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播学概论教案——九成通过率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媒体特点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传播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内容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 接收相应的信息。
04
审核与发布
对编辑好的新闻稿件进行审核 ,确保内容真实可靠、符合法 律法规和道德标准,然后发布 到相应的媒体平台上。
05
新闻摄影与摄像
新闻摄影基本原则与技巧
真实性原则
新闻摄影必须真实反 映新闻事件和人物, 不能篡改或虚构。
时效性原则
新闻摄影要追求第一
新闻摄影要选取具有 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 瞬间进行拍摄。
结尾要有力
结尾是新闻稿件的收束部分,要简洁明了、有力 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稿件编辑与排版
01
文字编辑
对新闻稿件进行文字校对、修 改病句、调整段落等处理,确 保文字准确、流畅。
02
图片编辑
选择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图片, 进行裁剪、调整色彩等处理, 增强视觉效果。
03
排版设计
根据新闻稿件的长度和内容进 行排版设计,包括字体、字号 、行距、对齐方式等要素的选 择和调整。
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热爱 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 观。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调 控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共计36学时。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 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报刊问卷的回收率一般在( )A、5%以下B、15%以下C、10%以下D、20%以下正确答案:A2.传播信息的载体是( )A、指定分析B、归因分析C、断言分析D、文字符号正确答案:D3.大众化报刊面向的读者是( )A、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B、特定的新闻爱好者C、知识分子D、社会精英正确答案:A4.“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B、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C、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D、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正确答案:B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构筑出一幅传播学大厦蓝图的学者是( )A、怀特B、施拉姆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6.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 )A、个性化B、整体倾向性C、反馈机制D、优势正确答案:B7.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下列不属于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无线电广播C、电话D、电视正确答案:B8.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总称为( )A、控制实验法B、内容分析法C、调查研究法D、实证方法正确答案:D9.明确地提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的学者为( )A、贝雷尔森B、韦斯C、艾宾豪斯D、怀特正确答案:D10.“议程设罩功能”理论暗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 )A、不是“镜子”式的反映B、不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C、是一种歪曲式的反映D、是“镜子”式的反映正确答案:A11.大众传播信息传向受众成员的通道上的“第一关”是( )A、选择性理解B、选择性记忆C、选择性反馈D、选择性接触正确答案:D12.传播是人类社会中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元化的。

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重点是( )A、个人(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政治功能D、经济功能正确答案:B13.在大众传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测定的形式是( )A、定量化形式B、座谈会C、定性分析D、受众来信正确答案:A14.下列为隐功能的是( )A、传递文化B、形成“脑海图景”C、娱乐功能D、监测功能正确答案:B15.“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 )A、有效效果B、休眠效果C、传播的说服效果D、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正确答案:C16.维纳把信息分为( )A、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B、语言信息和符号信息C、新闻信息、教育信息D、新闻与非新闻正确答案:A17.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混杂性B、隐匿性C、广泛性D、分散性正确答案:C18.“自我修正”观点属于( )A、社会责任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集权主义理论D、共产主义理论正确答案:B19.对于视听兼备的综合性媒介电视来说,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 )A、消遣、娱乐的工具B、获取知识的工具C、满足信息需要的渠道D、满足心理需要的工具正确答案:A20.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研究传播功能所提出的学说是( )A、使用满足说B、工具说C、游戏说D、社交性说正确答案:C2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的学者是( )A、卢因B、施拉姆C、霍夫兰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A22.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传播学者是( )A、霍夫兰B、施拉姆C、丹斯D、拉森正确答案:B23.由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 )A、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麻醉精神功能D、授予地位功能正确答案:B24.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A、实地考察法B、实验室法C、人口统计学分类法D、辅助回忆的方法正确答案:D25.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贯穿这门学问的一条主线是( )A、传播模式B、传播方法C、传播效果D、传播对象正确答案:C26.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核心是( )A、政治经济B、社会现象剖析C、意识形态批判D、文化批判正确答案:C27.发起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的是( )A、首都新闻学会B、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C、中央电视台D、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学术团体正确答案:A28.人类传播活动是渗透一切社会活动的( )A、现象B、行为D、本质正确答案:A29.机能理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费斯汀格有关态度改变的( )A、沉默的螺旋理论B、劝服有效理论C、二级传播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正确答案:D30.按一定符号规则“约定俗成”,对任何观察者都一视同仁的信息是( )A、语义信息B、语用信息C、语法信息D、语言信息正确答案:C31.“使用与满足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 )A、30年代B、70年代C、6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32.罗杰斯认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是( )A、两级的B、多级的C、N级的D、一级的正确答案:D33.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 )A、信息B、传播C、消息D、讯息正确答案:D34.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A、施拉姆B、维纳C、申农D、康德正确答案:B35.关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B、后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C、前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D、后者是以告诉人们“想些什么”的方式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来正确答案:A36.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 )A、网络通信B、智能大厦C、信息化工程D、虚拟现实正确答案:A37.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的是( )A、戈尔丁B、霍夫兰C、哈特曼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A38.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的传播形式是( )A、手抄新闻信札B、手抄报纸C、手抄文书D、手抄书稿正确答案:C39.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意见领袖”论B、“培养”理论C、“沉默的螺旋”理论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正确答案:D40.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者的意识和心态进行调查的是( )A、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B、武汉大学舆论研究所C、复旦大学舆论研究所D、北京大学舆论研究所正确答案:A41.《单面人》的作者是( )A、马尔库塞B、葛兰西C、阿道尔诺D、弗洛姆正确答案:A42.提出“感觉的平衡”的概念的学者是( )A、梅罗维茨B、戈夫曼C、麦克卢汉D、英尼斯正确答案:C43.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 )A、先验信息B、人工信息C、实得信息D、潜在信息正确答案:B44.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娱乐性内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A、集中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B、提供信息C、分散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D、发挥协调功能正确答案:C45.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的李普曼的名作是( )A、《传播模式》B、《自由与新闻》C、《舆论学》D、《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正确答案:B46.有助于提高敏感性问题回答率的提问方法是( )A、委婉法B、虚拟法C、消虑法D、间接法正确答案:D47.各类模式中最常用的是( )A、数学模式B、文学模式C、图像模式D、5W模式正确答案:C48.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实践化B、理论化C、定量化D、定性化正确答案:C49.世界著名的因特网最初是( )A、作为企业内部通信网发展起来的B、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C、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D、作为一种电子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D50.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是( )A、体语B、类语言C、图像D、艺术正确答案:D51.首先提出关于传播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A、霍夫兰B、卢因C、拉斯韦尔D、施拉姆正确答案:C5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创立于( )A、1848年B、1920年C、1936年D、1923年正确答案:B53.媒介中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被称为( )A、特殊媒介B、传播渠道C、普通媒介D、大众传播媒介正确答案:D54.一般认为,新闻属于( )A、复原性信息B、教育性信息C、维持性信息D、刺激性信息正确答案:C55.传播的要素问题又称( )A、组成结构问题B、外部结构问题C、内部结构问题D、个体结构问题正确答案:C56.反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A、社会系统模式B、控制论模式C、线性模式D、传播单位模式正确答案:B5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热媒介”C、“媒介即讯息”D、“冷媒介”正确答案:C58.较早地对信息种类做出概括的是控制论创始人( )A、阿特休尔B、维纳C、施拉姆D、巴斯正确答案:B59.传播学因其学科背景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即( )A、边缘性B、独立性C、系统性D、科学性正确答案:A60.在我国被很多人称为典型调查的抽样形式是( )A、雪球抽样B、定额抽样C、判断抽样D、偶遇抽样正确答案:C61.依据格伯纳等人的观点,增大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的是( )A、知识B、年龄C、电视接触量D、性别正确答案:C62.“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属于某种( )A、宏观效果理论B、有限效果论C、适度效果论D、强大效果论正确答案:C63.传播控制中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A、经济控制B、受众控制C、自我控制。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使用互动营销技术 来让客户真正体验产品和服务 的营销策略。这可以帮助提高 客户与品牌之间的粘度。
装有记忆卡的情感传递
很多品牌使用卡片或情感传递 体验来与客户建立联系。如果 可以真正触动客户的感情,就 可能会让客户一生都无法忘记 你的品牌。
实现转化
企业可以使用亲身经历以加快 客户的认知和对品牌的信任度。 如果客户有机会亲身体验然后 购买产品,则他们可以更快地 转化。
在本节,我们将探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媒体类型以及它们的广告效果。
电视媒介
电视广告还是最大的广告媒 介之一。广告可以定位到特 定的受众,并因视觉和声音 效果而产生更高的情感效应。
互联网媒介
如今,营销人员正在积极利 用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号 和网站来吸引客户,并传播 品牌的信息。
移动媒介
移动广告可以使用地理定位 来精确定位受众。此外,随 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设 备访问网站,移动广告也变 得更加重要。
综合案例分析:《生死时速》的传播效果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一部电视节目《生死时速》的传播效果及其如何产生影响的详细情况。
节目介绍
《生死时速》是一部真人秀节目,以中国军人作为 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保家卫国的特殊岗位上的故 事。
传播效果
观看者可以从节目中感受到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 方面会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观众可能会提高对中 国军队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情感定位
品牌情感定位的目标是客户与品牌之间建立亲 密关系,让客户有归属感。
差异化品牌
差异化品牌是指品牌区别于其它品牌,建立起 品牌知名度,创造品牌忠诚度,增加品牌影响 力。
媒介影响的理论框架
本节将介绍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广泛使用的媒介理论。

28_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探索ppt课件

28_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探索ppt课件
18
•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
•(二)劝服研究
•第二阶段
•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行了大量实验,关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诸多条件 •代表性成果
•1.信源可信度和休眠效应 •实验说明:
实验组 1
实验组 2
•信源可信度高,劝服效果好 •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 P226
信源 可信度高
信源 可信度低
的人,则很难被影响。
21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 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开创了实验控制研究的方法; •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魔弹论
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三)有限效果论阶段的总结和终结 P227 • 1960年 约瑟夫·克拉伯 • 《大众传播的效果》 • 五项一般化定理 完整勾勒了有限效果论的基本框架 • 主要观点 P228 核心观点: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
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 强调:人际传播效力大于大众传播,信息流通过程中,人际网络影响大于媒介渠道
的作用。
14
• 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 • 2.两级传播模式的证实 P222
扩散速度 罗杰斯新事物S曲线理论
• 3.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批判 P223
• 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深化
人数
• 罗杰斯等人 的“创新扩散”理论, 补充两级传播理论 10% 70%
• 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 • (二)劝服研究 • 研究背景 •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 美国加入二战,12月8日正式向日本宣战 • 美国军事作战部开始前所未有地使用电影及其他大众传播形式进行宣传,
说服教育,鼓舞斗志,大量新兵入伍,激发作战意志和士气。 • 霍夫兰等人接受重任,开始传播史上著名的“劝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是新闻传播的本体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从新闻学到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转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掌握第二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一)从新闻到传播的历史转型与学科超越的基本动因1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重要原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3.理论参考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4时代原因现代科学发展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走出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2)转型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应当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进行。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闻媒体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标志。

我国新闻媒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加,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

3.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而且是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

它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中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三)结论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实践的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从新闻到传播的超越与转化,都反映了当今新闻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一)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范围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一般特征和新闻传播产业运行规律的基本原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控制难度越来越大)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传播学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为了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能力,应将识记传播学理论知识与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试题中设置较多主观题,检验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量100 分钟。

题目要紧密结合当前传播实践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传播学理论解决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分别(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10%、20%、10%。

考试(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

出勤方面,每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出勤分为止。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绪论考核内容:1、学习这门课的意义2、如何学好这门课考核要求:1、把握学习传播学知识的重要价值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考核内容: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考核要求: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2、理解传播的定义3、把握传播学研究的意义4、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内涵5、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6、了解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核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考核要求:1.了解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2.熟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5.了解“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6.掌握信息社会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考核内容: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考核要求:1、掌握符号的概念与特点2.编码和解码内涵3.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5.把握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6.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外实训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传播学概论学习辅导5

传播学概论学习辅导5

《传播学概论》辅导材料(二)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建议:本章的内容是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论述了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介绍了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起来难度不大。

关键仍然是找出知识内容的内在规律。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传播学研究的程序本章知识脉络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具体介绍四种研究方法内容调查法控制实验法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重点问题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1)科学性;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描述:对研究对象做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甚么”“怎么样”的问题(2)操作性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及特点作出解释。

上升到理性层次。

预测与控制:预测在采取措施和创设一定条件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段时间侯对象的发展,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综合化: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3)综合化与定量化:定量化: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现象采用数量化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传播学研究要以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为出发点。

(1)历史观点要把传播现象放到历史的全部变化中进行研究。

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2)几率观点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的随机因素的作用。

要求把特定的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3)系统观点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3,传播学理论的四种建构类型。

(1)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3)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强调数据,也重视演绎。

(4)模型:针对较为复杂,难细分的客观对象,设计出一种模型,加以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
3月15日,第一章至第二章 3月22日,第三章至第五章 3月29日,第六章至第八章 每次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课外整理笔记、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第一讲
第一章 传播概述 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传播现象? 传播的含义、类型、结构、功能 传播学的世界沿革和中国演进
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
– 两次世界大战间接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P3)
– 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 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Communication = 传播?
– Communis → Communication → Commu – Commute、Community、Communism – (通过沟通)与他人达到共识
传传播播学学概概论论
导论
课程简介 课程内容 教学计划 学员需求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
– 本课程为导论性质,介绍传播学的学术源流、研究 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 尽可能使学员顺利通过相关考试。
教材
– 《传播学概论》,张国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课堂讨论
– 互动教学 – 多媒体展示
•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 早期的传播研究为何未能形成传播学?
• 主观原因:
–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
• 客观原因:
– 传播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增强
• 传播活动日趋频繁和复杂 • 职业化、商业化传播机构的出现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及对象
传播学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 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如何运 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 研究关注:
• 传播的本质和基本概念 • 传播过程中各主要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 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 媒介特性、功能、地位 • 社会制度、结构、系统
世界传播
传播学在英国
传播的定义与演变
未统一的定义
– 丹斯、拉森(1976):“传播”的定义有126种
•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 注意信息交换与商品交换的区别
• 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 注意单向度
• 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活动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 内容的演变 – 技术的演变
5位学科奠基人
哈罗得·拉斯韦尔(1902~1978)
– 主要贡献(教材内容)
• 提出传播的5W模式 •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
–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 略(考试大纲都没作要求!)
传播学相关理论
– “把关人”理论(gate keeping) –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 “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 –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 ……
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
– 共同协作、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 – 交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 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 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 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古老的现象,年轻的学科
– 对传播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1920s – 学科成型并得到系统化整理:1940s – “大众传播科学”概念的提出
• 拉斯韦尔(1946):《传播、宣传与舆论》
– 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成立
• 1947 by 施拉姆 @ 伊利诺伊大学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 媒介背景:商业经营、政治宣传 – 学科背景:来自欧洲大陆的学者、战争宣传研究
交叉学科特色
借鉴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与相关学科的渊源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
– 自然科学
• 数学、统计学、……
– 经典的研究及著作(P28~29)
– 按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划分
• 文化与传播、传播与现代化…… • 专题调查、经验性报告
无所不包
传播的主要层次
– 自我传播
•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 通
– 人际传播
• 狭义:亲身传播 • 广义: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 群体传播
• 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课程内容
传播学的学术源流
–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y)的来源 – 现代传播研究的确立 – 现代传播研究的理论根源 – 现代传播研究的主要流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文本(text) – 机构(institution) – 受众(audience)
课程内容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 麦奎尔,社会学派 – 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 – 奇斯曼、加纳姆,政治经济学派 – 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职能”学派
传播学在日本
– “社会参与论” – 实践研究优先于理论探讨
全球传播
传播学在全球
– 经验学派(西欧学者称之为行政学派)
• 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 • 注重经验和实证
– 批判学派
• 以西欧为中心 •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 研究重点放在批判传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影响上
庞大门类
– 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划分
• 理论 • 模式 • 研究方法
– 按不同领域纵向或横向划分
• 纵向:古代传播思想整理、近代传播事业演变 • 横向:信息系统、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
无所不包
– 组织传播
• 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 动
– 大众传播
• 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 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传播学≠传播研究
– 传播研究: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 传播学:成熟的传播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