的道德品质来谈善良;③重点谈善良的意义和作用;④在弘扬善良品德的同时,批评一味善良的害处;⑤反映当前社会善良缺失的现实;⑥揭露善良由甜蜜变为苦涩、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伪善的利剑.不妨从人与人的利害关系背景出发,写人们在金钱、利益、权利等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与丑恶,这样文章才会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文体上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或者是议论文.

题目参考:一个小姑娘的善意;微小的善意;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