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变迁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变革

简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变革

简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变革一、引言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活动为核心,以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服务等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变革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二、起步阶段(1949-1978年)1.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体育事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此时期主要是以“全民健身”为主,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包括对于体育事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此时期,我国的竞技体育几乎停滞不前。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2008年)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逐步开放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

同时,政府也开始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

此时期,体育产业主要以器材生产和销售为主。

2.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990-2008年)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群众性、竞技性、健身性三位一体的体育运动。

此时期,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

四、新时代阶段(2008年至今)1.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举办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

这场盛大的赛事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我国对于竞技体育事业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

2.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给体育产业带来新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线购票、直播比赛等应用不断涌现,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

五、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从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阶段再到新时代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壮大。

浅谈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沿革

浅谈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沿革

浅谈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沿革李冉丹【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发展成果丰硕,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昔日体育严重落后的状态,在短短六十余年中实现了蜕变.这种蜕变的根源在于我国选择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依据时代的要求制定了相对合理的体育发展战略.这种发展道路是在实践中探索明晰的,形成过程以六十余年来体育发展战略的沿革为主要体现.本文立足历史,对我国体育发展战略进行内容、逻辑等多方面分析,以战略学的历史研究为理论支点,通过分析体育方面的政策文件、档案资料、历史史实等,对体育发展战略的沿革进行脉络性梳理.【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页(P34)【关键词】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沿革【作者】李冉丹【作者单位】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1、体育发展战略概述在发展战略学视域中,“发展”代表的是以经济水平和结构、社会生活与结构等为代表的诸多方面的良性变化,是经济社会活动进步的过程。

换言之,这种学科角度下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社会等诸领域在数量及结构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演变中社会多方面、多方位、多层次的进步过程。

就体育发展战略而言,它是人们对体育具有长远性、宏观性和全局意识的整体规划谋略,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事的筹划与设计。

因此,以概念的视角看待体育发展战略,可以认为它是为了在某一特殊时期内,以全局性角度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或是实现某一宏观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筹谋划策。

体育发展战略是无数分类目标或计划的总和,既是对时代体育发展的引导,也是体育延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2、我国体育战略发展阶段划分2.1、探索阶段:普及中渐进提高(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万物待兴,人民身体健康情况与国家继续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间存在矛盾,竞技体育水平与本国国际地位间存在错位。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也为中国体育发展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体育事业处于一片废墟之中,面临着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大事记和主要发展阶段入手,探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体育重建1949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战乱残局,体育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体育基础设施。

首先成立了体育总局,统筹全国体育事务的发展。

其次,投资大量资金修复和新建一批体育场馆、体育场所,为广大人民提供良好的锻炼和比赛场地。

此外,新中国还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休闲教育,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全民的体育文化素养。

二、办学体制改革与全民健身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全民的体育水平,改革了体育办学体制。

1950年,中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全国成立了一大批学校和俱乐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体育才能的平台。

此举不仅提高了全民的体质素质,也为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打下了基础。

三、国际体育交流与比赛荣誉新中国不仅在国内大力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比赛。

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队首次参加了奥运会,取得了第15名的好成绩。

此后,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屡创佳绩,取得了一系列荣誉。

中国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不断涌现,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四、体育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体育改革的方针是将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中国政府将体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体育设施建设,提升体育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同时,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体育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体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新中国体育60年发展战略重点的变迁

新中国体育60年发展战略重点的变迁
中图 分 类 号 : 8 — 5 G 0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5 0 2 1 ) 10 1 - 6 1 0 —2 X( 0 0 0 — 0 70
Cha g s o i t — e r " t a e i s f r s r s d v l p e n Chi a n e fsx y y a s s r t g e o po t e e o m nti n
Chi i c 9 .I c o da c t he po ii sa ee a it ia oc na sn e 1 49 n a c r n ewih t lce nd r l v nth s orc 1d ume t s u d b he Ch — n s is e y t i n s nta e e Ce r lGov r me n he s r s a ho ii s h h ng s o h t a e e o p r s de eop e n nta d t po t ut rte ,t e c a e ft e s r t gis f r s o t v l — me twe e a l e . I s s n r nayz d twa hown t a po t or a la d c m p ttv p r s ha o l ng sde b h ts rs f l n o e ii e s o t d g ne a o i y
以史 为鉴 , 以知 兴 衰 。回顾新 中国体育 6 可 O年 来
的发 展历程 , 大致 可 以看 出 , 中 国体 育发 展 的重局 面 。 可
1 国 民 体 育 的 普 及 与 经 常 化 (9 9 1 5 1 4 — 9 9年 )
终 围绕 着群 众体 育和 竞 技 体 育两 项 中心 工作 而展 开 。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变化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变化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产业化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值不断增加。

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链的建立,促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体育设施建设:中国大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各地相继建成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

体育设施的改善与建设,为培养新一代体育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实施了“劳卫制”,掀起了开展广播体操的热潮,实施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广播体操、运动水平等级等制度,不断完善,推动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199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跨世纪纲领性文件。

4. 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中国体育竞技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显著提升,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世界冠军赛等重要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体育项目的强国,并且在一些传统项目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化发展、设施建设、群众体育以及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等方面。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运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也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我国运动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运动发展现状:1. 政府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全民健身的目标和任务,并推动了全国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开展。

2.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体育场馆、游泳馆、健身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好的运动场所和设施。

此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人们积极采用非机动交通方式,促进人们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

3. 职业体育的发展:中国体育职业化水平逐渐提高,职业体育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

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蓬勃发展,吸引了世界级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4.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生活和体育锻炼。

健身房、瑜伽馆、社交跑步等新兴方式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未来趋势分析:1. 体育旅游的兴起:体育旅游将成为未来国内外游客的重要选择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文化遗产,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

2. 电子竞技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竞技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运动项目。

中国电竞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电子竞技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竞技体系。

3. 体育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传感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

运动监测、训练系统和竞技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将提高运动的效果和水平,并且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和保护。

1949—1956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综述

1949—1956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综述

可见 , 新 中 国 体 育 方 针 在 一 开 始 就 牢 牢 把 握 住 了 体 育 是 为 人 民 大 众 的健 康 而 兴 起 的 事 业 这 样 一 个
最 根 本 的宗 旨 , 这 一 宗 旨 直 至 今 天 仍 然 起 到 引 领
中国乃至世 界 的体育方 向。
部分, 在 这 一 时 期 内 初 步 创 立 了 自 己 的 基 业 。建 国初 期 的 体 育 事 业 , 是在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 下 创设
迅 速 发 展 的 历 史 对 于 当今 我 国 乃 至世 界 体 育 事 业仍 然具 有 启 示 作 用 。
[ 关键词] 建 国初期; 体育 方针 ; 体育管理体制 ; 学校体 育; 群众体 育; 竞技体育 ; 启 示 [ d o 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1 . 0 3 2 [ 中圈分类号] G 8 0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1 -0 1 3 8 -0 4
1 9 4 9年 9 月 , 中国人 民 政 治 协 商会 议 《 共 同 纲领》 指出, 国家 “ 提倡 国民 体育 ” 。1 O月 , 朱 德 在 中 华 全 国 体 育 总 会 第 1届 代 表 大 会 上 说 : “ 现 在 我
们 的体 育 事 业 , 一 定 要 为 人 民服 务 , 要 为 国 防 和 国
国体 育 工 作 最 早 是 由 团 中 央 负 责 的 。 1 9 5 2年 1 1 月, 中央人 民政府 委 员 会第 1 9次 会 议 , 通 过 成 立

体 育方 针 的确 立

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战略任务 内容

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战略任务 内容

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战略任务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任务和目标。

首先,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需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场馆、训练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要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更多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训练设施,提供更好的运动场地和设备,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比赛。

其次,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需要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与训练。

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训练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体育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支持和发展,培养更多热爱体育的青少年,为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第三,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需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投资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体育科技创新,推动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个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需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要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和践行体育精神,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

同时,还要加大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通过文化艺术表演、影视作品、出版物等形式,普及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时代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只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全民健身战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供多样化的运动方式,鼓励人们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意识,促进全民健康和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49 年建国伊始到1959 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是群众体育大发展的10 年。

新生的人民政权,显然将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在了群众体育上。

1949 年9 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 条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开展国民体育运动的倡议。

增强人民体质1952 年,荣高棠在《为国民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报告中指出,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积极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的健康、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这是从建国初期的实际出发而确定的方针[3 ] ,是建国相对于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的群众体育而言,建国初期的竞技体育在当时处于从属的地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其起步要晚于群众体育。

从严格意义上说,新中国竞技体育的时间起点是在1952 年。

自1952 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派出代表团参加第15 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新中国的竞技体育才开始了其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

建国初期重点发展群众体育,符合“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政治需求,也顺应了增强人民体质的社会要求。

1960 开始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经济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一度兴盛的群众体育运动陷入低谷。

大多数群众在温饱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事实上停止了体育活动。

1964 年国家体委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展“游泳、射击、通讯、登山”四项活动,1965 年3 月11 日,国家体委发布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草案) 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少年级、一级、二级项目标准(草案) 》,有力地推动了新一轮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竞技体育尽管也“缩短战线”,在当时的形势下,“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

1966 年开始的十年动乱,群众体育被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表现出较强烈的形式主义, 因而出现某种畸形繁荣。

相比较群众体育的畸形繁荣而言,竞技体育显然遭受到极大程度的摧残与破坏。

1979 年10 月25 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根据我国重返国际体坛的实际需要,国家体委作出决定:“鉴于参加1980 年奥运会的任务迫在眉睫,而我国一些项目的成绩还达不到奥运会报名标准。

因此,今明两年,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

相对于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而言,群众体育可以说是走了一条“随动发展”的曲线。

这个时期的群众体育,表现出很强的“自发性”、“随动性”(即随着竞技体育的高潮而起落) ,比如乒乓热、排球热以及因洛杉矶奥运会的巨大成功而引发的“体育热”。

尽管由于竞技体育的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平稳攀升,但总的看来,这一阶段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的战略重点显然还是在竞技体育方面。

由于国家财力、物力和领导精力所限,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都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最容易被忽视和受到影响的往往是群众体育。

1995 年对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来说都是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颁布了两个《计划纲要》和一部《体育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引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

从1995 年到2008 年,我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竞赛以及乒乓球、羽毛球、体
操、跳水等多个项目的国际体育大赛中持续辉煌,竞技体育成绩逐年攀升。

2001 年7 月13 日北京获得第29 届奥运会主办权,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了体育工作的两项任务:一是到2020 年要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二是办好2008 年北京奥运会。

这进一步明确了二者的战略发展地位。

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也开始迈向科学发展的新道路。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既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两类体育协调发展的一个典范,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对全国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要使我们国家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而体育强国不仅仅是运动竞技的强国,还应该是民众体质健康的强国,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体育工作者更应该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建国初期群众体育首先成为战略重点,1959 年新中国体育第一次高潮之后根据国民经济与政治、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战略重点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交替转换,两条曲线交织发展。

1979 年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之后,竞技体育呈现跨跃式发展,成就辉煌,群众体育随动发展,相对平稳。

1995 年之后两者逐渐趋向全面协调发展,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步入新的高潮,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稳步攀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