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1603-1867)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一):日本的幕府時代公元1603年屆六十三的德川家康,獲當時的日本後陽成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日本首都東京)建立幕政權。
日本歷史進入了德川幕府時期,(俗稱江戶時代)也是日本史上第三個、亦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
德川幕府從1603年開始至1867年,末代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明治天皇,才結束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64年的統治。
而所謂「幕府」是12世紀末至19世紀日本武家政治時期的最高權力機構。
這詞源出自漢語,意為大將軍出征時的帳幕。
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
日本歷史上曾有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
10世紀以後,日本皇權式微,社會動亂,武士階層隨之崛起。
1185年,來自關東的源氏和關西平氏(兩族的先祖均是天皇的庶子,後降籍為民,並分別獲賜姓源氏與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相爭,結果源賴朝擊敗平清盛,控制朝廷。
1192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於鐮倉(位今天神奈川縣)置幕府,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源賴朝遙控朝廷,天皇形同虛設。
然而自源賴朝於1199年死後,鎌倉幕府的實權迅速落入外戚北條氏手中。
不過鎌倉幕府的建立,實標誌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而原先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階層卻取而代之,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13世紀元朝發動的攻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
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1333年,衍生自源氏之後的足利尊氏與其弟足利直義,因不滿朝廷實行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乃於鐮倉起兵,1336年攻入京都,廢後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設幕府於京都。
而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於是出現了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對立時期。
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為「征夷大將軍」;1378年,第三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繼任後,透過武力於1392年重新統一南北,並於京都城內的室町街建「花之御所」作為政務場所,因此足利幕府被稱為「室町幕府」。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日本江户时代是指1603年至1868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命名自江户幕府,由德川家族所建立。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现代日本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武士阶层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以武士阶层为核心。
武士是拥有土地并服务于领主的军人阶层,他们通过武力来维护领地的安全和稳定。
武士享有特权和高地位,并以“武士道”作为道德准则,追求忠诚、勇敢和荣誉。
武士阶层内部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例如大名、藩士和家臣等。
1. 大名大名是武士阶层的最高等级,持有一定规模的领地,并享有世袭权。
大名们在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自主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他们与幕府保持一定的关系,有时需要向幕府交纳一定的赋税或效忠于幕府的决策。
2. 藩士藩士是供职于大名领地内的武士。
他们服从于大名的命令,负责领地的管理和防御。
藩士通过绩效评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同时也受到了大名的保护和赏识。
3. 家臣家臣是效力于大名或藩士的武士,他们负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政治和军事等。
家臣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通过表现出色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
武士阶层内部的社会地位是固定的,血统和家族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改变。
二、农民阶层在江户时代,农民是日本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
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受到了严格的统治和限制。
农民必须服从领主的命令,奉行领主的土地和支付相应的赋税。
农民阶层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其中有富农、佃农和雇农等。
富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佃农则是租佃大名或藩士的土地进行耕作,雇农则是为富裕农民或领主提供劳动力。
作为社会的基层,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经济困境。
然而,正是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活动,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运转。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江户时代(1603-1868)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许多人所熟知的时期。
它以当时的首都江户(现在的东京)为名,是由将军德川家光领导的幕府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今天的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江户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
幕府强调治安和秩序,例如通过设置各种规则来限制人们的活动和行为。
此外,社会也被严格地分类和组织。
这种分类和组织主要是根据职业和出身的特征。
在幕府体制下,将军和他的家族控制着政治权力和决策权。
这个系统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分成了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包括商人)和贵族。
武士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地位,并享有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
农民阶层是最低的社会阶层,通常被迫为地主工作或付出高额的税款。
虽然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很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缺乏流动性。
事实上,许多人通过职业或商业成功而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有一些人受到教育,成为成功的文人或学者,甚至有些人成为幕府的高级官员。
然而,这种流动性仍然比较有限,只有少数特别成功或非常幸运的人才能突破社会的限制。
江户时代的文化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例如浮世绘和曲艺,便起源于江户时代。
在文学方面,许多重要的著作在江户时代出现。
这些著作包括许多在现代仍然广为阅读的小说、诗歌和戏剧。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曹洞宗禅宗祖师道元的“正法眼藏”和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这两位文化巨匠的著作至今仍让人们敬仰。
此外,江户时代也是许多汉字词汇和表达方式开始流行的时期。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日本的语言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方面,江户时代的音乐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音乐依然注重传统的日本音乐元素,但也开始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音乐风格,例如荷兰和中国的音乐。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面貌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面貌日本江户时代,也被称为德川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603年德川家康开始统治到1868年明治维新期间结束。
这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政治面貌江户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主义体制,幕府是由德川家族领导的,他们被任命为将军。
幕府政治采用了严密的官僚体制,将官员分为不同的阶层,高阶级官员拥有更多的权力。
这种政治制度稳定了当时社会的秩序,改善了国家的治安和经济形势。
但由于幕府权威的压制,限制了人民的发展,导致了部分人权利的受限。
2、经济面貌江户时代到来之前的日本,经济非常贫困,自然资源有限,人民的生产力也很低,经济发展缓慢。
但随着幕府的出现,各地的战乱得到了平息,社会变得相对安定。
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开始得到了很大发展。
当时,日本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其中,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田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铁砂、煤炭等矿产资源得到开发,经济器具与农具得到改进,农民能够获得更高效率和更高产量的收成。
手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生产手工制品,纺织品和陶瓷制品等,逐渐获得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认可。
3、文化面貌江户时代,日本的文化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江户时代的文艺复兴为家康时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因为这个时期京都的城市状况获得了改善和提升。
因此,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歌舞伎和浮世绘的出现,逐渐影响着整个日本的文化命运。
在江户时代晚期,日本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当时,德川幕府尊重文艺制作和演出的作为,鼓励其发展。
这导致了日本文学、音乐、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繁荣,产生了一批文化名人,这些成就也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的艺术面貌。
4、农业面貌在江户时代,农业是日本最主要的生产领域之一。
幕府政府大力发展农业,贯彻了农业先进化的理念,实施了若干农业改革措施,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1. 经济影响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以农村为基础,并且发展了城市经济。
江户幕府采取了农民为主体的政策,解除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这种政策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使得许多城市快速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农田的改良和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江户时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织业、铁工业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政治影响江户时代开始于德川家康成为幕府的将军,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建统治时期。
幕府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武士阶级置于统治地位,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
此外,江户时代的统一政权使得日本国内的战乱减少,社会稳定度得到提高。
3. 文化影响江户时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对日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道德观念等。
例如,江户时代出现了许多艺术形式,如浮世绘、茶道、歌舞伎等,丰富了日本的艺术文化。
同时,江户时代的文人墨客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如东山齐次郎、与谦等,他们的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江户时代还重视教育,推动了庶民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4. 社会影响江户时代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显著的是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她们获得了一些经济和社会权益,如继承财产、参与商业交易等。
此外,江户时代的社会制度也给予了一些平民阶层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变化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流动。
5. 国际影响江户时代标志着日本由封闭状态逐渐向外部开放。
在此期间,日本开始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进口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文化。
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分析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分析在日本历史长河中,江户时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160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68年。
在这约26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经历了许多变化,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历史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与制度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日本由德川幕府统治。
德川家康成为第一个幕府将军,并建立了以江户(今天的东京)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幕府维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秩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和削弱其他贵族家族的权力,确保幕府统治的稳定。
幕府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日本分为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四个社会阶层。
武士阶级享有特权和政治影响力,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
然而,商人阶级在经济上的崛起使他们逐渐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幕府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限制对外贸易,仅允许与荷兰和中国的贸易。
这种政策对于日本内部的经济繁荣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与贸易江户时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幕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农业是当时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业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节水灌溉和植物育种,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提高。
同时,幕府鼓励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和纺织业方面。
由于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许多手工业者开始向外国贸易商出售商品。
这种发展使得农村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
然而,幕府的贸易政策限制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逐渐萎缩。
虽然与荷兰和中国的贸易得以继续,但日本无法参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
这种限制使得日本的商人阶级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但也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文化与人民生活在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在城市中,许多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都得到了提升,如歌舞伎、相扑、浮世绘等。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
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
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逻各斯"的含义。
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
1868年,革新派实行“明治维新”,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
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
另外还统一了货币。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
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
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浮世绘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艺术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
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
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H# O4 d( j% N) q" w% D: A. u" a" J2 ]. a! l 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
肉笔的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板,这个画派的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
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
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
这些大和绘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
' b+ d3 B1 k; I9 B; T) s6 _) K6 U. Z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
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大量印制,以供需求。
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
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有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的。
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2 F8 E! @) |$ w$ L/ ~" \+ }7 O& H8 [" I2 Z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
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江户城目录一、历史综述二、社会结构三、经济发展四、海外贸易发展五、教育发展六、文化发展七、艺术发展一、历史综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1/4,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 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
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
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
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 ~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二、社会结构综述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
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
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
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佩带长剑成了武士阶层的象征。
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武士就是战士阶层。
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
在他的下面,是大名(藩主),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
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
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
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职务——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
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
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
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
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高的大名。
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
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
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
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
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
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大名。
据Charles J. Dunn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藩能收到130万石。
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
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
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
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
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
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
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
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
当他们父亲的土地被长子继承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儿子也会去经商。
手工业者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
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
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所以,造剑者有很高的地位。
在德川日本,常见的技术包括木工、石工、酿造工和涂漆工。
商人商人,特别是在城市中的那些,变得很富裕,但是处于社会阶层的底部。
这是由于儒家的观点:商人不像农民和手工业者那样生产任何东西。
相反,他们赚那些生产劳动力的的钱。
但是,因为有钱赚,所以其他阶层的,甚至是低级的武士,有时候也愿意接受这个较低的地位。
此外,如同德川时期发展的那样,经济逐渐的从封建向商业转化,从整体上看,商人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在德川日本,贸易通常是一个缓慢而繁重的事业。
虽然道路系统规模巨大,而且受到了很好的维护,但将军为了军事防御,禁止用车辆进行贸易。
这样,大部分通过陆路的商品是放在马或人的背上。
其他群体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僧侣和屠夫。
在某些方面,既然它处于组成日本社会的严格的阶级体系之外,它的成员就有一定的自由度。
不过,这个体系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计,所以生活在体系之外也有不利之处。
屠夫是被驱逐者——强迫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团体中,并要避开日本社会的其他成员。
他们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与死有关:他们处理动物的尸体,鞣兽皮并制革。
屠夫面对着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东西。
日本人受到佛教徒的影响,一般都是食素者,禁止杀生。
在神道教中,与死相接触需要斋戒。
在现代日本,仍然坚持区别屠夫。
屠夫家庭的名单在社会中秘密的散播。
保守的日本家庭为了防止儿子或女儿与一个屠夫世家结婚,都会参考这样的名单。
三、经济发展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封建的小农经济。
16世纪末,日本人口的80%以上为农民。
基本的生产关系为各藩领主直接控制广大农民,农民为领主耕种一块世袭土地,并交纳一定量的实物地租和贡米。
这种被称为“本百姓”的自耕农,是德川幕府时代幕藩体制的主要经济基础。
幕府的收入主要依赖农民的年贡。
因此为保证大米等粮食的供应充足,幕府千方百计提高对土地产量的剥削,不断地变换租税收取制度,提高农民上税的份额,对农民的搜刮几乎到了使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
为防止农民从土地上流失,严禁土地的永世买卖。
同时为了防止农村生产、生活的商业化,1650(庆安三)年,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庆安告谕》,禁种经济作物,提倡节约。
并通过改革币制、强制捐献、垄断专卖等形式压抑商品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商品经济还是在农村出现了,农村的生产力程度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开始有了年贡之外的剩余产品。
这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富农、地主雇佣贫雇农进行土地的耕种,同时在农村开设手工作坊,进行商品的经营,牟取更大的利益。
乡村商人统包农民的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销往外地。
同时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农村,他们向农村收购产品,牟取利润。
封建领主出于生活与财政的需要,也不得不鼓励农民进行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农业特产区,如棉花生产集中在畿内和东海地区,养蚕集中于关东和东山地区,大豆盛产于本州东北地区。
这样的地区性特色农业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契机。
米、棉、油等农产品除了上交部分外,剩余部分都作为商品出售。
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冲击。
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从17世纪末开始,农村手工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农村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
上交给幕藩的租贡和农民的剩余品都向货币趋势发展。
17世纪后半期开始,为解决复杂的财政生活需要,各幕藩开始实行初期专卖制,并开始经营地方性特色手工业。
一部分农民在商业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新兴的阶层。
经过商人的活动与幕藩的经营,各地手工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自己的特色。
手工业的主要产地有:京都西阵、九州博多的丝织业,大阪附近的棉织业,越前、美浓的造纸业,滩、池田、伊丹的酿酒业等等。
由于各产业的发达与“参观交代”制度的影响,交通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形成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呈反射状的交通要道。
沿海岸到京都的东海道、经信浓到京都的中山道、通往甲州(今山梨县)的甲州街道、去往奥州(今东北地区)的奥州街道与通往日光的日光街道被称为当时的“五街道”。
由于运送大米与物质的商船的增加,航运事业也逐渐发达起来。
随着各产业的发达,城市的发展进一步繁荣。
为削弱各地大名的反抗力量,1615年幕府下令摧毁除藩主居住地以外所有地方的城堡,保持“一国一城”。
幕藩的领主将武士聚集到城堡周围,并召集手工业者、商人也聚集到这里,形成“城下町”,在“城下町”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城市的规模。
到17世纪末,全国上下已有城市300余座。
其中江户、大坂、京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以江户为例,不仅是幕府所在地,而且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1693年的调查,江户各阶层的人口总数有100余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
大坂为当时商业的中心,有“天下的厨房”的美誉,江户时代在这里形成了全国市场的中心,活跃在城市的町人与进出大坂的商人使大坂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也仅次于江户。
另一个繁华的城市就是京都,18世纪初城内外人口达到36万左右。
城市的兴盛使商业更加繁荣。
为保证商业的利益,批发商门组成同业公会,不断地积蓄起财富,出现了大坂鸿池、江户三井等大商人。
资本主义因素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国形成了以大坂、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
江户是最大的全国消费市场。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满载大米、酒类、盐、手工制品在江户港停泊。
这些产品除了一部分为上交给幕府与藩主的租赋外,一半以上为进入江户流通市场的商品。
以大米为例,送到江户的商品大米由米批发商卖给销售商,经“舂米屋”加工后直接送往市场销售,在嘉永(1848-1853)年间,仅江户城就有这样的“舂米屋”2700余间。
在大坂,于1697(元禄十)年,开设了堂岛大米市场,1730年,堂岛米会所成立,下设“正米商内”与“帐合米商内”。
“正米商内”负责米券的发放,“ 帐合米商内”则进行相当于期货交易的证券买卖活动。
每年有100万石以上来自畿内、九州、四国甚至东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称为“藏屋敷”的仓库中,米商用购买的“米切手”(米券)兑换大米运往大坂堂岛米市场进行销售。
除了大米之外,酒的市场也在形成。
幕府为稳定米价,曾于1754年下令解除对造酒业的限制,兵库县滩地方、摄津的伊丹、池田都成为著名的酒产地,兴盛的酒制造业还吸引周边百姓参加劳动。
另外,盐的产地主要是濑户内海沿岸诸国。
17世纪,这里出产的盐占全国盐市场的九成以上。
由于城乡分工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合作性日益加强。
例如秋田的棉纺织业,其原料就来自藩外的大坂。
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藩与藩的界限,使商品生产的市场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