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及应用

i 传播 、卫星传 播和 有线传播几种形式 。由 } 媒体建立广播 服务器,并涵盖每个广播 电 f 目的链接 。启 动服 务器以便随时接收 由用 : 户端发来 的应 用请 求,服务器收到并 同意
: 后 ,用 户 即可 收看 该 节 目。 由 广 播 电视 台
l 接收后 ,通过 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 还原 出原来 的图像 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 i 数字技术处理 ,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
好。
作者简介
专 学历 。主要研究方向为 电视广播技术。
1 9 7 5 - ),男,浙江省 慈 溪市人 。大 点不在换 面而 在于 内容 ,这样就可 以采用低 数 潘科 平 (
・
视广播 可 以利用一个频道 同时传输八 套节 目, 大大提 高了无 线波普 的利用率 。 具体分析来看 , 传 统 的模拟 电视数 据传 输能 力 不强 ,而 数 字
些列设施组合 而成 的传输设备。主要分为
信 号的传 播速 率是 l 9 . 3 9 兆 字节 / 秒 ,这样 大 代,创造媒体的新未来。 数据流 的传递 能够保证数字 电视 的高清 晰度 。 并且数字 电视 可 以允许几种制式信 号的同时存 在 ,每个数字 频道下又可分为几个子 频道 ,从 而 既可 以用一个 大数 据流 ( 1 9 . 3 9 兆字节 / 秒) , 也可将其 分为 几个分流 ,只要相应 的按 照分流 数量平分 数据 流即可 。这样一来 ,图像 的清 晰
一
种公共资源 ,是 由政府掌控 的;另外 ,数字 电视广播对信息业将会是一股 巨大 的推动力 ,
甚至能够决定信息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虽 然我 国的数 字 电视广 播起 步较 晚,单 就 目前 的形势来看 ,己经取得 了非常好 的发展 成果 ,不仅在卫星数字广播和数字化节 目形成 了相当的规模 ,能够 自主的进行媒体节 目的制 作、加工 以及传播 ,并且探索出 了独具特色的 经营模式。对于未来 的发展趋势 ,可 以沿着用 户的个性化定制方面发展 ,通过接收器的准确 接收和定位 ,实现双 向交互功能 ,这样能够满 足用户各种不 同的要求,提高 了数字 电视广播 的实际应用性 。并且数字 电视有望与多种高科 技协同合作发展,这样可 以将广播 电视的覆盖
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试验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学院:信息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13年6月2日实验一: 离散余弦变换实验一、实验内容二、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DCT离散余弦变换原理及实现方法三、实验环境Windows xp、MATALAB 7四、实验代码Xs=[139 144 149 153 155 155 155 155;144 151 153 156 159 156 156 156;150 155 160 163 158 156 156 156;159 161 162 160 160 159 159 159;159 160 161 162 162 155 155 155;161 161 161 161 160 157 157 157;162 162 161 163 162 157 157 157; 162 162 161 161 163 158 158 158]Xd=Xs-128C=[0.3536 0.3536 0.3536 0.3536 0.3536 0.3536 0.3536 0.3536;0.5*cos(1*pi*(2*0+1)/16) 0.5*cos(1*pi*(2*1+1)/16) 0.5*cos(1*pi*(2*2+1)/16) 0.5*cos(1*pi*(2*3+1)/16) 0.5*cos(1*pi*(2*4+1)/16) 0.5*cos(1*pi*(2*5+1)/16) 0.5*cos(1*pi*(2*6+1)/16) 0.5*cos(1*pi*(2*7+1)/16);0.5*cos(2*pi*(2*0+1)/16) 0.5*cos(2*pi*(2*1+1)/16) 0.5*cos(2*pi*(2*2+1)/16) 0.5*cos(2*pi*(2*3+1)/16) 0.5*cos(2*pi*(2*4+1)/16) 0.5*cos(2*pi*(2*5+1)/16) 0.5*cos(2*pi*(2*6+1)/16)0.5*cos(2*pi*(2*7+1)/16);0.5*cos(3*pi*(2*0+1)/16) 0.5*cos(3*pi*(2*1+1)/16) 0.5*cos(3*pi*(2*2+1)/16) 0.5*cos(3*pi*(2*3+1)/16) 0.5*cos(3*pi*(2*4+1)/16) 0.5*cos(3*pi*(2*5+1)/16) 0.5*cos(3*pi*(2*6+1)/16) 0.5*cos(3*pi*(2*7+1)/16);0.5*cos(4*pi*(2*0+1)/16) 0.5*cos(4*pi*(2*1+1)/16) 0.5*cos(4*pi*(2*2+1)/16) 0.5*cos(4*pi*(2*3+1)/16) 0.5*cos(4*pi*(2*4+1)/16) 0.5*cos(4*pi*(2*5+1)/16) 0.5*cos(4*pi*(2*6+1)/16) 0.5*cos(4*pi*(2*7+1)/16);0.5*cos(5*pi*(2*0+1)/16) 0.5*cos(5*pi*(2*1+1)/16) 0.5*cos(5*pi*(2*2+1)/16) 0.5*cos(5*pi*(2*3+1)/16) 0.5*cos(5*pi*(2*4+1)/16) 0.5*cos(5*pi*(2*5+1)/16) 0.5*cos(5*pi*(2*6+1)/16) 0.5*cos(5*pi*(2*7+1)/16);0.5*cos(6*pi*(2*0+1)/16) 0.5*cos(6*pi*(2*1+1)/16) 0.5*cos(6*pi*(2*2+1)/16) 0.5*cos(6*pi*(2*3+1)/16) 0.5*cos(6*pi*(2*4+1)/16) 0.5*cos(6*pi*(2*5+1)/16) 0.5*cos(6*pi*(2*6+1)/16) 0.5*cos(6*pi*(2*7+1)/16);0.5*cos(7*pi*(2*0+1)/16) 0.5*cos(7*pi*(2*1+1)/16) 0.5*cos(7*pi*(2*2+1)/16) 0.5*cos(7*pi*(2*3+1)/16) 0.5*cos(7*pi*(2*4+1)/16) 0.5*cos(7*pi*(2*5+1)/16) 0.5*cos(7*pi*(2*6+1)/16) 0.5*cos(7*pi*(2*7+1)/16)]Q=[16 11 10 16 24 40 51 61;12 12 14 19 26 58 60 55;14 13 16 24 40 57 69 56;14 17 22 29 51 87 80 62;18 22 37 56 68 109 103 77;24 35 55 64 81 104 113 92;49 64 78 87 103 121 120 101;72 92 95 98 112 100 103 99]C'Y=C*Xd*C'Yq=Y./QYQ=round(Y./Q)Yr=YQ.*QXq=C'*Yr*CXr=Xq+128e=(Xr-Xs)./Xse=abs(Xr-Xs)./Xs五、实验过程及其数据原始矩阵:下拉后得矩阵:变换矩阵:量化矩阵:变换矩阵的逆矩阵:DCT变换后得到的矩阵:量化后得到的矩阵:取整:反量化:反变化:重构的矩阵:原始矩阵和重构后的差别:取绝对值:六、实验结论及小结通过这次试验我对离散余弦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广播和电视教案范文

广播和电视教案范文标题:广播和电视教案引言:广播和电视是现代传媒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广播和电视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能够传播信息、娱乐和教育大众。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广播和电视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广播和电视。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广播和电视的特点和作用;2.了解广播和电视编排的程序和技巧;3.能够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广播和电视:a.广播: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音频信息的媒体形式,如收音机;b.电视:指通过电视信号传输图像和声音信息的媒体形式,如电视机。
2.广播和电视的特点和作用:a.广播的特点:传播范围广、听力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提高;b.电视的特点:视觉感受、图像和声音传输、观察力培养。
3.广播和电视编排的程序和技巧:a.广播的编排程序:选题-写稿-录音-后期制作-播放;b.电视的编排程序:选题-写稿-拍摄-剪辑-后期制作-播放;c.编排技巧:简洁明了、生动活泼、注意语言和形象的搭配。
4.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教学:a.教学内容的选择:易于理解、生动有趣的主题;b.使用广播和电视的教学方法:预热-教学-总结。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广播和电视的特点和作用;2.介绍广播和电视的编排程序和技巧;3.与学生一起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预热;4.播放相关的广播和电视节目;5.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讨论节目内容;6.总结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估教学效果。
五、教学参考资源:1.相关广播和电视节目;2.教材中的相关内容;3.互联网上的相关教学资源。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自行收听和观看广播和电视节目;2.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广播和电视节目;3.组织学生参与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录制和演播。
结语:。
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01

有几个重要参数:①相对于图像信号 0.7Vpp峰—峰值,行、场同步脉冲为0.3Vpp; ②行同步脉冲宽4.7μ s,其前沿滞后行消隐 前沿1.5μ s,也即存在1.5μ s宽的行消隐前 肩;③场同步脉冲宽2.5TH,即宽1.6ms,其 前沿滞后场消隐前沿2.5TH(1.6ms),也即 存在1.6ms宽的场消隐前肩。
图像信号在显像器件中呈现的实际最高 (或白)电平的亮度Bmax与最低(或黑)电平 的亮度Bmin之比称为图像对比度(反差), C=Bmax/Bmin。越宽的视频信号频带,能给出越 清晰的图像。
1.3.3复合消隐信号
复合消隐信号由行、场扫描逆程期间的 行、场消隐脉冲组成,也称复合消隐脉冲, 在视频信号中,复合消隐脉冲是与图像信号 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独立地可见的,但从视频 信号的组成来说复合消隐脉冲为一个独立的 信号成分。
1.1 景物像的分解与像素的顺序传输
1.1.1 景物像的分解 1.1.2 像素的顺序传输
所谓电视或即电视广播,是通过电信系 统将实时的或记录的活动景物(附带声音或 不带声音)在一定距离之外即刻重现其图像 和声音的技术。
基本要求方面,重现图像应符合人眼的 视敏特性、亮度层次感觉、视觉惰性、闪烁 感觉、细节分辨力和色彩感知能力等特性, 以保证显示屏上的图像相对于原景物像有极 佳的逼真感,无可见瑕疵。实施方式方面, 包括景物像怎样转换成电信号,对电信号作 怎样的处理、编码和传输,以及在接收端怎 样使电信号还原出光图像。
在数字电视方面,标准清晰度电视系统 中虽然也是625行/50场/2∶1隔行的扫描规范, 但不需确保Tv=(k+0.5)TH的关系。
1.3亮度视频信号
1.3.1概述 1.3.2图像信号 1.3.3复合消隐信号 1.3.4复合同步信号 1.3.5全电视信号
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 10【精选】

表10-5 8MHz带宽内的有效码率(Mbit/s)调制方式内码
10.1.7COFDM的射频功率谱
COFDM调制中,对于每个载波而言它的 频谱具有Ak(sinx)/x函数形式,参见图10-4。
图10-4 OFDM已调波的频谱
图10-4 OFDM已调波的频谱
就地面开路接收时的传输信道种类而言, 有三种信道模型:
(1)高斯信道,这是天线接收信号只受 到高斯噪声(随机噪声,白噪声)干扰的信 道模型;
(2)Ricean信道,这是天线接收信号接 收到直达波之外还接收到多个反射波的信道 模型,它对应于使用室外屋顶天线时还会接 收到高楼等来的许多多径反射波;
在图10-13所示的帧结构安排中,将188 个字节中每一字节分成4个2比特的符号 (symbol),共有752个符号。其第一个同步 字节(4个符号)不进行扰码,进行扰码的是 随后的748个符号。
图10-13 ATSC的帧结构图
图10-13中表明,初始化是在每场内第2 段的同步字节(在后面它被段同步数据取代) 期间实施的。初始化后,PRBS发生器连续运 行,使每段内的有效数据加扰,但在后面加 入RS纠错码期间阻断PRBS序列进入异或门, 并在段同步和场同步期间也阻断PRBS序列进 入异或门,也就是,虽然PRBS发生器初始化 后连续运行,但只对每场的有效数据起加扰 作用。
① 连续导频 ② 散布导频 ③ TPS信号
(3)超帧内TS包数目
定义4个OFDM帧组成一个超帧,在超帧内 可以传输整数个204字节的RS码TS包,无论信 道内码编码率和调制模式如何,OFDM超帧内 TS包数目如表10-4所示。
表10-4 OFDM超帧内TS包数目内码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说课稿

3.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呈现知识点的过程中,我将使用PPT演示文稿、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调制和解调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信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问题解决练习: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是:
1.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的区别,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和传输效率方面的差异。
2.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进行一定的推理。在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现代科技和通信技术感兴趣,但可能对一些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他们习惯于通过实验和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喜欢互动和合作学习。
3.实验合作:在实验环节,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合作完成实验任务。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手机通信的动画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DTTB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组成和分析课程设计

DTTB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组成和分析摘要数字电视广播是广播电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克服了模拟无线电视易受干扰、图像质量差、有重影的缺点,还可以在一个电视频道内传送多达8套电视节目,极大提高了无线频谱的利用率。
数字电视带来的更大变化是,可以在移动状态下稳定接收到高质量电视节目信号,使得车载电视、便携手持电视成为可能。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公共服务,数字化过程涉及到大众的利益;二是频率资源是社会的公共资源,是由政府管理和控制的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数字电视广播发展会对信息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即美国的ATSC标准、欧洲的DVB-H 标准、日本的ISDB-T标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TB)标准具有自主创新的特点,能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关键技术有:能实现快速同步和高效信道估计与均衡的PN序列帧头设计和符号保护间隔填充方法、低密度校验纠错码(LDPC)、系统信息的扩频传输方法等。
关键词:数字电视,稳定,高质量,扩频传输,校验纠错目录1 绪论 (1)1.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简介和发展概况 (1)1.2目前世界各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标准 (1)1.2.1美国ATSC标准 (1)1.2.2日本的ISDB-T标准 (3)1.2.3欧洲的DVB-H标准 (3)2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DTTB)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4)2.1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DTTB)的组成 (4)2.1.1数字电视广播系统(DTTB)的基本组成图 (4)2.1.2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发送端 (5)2.1.3 数字电视发射机 (5)2.1.4 数字电视广播接收解码 (6)2.2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DTTB)的组成特点 (6)2.2.1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DTTB)的特点 (6)2.2.2 系统配置 (8)总结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 绪论1.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简介和发展概况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广播电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字电视原理课程设计

数字电视原理课程设计简介数字电视是数字技术和电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其高清晰度、良好的音画质量和丰富的交互功能,逐渐成为主流的电视娱乐方式。
而数字电视原理则是数字电视技术的基石,涉及众多的信号处理、传输、解码等问题。
本文将利用数字电视原理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设计一个数字电视信号的前端调制与传输系统。
具体来说,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信号源与处理•调制与解调•调频与传输信号源与处理首先,需要确定信号来源。
这里我们选用一个标准的数字电视节目源,例如一部高清电影。
如果没有现成素材,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视频文件。
接着,需要将信号进行处理,以满足数字电视传输的要求。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码与编码:将节目源的编码格式转换为数字电视所需的编码格式。
如将H.264视频编码转换为MPEG-2编码。
•压缩:由于数字电视信号巨大,需要进行压缩,以减小存储和传输成本。
压缩算法是数字电视技术的核心,有多种算法可供选择,如MPEG-2、H.264等。
•加扰:为防止篡改和非法传播,数字电视信号需要进行加扰,即对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难以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加扰算法较为复杂,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调制与解调经过信号处理,数字电视信号已经满足了传输规范,但仍需与载波进行调制,以便通过天线传输。
常用的数字电视调制方式有两种:OFDM调制和8VSB调制。
OFDM调制适用于欧洲、亚洲等地区,8VSB调制适用于美洲地区。
具体来说,OFDM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多个子载波,由每个子载波分别调制发送。
而8VSB调制则将数字信号转换为8个相邻的信号,分别对应1、2、3等三个数据流。
两种调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应选择适合当前区域的调制方式。
发送端调制后,数字电视信号需要通过天线传输到接收端,再由接收端的解调器进行解调,并进行诸多补偿,如频率补偿、时间同步、软解扰等,最终得到原始的数字电视信号。
调频与传输解调器输出的数字电视信号是基于地面接收的,需要进行频率转换和放大,以适应卫星或有线网络的传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背景
数字电视广播是当今广播领域的主流技术,通过优化信号传输方式
和编码标准,数字电视广播实现了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清晰的声音效果。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尤为
重要。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数字电视广播原理和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
1.确立学生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供学生实践应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机会,培养学生动
手实验及创新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字电视广播原理和应用的综合分析能力,提
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
的习惯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3.1 理论知识
1.数字电视广播基础理论
2.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方式和编码标准
3.数字电视广播发射台和接收设备技术原理
4.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接收与处理技术
3.2 实践操作
1.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产生与再现实验
2.数字电视广播发射台维护实验
3.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传输与接收实验
4.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
3.3 课程设计要求
1.按照课程进度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实验
2.进行每章节习题和实验报告
3.提出课程设计题目并完成设计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4.1 课程设计题目
根据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数字电视广播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提出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方案。
4.2 设计报告要求
1.设计报告格式要求:Word文档,使用A4纸打印,页边距
为上下左右各2.5厘米,左侧装订。
2.设计报告内容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目的、意义、要求、难点;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设计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设计结果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总结。
4.3 设计总结要求
1.总结要求:对本次课程设计取得的成果和收获进行总结和
回顾,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实验、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和成果展示、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2.总结格式要求: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字数在500
字以上。
五、考核方式
1.按时完成每次课堂习题和实验操作;
2.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50%;
3.课程设计答辩占总成绩的50%;
六、参考资料
1.《数字电视技术基础》(第二版),鲁志国,北京邮电出
版社,2013年;
2.《数字电视手册》(第二版),李俊、姚新洲、黄梅芳,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年;
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第二版),樊祥玉、俞先垣、李少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4.网络公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