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十二章
《管理学》第十二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二章重难点笔记第十二章激励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激励原理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1)激励的概念激励(motiva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通常是和动机连在一起的。
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动机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
一般而言,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
无论是激励还是动机,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2)激励的对象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
2.激励与行为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无激励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意识的行为;有激励而无效果的行为,说明激励的机理不合理。
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
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下式来表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从激励基础上人的行为可看成是人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
4.需要的管理学意义需要对管理学的领导职能来说,是能否发挥管理作用并影响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从领导方式看,需要是领导者指挥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
二、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也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
它是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等。
②安全的需要。
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③社交的需要。
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这主要产自于人的社会性。
管理学原理第十二章控制

1 客观准确性
2 经济性
3 灵活多变性
4 全局性
5 有针对性
6 预见性
控制过程与模式
• 一 控制过程
确立控 制标准
制控 控 定制 制 控重 对 制点 象 标 准
衡量实 际成效
系建 衡 统立 量
信成 息绩 反 馈
纠正偏差
选确 找 择立 出 纠纠 原 偏编 因 措对 施象
二 控制模式
修订标准/目标
量度实际绩效
第十二章 控制
控制过程 控制模式 控制方法
控制的定义与特性
一 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 目的或考核标准;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以 调整行动和计划;纠正偏差;使事物发展按 预定方向发展 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有两方面: 1 检验作用 2 调整作用;
二 控制的类型
1 根据时机 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控制划 分为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过程控制和成果控 制事后控制等三种类型
输入
工作过程
输出
前馈控制
同期控制
反馈控制
2 根据控制源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式组织控 制 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种类型
3 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反馈 控制和前馈控制两种类型
4 根据控制的手段不同可划分为直接控制 和预防性控制两种
三 有效控制的特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使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
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特性
2 管理审计
其方法是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管理绩 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与同行业其他或 其他行业的著名进行比较;以判断经营与管理的 健康程度;从而进行审计控制的一种有效控制 方法
三 作业控制
管理学第十二章创新

4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作用
• 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 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 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 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 管理的创新职能是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 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
5
• 作为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 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 互联系、不可或缺 •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 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而创新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 和框架 •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 持和创新而展开 •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 管理
22
• 两种创新水平的选择: • 先发制人: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 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领先战略
–优点
• • • • •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使企业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不足
• 要求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 需求的不确定性 • 技术的不确定性
第十三章
管理创新
1
第一节 创新职能
• 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拉 丁文“innovate”,意思是更新、改变或创造 新的东西 • 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提出创新理论的是哈 佛教授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在专著《经 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 • 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的组 合。其包括:
4、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
•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 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 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 • 机构:是指企业在构建组织时,根据一定 的标准,将那些类似的或为实现同一目标 有密切关系的职务或岗位归并到一起,形 成不同的管理部门,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 的横向分工的问题 • 结构: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特别是与不同 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它主要 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
《管理学》课件第十二章沟通

第二节 沟通的分类及特点 (续)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 正式沟通 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 交流
• •
•
优点是: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 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点在于:由于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要遵照既定的程 序,沟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沟通的速度慢,也存在着 信息失真的可能 组织中存在着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交叉沟通三种形式 •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信息向上级反映 • 下行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沟通,是信息从高层次成员朝低层
• • • •
单线传递 闲谈传递 随机传递 集群传递
是指信息由一人转告另一个人,实施单线传播 以某一人为中心,将信息传播给其他人,发布“独家新闻 这种传递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无事先指定信息接收者 即在沟通过程中,可能有几个中心人物,信息由中心人物 向外扩散,而且有某种程度的弹性
F C E B
D E A
•
• •
第二节 沟通的分类及特点 (续)
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续)
– 组织沟通 组织内部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 间,以及组织与外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或传递 活动,包括组织中沟通的各种方式、网络和系 统等
• •
正式沟通、上行与下行、平行沟通 组织沟通与人际沟通最大的差别是人际沟通主要 体现一种平等关系,而组织沟通更多的形式是上 下层级之间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同于其他沟通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 人之间是通过语言和其他的媒介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 交流 沟通必须有内容,而其内容必定是双方的接触、联系并产 生相互影响 沟通的目的是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但是,由于沟 通会出现特殊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由于信息渠道的失真 或错误,而且是人特有的心理障碍
管理学第十二章

1.不采取任何行动
2.改进实际工作 3.修订标准 管理学
三、控制类型
根据控制的时间点,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前馈控 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管理学
四、控制系统
在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希望通过建立适当的控制
系统实现目标。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威廉姆〃奥奇的研究,组织的控制系统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官僚控制、市场控制和派系控制。
立有效的组织控制系统。
管理学
二、控制的过程
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设定绩效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 (2)衡量实际行为和实际绩效;
1.直接观察 2.统计报告 3.口头报告
4.书面报告
(3)将实际绩效与绩效标准进行比较; (4)对比较后产生的差距采取行动。
构中的位置和级别、组织的分权程度、组织文化、活
动的重要性
组织的规模与采取有效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因员工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和级别不同,即职位和层次 不同,对其采取的控制标准是多重的,而且标准也不同。 组织的分权程度同样也影响控制的有效性。 组织文化同样影响控制的有效性。 活动的重要性对控制也产生影响。 管理学
一个组织不会仅采用一种控制系统,而是基于不同控制系统的
优势和劣势在组织内使用多种控制系统对组织实施有效控制。
(一)官僚控制系统依赖于员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描述清晰的工作规则、 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市场控制系统是一种使用市场标准或其他绩效考核标准对系统内各 个部门进行控制的方法。 (三)派系控制系统(小集团控制或文化控制)是指通过在组织内建立共 同的文化观念来实现对员工的控制 管理学
(5)有效控制应该被员工所理解并接受。
管理学_第12章

• 请论述在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要素需要 进行有效控制? 进行有效控制?
三、纠正偏差
1. 改进工作方法 2. 改进领导方法 3. 调整计划或标准
第三节 控制方法和原则
一、常用的控制方法
1. 预算控制 2. 生产控制 3. 其他控制方法
二、有效控制的原则
• • • • • 适应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或弹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匹配性原则
【本章联系实际讨论题】 本章联系实际讨论题】
第十二章 控 制
第一节 控制的目标与类型
一、控制的含义与重要性
1. 控制的含义 • • • • • 控制的目标体系 控制的主体 控制的对象 控制的手段 控制的反馈系统
2.Βιβλιοθήκη 控制的重要性(1)控制是使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2)控制是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 (3)控制是防范能力差异影响的重要方法
二、控制的目标与特点
三、控制的基本类型
3. 根据控制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 为预算控制、质量控制、人事管理控制、 库存控制和进度控制五类
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一、确立标准
1. 控制标准的分类 2. 确定控制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控制对象 (2)明确控制重点 (3)建立标准体系
二、衡量绩效
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1. 检测标准的合理性 2. 确定衡量频度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1. 控制的目标 2. 控制的特点
三、控制的基本类型
1. 根据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可 以将控制划分为: 以将控制划分为:
(1)前馈控制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三、控制的基本类型
2. 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的不同, 可以将控制划分为: 可以将控制划分为: (1)战略控制 (2)绩效控制 (3)任务控制
《管理学》第十二章 沟通

Page 34
管理学
Page 28
管理学
甲:常言道:心宽体胖,您这样魁梧,真让我们羡慕。 乙:别提了,成天减肥,却越来越肥。 甲:肥是一种美,你看曹操、董卓、袁世凯这些盖古
人物,哪个不肥。何况作为经理,成天忙于应酬,吃 吃喝喝,能不肥吗?我等想肥还肥不起来呢。 乙:??
Page 29
管理学
Page 30
管理学
个人手中仍然还是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 那么我们每个人便有了两种思想。”交换ຫໍສະໝຸດ 共享Page 7管理学
沟通的实质
人不能不沟通 所有人类的沟通形态均包含共同的因素 沟通是一个符号象征的过程 每一个符号并没有固定的意义 沟通只有在人们使用一套共同符号系统时才能发生 非口头语言在人们沟通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注意力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人们运用歪曲信息或逃避的方式来保持知觉的平衡
自上而下的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自下而上的沟通 交叉沟通:横向沟通与斜向沟通
Page 14
管理学
Page 15
管理学
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信息沟通是指不按照正式的、组织所规定 的沟通渠道与沟通方式,或不以工作职务的身份 所进行的对组织内、外部的人际沟通。
Page 16
管理学
Page 17
3、来自于环境的原因 团体气氛不和谐 渠道不通畅
Page 24
管理学
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根深蒂固的习惯,用来 保护自己或他人免于因为我们说出真正的 想法而受害,或感到威胁。”
彼得·圣吉
Page 25
管理学
Page 26
管理学
Page 27
管理学
沟通的改善
管理学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

麦克兰对成就需要和工作绩 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 力的推断。 力的推断。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 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 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 可以被高度激励。不少证据表明, 可以被高度激励。不少证据表明, 高成就需要者在企业中颇有建树。 高成就需要者在企业中颇有建树。
赫兹伯格提出, 赫兹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 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 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 因素。 因素。 保健因素是那些和人们的不满 保健因素是那些和人们的不满 情绪有关的因素。 情绪有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和工作内容有关 和工作内容有关。 激励因素和工作内容有关。 这两类因素与员工对工作的满 意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意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六)公平理论(亚当斯)
察觉到的比率比较
所得A 付出A 所得B 付出B Nhomakorabea员工的评价
不公平
说明: *参照对象 *不公平时的反应
付出指一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 付出 指一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 它包括努力、 时间、 才能、 献 , 它包括努力 、 时间 、 才能 、 额外的投入和良好的品格等。 额外的投入和良好的品格等。 所得指在工作中所得到的 指在工作中所得到的, 所得 指在工作中所得到的 , 包 括工资、 福利、 满意度、 安全感、 括工资 、 福利 、 满意度 、 安全感 、 工作分配、奖励或惩罚等。 工作分配、奖励或惩罚等。
迪娜十分惊讶。她的大多数员工不到30岁。而年 均收入为35000美元,这已超过本镇从事相似工作的员 工收入的20%。对于她自己来说,如果年收入已达 35000美元,再让她在钱和休闲时间之间进行选择的话, 她毫无疑问选择后者。 迪娜为此事召开了全公司会议听听大家意见。她 问大家“多少人赞成四天工作制?”6只手举了起来。 “多少人赞成5天工作制而额外获得4000美元的奖金”。 另外的6只手举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多数人都具备正确决策的能力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认为:只要当
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 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根据这个 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 值的乘积,即: M=V×E 式中:M-激发力量、V-效价、E-期望值 所谓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 ( 可实现的目标 ) 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 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所谓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 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 概率的估计。
(二)安全的需要
一是现在的安全需要;。 就是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能有所保证,如就业安全、生产过程中 的劳动安全、社会生活中的人身安全等等; 二是对未来的安全需要。就是希望未来的 生活能有所保障。如病、老、伤、残后的 生活保障等。
安全
安全
安全
公开抢劫
不公平的情况又有两种:
一种是Op/Ip<Os/Is,
另一种是Op/Ip>Os/Is。
前者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不公平,后者是
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 如果组织成员感到分配是公平的,则会 在下一时期的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 性,或完善自己的行为; 如果比较的结果是第一种情况的不公平, 则会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干,还不如别 人轻轻松松混,下次再也不这么‘‘卖力” 了!
3、对社交的需要.
社交需要是指希望和他人建立亲近和睦的
关系的愿望。有高度社交需要的人其特征 如下: (1) 寻求建立并保持和他人的友谊和亲密 的感情关系; (2)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 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寻求知心 朋友 (4)乐于帮助和安慰危难中的伙伴。 实际上,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以上三种 动机,但各种需要的强弱程度则因人而异。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通过激励使 下属认识到用那种符合要求的方式去做需 要他们做的事会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 从而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为了进行有效的激励,收到预期的效 果.领导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规律。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 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
(四)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
受别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 他人和组织的承认。 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领 导者要设法满足成员的自尊需要,更不能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激 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
分为5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 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生理的需要 任何动物都有这种需要,但不同的动物其需 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就人类而言,人们为 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 如衣、食、住、行等。马斯洛认为,这是人类 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 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还可以有其他需要。所 以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必须首先研究并满足 这方面的需要。
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的办法:
(1) 以成功人士为楷模,有意识地宣传取
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 (2)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 (3)改变自我观感 (4) 控制遐想。经常用正面的思想鼓励自 己。 麦克利兰发现,权力需要对管理人员来说 是最重要的。 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 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适度社交需要的人
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
目标,而一旦目标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 活动。如果活动的结果未使需要得到满足,则 会出现三种情况: (1)目标不变,重新努力; (2)降低目标要求 (3)变更目标 如果活动的结果使作为活动原动力的需要得到 满足。则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 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进行新的 活动。因此,从需要到目标,人的行为过程是 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循环。 这个循环可以用图12—1来简单概括。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
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有密切的联系,其保健因素相当于生理、 安全、社会交往等低层次需要.激励因 素相当于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管理学
第十二章 激 励
第一节 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一)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 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1)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 (2) 激励必须贯穿于成员工作的全过程 (3)激励过程是各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 (4)信息沟通需要贯穿于激励过程的始终 (5)激励最终目的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的对象 组织中的员工或领导
三、成就需要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 · 麦克利兰在 1955 年得
出结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 是社 会 性的 , 而且 人 的社 会 性需 求 不是 先天 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 育等。麦可利兰归纳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 1、对成就的需要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 (1) 有个人承担责任、寻求答案的需要; (2) 寻求挑战,趋向于寻求适度困难的目标, 即既有风险,但又是现实的、能达到的目标; (3) 需要具体的及时的反馈; (4)对工作热诚,执著于所从事的工作。 所谓成就激励即是想按高标准行事的愿望,或 要在竞争环境中取胜的愿望。
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 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 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 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三、激励的强化理论
强 化 理 论 是 由 美 国 理 学 家 斯 金 纳 ( B。
F.Skinner)提出的。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 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的结 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强化的类型: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 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 而削弱这种行为。
亚当斯认为,要使组织成员保持较高的工作热 情,必须使工作报酬公平合理,使组织成员感 觉到组织的分配是公正的。亚当斯提出‘‘贡 献律”的公式: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1965 年提出的。
Op/Ip=Os/Is
式中:Op表示人们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Os人们对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所得的感觉; Ip表示人们对自己为组织所作贡献的感觉; Is表示人们对比较对象的贡献认识。 这个等式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从组织中所 得报酬与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之比同组织中其他 成员的这个比值基本相等,则组织的分配是公 正的,否则就存在着不公平。
图12—1行为过程简图
反馈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领导者要正确地激励人们的行为,必须:
(1)分析需要的类型和特点; (2) 研究需要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影 响程度是如何决定的; (3) 探索如何正确评价人们的行为结果, 并据此予以公正的报酬,以使人们保持积 极、合理的行为。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 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本期 行为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要,从而 影响下期行为。
2、对权力的需要 主要指对影响力的向往,或对个人与群体 有影响的愿望。麦克利兰发现,具有高度 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他人表现出 极大的关切。这类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有: (1) 寻求领导者的地位,要求取得、行使 并保持权力,或影响他人; (2) 好争辩,直率,很健谈,头脑冷静并 善于提出要求; (3) 乐于同他人竞争,使他人服从自己的 支配,喜演讲,爱教训人。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不公平,高兴之余,
又会暗自担心,会在下期工作中谨慎小 心,同样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 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对其 行为有影响的,只是自己和他人对组织 的贡献与组织所予报酬的比较。
公平理论的启示: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
公开抢劫
公开抢劫
河南大平矿难伤亡惨重
山西黑窑工事件
山西黑窑工事件(在黑窑厂做苦力时,17岁少 年张文龙被严重烫伤)
山西黑窑工事件
(三)社交的需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 作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在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的一 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常希望在 一种被接受的情况下工作。 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接纳等需要
图1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排序
自我实现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保健、激励因素理论”
的简称,是美国匹茨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 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 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 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 的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组织政策与行政管理 (2>监督、员工与主管的关系、地位 (3)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动保护、安全 (4)工资水平、个人生活 (5)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四、X理论和Y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