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合集下载

散文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散文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散⽂的定义、分类与特征⼀、散⽂的定义 现代散⽂,是指与⼩说、诗歌、戏剧并列的⼀种⽂学体裁,对它⼜有⼴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义的散⽂,是指诗歌、⼩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学性的散⾏⽂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外,还包括通讯、报告⽂学、随笔杂⽂、回忆录、传记等⽂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体⾃⽴门户,散⽂的范围⽇益缩⼩。

狭义的散⽂是指⽂艺性散⽂,它是⼀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泛、笔法灵活、篇幅短⼩、情⽂并茂的⽂学样式。

⼆、散⽂的分类 散⽂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可分为记叙性散⽂、抒情性散⽂和议论性散⽂三种。

⒈记叙散⽂ 以记叙⼈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称为记叙散⽂。

记叙散⽂叙事较完整,写⼈⼈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与短篇⼩说相似,但⼜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散⽂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得多;另外,散⽂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说的情感则主要由⼈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说要求努⼒塑造典型⼈物形象,典型⼈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散⽂中的⼈物则是在真⼈真事的基础上,进⾏某些剪裁加⼯,注重对⼈物进⾏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和写⼈散⽂。

偏重于记事的散⽂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的《落花⽣》,也可以是⼏个⽚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的散⽂,全篇以⼈物为中⼼。

它往往抓住⼈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物的基本⽓质、性格和精神⾯貌,如鲁迅《藤野先⽣》。

⼈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说的区别。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

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聚”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聚”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抒情散文、记叙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区别

抒情散文、记叙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区别

抒情散文、记叙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区别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知识讲解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知识讲解
• 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 • •
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 • 戏剧文学——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 •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实用文体 文学文体
(四)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
散文
• 散文是我国的强势文体,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 传统:
• 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 文”,杂文,璀璨夺目,美不胜收。
第一节: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 一散文的内涵: • 1、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
文体之一。“散文”的名 称却出现较晚。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始有论及:“其立意措辞, 贵于浑浊有味,与散文 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 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
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浮想联翩, 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 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 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 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 《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 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我此时虽思 绪混乱,但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 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 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 墓后石墙上嵌有“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 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炫人双目。
• 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 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 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
如:苏轼《前赤壁赋》是散文,文中的 “我”在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都 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但不失其 本真。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能够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实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择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能够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
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使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文学欣赏》第四章

《文学欣赏》第四章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现当代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实例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一)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五四新文学时期(1917—1927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诞生期。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担任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二)两汉散文
两汉时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西汉早期,政论散文蓬勃兴起,内容多为政论和史论,形式为 策、疏等,特点是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代表作品有贾 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 西汉中期的散文特点是对仗工整。这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 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评价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后期,比较著名的是刘向的散文,其散文叙事简约、议论 畅达、风格深沉,对唐宋古文有较大影响。 东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班固的《汉书》。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三)唐宋散文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他极力提倡 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险怪奇涩之文。他的 《醉翁亭记》和《泷冈阡表》,委婉含蓄、简 洁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五代史·伶 官传序》一唱三叹,颇有特色。
“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也都有散文佳 作。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和《读孟 尝君传》,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记承天寺夜游》。
4
纵观全局:把握散文要从全局着眼,不能孤立地从某处一场面、某一处感怀来归纳主题。
5
品味语言:阅读散文作品时,要注意品味语言,包括品读其内涵、体会其美感、感知其
韵味。
第9 页

散文基本知识

散文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纲要求的题型:语言层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容层面: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基本上可结合试题在文中找到答案如特征,条件、范围、方面)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怎么写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写了什么)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什么这样写)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以自由开放的题型呈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技巧层面:9.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现代散文做题技巧散文在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往往会借助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散文的特征、分类、表现手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

高考散文的特征、分类、表现手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

⾼考散⽂的特征、分类、表现⼿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中语⽂学习助⼿⾼考作⽂试卷复习资料⾼考志愿⼀、散⽂的特征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散⽂的取材⼴泛⾃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法不拘⼀格。

“神不散”指散⽂要表达的中⼼思想明确⽽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对⽣活的感悟或⾄深的⽣活经验,通过状物、记⼈、写景等⽅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①以个⼈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炉;②从细处落笔,以⼩见⼤;③从侧⾯暗⽰,发挥读者的想象⼒;④⾏⽂⾃由,结构灵活。

⼆、散⽂的分类1.写景状物散⽂写景状物散⽂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

作者往往借助对⾃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考散⽂阅读的⾸选。

阅读写景状物散⽂,⾸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怎样的表现⼿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的主旨。

2.写⼈叙事散⽂写⼈叙事散⽂就是以写⼈记事为主的散⽂。

这类散⽂对⼈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的散⽂,全篇以⼈物为中⼼。

它往往抓住⼈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物的基本⽓质、性格和精神⾯貌。

与⼩说的重要区别是,散⽂中的⼈物形象来⾃⽣活,并⾮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个⽚段的剪辑。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议论说理散⽂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特点,⼜有⼀定议论说理特⾊的散⽂形式。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炉。

这类散⽂也频频出现在⾼考试卷中。

阅读这类散⽂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品味其情趣、理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着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⒈较强的纪实性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

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

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

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

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

”(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

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

……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

”(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

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

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

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

”(冠显《散文写实说》)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

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

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

”“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

”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

“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

”(《<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

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

一石之嶙,可以为文。

一水之波,可以写意。

一花之瓣,可以破题。

实在自由。

”(《我的散文观》)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

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

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

”(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

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

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

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

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

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

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

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

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

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

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

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

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

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

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

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

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

”(《<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

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