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一、引言大学生婚恋观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年轻一代的主力军,他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以调查为基础,探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和变化,旨在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和对传统婚姻观的重新定位。
二、调查结果1. 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经济和职业发展,对婚姻的追求相对较低。
其次,互联网的普及也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友和恋爱方式,使传统的相亲和婚恋渠道逐渐被网络平台取代。
此外,教育体制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通过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认知和平等的婚姻伴侣关系。
2. 婚龄和婚期的推迟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婚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
过去,婚龄往往在20岁左右,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愿意推迟婚姻,将精力放在学业和事业上。
随着社会对婚姻的价值观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才步入婚姻殿堂。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婚姻推迟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和负担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个人事业。
3. 婚恋观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婚恋观强调家族和社会的期望,偏重门当户对和子孙富贵。
然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让大学生开始重新思考婚姻的含义。
调查中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的婚姻观。
他们更在乎婚姻伴侣的个人品质和思想是否相投,而不仅仅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传统约束下摆脱束缚,也代表了他们对于自我实现和自由婚姻观的追求。
三、思考与建议1. 建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需要正确引导与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和婚姻观培养,使他们对于婚姻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理性。
婚恋教育不仅关注物质条件和外在形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和爱的理念。
大学生恋爱婚姻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婚姻观调查报告汇报人:2024-01-07•引言•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大学生婚姻观现状目录•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的引导建议•结论01引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恋爱婚姻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分析大学生恋爱婚姻观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为相关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观念。
02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寻找人生伴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寻找人生伴侣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恋爱了解自己和对方,为未来的婚姻打下基础。
情感需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希望通过恋爱得到关心、支持和陪伴。
社交压力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认为恋爱是证明自身魅力和价值的一种方式。
03随缘自然也有部分大学生持有随缘的态度,不强求恋爱,顺其自然地发展感情。
01开放积极多数大学生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认为恋爱是美好的经历,能够丰富人生体验。
02谨慎认真一些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较为谨慎,注重对方的品质、性格和价值观,希望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恋爱中应当忠诚专一,对伴侣保持诚实和尊重。
忠诚专一共同成长家庭观念大学生普遍认为恋爱双方应当共同成长,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较强的家庭观念,希望与伴侣共同规划未来,包括婚姻和家庭生活。
030201恋爱中的责任意识03大学生婚姻观现状部分大学生仍认为婚姻是人生必经之路,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须,持自由选择的观念。
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共存多数大学生认为婚姻应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而不是物质条件或外界压力。
重视情感基础多数大学生期望婚姻生活应充满幸福和快乐,对婚姻质量有较高期望。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_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_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大学生婚恋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婚恋观角度出发,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婚恋状态和态度,并探究其原因和对策。
一、调查方法和结果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100名大学生参与。
男女比例分别为52%和48%。
以下为主要问题和结果分析:1. 当前是否有恋爱对象?结果显示,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占46%;没有恋爱对象的占54%。
2. 对面对结婚的态度是?结果显示,67%的大学生认为会结婚,但暂时不着急;22%的大学生认为不会结婚;11%的大学生认为会结婚,但不着急。
3. 对伴侣的要求是?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伴侣最看重的是性格和爱好,超过75%的人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外貌,有17%的人认为这是影响恋爱的一点。
同时,职业和财富的影响较小,不到10%的人认为这是影响恋爱的一点。
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结婚的主要原因是对彼此的感情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占57%;其次是家庭压力和生育需要,分别占23%和17%。
二、分析原因和对策1. 入学压力和时间管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后面临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时间往往都被占满。
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懂得自我管理,因此,在恋爱选择上,一般会把自己的学业放在第一位,把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
学生应该合理规划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恋爱计划,做到学业与恋爱的平衡。
2. 彼此价值观不一致在大学期间,学生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因此,恋爱对象之间价值观不一致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学生应该注意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人,尽量避免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3. 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大学生恋爱中最大的难题是家庭和经济问题。
在父母催婚、结婚的压力下,学生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取决于他们的内心。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独立经济能力,而且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从家里得到支持,这同样是影响恋爱和婚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社会婚恋文化的走向。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也能为高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婚恋行为以及影响婚恋观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和家庭教育的改进、社会婚恋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引发更多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思考和讨论,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
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包含多个维度和指标的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多所高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大学生对婚恋观的看法、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数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本研究还采用了个案访谈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揭示大学生婚恋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力求使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最终,共收集了来自全国范围内所高校的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女生占%;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分别占比%、%、%和%;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多个专业;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分别占比%、%和%。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很快就会结婚,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延迟婚姻,并且对婚恋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法:我们在多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涵盖了性别、年龄、专业、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
问卷内容涵盖了婚姻观念、恋爱观念、对婚姻的期待以及影响婚恋观念的因素等方面。
调查结果分析:1. 延迟婚姻的选择在对大学生的婚姻观念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延迟婚姻。
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30岁之前结婚,而有25%的受访者则表示他们希望在35岁之前结婚。
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在25岁之前结婚。
这表明大学生对婚姻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延迟婚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选择。
2. 婚姻观念的多样化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婚姻有着不同的期待和看法。
部分受访者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他们希望在婚姻中享受到安定和幸福;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婚姻是束缚,他们更倾向于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婚姻观念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婚姻的理解和认知有所不同。
3. 恋爱观念的变化在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谈恋爱之后才考虑结婚,而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谈恋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向婚姻。
这表明大学生对恋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待,恋爱不再是必然导向婚姻的过程。
4. 影响婚恋观念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因素非常复杂。
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产生影响。
家庭对婚姻的态度和方式、社会对婚姻的评价和期待、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恋爱经历等都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
分析与总结: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根据对大学生婚恋观调研的结果,以下是500字的报告:调研目的:1. 了解大学生对婚姻和恋爱的态度和观念;2. 探讨大学生对婚姻的期望和选择;3. 分析大学生婚恋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调研结果:1. 关于婚姻和恋爱的态度和观念: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婚姻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幸福的基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婚姻不必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对于恋爱,大部分学生认为恋爱是感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到相应的成长和经验。
2. 关于大学生对婚姻的期望和选择: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和谐幸福,经济稳定,伴侣之间互相支持和尊重,共同成长。
在婚恋选择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与其在思想和兴趣爱好上有较高的契合度。
3. 大学生婚恋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由于经济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个人目标,因此提前步入婚姻的学生较少。
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婚前准备和婚姻观念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婚姻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婚姻持否定态度;2. 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家庭和谐、经济稳定以及伴侣之间的支持和尊重等方面;3. 大学生婚恋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大学生的婚姻观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婚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婚恋素养和婚前准备意识;2. 增强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性,提高他们在婚姻中的选择权和保护自己的能力;3. 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提高他们在恋爱中的选择能力。
总结:本次调研展示了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趋势。
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婚姻和恋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婚姻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划。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篇一我们就在校大学生恋爱观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为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调查不分年级,调查方法为随机调查,调查全程历时一个星期,受调查对象共计八十五人,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纸质问卷调查,另外一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电子稿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所整理的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分析:有约87%的受调查者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而认为恋爱是“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和“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以及“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的比例极少。
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况为“正在恋爱”与“曾经有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3%”与“32%”,而另一部分的受调查者的恋爱状况出于“观望”和“不准备恋爱”。
在“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3%”和“32”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喜欢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项“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性交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欢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难免会有好感的人遇到,在受调查者中,有“33%”的人会大胆主动追求,“10%”的人会有所暗示,而“25”的人则觉得不好意思,静观而已,其他人则会更可能会在追求我的人中考虑或者是不大看好感情。
在现在这么开放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也许比以前更加大胆了,这也就有了“67%”有过主动(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异性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的经历的这种景象,而另外33%为什么不主动追求,也许由他们自己的原因。
大学中的恋爱,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大学经历“67”的受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21”的人抱着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态度,另外极少数的人将恋爱当作游戏或者目前对恋爱没概念。
有人说,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而事实情况却是“33%”的人以前谈过,现在单身,另外“33”的人从未谈恋爱,若出现理想之中的恋人,会主动谈一场,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以学业事业为重,大学期间不谈恋爱。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引言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待婚姻与恋爱的态度、想法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的改变,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文通过一份调查问卷收集了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并回收了46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被访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专业等)以及对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期望。
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受访者基本信息从460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得到了如下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 性别:男性占比42.6%,女性占比57.4%。
- 年龄:20岁以下占比8.9%,20-22岁占比65.4%,22岁以上占比25.7%。
- 专业:文科专业占比37.2%,理科专业占比43.9%,其他专业占比18.9%。
对婚姻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姻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观念的改变。
大约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结婚,其中男性占比51.3%,女性占比48.7%。
同时,近70%的受访者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这表明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此外,约有30%的受访者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果,这意味着感情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婚姻的重要基础。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婚姻持保留态度。
约10%的受访者表示不愿结婚,其中男性占比14.8%,女性占比5.2%。
这部分受访者认为婚姻会限制自己的自由和发展空间,或是担心婚姻带来的责任和压力。
对恋爱的期望在恋爱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找到真爱和长久稳定的关系。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是年轻人应该经历的阶段,表明他们对于恋爱的积极态度。
此外,约有6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是一种成长和学习的机会,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大约80%的受访者希望找到真爱并与之结婚,其中男性占比85%,女性占比75%。
这意味着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期望和对婚姻的态度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作者:于琼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1期摘要: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是多层面、多维度、多方向的育心活动。
大学生婚恋观是其重要的具体的心理领域之一,本文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120名同学的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从恋爱态度与动机、恋爱自主观、性爱抉择观、性爱行为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及对幸福婚姻的态度出发分析数据,得出80后的大学生婚恋观又具传统特点,也呈现了时代特色。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特点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时代特色。
80后的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最有鲜明观点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发展资源、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价值观念上,都明显带有时代转型的特点。
他们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剪短,在改革开放的带来的相对富足的环境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权威的感知和认同,追求享受和自我个性的特点。
到如今,80后的大学生们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从生理年龄来看,他们已经处于结婚的适龄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十分迫切。
婚恋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何让个体的婚恋观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涉及到了婚恋观正确与否的问题。
大学时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时期,心理发展表现出不稳定性,他们对恋爱与婚姻的认识还不成熟,对于教育者来说,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指导与教育,而这种指导与教育的有效性又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之上。
1.已有研究婚恋,《现代汉语大辞典》认为其是指“婚姻与恋爱”。
婚恋是指上市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男女良性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受人的自然属性的影响,更多的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婚恋观指的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应到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
Knox & Zusman的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十分普遍,有2/3的人认为爱情很重要,爱情是一个幸福婚姻的基础,如果没有爱情,即使结婚也最终会离婚的。
Paige D Martin的研究表明,国外大学生对婚姻的态度很积极,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示出了对不良婚姻的否定态度和把婚姻作为一生责任的观点。
Huang Karend等对旅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有58.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性行为,60%以上的被试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异。
Rachel Saul Lacey, Alan Reifman等人研究发现在选择性伴侣时,性态度开放的人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品质,态度传统的人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
国内罗萍等人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在校其间谈恋爱持赞成态度,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基础。
大学生对多角恋也持宽容态度,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与开放的观念。
王平一等研究表明“在婚姻上倾向于听谁的意见”,选择“听自己一件”的城市与农村青年都占到了3/4的比例。
这表明青年在婚姻问题上自主观意识更加突出。
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对对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的婚恋观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来探讨8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特点,以便有的放矢,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教育。
问卷分两部分:基础项目包括年级、性别、兄弟姐妹、是否有恋爱经历;问卷主题包括恋爱态度与动机、恋爱自主观、性爱抉择观、性爱行为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婚姻角色观。
2.1 对象本调查通过网络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华南农业大学120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大一学生2名,大二学生8名,大三学生83名,大四学生17名,以高年级学生为主。
其中男生62名,女生58名。
2.2 方法首先采用自评量表法,于2009年4月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以西南大学的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为测试工具,将婚恋观的结构分为性爱抉择馆、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倾向、恋爱动机、婚姻中城管、婚姻价值观灯七个维度,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用度。
七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信度)在0.15840—0.18570之间,分半信度在0.13298—0.18315之间。
内部一致性消毒和结构效度也较好,各项目与其所属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301-0.775)显著高于它们与其它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007-0.359).各个因子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307-0.680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因子之间也具有相关,最高为0.313,最低为0.093。
3.调查结果与分析3.1 恋爱态度与动机45%的同学认为谈恋爱可以丰富自己的恋爱经历。
22.5%的同学认为谈恋爱可以为其寻求刺激。
42.5%的同学赞同谈恋爱可以驱逐空虚这样的观点。
在大学里,因为还未接触社会,沾染社会的恶习和偏见较少,所以双方的感情比较纯粹,大多建立在真正的感情和个性之上,不会太多的考虑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大学里谈恋爱对于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他们谈恋爱的动机本身并非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人类本身对于爱的本能地追求,谈恋爱本身也可以丰富人的性格,让人了解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关心照顾他人。
选择同意“谈恋爱可以驱逐空虚”这样观点的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大学里学业相对比较枯燥,女生出于其外向,积极的个性,除了认真完成课业以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比例较高。
而男生比较功能主义,认为对其未来没有用的活动参加了也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在宿舍里看电影玩游戏,所以较容易滋生无聊空虚的思想。
谈恋爱可以增加其与异性相处的时间,也有人陪着一起做事,所以更加容易打发时间。
70.84%的同学支持“大学里应当谈一下恋爱”的观点,反对大学谈恋爱的同学仅占1.67%,其他保持中立。
这意味着这个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
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为了打发时间而恋爱,大部分人对于恋爱的态度还是很严肃,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前期工作,恋爱增加了其生活的乐趣。
67.5%的同学赞同“大学里学业比爱情重要”的观点,27.5%的同学表示中立,5%的同学表示反对。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正确的认识到大学里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自己的学业。
3.2 恋爱自主观62.5%的同学认为“自我做主的婚姻是好的婚姻”,这说明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对自己的伴侣做出选择,而不希望父母或是朋友做出太多的干涉。
毕竟,婚姻是两个人一起生活,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的权利。
自己做出选择的伴侣,必然是感情相对较为深厚,相互之间的摩擦也会较少,较容易保持稳定的感情。
62.5%的同学赞同“找伴侣是家人的意见很重要”。
大多数学生都很尊重父母的意见,他们认为父母作为过来人,接触过的人较多,经验丰富,相对更能辨别一个人人品的好坏,而且一定会从为子女着想的角度出发来看交往的对象是否合适。
但是对于“家长找的对象比自己找的更合适”这样的说法,仅有4.17%的同学表示同意,52.5%的同学表示中立,44.33%的同学表示反对。
家长找的对象在物质条件上一般都较好。
但是婚姻并非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是感情基础上,家长考虑更多的是物质条件,合不合适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两个人的性格是否合拍,对方的身上有没有自己难以忍受的恶习,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是否相互矛盾等。
这些方面家长都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只能靠自己去做出判断。
相对于父母找的对象,自己找的对象也许在物质经济条件上不够“门当户对”,但是两个人却有共同的话题,对对方的性格人品有较深的了解,感情也相对深厚。
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父母的意见值得听取,但是最终的决定还是由他们自己做出。
3.3 性爱抉择观64.17%的同学认为因为好奇心或是欲望而与人发生性行为是不可取的,25%的人表示中立,10.83%的同学表示反对。
多数学生认为因为欲望与人发生性行为是不可取的,这表明了他们在对待性行为上相对谨慎与保守的态度。
之前学者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两者存在爱情、双方相爱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叶丽红发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性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爱情,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是为了追求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这打破了传统的性爱抉择观,使得性爱发生的随意性增加。
64.17%的同学认为“性行为一定是要和爱人之间才能发生”,18.33%的同学表示中立,17.5%的同学表示不同意。
虽然大部分同学并不赞同禁止婚前性行为,他们还是认为性行为一定要和爱人之间才能发生。
大学生毕业以后,考虑到未来的事业发展和经济基础,一般都不会选择马上结婚,但是因为和男/女朋友关系较好,两个人对未来已经做了打算,所以婚姻之名并不是阻止其发生行为的唯一阻挠。
但是性行为本身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纵欲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会引起一些问题。
绝大多数同学都赞同为爱而性的观点,认为为性而爱是不道德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3.4 性爱行为观众多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较之以前是开放的、较为宽容的。
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12.5%的同学认同“不能容忍婚前性行为”,38.33%的同学选择中立,49.16%的同学表示反对。
首先,现在的大学生英语基础好,好奇心强,接触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机会较多,而无论是时尚杂志,还是电视剧电影,都充斥着大量的性自由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学生。
其次,广州是全国的潮流之都,受国外和香港台湾的文化影响较大,无论是服装发式,还是思想观念都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学生的思想也较为开放。
他们认同性压抑有害健康的说法。
选择中立的学生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此外他们也认为这违背了中国的道德传统,婚前性行为不用担负责任,使得这样的行为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
现有研究表明在开放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多数研究认为男生比女生倾向于接收婚前性行为,也容易发生婚前性行为,在同居与性行为问题上比女生更为开放与轻率。
在对待贞操问题上,大学生是开放思想与传统思想并存他们一方面认为贞操很重要,一方面却可以接收婚前与婚外性行为。
82.5%的同学同意”性生活和谐的婚姻是好的婚姻”,15%的人选择中立,2.5%的人选择不同意。
男女生之间并不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观念越来越开放,大家接触到的有关信息也越来越多,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理解与接收性生活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4. 总结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恋爱采取支持的态度,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基础,认为谈恋爱可以消遣和丰富经历的人只是小部分,他们认同在大学里学业比爱情更重要。
2)对于恋爱自主观,大部分同学认为听从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但是自主权他们希望在自己的手里。
3大部分同学认为因为欲望或是好奇心而发生性关系是不可取的,但是必须是爱人之间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