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一定要手术吗-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一定要手术吗?
眼底黄斑裂孔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它可因为外伤、高度近视等原因造成,而一旦发生这个病,患者需要针对病情治疗,如果发展到第二三期,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
★一、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外伤和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多伴发视网膜脱离需要手术治疗。
特发性黄斑裂孔多数也需要手术治疗。
第一期可以观察,一部分可好转,无须治疗;第二期、第三期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第四期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
★二、黄斑裂孔的病因
1、特发性黄斑裂孔。
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患而出
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裂孔的大部分。
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现脉络膜缺血有关。
另外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较高,故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
2、变性。
高度近视、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都可以引起黄斑部囊样变性,囊壁逐渐变薄,最终破裂形成黄斑裂孔。
3、外伤。
严重的眼球震荡或挫伤可使正常的黄斑破裂,从而产生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PPT课件
目录 概述 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和处理 生活护理 心理疏导和支持
概述
概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常见的 视网膜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 的视觉损害。
本PPT将介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 预防和措施,帮助患者做好相 应的保护和处理。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视力保护:避免长时间注视屏幕,定时 休息眼睛,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 C、E和锌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
预防措施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吸烟和处理
定期检查:经常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 现黄斑裂孔的早期症状。 注意症状:如果出现视力模糊、中央视 野缺失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 专业诊断和治疗。
早期发现和处理
治疗选择: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治疗,包括手术修复、药物治 疗等,以避免黄斑裂孔进一步 扩大。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
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作息 规律,有助于促进视网膜修复。
良好的光照: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使用 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太阳镜等。
生活护理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和过度用力,以减少视网膜的 受损风险。
心理疏导和支 持
心理疏导和支持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员交 流,共同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加入支持组织:参加特发性黄斑裂孔患 者支持组织,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心理疏导和支持
积极生活态度: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积极 面对生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付维;樊芳;贾志旸【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患者眼部没有相关原发性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应用对研究IMH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分类标准由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The International Vitreomacular Traction Study,IVTS)发布,应用OCT对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进行检查,加深对IMH的进一步认识.玻璃体切割术系统的不断更新,内界膜剥除方式的不断变化及奥克纤溶酶的应用,均对IMH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流行病学、分类、形成机制、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10【总页数】6页(P995-1000)【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奥克纤溶酶【作者】付维;樊芳;贾志旸【作者单位】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5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至光感受器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1]。
MH的病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等,但绝大多数MH是特发性的。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眼部无明显相关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的缺失。
本文对近些年来IMH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护理查房PPT

检查内容:包括 裸眼视力、矫正 视力、色觉检查 等
检查结果:记录 患者视力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黄 斑裂孔
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过程中注意 保护患者眼睛, 避免强光刺激
裂隙灯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 患者黄斑裂孔的 严重程度和病变 范围
检查方法:使用 裂隙灯显微镜, 观察患者黄斑区 的病变情况
检查结果:根据 病变程度和范围, 评估患者病情
眼部运动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眼 部肌肉力量,改善 视力
训练方法:眼球上 下、左右、斜向运 动
训练时间:每次 10-15分钟,每天 2-3次
注意事项:避免过 度疲劳,保持眼部 卫生,定期检查视 力
随访计划安排
随访时间:根 据患者病情和 康复情况,制 定合理的随访
时间
随访内容:包 括病情评估、 康复训练指导、
其他并发症处理
视网膜脱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视神经萎缩:使用药物治疗,定期 复查
玻璃体浑浊:使用药物治疗,必要 时进行手术治疗
青光眼:使用药物治疗,控制眼压, 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康复训练与随访计划
第五章
视力康复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训练方法:使用视力训练仪、视觉训练软件等 训练时间:每天至少1小时,持续3个月以上 随访计划:定期检查视力,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检查方法:使用眼底镜、 OCT等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
检查目的:了解黄斑裂孔的 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检查内容:黄斑裂孔的大小、 位置、形态、病变程度等
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
施
护理措施
第三章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 予关心和支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 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

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特发性黄斑裂孔症状,尤其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症状,特发性黄斑裂孔有什么表现?得了特发性黄斑裂孔会怎样?以及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并发病症,特发性黄斑裂孔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特发性黄斑裂孔常见症状:视物变形、晶状体混浊、水肿*一、症状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在另一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期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视力常降至0.05~0.5不等,平均为0.1。
用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
视功能受影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斑裂孔处无视网膜感光细胞。
(2)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
(3)黄斑裂孔周围囊样水肿。
(4)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
眼底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眼部改变主要在眼底黄斑部。
多数病例伴随玻璃体不完全或完全性后脱离。
此外,由于多发生于老龄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状体核硬化。
IMH不同时期的眼底表现各有特点。
早期裂孔未形成时仅见黄斑区有黄色斑点和黄色环,有时可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网膜前膜存在。
病情进展后形成黄斑裂孔,检眼镜下呈现基底为暗红色的圆形孔洞,也可为半月形或马蹄形,直径不等,但多为1/4~1/2PD。
若伴有裂孔周围囊样水肿,可表现为孔缘出现晕环。
晚期有玻璃体后脱离或伴有游离盖。
二、诊断经详细的眼底检查,尤其是在裂隙灯下用前置镜观察,多能确立诊断。
OCT的出现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客观、准确的依据,成为黄斑裂孔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以上是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特发性黄斑裂孔并发症,特发性黄斑裂孔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特发性黄斑裂孔常见并发症:视网膜脱落*一、并发病症黄斑裂孔周围的囊样水肿、视网膜前膜形成,但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机会很少。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症状,特发性黄斑裂孔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一、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CD- H35.303),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矫正视力在0.5以下或因该疾病所致视觉质量显著下降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眼科学》(8年制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视力下降或伴视物变形。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黄斑裂孔、反光增强呈“金箔样”改变,视网膜皱褶、玻璃纸样改变。
3.辅助检查:OCT扫描检查示:黄斑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学》(8年制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符合手术指证者,予以: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ICD-9-CM-3:14.74001)1.经散瞳眼底检查和OCT黄斑扫描证实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或周边视网膜裂孔及多发变性区;(四)标准住院日为4-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H35.303) 特发性黄斑裂孔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存在控制稳定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4、非全麻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及抗生素应用所需检查。
(3)心电图,X线胸片(儿童可不行);(4)眼部相关检查:诊断性验光、眼压、视野、OCT扫描、眼底照相。
黄斑裂孔 病情说明指导书

黄斑裂孔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黄斑裂孔概述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继发性黄斑裂孔,前者较常见于老年女性,其发病原因尚不明,后者则多继发于眼挫伤、长期黄斑囊样变性破裂等,其临床改变与其原发病有关。
英文名称:macular hole。
其它名称:眼底黄斑裂孔。
相关中医疾病:视惑、视瞻昏渺、视直为曲、暴盲。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央暗点、色觉减弱。
主要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黄斑裂孔可由眼外伤、黄斑变性、长期黄斑囊样水肿、高度近视等引起。
检查项目: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Amsler表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Amsler表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
临床分类:黄斑裂孔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特发性是指无明确原因引起的黄斑裂孔,占黄斑裂孔发病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根据发病机制,Gass将特发性黄斑裂孔分为4期:1、Ⅰ期为裂孔形成前期,仅中心凹脱离,视力轻度下降,中心凹可见黄色斑点或黄色小环,约半数病例会自发缓解。
2、Ⅱ期裂孔<400,呈偏心的半月形、马蹄形或椭圆形。
3、Ⅲ期为>400圆孔,Ⅱ~Ⅲ期时玻璃体后皮质仍与黄斑粘连。
4、Ⅳ期为已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较大裂孔,可见Weiss环。
二、黄斑裂孔的发病特点三、黄斑裂孔的病因病因总述:黄斑裂孔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尚不明确,后者多由眼部损伤及病变导致。
基本病因:1、特发性黄斑裂孔眼部无其他病变而自行发生,病因不明,目前认为玻璃体后皮质收缩对黄斑的切线向的牵拉力起到重要作用。
2、继发性黄斑裂孔可由眼外伤、黄斑变性、长期黄斑囊样水肿、高度近视眼等引起。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没有明显的病因。
排除眼底疾病引起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
这类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率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
此外,发现雌激素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后黄斑裂孔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率有关。
近年来,人们强调了玻璃体表面黄斑拉在黄斑裂孔中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的浓缩和凝结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在黄斑裂孔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玻璃体前后和切线方向的拉力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黄斑裂缝的形成与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的异常关系有关。
目前,人们认为这种疾病与玻璃体的牵引密切相关。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玻璃体皮层与黄斑区视网膜紧密连接。
当眼球移动时,玻璃体移动牵引黄斑部分。
当玻璃体在病理条件下浓缩收缩时,黄斑部分的牵引更为明显。
长期牵引导致视网膜水肿、变性,最终形成裂缝。
当时,人们认为视网膜前后的玻璃体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体脱离(PVD)在IMH在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学者长期支持这一理论。
2、内部膜的作用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Gass 关于IMH发病机制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
这些现象表明,除了玻璃体的作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存在IMH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IMH伴黄斑前膜的发生率超过65%,在Ⅳ期孔黄斑前膜的发生率(76.9%)明显高于Ⅳ期孔认为黄斑前膜继发于裂孔形成,影响裂孔的进一步扩大。
术中黄斑前膜联合剥离后,裂孔愈合率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
黄斑裂孔旁视网膜内膜联合剥离,使IMH术后闭合率达到95%~100%。
因此在IMH除了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外,视网膜前膜内界膜也参与了发展过程IMH在开发过程中,其作用至少包括作为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的支架和内膜本身的内部离心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病程:
①不治疗的黄斑裂孔预后是差的。 ②5%将有≥0.4的视力; ③40%患者将有≤0.1的神力; ④3%~11%的病例中,黄斑裂孔会自发性闭
合,视力可以恢复。 ⑤大多数不治疗的黄斑孔最终视力在0.2~
0.05,中心视力或周边视力不再进一步丧失。
手术适应证:
• 治疗性玻璃体切除术: ①目的:在于促使黄斑裂孔闭合及裂孔周围
• 1、病因:主要是由特发性玻璃体视网膜牵 拉而引起的(切线方向)。少数由外伤引 起。
• 2、72%患者是女性。多发在65-74岁之间。 • 3、患眼为全层黄斑孔第2、3、4期时,对
侧眼五年发生全层黄斑孔的危险为10-15%。 • 4、当对侧眼完全后玻璃体脱离时,发现黄
斑孔的危险极低。
分期与特征:
特发性黄斑裂孔
• 定义:
黄斑裂孔是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
网膜神经上皮层” 全层 的缺损。
临床表现:
• 1、较早期的板层孔,视力可无明显减退;
• 2、已形成全层黄斑裂孔,中心视力锐减,通常在 0.1;如果裂孔在中心凹边缘,0.2-0.4;视力>0.5 者罕见。
• 3、多觉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视网膜水肿,玻璃体完全后脱离
自然病程:
• I期黄斑裂孔:50%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 50%在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脱离后缓解。
• II期:75%于2~6个月后发展至III期孔。 • III期:<40%的病例发展至IV期孔。80%视
力稳定; 偶发视网膜自发复位,也可发生 视网膜脱离。
自然病程:
• 对侧眼:
处理:I-a及I-b期均为可观察,在没有症状
时每4-6个月复查一次;
• I期:中心凹玻璃体牵拉,神经上皮脱离
II期:
①小的、全厚层、直径小于300µm的视网膜 缺损;
②视网膜前膜是不常见的; ③裂孔处有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物; ④视力为0.8~0.25;
(补充:张承芬:视力下降至 0.1~0.6)
300µm术后仍能闭合,但视力恢复较差。
手术并发症
• 白内障:术后3年发病率75%; • 视网膜裂孔:3%~17%手术中发生多位于下方
的视网膜裂孔。
• 视网膜脱离:小于5%术后发生多位于下方的视
网膜脱离。
• 视野缺损:20%颞侧视野缺损(气液交换时气流引 起视网膜损伤)。
• 眼内炎:0.05%。 • 一过性高眼压。
处理:手术。
III期:黄斑区神经上皮全层裂孔,边缘视网膜水肿,
上方可见玻璃体“盖”
IV期
①全厚层裂孔,500µm; ②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并见Weiss环; ③常有视网膜下液体、视网膜内水肿和囊肿
有边缘 ④经常有视网膜前膜; ⑤视力为0.2~0.05;
处理:手术。
IV期:黄斑区神经上皮全层裂孔,边缘
• I-a: ①无明确的玻璃体后脱离;
②中心小凹消失,中心凹黄色斑点(RPE层表面) 直径100---200µm; ③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的牵拉引起中心凹处视网膜 劈裂即“假性囊肿”;
④ 黄斑前膜少见;
⑤视力0.8~0.25;
• • 此期50%的患者假性囊肿可以完全消退;
• I-b: ① 黄斑中心凹脱离,黄色环,200-350µm; ② 玻璃体持续地粘在视网膜上; ③ 视网膜前膜不太常见; ④ 视力0.8~0.25;
视网膜浅脱离复位。 ②II~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力明显下降
(0.05~0.4); ③有明显的视物变形。 ④黄斑裂孔形成时间在1年以内时,建议患
者积极手术治疗。
• 预防性玻璃体切除术: 目的在于预防I期孔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 “矛盾之处”:玻璃体切除是否可以彻底
预防全层黄斑裂孔?答:尚无定论。
手术之利:解除了黄斑区玻璃体牵拉。 手术之弊:手术本身的风险。
手术技术
• 1、避免使用NO:玻璃体切除术如采用全身麻
醉,在临近手术结束就不要使用NO,因为NO可 以弥散进入玻璃体内,引起早期的眼内气泡体积 减小,结果造成视网膜堵塞作用不足。
• 2、堵塞物的选择:
• 最异近。研究表明C3F8与SF6这两种气体效果没有差 • 对于术后不能俯卧位及术后马上乘飞机的患者推
总结
• 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 • 多发于老年女性; • II~IV期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 注重OCT的检查; • 告知一只眼有黄斑裂孔的患者,5年内对侧
眼在没有后玻璃体脱离的情况下,10%~ 15%的几率发生黄斑裂孔;在有后玻璃体 脱离的情况下,发生率为2%。
• 谢谢!!!
①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脱离、 黄斑中心凹前星形混 浊伴有视网膜放射状皱褶:无黄斑裂孔形成危险。
②黄斑前膜覆盖中央凹区,常伴有黄色小点:黄斑 裂孔形成可能性 <1%;
③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未脱离:黄斑裂孔形成可能 性<15%;
④如黄斑区出现黄色点或环,且合并I期黄斑孔的其 他表现,则具有形成黄斑孔的高度危险;
处理:手术。
补充:玻璃膜样沉着物可能表示RPE层的巨噬细胞,代表疾 病的慢性特点。
II期:中心凹处玻璃体牵拉,神经上皮已部分 断300-400µm,后玻璃体完全 从黄斑部离开,可能附着于视盘或周边部;
②可见视网膜下液体、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 物;
③可以有视网膜前膜的存在; ④视力为0.2~0.05;
荐应用硅油填充。 • 气体填充术后效果优于硅油填充。
• 3、手术中提倡视网膜内界膜的剥除。 • 4、内界膜染色:曲安奈德优于吲哚青绿。 • 5、术后头低位的必要性:最新研究表明:
术后不采用头低位或只保持一天头低位,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大致相同。术后头低 位的时间长短对于术后效果没有影响。
• (补充:张承芬:术后24小时~5天的头低位对术 后黄斑裂孔的闭合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结果的预测:
• 1、术后解剖愈合率大约为80%~100%; • 2、如果首次手术失败,再次手术仍可使其
中80%~100%的黄斑裂孔闭合。 • 3、20%~40%患者视力恢复到0.5以上。 • 4、出现症状时间少于6个月,术后有较高
的解剖愈合率及较好视力。 • 5、已有3年的、或黄斑裂孔直径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