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记述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可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大动干戈搜捕庄子,于是庄 子主动前来,用“鹓 ”与“鸱”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 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态度。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三语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则短文描写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桥上,俯看鯈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 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庄子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子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表现了庄 子智辩、思维敏捷的特点。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三语文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庄子自幼聪 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 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 书十余万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 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
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三语文
3.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 判断。 (2)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 尾,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 发难化解了。(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知 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 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可乘之机。惠子 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庄子(原文及注释)完整版

《庄子》(原文·注释·译文)目录:《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外篇·骈拇第八》《庄子·外篇·马蹄第九》《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一、自然之道。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二、博采众长《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孔子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孔子对为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德行教化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2)诚信爱民①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④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3)平和端正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孔子的“均无贫”与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均”的异同。
孔子所谓的“均”: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一、天道观《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主要内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包括政治、修身、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
政治主张
1.仁与仁政: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发展出“仁政”思想,强调以仁治国,关心百姓,不靠穷兵黩武得天下,与暴政、霸道相对。
2.民本思想:在“仁政”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本思想,即以百姓为本,以民为重,考虑百姓的感受,强调百姓意志即上天的意志,民心所向非常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
3.道统观念:倡导尧、舜、禹、周文王等圣贤君主的做法,强调效法先贤,施仁政、行王道。
4.德治思想:重视以德治民,不强调刑法的作用,而强调通过思想教化来治理百姓和社会。
5.礼贤重道:强调圣人的重要性,强调君王应该尊重贤能的人和重视圣人的学说。
修身为人
1.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修养身心需要唤醒本性、回归本心。
2.义利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主张履行义而不主张追求利。
3.养气尽性:强调修养身心,培养自己的大丈夫气,尽自己的本心本性,完善自己。
教育主张
1.庠序之教: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国家政府出财力人力进行的学校教育。
2.内圣之学:强调反思、反省的自我教育,追求自己本心、本性中的善和仁义。
经济主张
1.制民之产:强调百姓的产业和财产很重要,认为要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和财产。
2.井田经界:在“制民之产”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即划清经纬之界,区分公田私田,实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1.《庄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中的主要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与《老子》相同的思想有许多,比如:崇尚“道”、尊重大性,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事物变化,强调对立转化,思辨“无用”与“有用”的转化关系等。
《庄子》发展《老子》中的思想主张,对《老子》有进一步明确或延伸的是:对“道”的理解方面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生于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本质上是虚无;价值观方面提倡有用不如无用,大无用就是有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追求自由”;政治方面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和工具机心的“无为而治”;精神境界方面追求天人合一,做到齐物忘我,心灵不被外物拖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达到“逍遥”。
2.结合“哲学是一种成见”(金岳霖)谈谈对《庄子》中抨击儒家的理解。
《庄子》在《骈拇》《胠箧》《在宥》《外物》等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反对和否定。
正如金岳霖所说“哲学是一种成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知识分子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形成的不同流派,其中,儒、道两派都地位极高,但许多观点相左。
《庄子》中许多内容抨击儒家,只是在表明自己“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的思想主张而已。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不同的主张都是出于让世界清明、让万物有序的美好用意,儒家强调仁义,道家强调摒弃仁义礼法,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3.庄子的辩证性思想。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意思是世间万物一产生出来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刚开始肯定也就开始了否定,刚开始否定也就开始了肯定。
前半句是强调生死的一体两面,后半句是强调是非理论的一体两面。
总之,庄子认为众生万物万事万理都是一体两面的,庄子在陈述这一事实时就体现了其鲜明的辩证性思想,而这也是与老子的辩证性思想一脉相承的。
4.《庄子》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老子》和《论语》中“无为而治”的异同。
《庄子》中的“无为而治”体现了庄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和《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一脉相承,而和《论语》中的“无为而治”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老子》中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认为人类社会的治理也要依循自然规律,“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避免过多的干预,摒弃过多的机巧智谋,力求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无为而治了。
《庄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与此基本相同,也是基于“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只是政治色彩更加明显,希望君王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表面看孔子也认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则,孔子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强调“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无为”,而是强调统治者本身德行修身的重要,因为这句话的前文语境是“由!知德者鲜矣”,孔子认为统治者的修身至关重要,所谓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才能实行德治和礼治。
所以,老子、庄子和孔子关于“无为而治”看似相似,但侧重点却是有别的。
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深刻思想以及“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
《庄子·人间世》中接连用了几则寓言故事引出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出世思想。
在庄子看来,战国那个纷乱的年代,有德行而又想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冒着极大的危险的,正如山上的树木或因材质好或因易燃烧或因有芳香等等被砍伐一样,不如那看似什么用处都没有的栎树反倒保全了自身。
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都看重自己是否有才能被重用、渴望入世,而庄子却是否定这种入世思想的,他在宣扬顺其自然、无用无为的出世思想。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大多也都怀有入世思想积极进取,但物质似乎充盈、生活看似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感反而在降低。
这就不得不思考当下过于功利的时代风气是否应该被有所遏制?也许庄子“无用之用”中的出世思想能够起到调和的作用,它可以提醒我们融入社会的同时入世不要太切,让我们认真做事的同时不要太急功近利,让我们能够更关注看似没有功利效果的艺术、文化、心灵、情感等精神世界。
当我们从个人到社会都能放下一些功利心,我们的幸福感也许就会提升一些了。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代表,体现了道家和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对此认真备考的过程中,有如下建议:一、熟稔《庄子》中文常性知识。
包括作者的介绍、成书、“内篇”、“外篇”、“杂篇”的大致内容等。
二、整体理解《庄子》中道家及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
借助本章节的相关内容,整体理解道家及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包括“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绝圣弃智”“无用之用”“养生之道”等等。
三、储备一些《庄子》中的名句、成语、故事。
《庄子》非常善于讲故事,通过寓言形式阐释深刻的哲理。
如果能够熟悉一些经典寓言故事,并储备一些成语、名句等,便有利于深入且真切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内容,而且面对《庄子》相关的经典阅读题目时也可以做到更从容。
四、重视辩证性思想评价的训练。
《庄子》中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发展、丰富之处。
培养自己的辩证性思想评价的能力,辩证看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能更好地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也能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
而庄子的思想本身也充满了辩证性,需要带有辩证思维去阅读和理解《庄子》中相关语段,从而准确作答。
五、注重实际运用。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对人提升修养有帮助,对人看待问题有启示,对人处理事情有指导性。
那么,考试中很可能会考查庄子思想主张的实际运用。
要培养结合实际理解庄子思想的能力,也要培养结合实际运用庄子思想的能力。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的道家代表作。
原有五十二篇,现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
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相对复杂,应当是庄子学派后学或者后来学者所写。
《庄子》是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书中以寓言故事为主要的呈现形式,构成了饱含哲理的形象世界,体现出庄子尊重天性、清静无为、逍遥无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自由等主张。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先祖宋戴公是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可以说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出身高贵。
但庄子无意进取仕途,虽然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等同时期,可以凭借才学谋得高位,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而且时间不长。
庄子游历多国,对各学派思想都有研究,学问渊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携厚礼相请,但庄子崇尚自由、主张无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庄子看到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越发厌恶仕途,辞官隐居,潜心研究,著书立说。
庄子代表作品为《庄子》。
庄子成为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学说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肯定事物变化,强调对立转化,崇尚“道”,主张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思辨“无用”与“有用”的转化关系。
对老子的学说思想进一步明确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生于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本质上是虚无;价值观方面,提倡有用不如无用,大无用就是有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旷达处世观。
政治方面,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有所发展,不是提倡随波逐流或冷眼旁观的消极无为,也不是从个体出发的无为,而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和工具机心的“无为而治”,强调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是非常智慧的治国大道。
宇宙观和精神境界方面,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是绝对的“齐”,反对有所崇尚,反对差别和等级,认为“天”与“人”也是相平等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反对人为,心灵不被外物拖累,从而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齐物忘我,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的境界。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