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

合集下载

滁州历史及民俗文化

滁州历史及民俗文化

滁州,古州名,州名缘于涂水(滁河)。

存在于公元583年(开皇三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辖域覆盖现在的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明光市张八岭以南地区、南京市浦口区西部地区。

1982年,在原滁州清流县(滁县)基础上,建立了滁州市。

1992年,滁州市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滁州市。

滁州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号称“开天首郡,金陵锁钥”。

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北翼城市,是一座以家电设计制造及硅能技术研发为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

1.基本概况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文化名城—滁州。

滁州西涧1.1 历史文化滁州,古称“清流”、“涂中”,最早属于扬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市,又称“皖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遥望。

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

这里临江近海,物富文昌,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州,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著《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滁州抗金,更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

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

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东”。

三国东吴智囊、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寿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滁阳王郭子兴,大明天宁翼元帅何文辉,清代著名女学者王贞仪,上海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复旦大学校长章益,著名书法家黄学江,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陆元九,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教育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江苏巡抚吴棠,还有诸如范常、胡松、方俊颐、吕本元、张远等等名人贤士。

滁州市的由来

滁州市的由来
• 1985年琅邪山被列為全國10個重點森林公園 ,1988年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邪山山門
八柱雙檐,十分壯觀, 坊上「瑯琊山」三字係蘇軾所題。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琊山雕刻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邪寺
2021/7/15
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
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2021/7/15
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山間之朝暮--
2021/7/15
日出而林霏開(朝)
2021/7/15
滁州
• 滁州是安徽省的东大门,地理位置承东启西,东南 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接壤,西北与安徽
省淮南市、合肥市相连,属于上海四小时城市带、南 京一小时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使得滁州拥有了相对低廉
的物流成本。境内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交织成网,滁
宁快速通道全面建成后滁城距南京过江隧道不到40公
。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
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
,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
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
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
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
2021/7/15
狼巷迷谷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十星级文明户事迹材料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篇1】在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当地人一提及,无不知晓,他们就是陈世荣老师一家。

多年来该家庭,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全家和睦温馨,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真正以“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形象,弘扬家庭美德,带动周边家庭共同建立和美环境。

一、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他的家庭成员中,有三位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年老体弱个个患有慢性病,完全丧失了劳动潜力,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陈老师把自己的父母和岳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老人,给老人买衣服和礼物,更从精神上关心他们,一有时间就陪陪他们散步、聊天。

在老人生病期间,他们夫妻俩悉心照料,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让老人感受幸福。

陈世荣老师的父亲其实是他的继父,今年已有84的高龄,患有肺心病,常年吃药,只要天气一变冷,吃药就不行了,需要打吊针输液治疗,年年如此,村卫生院治不好,就来到滁州二院。

年老的父亲看到58岁陈老师为他治疗花去了超多的工资,为了支撑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而忙于生计时,竟然主动放弃治疗,不愿意去滁州治疗。

每当这个时候,陈老师总是耐心劝导她。

就在20__年的3月份,他父亲的病又加重了,在村卫生院看了十几天也不见好转,可父亲怎样也不愿意去滁城治疗。

这时陈老师从亲友借了600多元,强行将老人扶上车送到滁州二院,经过治疗病情此刻大有好转。

看到老人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回来,陈老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老师的母亲今年84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平时直不起腰,同时她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病,苦不堪言。

陈老师平时到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到药房买一些筋骨方面和抗风湿的药。

他的岳母也有80多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睡觉时不明白脱衣、脱鞋,起床时不会穿衣,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评职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本(二篇)

评职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本(二篇)

评职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本我____年毕业于滁州师范学校,从事学校教学已有____个年头了,服从学校分配,带思想品德,由于教学的需要,我自学了法律专科和本科并于____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放弃了这个被当今时代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的律师职业。

长期的教育教学使我积累了这方面的许多经验,现简要叙述如下:一、教育教学思想要先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

如今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全面____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四有新人和创新人才;其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____新课标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师生互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只有教育教学思想先进,带出来学生的思想才会先进,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之所在。

在工作中我努力去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二、工作态度认真端正工作态度认真端正,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____年以来,我一直在(原皇甫初级中学现已经被并入章广中学)和章广中学,这里是山区的中学,条件固然艰苦,但我热爱它。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我家在山区,学校是我家。

我工作上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做每一件事都要把它做好才会罢休,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责任心,才使我放弃了律师职业,而从事教师职业。

备课认真负责,备教材,备学生,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样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的放矢,不打无把握之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课时我投入全部精神,精心组织,最大限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____分钟要质量。

批改作业向来认真负责,我把学生做的作业情况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尺度。

课外辅导精心去组织,思想政治的教学我把眼光放的长远,延伸到课外,要求同学们互相出一些题目,大家交换,老师给予指导,使同学们尽力全心投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互补许多同学的不足,做到资源共享。

古今滁州

古今滁州

科技事业
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 人员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民营 科技企业512家,比上年末增加29家;省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比上年增加9 家;规上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203家, 比上年增加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 家,比上年增加38家。全年获省部级以 上科技成果42项、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 申请数7598件,比上年增加654件,全年 授权专利数3053件,比上年增加40件, 其中发明专利241件,增加91件;全年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1025亿元,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45%。
秧歌灯 秧歌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歌舞艺术。明朝末年发源于来 安县广大乡,是由劳动人民对 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 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 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 。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 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 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 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 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 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 ,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 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 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 、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 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 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 ,唱转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 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 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 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 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 ,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 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 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 江。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非金属矿是 滁州市的优势矿产。石英、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 储量居华东之冠;而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 石膏矿床;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 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摘要:一、引言二、滁州市南谯区的编撰背景三、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开展四、编撰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五、编撰工作的意义与展望正文:【引言】在我国,编纂地方史志是一项悠久的历史传统。

近日,滁州市南谯区完成了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

本文将为您介绍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滁州市南谯区的编撰背景】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南谯区作为滁州市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资源。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谯区决定开展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旨在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开展】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于近年来启动,全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广大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编纂工作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南谯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编撰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经过多方努力,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编撰完成的《滁州市南谯区志》全面展示了南谯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此外,编纂过程中还整理了一批地方文献,为研究南谯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

【编撰工作的意义与展望】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的完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推动南谯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编撰工作不仅是对南谯区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未来,南谯区将继续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地方史志的作用,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结语】滁州市南谯区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全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谯区情简介

南谯区情简介

南谯区情简介南谯区设立于1993年元月,为滁州市两个辖区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驻地,是滁州市“主城区新板块”。

现辖8个镇、2个办事处、一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区域总面积为11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27万人。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绿色兴区、同城发展、特色富民”五大战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相继获得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先进县(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县(区)、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区)、安徽省平安创建先进县(区)、安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等荣誉称号。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5亿元,增长12.6%;财政收入10. 3亿元,增长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增长15.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

预计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6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万元。

南谯历史悠久。

春秋、汉代境属九郡,南朝置南谯州,隋朝以后,境属滁州。

1917年,滁州改为滁县。

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滁州市,成立省辖地级滁州市,南谯成为滁州市两个辖区之一。

南谯区位优越。

是滁州市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30个会员城市、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滁州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洛高速、合宁高速、104国道、312国道等交通干线穿越全区。

滁宁快速通道滁州段已建成通车,经长江三桥到达南京新街口只需30分钟;马滁扬高速已开工;宁滁轻轨正在进行前期准备;距离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分别为50公里和100公里。

南谯区旅游景点

南谯区旅游景点

南谯区旅游景点
南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以下是南谯区的一些旅游景点:
1. 米岭山风景区:位于南谯区西部,是一个山水秀丽的风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 明代徽州胡氏宗祠群:这是一处明代徽州胡氏家族的祠堂群,包括胡府、胡东宗祠、胡西宗祠等建筑,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3. 云梦山景区:位于南谯区东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景区。

有名的景点包括“云梦山天门”、“玉女峰”、“玉女神庙”等。

4. 水云湖风景区:位于南谯区中部,是一个湖泊景区,湖水清澈、环境优美。

游客可以乘船观赏湖景,还可以在湖岸边散步、钓鱼等。

5. 清风古镇:位于南谯区北部,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水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游客可以欣赏到古镇的建筑风貌、品尝传统美食、感受古代生活氛围。

以上是南谯区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具有独特的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
——张如奇安徽省滁州市设有两个区,一个叫琅琊区,一个叫南谯区。

琅琊区辖区基本为滁州城区范围,因城区西南琅琊山而命名。

而南谯区辖区则是原滁县辖区范围,以“南谯”二字命名。

“南谯”二字对外地人不熟悉,对生长在滁州的本地人也同样陌生。

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多数人一头雾水。

清康熙十二年修《滁州志·卷二·建置沿革》载:东晋,地侨置谯。

宋,地属南豫州,曰南谯。

梁,以徐州之北谯,为南谯郡。

清光绪年修的地方志《滁州志·舆地志·沿革》卷,对“南谯”地名这样记载:梁为新昌郡治。

大同二年,立谯州。

太清三年,入东魏,寻入北齐。

《魏书〃地形志》:“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

”是梁谯州即治新昌矣。

《寰宇记》谓:“梁立南谯州于桑根山之西,齐天宝三年,始移治新昌。

”盖误以南谯郡为南谯州矣。

萧梁初置,第曰谯州。

及陈于盱眙立北谯州,始以此为南谯。

诸书或追称之。

《通鉴纲目》:梁太清三年,东魏取司州。

陈为新昌治,兼南谯州治,太建末入北周。

两志叙述前后不一。

前志太过简略;后志遴采古籍,断章取义。

使人知其为“南谯”,不知其何以为“南谯”。

查阅历史,滁县辖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均为滁州,
治清流县。

这很好理解,滁河和清流河为滁州境内两条最大的河流。

以两大河流命名地名,是中国古代以山水命名地方的一贯做法。

滁州为皖东丘陵地带,境内无雄奇的高山大川,而滁水与清流水,则是滁州境内亘古未变的两条最大的水系,用它们命名地方最为贴切。

隋唐以前,秦、汉、三国,滁州虽有人口居住,但地处偏僻,山水人稀,地方几无政治。

唯属古扬州郡治,古“棠邑”(南京六合县)或古“椒国”(全椒县)治。

直到西晋末年,琅琊王出“涂中”(滁州),建元东晋,定都于建邺(南京),滁州境内开始有城郭、地名,故事始见于史册。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羌、羯胡、鲜卑、匈奴、氐不断内迁,同时参与长达一十六年之久的西晋“八王之乱”。

中原地区人民生活受战争影响,苦不堪言。

而以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睿统治的,以建邺(南京)为政治中心的,扬州(江苏与安徽部分地区)、湘州(湖南省境)、江州(江西九江一带)、广州(广东省境)、交州(广西梧州周边)等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未受战争影响,相对较为安定。

因此,西晋王朝的官僚、富族、大户,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子弟安插到南方做地方官吏,为日后南逃做准备。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大批富族、大户纷纷举家南逃。

随同他们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的家族、部伍、佃户、宾客、荫户以及同乡同里的人。

史称这次大规模南下徙迁为“永嘉(公元307——313年)南渡”。

《晋书·王导传》载:“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这些人中的中下层平民,为了不受
外来势力的欺辱,或者逃避国家劳役和税赋,之前早已将自己的户口安插在富族大户的名下,情愿做他们的奴隶,以便得到他们的庇护。

此时随他们一同南下,形成了当时一户南下千家跟随时代特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官方登记户籍的就有七十多万人。

那些跟随地主富族作为大户奴役的人口,未做登记的,就不知其数了。

为此,南方人口一时激增。

他们来到南方以后,依然按照过去在北方的生活习惯,绝大多数仍然按照宗族、乡里抱团聚居在一起。

东晋政权成立伊始,尚不稳固,为了拉拢、安抚这些南下富族大户,维护这些乔迁南方富族大户的利益,对于上层社会的地主官僚、富族大户,如王(王导、王敦家族)、谢(谢安、谢玄家族)、袁(袁湛家族)、萧(萧望之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一律采取免除劳役、免征税赋的政策。

同时,在这些侨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与侨人的原籍籍贯同名的州、郡、县及行政机构,使他们安定南方生活,依然享受过去北方曾有的特权。

而在那些北方原来的州、郡、县地名前冠“北”字加于区别。

侨置郡县本来是为了拉拢官僚贵族,是个临时政策。

后来,由于侨人在南方政权中拥有的特权,他们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山泽,会经常流动,居处并不固定,致使侨置郡县也常常随之而改变。

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往往聚有北方几个郡县的侨人。

《宋书·诸志总序》载:“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据统计,仅在今江苏南部一带,就有侨郡三十三,侨县七十五。

这些复杂情况不仅造成地名与户
籍混乱,东晋的财政收入也大受影响。

到了晋成帝时期(公元325——342年),东晋王朝意识到侨置郡县及南迁侨人特权给国家政治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开始废除侨置,逐步将侨人户口编入所在郡县。

由于这些措施涉及到上层社会的根本利益,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这一措施一直持续到东晋灭亡,并延续至以后的宋、齐时期。

刘裕颠覆东晋,建立宋以后,严格清查世家大户隐藏的户口;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富族大户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

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和取消。

未能取消的,如今天镇江、常州一带侨置的“徐州”、“兖州”、“青州”,则在地名前加“南”,改为“南徐州”、“南兖州”、“南青州”予于区别。

“南谯”这一地名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物。

“南谯”二字为“南”和“谯”组合而成。

“南”指的是南方,“谯”则是指的原东晋侨置地名。

东晋以前北方的“谯”地,指的是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周边。

而今天的南谯区所在地,东晋时期并没有地名。

西晋末,北人南下,北方谯地的人来到该地,东晋政权在该地侨置“谯”州。

南北朝时期的宋代改名“南谯”州。

这才是“南谯”地名的真实来历。

清康熙年修的《滁州志》与这一历史事实基本一致。

而清光绪年修的《滁州志》称“梁,大同二年,立谯州”则抄录古籍,有传讹之嫌,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南谯”这一地名的来历,说白了,其实是一个“舶来品”。

对于
本地人来说,除了有这么一段混乱复杂的历史事实,没有其它特定的含义。

在当时政权处于初创的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在南方侨置大量的北方地名,其实也是出于无奈的临时之举。

我们今天重新启用“南谯”一名,是要人们不要忘记这一段历史?还是本地没有更合适的地名?或者,到底有怎样的用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2015年12月23日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