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易错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提示不是。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易错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提示不是。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易错辨析3】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例1】(2019·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有“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之说。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参考1

5.关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影响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 业基础对农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B.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 格局
C.地广人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 产。
D.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 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黑 松嫩平原东部 有机质含量 我国北方
土
和北部,三江平 高,土层深厚, 重要的粮,
原西部
肥沃,生产力 油和经济
高,是世界三 作物生产
大肥沃黑土 基地
黑
松嫩平原中
区之一
钙
西部,辽河
土
平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良好
①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 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 化肥等生产资料。
丘陵—辽东,辽西丘 平原—东北平原 陵高原—内蒙古高原
4、河流: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 辽河, 嫩江等
5、临海:
渤海,黄海,日本 海
精品课件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精品课件
1、气候条件
(1)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动力可以从事农村副业或其他服务业活动
等,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
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1)地形(图4.3)
地形类型
利用方式
西部 高原
优质草场
中部和 东北部 周围
4.1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林业
畜牧业
2、
(1)水稻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的地方 (2)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可以 最大限度地发掘自然资源的潜能。
3、(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克服了牲畜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
②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 ③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 充分利用资源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 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 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 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 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 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林木、人参、养鹿、 林蛙、食用菌、中 草药材、水果及山 野菜等特色经济作 物,实现由原料型 生产向原料和产品 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10·合肥一模)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 花期气象灾害少,生长地无霜期长,有利于苹果高产 和糖分积累。
(1)分析A地寒潮发生的年平均次数多于B地的主要原 因。 (2)简述C地苹果单产和质量优于A地的气候条件及其 成因。 (3)说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类型的区域差 异。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 核心:森林资源保护
• 方法: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 目的: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
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区 山区
农 业 发 展 方 向 重 点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 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4.1区域农业发展

中国气候类藏高原高寒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1、工业发达、基础好 (二)社会经济条件: 2、交通便利 3、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
专业化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 农业 2.草原 牧业 3.山区 林业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 类型是( ) A • • •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迁移农业 D 混合农业
(双选题)2.黑龙江能成为国内最 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AC ( ) • • • • A耕地面积广阔 B粮食单产高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农业布局特地 • 1.耕作农业区 • 2.林业和特产区
• 3.畜牧业区
练习巩固
1.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B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2022-2023高中地理 寒假作业4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清朝,以捕捞野生资源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文献记载当时“有水之处,大半有鱼。
鱼之大小,视水之大小也”。
近年来,特色冷水渔业、休闲渔业、设施渔业、水库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蓬勃发展,鲑鳟鱼类、河鲈、河蟹等名优品种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35%,“绿色、品质渔业”的品牌形象逐步确立。
读清代渔业地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能体现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A.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多B.产鱼地集中在湖泊C.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D.产鱼地东多西少2.与现代相比,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旺盛 B.冷藏保鲜技术先进C.渔业资源丰富 D.水网密布,水量充沛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A.水质好,品种优B.饵料充足,人工饲料投放少C.交通便利,市场广D.渔获量高,输出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渔业资源开发。
1.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少,产鱼地集中在河流,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产鱼地西多东少,C正确。
2.从图文材料可知,河流众多,有水之处,大半有鱼,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网密布,水量充沛,现代更多的是人工渔业资源丰富,现代人口更多,市场需求旺盛,冷藏保鲜技术更先进。
D正确。
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位于偏远地区,受人类影响小,水质好,品种优,A。
相对东部地区来说饵料、交通、市场和渔获量及输出量都没有优势。
【答案】1.C2.D3.A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地区新兴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核心区。
当前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水稻等为主,2000-三江平原粮食产量由1197万吨增至3605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幅1409万吨,水稻产量增幅1276万吨。
下图示意2000-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三江平原的粮食生产A.农作物单一化特征明显 B.玉米单产较水稻高C.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D.地区专业化程度降低2.驱动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变化 B.农业政策 C.机械化水平D.市场需求3.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 B.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C.土壤肥力下降 D.导致气温和积温升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的首要任务。
高考地理复习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农业布局特点
•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
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合作探究三参考答案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 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 能一年一熟。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举例说明人们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的改造。 改造程度:
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3、气候条件:气的候品条 种件 ,制 耕约 作着 制一 度个和区生域产农季业节生等产。 • 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
•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农作物一年一熟
降水量:300mm~1000mm
喜凉作物——小麦
•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地区不同区 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 B案答案 • 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 内蒙古自治区 畜牧业 湿润 季风 温暖 雨热
类型 种植 林牧 • 高原 山地 黑土 黑钙土 工业 机械 化肥 交通
地貌 土壤 自然条件 • 农业生产方式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水稻 大豆 大
小兴安岭 长白山 大小兴安岭 • 柞蚕茧 苹果 西部高原 西部 林区草地 三河马
P64活动:2
•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 充足的地区。
•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 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东北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①饲料丰富 ②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 ③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 ④积累大量优质有机粪肥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对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借鉴:
红牛 机械化 三江平原 • 农业机械化 玉米 大豆、 水稻 农林 不合理 生
高三地理 复习必备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________带”,两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别是经营方式不
人 教
实
同,美国为________,中国为________。
验 版
必修三
第4章 第一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2)在图上标注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用字母 B 标
出三江平原的位置,用斜线阴影画出辽中南工业基地的范
围,该工业基地特点为________,该特点对东北地区的农 人
人 教
实
主要粮食作物
验
版
有利
农业发
方面
展的自
然条件
不利
方面
必修三
第4章 第一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3)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
业。据图 2 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
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人
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甜(菜);海南一年三熟,
验 版
气候 度
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年际变
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 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
年际变化大,中低产田 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多,产量不稳定
必修三
第4章 第一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
实 验
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考查39东北地区

高考考查39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及解读]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布局特点,存在问题;2、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农业发展方向;3、说明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横向比较其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解读: 1)、结合统计图,考查东北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比较东北吉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解释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现在又面临变成北大荒的窘境,说明实地保护的意义。
[要点梳理]1.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原理:因地制宜,根据、、、和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的不同划分。
广大农区的发展较快,发展较快,并向和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比较稳定的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以上,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大,有利于推广,实现。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造成土地的,导致农业。
例如,和黑土退化严重,、盐碱化和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⑴原则:从改善农业人手,坚持、与、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基地和高水平的区域。
和重点以增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推进农业向、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基地强化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并举的转变[重点探究]1、为什么说“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分数______
(测试时间 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1~3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D 2.B 3.D
读下图,回答4~6题。
4.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5.图中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
A.针叶林 B.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 D.大豆
6.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答案】 4.D 5.B 6.D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回答7~9题。
7.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气候冷湿 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 D.天然牧场广阔
8.影响美国各农业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 B.市场 C.交通 D.科技
9.下列不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
A.生态农业 B.精确农业
C.有机农业 D.石油农业
【解析】第7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牧草生长,但多是人工草场,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第8题,美国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
第9题,石油农业是高耗能农业,不是美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7.D 8.A 9.D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11.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答案】10.B 11.C
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第12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中国油脂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利用量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完成第13-14题。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有关数据比较
装运成本(元/t) 产量(kg·hm-2) 出油率
生产成本(元
/t)
国产大豆75 1 650 16%~17% 1 592
进口大豆25 2 670 19%~22% 美国1 395 巴西984.4
13.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②我国各大平原区都不适宜种植大豆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④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分布在我国交通线网稀疏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合理的建议有( )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
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13.A 14.B
15.“处方农业”就是农场主根据农业技术人员针对地块开出的“处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化肥、农药,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发展“处方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省投资
B.减少化肥、农药残留
C.减轻水土流失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解析】结合题干,“处方农业”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农产品中化肥、农药残留超标,品质下降,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其可以精确地组织农业生产,节省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护环境。
【答案】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22分)
材料一2012年12月6日,2012年河南省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投资说明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据悉,河南省通过此次签约活动共引进110个项目,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1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9个,食品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项目1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0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
投资较大的项目有:中国华能集团在郑州市投资50亿元的华能郑东新区燃气电源项目等。
材料二河南省地图
材料三河南省人口材料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数(万人) 60岁以上人口(万人)
2005年9 371 6 499
2010年9 402 5 781 城市:395 农村:802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几年河南省人口增长类型属于________;2010年比2005年城市化水平增长了________个百分点(保留1位小数),2010年城市和乡村比较,老龄化更加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冬夏季均温最大温差数值,上图中A、B、C、D、E、F六地中,最大的是________。
河南省冬夏季气温
分布状况有何差异?
(4)河南省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性粮食基地、现代农业基地。
试分析其发展条件。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冬小麦
(2)现代型(三低型) 7.8~7.9 乡村
(3)E 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气温南北差异小,全省普遍高温。
(4)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广大;农业基础好,粮食生产历史悠久;省内农机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政策的支持;交通便利。
17.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读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源。
区域植被类型人口密度(人/平
方千米)
年降水量
(毫米)
农业植被200~400 600~620
杂草类100~200
小灌丛、碱蓬1~50 380~390 材料二下面是B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
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A区域大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B区域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
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