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及相关知识;2.掌握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5.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6.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难点:1.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熟练掌握控制温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酸奶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牛奶、酸奶菌、保温壶、保温箱等;2.教师准备课件、PPT、实验演示视频等;3.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等;4.所有实验器材、原材料、环境要做好清洁消毒和教学安全保障工作。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师生互动:提问孩子们熟悉的发酵食品有哪些?(如:面包、豆腐、酸菜、酸奶等)2.解释:酸奶是一种含有大量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而发酵的原理是菌类利用糖分进行代谢过程,同时产生乳酸,从而使乳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成酸奶的过程。
步骤二:呈现1.用课件、PPT或实验演示视频等形式,演示学生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并放大和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步骤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按照老师的指导,动手操作,亲身去探究酸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牛奶和酸奶菌;2.先煮沸牛奶;3.等待牛奶降至适宜温度;4.加入酸奶菌并搅拌均匀;5.将混合物倒入容器内并用保温箱保温。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老师要带领学生注意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比如,制作过程中尽量避免细菌、污染等影响酸奶质量,以及保持温度等重要步骤。
步骤四:实验记录1.学生按照规定格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数据,并和小组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享自己对酸奶制作的理解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1.教师引导,让学生自觉总结本次实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2.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测试,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做酸奶》优秀教案

2.做酸奶【教育目标】1.能测验自己动手做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其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3.知道病毒也是一类微生物,了解减少病毒和细菌传播的办法。
4.可以经过阅览、搜集材料和沟通知道细菌和病毒。
【教育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育难点】在模仿细菌繁衍的试验中核算细菌繁衍个数。
【教育预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等。
【教育时刻】2课时【教育进程设计】榜首课时一、学习制造酸奶的办法1.说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2.学生沟通吃酸奶的感触并猜想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办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 ℃— 40 ℃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边参加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 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制造酸奶时需求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二、布置作业1.制造酸奶,下次带来和咱们一起品味。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材料,下次沟通。
第二课时一、安排学生展开酸奶品味会1.说话:前几天,咱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日,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得!下面咱们就举办一个酸奶品味沟通会。
要求:在酸奶品味沟通会上,你可以品味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样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以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味并沟通。
3.全班报告并沟通。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味酸奶的进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二、知道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辅导并协助学生确定研讨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学生针对问题评论并猜想。
一份简单易懂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作教案

本文介绍一份简单易懂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作教案,旨在帮助老师们教授六年级学生制作健康美味的酸奶。
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营养成分和制作原理。
2、掌握酸奶制作过程和酸奶的存储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酸奶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
2、难点:酸奶的发酵过程和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奶的种类及其营养成分。
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酸奶的种类和营养成分。
酸奶分为普通酸奶和带果粒的酸奶,其中带果粒的酸奶更加丰富多样。
“酸奶是一种富含蛋白质、乳酸菌、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发酵乳制品。
”学生可以了解到,酸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2、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了解了酸奶的营养成分,老师可以开始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酸奶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牛奶加热杀菌和牛奶加入干酵母菌后进行发酵。
随着发酵的进行,牛奶中的乳糖会被分解成乳酸,从而保证了酸奶酸度的形成。
3、酸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制作酸奶的过程分为以下步骤:(1) 准备好需要的原料和材料,包括新鲜的牛奶、青岛海之蓝酸奶、一只大碗、一个保温杯和一个勺子。
(2) 把新鲜的牛奶加热。
将牛奶倒进大碗中,再放入保温杯中。
(3) 在牛奶中加入一些酸奶。
青岛海之蓝酸奶是已经加过酸的奶制品,可以快速启动牛奶的发酵过程,故可以加入少量。
(4) 用勺子搅拌均匀,保证酸奶发酵均匀。
(5) 把发酵好的酸奶装入保鲜盒,放入冰箱保鲜。
制作酸奶的技巧:(1) 牛奶在加热杀菌之后需要在室温下冷却到摄氏40度以下,才可以加入酸奶。
(2) 加入酸奶的量要适量,否则会导致酸奶的酸度过高,口感不好。
(3) 酸奶需要放在让它保持一定温度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可以使用保温杯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
老师负责讲解酸奶的种类、营养成分和制作原理,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示范。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仿照老师的示例,自行制作酸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做酸奶》教学设计初稿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2.做酸奶

杆菌
球菌
螺旋菌
认识其他各种微生物
Sars
大肠杆菌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甲肝病毒
流感病毒
绿藻
乙肝病毒 原生动物眼虫
了解病毒、细菌以及它们的传播途径
2.△ 细菌有功有过。
功:可以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 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 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细菌和病毒一样,会引发和 传播疾病。
认识细菌2
1.△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Fra bibliotek可以在数小 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 病从口入 • 病从鼻入 • 外伤感染
减少病毒和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4.吃洗干净、不过期的食物 5、避免与患病的人接触
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的部分传染病
疾病名称
每年死亡 人数(万)
病原微生物
急性下呼吸道 感染
370
细菌、病毒、 原生动物、 真菌
②细菌也要吃食物 ③细菌的繁殖很快,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4、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 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会致病。 5、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 捂住鼻子打喷嚏、② 用热水 冲洗筷子、③ 勤用肥皂洗手
注意事项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 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 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 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 不良,甚至中毒!
牛奶变酸奶的秘密
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 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认识细菌1
△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它们有三 种基本形态:
自己动手做酸奶
原料:鲜牛250ml,酸 奶75ml, 工具:有盖的瓷杯子,勺子,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分享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实验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3.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实验操作技能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加热器2.温度计3.塑料杯4.搅拌器5.量杯6.带盖子的容器2. 实验原料1.牛奶2.酸奶菌粉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打开加热器并置于桌面上。
2.打开温度计并置于加热器旁边。
3.准备4个塑料杯和搅拌器。
4.准备量杯和带盖子的容器。
2.加热牛奶:1.将500ml牛奶倒入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置在加热器上,然后调节加热器的温度至7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不超过80℃。
3.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搅拌牛奶,以免烤焦或结块。
3.冷却牛奶:1.将加热后的牛奶直接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在冷水中,以加快冷却速度。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降至40℃以下。
4.加入酸奶菌粉:1.取出一小勺酸奶菌粉,并将其均匀撒在牛奶中。
2.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5.发酵:1.将酸奶牛奶倒入带盖子的容器中。
2.将容器放置于室温下成熟24小时,在24小时后就可以享用新鲜的酸奶啦!三、教学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提高:1.实验器材:由于实验器材不够,有些学生需要等待其他组完成后才能进行实验。
2.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并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实验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障实验器材的充足性,在实验之前预先安排好每个组需要的器材和材料,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
2.在上课之前,教师能够耐心而详细地讲解每个步骤,将实验步骤连接起来,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能够掌握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3.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难点: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的微生物生长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 学生探究(20分钟)1.分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酸奶的外观、气味和口感,学生自己列出酸奶的特点,并提出如何制作酸奶的问题。
2.学生用材料清单和制作步骤制作酸奶,并对酸奶进行观察和记述。
3.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回答所提问题。
3.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原理,了解酸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关系,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4. 探究互动(15分钟)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并对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5. 知识梳理(10分钟)1.学生自主进行笔记记录,梳理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教师进行回顾和概括。
四、教学评价1.教学完成度:学生能根据教师和实验材料,独立完成酸奶制作实验,并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教学质量:教师从知识讲解到问题引导,从学生探究到知识梳理,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了制作实验,记录了笔记,并且能够回答所提问题。
4.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独立制作酸奶,并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经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酸奶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独立制作酸奶,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更高,课堂气氛需要更活跃。
下一次我会加强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氛围。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做酸奶 苏教版 (共11页)PPT

• 格”,是牧区消夏避署之佳
• 品。 分生酵酸奶和熟酵酸奶 两
• 种。
•
酸奶富有营养,具有滋
补
• 气血作用的美容功能。常饮 酸
• 奶,可使皮肤增白。由于酸 奶
• 中含有乳酸菌,其对肺结核、
• 消化不良、心血管等病症, 均
• 有明显的疗效。
• 内蒙古人家家都会做酸奶子,常常是自做自饮。蒙古人饮食酸奶子,不加糖, 就喝那个酸劲,内地人刚开始服用时,抵不住那个酸劲,可放适量白砂糖, 酸中透甜,也别具其味。喝酸奶子一旦上了瘾,也许会“终身受益”。
•
2.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 在路上 玩耍, 不要吃 地摊上 不洁的 食物, 养成良 好的饮 食习惯 和上学 不迟到 的好习 惯。
•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掌握一 些基本 的交通 规则。
•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实验、研讨 ,发现 当月球 运行到 太阳和 地球中 间,并 且三者 成或接 近一条 直线时 ,地球 上的人 会看见 太阳被 遮住一 部分或 全部遮 住,就 是发生 了日食 。
酸奶的形成
• 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 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 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 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 品。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 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 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 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 点,而且某些方面经加工过程 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 人类的营养保健品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 处于月 影中时 ,因月 球挡住 了太阳 照射到 地球上 的光形 成了日 食。而 月食则 是月球 运行到 地球的 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 太阳射 向月球 的光。
•
8.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 科学技 术会给 人类与 社会发 展带来 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菌的传播
4.常进行室内换气, 不到人多的地方。
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菌的传播
5.与小动物保持距离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细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3.细菌繁殖过程中也要“吃”“食 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 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细菌吃什么?
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 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 上吸收养料,例如牙齿 表面的细菌靠食物残渣 生活
细菌的功劳:
细菌的功与过
1.生产腐殖质,为植物提供养分。 2.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
杆菌
球菌
螺旋菌
细菌的基本特点-2
★-2.细菌繁殖很快。一个 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 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2→4→8→16→32→……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1×2×2×2×2×2×…
可见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 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细菌的基本特点-3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上盖子。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 盖, 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 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 但不能存放太久。
细菌的“罪 过”:
3.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1.有的细菌会使食物变质、腐烂。 2.有的细菌会使动植物生病。
细菌的用途
1.细菌发电——即利用细菌的能量发电。 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马克· 皮特首先发现有几种细菌的培养液能够产生电流。于 是他以铂作电极,放进大肠杆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养 液里,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2.细菌益肠胃——益生菌。可以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抵御有害细菌的侵袭
做酸奶
自己动手做酸奶
原料:鲜牛奶250ml, 工具:有盖的瓷杯子、 酸奶75ml,白糖少量。 勺子、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 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用于工业及食品业 利用细菌发酵可以 制造酒、泡菜、药品以 及生物塑料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 量的有机物,一些工业 污水中也含有石油等有 机物,细菌能通过分解 这些有机物,来达到净 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的作用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病从口入 病从鼻入 外伤感染
减少病毒和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 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 甚至中毒!
制作酸奶的注意点:
1.比例1:5
2.适温加入 3.加盖发酵
4.静置等待
5.不宜久放
牛奶变酸奶的秘密
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 奶。
细菌的基本特点-1
★-1.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 头发丝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