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结构主义分析共33页文档
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叙事结构分析《我们诞生在中国》是由唐季礼执导,林青霞、张晋、贾乃亮、张可颐、许冠杰、伊一、庞麦郎等主演的处女作,曾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在电影中,影片把一股新生活力通过“成长”的概念拓展出来,通过对家庭、教育、成长及社会关系的真实描绘,深刻把握了当代中国青少年人生心路。
从叙事结构上看,《我们诞生在中国》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段以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开始,叙述国画家唐英俊(许冠杰饰)与学生妻子林玉兰(林青霞饰)的故事,从他们的婚姻到三个孩子的出生,一切美好。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的家庭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段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记录了三个子女在家庭中长大、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与父母、老师、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期间,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受到了不同的冲击,同时也在思想上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第三段回到了21世纪的今天,讲述了三兄弟散落各地后又重逢的故事。
电影一步步记录了三兄弟成长的过程,从小孩到青年的蜕变,由此呈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及人们释放梦想的故事。
《我们诞生在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叙事结构:首先,它通过对三兄弟成长过程的描述,将20世纪80年代以及随后的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历史溶入其中;其次,它充分利用了空间结构,从重庆到北京、从三毛湾到香港,从山谷到城市,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几十年变迁的巨大变化;最后,它构建了三兄弟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家庭的情感纽带,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与力量,展现出中国家庭的真实生活。
家庭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态设置,并且以“成长”的概念,《我们诞生在中国》构建了一个既实在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家庭模型。
它把充满活力的青春期孩子及其他故事人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面性的立体家庭图景。
摒弃以往传统家庭形象,它贴近生活,深切描述当代中国青少年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年龄相符的女孩和男孩的成长历程,给观众以沉浸式体验。
《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叙事结构虽然普通,但精巧之处在于它结合了家庭、成长等要素,阐述了家庭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纽带,把目光聚焦在家庭之外的社会生活上,细腻真实地表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努力奋斗和梦想追寻。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传媒媒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电影理论从诞生至今,也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结构主义思想对于电影理论的研究与解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并对其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结构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释方法,它试图通过研究对象内部的构造和关系来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意义与价值。
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内部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其核心理念是“结构决定意义”,即认为事物的意义来源于其所处的结构和关系,而非单纯的个别元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也是一个由各种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
结构主义思想为电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它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元素和结构,揭示了电影中的意义和内在的规律,丰富了电影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视角。
二、结构主义在电影理论中的应用1. 结构主义对电影叙事的分析电影叙事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所独有的表现方式之一。
结构主义思想对电影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研究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结构主义者揭示了叙事者的隐含意图以及叙事过程中的线索和暗示。
他们认为,叙事结构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了电影的意义和效果。
例如,结构主义分析师普罗斯特通过研究电影中的叙事元素,如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等,提出了著名的三角结构理论,即认为电影叙事可以被视作由时间、空间和活动(角色与情节)构成的三角结构。
2.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电影符号学结构主义还对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符号是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符号可以传递出一定的意义和信息。
电影中的符号同样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结构主义思想,研究者可以揭示电影符号的隐含意义、象征作用以及符号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电影故事片叙事结构分析

(三)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
➢影片引入强大的明星阵容带来的超强的视觉奇观,将历史意义和社会意 识形态加以人格化展示,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融入多种艺术化的表达手法, 在主题表现、结构处理、人物塑造、视听语言表达上独具特色,契合当下 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
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有如一部交响乐,其间,结构、背 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要想 找到它们的和谐,作家必须研究故事的诸要素,把它们当成 一个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先分别练习,然后再整体合奏。
(一) 多线并进的散点化叙事——对历史的全景史诗描述
➢由于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在的关系太过复杂,影片在尽量简化、明晰 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比 如关于宋教仁被暗杀导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其间的纷争纠葛足以另拍 一部电影,但是影片在暗杀前,让陈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国民党演说时 意味深长地点评了一句,暗示人物的命运,暗杀后用字幕打出“孙中山发 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两个字幕间只使用4个镜头, 影片在时空的表现上极具自由性。这种时空的自由表达主要表现在历史的 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表达相互结合,使观众更多地去关注历史滚滚洪流 中的人物命运起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对人物的开拓性再造——注重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立体化
➢影片更没有把反面人物脸谱化。周润发扮演的袁世凯,成功地演绎了一 个一意孤行、最终众叛亲离的角色。从就任临时总统时貌似谦虚实则自负 的言语,被日本公使一语道破心中所想时的复杂心情,跟手下冯国璋表示 不会称帝的口是心非,以及众叛亲离后擦拭龙袍时的百感交集,将人物的 复杂性格与激烈的内心冲突充分演绎了出来。 这种积极的人物塑造摆脱了历史人物在观众心中单一刻板的印象,带来更 加强烈的观影驱动力,同时也将复杂历史环境下救国道路的艰难探索表现 得淋漓尽致。
从结构主义视域分析《新神榜:杨戬》电影叙事的创新建构

从结构主义视域分析《新神榜:杨戬》电影叙事的创新建构从结构主义视域分析《新神榜:杨戬》电影叙事的创新建构结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强调文本的内在结构和符号系统,以及符号和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电影研究领域,结构主义同样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分析电影叙事的创新建构。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电影《新神榜:杨戬》的叙事构架和建构方式,重点关注其中的创新之处。
《新神榜:杨戬》是由导演袁和平执导,讲述了杨戬在修炼成仙之后,被派往人间降妖除魔的故事。
该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
首先,电影叙事的时间结构上具备创新之处。
传统电影往往按照线性的时间流逝展开叙事,而《新神榜:杨戬》则采用了多线程的时间结构。
电影中同时运用了现实、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线,通过不同时间线之间的切换,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故事情节。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使得观众不仅仅成为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能够主动思考和推断故事的发展。
其次,电影叙事的空间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传统电影往往通过连续的空间布局来呈现故事发展的场景和环境,而《新神榜:杨戬》则呈现了一个由多个平行世界组成的复杂空间结构。
电影中,人间、妖界、神界等不同空间维度相互交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
这种创新的空间结构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观赏价值,更丰富了电影的意义和象征性。
观众通过对不同空间维度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第三,电影叙事的符号系统也是其创新之处。
《新神榜:杨戬》中运用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呈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九阳真经、三界之战等都成为电影的重要符号和意象,代表着道家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
电影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深度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此外,电影中的反转和疑点也是其创新建构的一部分。
电影中,杨戬一直扮演着正义的拯救者的角色,然而在剧情的发展中,观众逐渐发现他也有自身的矛盾和缺点,他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
电影文本的结构主义阐释-最新年文档

电影文本的结构主义阐释-最新年文档电影文本的结构主义阐释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理论最初兴于语言学和文学文本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被用于电影的研究。
关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传播学家费斯克(John Fisk)曾言简意赅地概括为“符号学是结构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它认为我们只能通过文化中的概念和语言结构来了解这个世界,而无法按照世界自身的意愿来理解它。
”而符号学,通俗地讲,就是使对象精确化,其基本目的首先在于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容构成有更准确、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可见,使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方法的出发点是获得对研究内容的更精准的认识。
戴维.洛奇(David Lodge)曾使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的猫》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自己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本分析来考察结构主义是否可以带领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并纠正对文本的错误理解,而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此,本文拟从这样的视点出发,试图对电影《亲切的金子》进行解析,以期获得对影片的深层次认识。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首先,电影文本的长度与结构主义方法更加契合。
结构主义批评实践通常都比较繁琐,如果研究对象是长篇巨著的话,其纷繁程度可想而知。
也许这也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使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解析的对象鲜见于大部头的巨著的原因之一。
罗兰.巴特的《S/Z》和上文所提到的戴维.洛奇所论《雨中的猫》都是对著名作家的短篇文学作品进行结构主义解析。
通常情况下,电影的长度都是相对较短的。
观众两三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对某部影片的“阅读”。
因此在长度上电影文本更适合于做细致的结构主义解析。
其次,电影的故事性更强,这就使得叙事分析的脉络更为清晰。
无论是俄国学者普洛普对民间故事的分析,还是托多洛夫对《十日谈》的分析,其研究对象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
电影作为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的艺术形式,通常比文学作品更加强调故事性。
影片《亲切的金子》(英文译名‘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以下简称《金子》)是韩国导演朴赞育(Park ChanWook)“复仇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由李英爱主演。
电影叙事结构模式完整(共30张PPT)

基本叙述特征
以时间线索上的交错性为主导,以事件的对比性张力为叙 述动力,追求对故事进程的深层观念内涵的开拓,结局往 往是开放的,给人留下某种思考和寓意。
图示结构——“观念型”模式
也”讲述“故事,但它更注重对不同人物、不同
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对比、交织、复调式等)处理
• 既然以事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以人物的主观感受或心理活动为叙述动力,那么这种叙述必 然促使叙事集中于对事件的外部运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的关注上
• 需要一个严整有序、线索明晰的叙述序列来贯穿整个本文 • 叙述时间上的单线展开,使这种结构的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某种契合性,
这里所说的四个独特的具体结构,实际上是影片内部的情节画面、剪辑等的结构组合关系,它们是作为影片总体 结构之下的具体结构环节而发挥叙述功用的。
五种叙事结构
1 因果式线性结构
2 回环式套层结构
3 缀合式团块结构
4 交织式对比结构
5 梦幻式复调结构
1 因果式线性结构
因果式线性结构
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 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很少设置打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
能促使观众产生较大程度上的“幻象认同”
基本叙述特征
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 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
图示结构——“故事型”模式
遵循一种戏剧性叙述惯例,事件之间的密切 因果关联,通过一个首尾相连、圆满完整的 时间序列过程得到逐次扩展和强化。 核心动力:故事性
• 不是以事件进程的因果关联为动力来结构故事,而是以对事件的不同层面、不同测度上的 反复叙述来凸现“叙述”本身的深层意蕴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于2018年上映。
本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认同的故事。
为了对《影》的叙事结构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采用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方法。
结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的故事结构。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达的。
在《影》中,剧情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冲突的引出和发展、高潮的达到和解决、以及结局的呈现。
故事的冲突始于吴天明被擒获,而他的替身影子杨云被派去代替他。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逐渐了解到影子杨云的意图是保护吴天明,并与敌人的首领进行面对面的决斗。
叙事学可以通过分析角色和情节的发展来更深入地探讨《影》的主题。
在这部电影中,各个角色扮演了特定的符号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
吴天明作为国王,代表了权力和威望。
而影子杨云则代表了忠诚和勇气,他为了保护吴天明不惜冒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情节的发展也是《影》中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吴天明与敌人的决斗。
这个情节显示了影子杨云的忠诚和无畏,同时也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身份和认同危机。
最终,吴天明顺利击败了敌人,解决了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结构和主题。
通过结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是通过符号系统传达意义的,并且可以将剧情分为冲突的引出和发展、高潮的达到和解决以及结局的呈现三个部分。
叙事学分析还揭示了角色和情节的发展如何展示了主题,包括权力、认同和忠诚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导语: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来向观众传递信息和观点。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中,离合型叙事结构一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分析其特点、原因以及影响。
一、离合型叙事结构的概念与特点离合型叙事结构是指电影故事情节在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断裂与重组。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通过跳跃式的叙事、非线性叙事以及交错叙事来展现。
离合型叙事结构较为普遍地被运用于中国电影,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线性叙事:离合型叙事结构常常打破时间的线性顺序,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使得不同时间段的事件相互交融,给观众带来刺激和思考。
2. 跳跃式叙事:在离合型叙事结构中,故事情节可能并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而是以突然跳跃的方式呈现,这种结构让观众在电影中保持着持续的好奇心和紧张感。
3. 交错叙事:离合型叙事结构通过交错不同线索和场景,使得电影整体呈现出多个平行的叙事线,这种叙事方式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感和张力,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解读空间。
二、离合型叙事结构的原因从中国电影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可以找到离合型叙事结构的一些原因。
1.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离合的主题,如离别与重逢、人世的起伏等等,这些主题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反复的诠释和发挥。
离合型叙事结构可以更好地呈现这些主题,以此来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电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临了严重的审查和限制,因此制片人常常借助离合型叙事结构来绕开政治限制,智慧地表达观点和批评。
3. 对新奇性的追求:离合型叙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观众带来新奇和刺激,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制片方更倾向于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叙事方式来吸引观众。
三、离合型叙事结构的影响离合型叙事结构的使用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艺术表达方式的拓展:离合型叙事结构的运用增加了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拓宽了导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