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设计

合集下载

分镜头设计的知识点

分镜头设计的知识点

分镜头设计的知识点分镜头设计是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影视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作品的节奏、情感表达以及视觉效果。

本文将介绍分镜头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分镜头的定义和作用分镜头是指将整个故事分解为一个个画面,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和编辑的过程。

分镜头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画面和镜头语言来表达故事情节,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加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镜头类型和运用1. 延续镜头:将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动作延续到另一个镜头中,使得故事流程更加流畅。

例如:人物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

2. 连续镜头:通过连接两个或多个镜头来表达一个连贯的动作或者情节,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例如:人物逃跑时的追逐镜头。

3. 对位镜头:在不同位置或者角度上拍摄相同或相似的人物或物体,以表达对比、矛盾或者联系。

例如:男主角和女主角对坐在不同的桌子上。

4. 意象镜头: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和特殊效果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或者宣示主题。

例如:倒影镜头、凌乱的画面等。

5. 特写镜头:对人物或物体进行近距离的拍摄,以突出某种细节,增加戏剧效果或者提供关键信息。

例如:人物眼神的特写镜头。

三、镜头组合和过渡1. 倒装与正装:通过在前一镜头和后一镜头之间进行镜头倒装或者正装,来恰当地安排场景与角色的出场和退出。

2. 前景与背景:在画面中安排前景和背景元素,以突出某种视觉效果或者表达一种情感。

例如:在对话场景中,通过安排门窗、窗帘等元素营造出隔阂或者亲密的情感。

3. 同场异景:在同一个场景中改变角度、镜头距离等,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剧情的紧张感或者放松感。

4. 连续运动和切换: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跟随、追踪、倾斜等)和平滑的过渡效果来传递连贯的信息和节奏感。

四、镜头语言和构图原则1. 画面的对称与不对称:通过合理的对称或者不对称构图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者场景的特殊性。

2. 行为的强调和隐藏:通过合理的构图来强调重要的物体或者行为,或者隐藏某种细节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现场场景镜头设计方案

现场场景镜头设计方案

现场场景镜头设计方案在设计现场场景镜头时,需要考虑到场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摄像机位置、角度和运动,画面的构图和配色,场景的布置和道具等。

下面是一个现场场景镜头设计方案的例子,字数控制在700字以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中,古老的石桥横跨在一条小溪上。

石桥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朵和绿色植物,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绚丽。

镜头从一个远处开始,慢慢靠近石桥。

整个画面的色调以暖色系为主,给人一种温馨而宜人的感觉。

随着摄像机的靠近,画面的焦距逐渐调整,将花朵和植物渐次放大。

镜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花朵的细节,捕捉到它们细腻的花瓣和鲜艳的颜色。

配乐渐入,轻柔的钢琴声和悠扬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接下来,镜头切换到石桥上的拍摄。

摄像机位于桥头一侧,向桥上的另一侧拍摄。

画面的构图以石桥为主体,左右两侧的花朵和植物作为辅助元素。

桥上铺满了石板,显得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固。

摄像机的移动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为观众展现出石桥的美丽和独特。

再之后,镜头切换到桥下的小溪拍摄。

摄像机位于小溪水面上方,拍摄水面的倒影。

画面的构图以小溪水面为主体,上方的石桥和左右两侧的花朵和植物作为辅助元素。

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摄像机的移动速度保持一致,不断向前。

水面上微微泛起的涟漪和水草轻轻摇摆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

最后,镜头切换到鸟瞰拍摄。

摄像机位于花园的上方,向下俯视石桥和小溪。

画面的构图以花园的布局为主体,石桥和小溪作为辅助元素。

整个花园呈现出一种规整而富有生机的样子。

摄像机的运动速度不断加快,整个花园在观众的眼前飞速穿梭。

配乐也逐渐增强,节奏感变得更加明显,给观众带来一种轻快和愉悦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镜头设计方案,我希望能够以美丽的花园为背景,给观众带来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和构图的安排,将花园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适当的配乐也能够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使整个现场场景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影视镜头设计实验报告(3篇)

影视镜头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镜头设计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理解镜头设计的原理和应用,提高自身的影视制作能力,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并掌握影视镜头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与理论基础影视镜头设计是基于剧本和导演意图,运用摄影机的镜头语言,通过对画面构图、景别、运动、色彩、光线等元素的合理运用,传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剧本分析:对所选剧本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镜头设计:根据剧本分析,设计镜头画面,包括景别、构图、运动、色彩、光线等。

(3)拍摄实践:根据镜头设计,进行实际拍摄,并注意后期剪辑。

2. 实验步骤(1)选择剧本: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剧本,进行深入研究。

(2)剧本分析:分析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为镜头设计提供依据。

(3)镜头设计:① 确定镜头景别:根据剧本内容和场景,确定合适的镜头景别,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② 设计镜头构图:运用构图原则,如黄金分割、三分法等,设计画面构图,使画面具有美感。

③ 设计镜头运动:根据剧情发展,设计镜头运动,如推拉、摇移、跟拍、轨道等,使画面更具动态感。

④ 设计色彩、光线:运用色彩、光线等元素,渲染氛围,增强画面表现力。

(4)拍摄实践:① 根据镜头设计,进行实际拍摄。

② 注意拍摄过程中的光线、构图、运动等元素的控制。

(5)后期剪辑: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使画面流畅、完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共完成了一部短片的镜头设计、拍摄和后期剪辑。

通过对剧本的分析和镜头设计,成功地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通过画面呈现出来。

以下是实验结果分析:1. 镜头设计(1)景别合理:根据剧本内容和场景,合理运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使画面具有层次感。

镜头结构设计

镜头结构设计

镜头结构设计镜头不是凭空设计的。

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但从头设计一个镜头,抛弃掉前人上百年的成果,仍然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镜头设计师也不会从本来就很差的镜头处起步设计,他们总是选择比较好的镜头。

所以,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加上市场选择,就出现6种影响特别大的光学设计。

现在的镜头都是从它们那里继承下来的。

这六种光学设计分别是Petzval人像镜头、快速直线镜头、双高斯镜头、望远镜头、反望远(后对焦)镜头和库克三片镜头。

1、Petzval镜头这就是Voigitlander发家的东西。

不过,他是从Petzval处偷来的设计。

发明于1850年之前。

虽然这个设计已经不太用了,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是很广泛使用的。

比如投影机。

“放大头”是不是也是这种?2、快速直线镜头它的特点就是对称于光圈。

因为这个特点,它的变形、慧差和平面色差都处理得很好。

然后它比较容易有球差、场曲和像散。

快速直线镜头发明于1860年代。

因为它没有啥变形,所以非常适合建筑和风光摄影。

直到1900年代,都是很流行的。

我估计这也就是Eugene Atget用的镜头了。

它的传人很多。

最有名的就是蔡司Protar和后来的Tessar了。

Tessar之后又发展出了一堆好镜头,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库克三片镜头的时候会涉及到。

3、双高斯镜头虽然叫“高斯”,但这个镜头设计其实是和高斯没多少关系的。

高斯只是计算和描述了这个概念,而且他还是针对望远镜说的。

这个镜头最早是1888年出现的,是在高斯死了30多年之后了。

双高斯的特点是对称于光圈(早期的镜头其实都是这么设计的,否则像差会不得了),而且它还使用了全部弧形和分离的镜片(这点和快速直线镜头不同),这使得它能做到很大的光圈,而且把场曲和色散的问题基本避免了。

不过它也容易产生像散和球差。

今天,基本上50mm的定焦镜头全都是这个设计的。

天才的蔡司设计师兰道夫博士在双高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就形成了Planar 结构。

镜头设计1概念

镜头设计1概念

镜头设计镜头的概念▪下面的课程将是针对镜头设计“基本原理”的阐述,而非“基本规则”的制定;▪规则需要被遵守,而原理需要被运用;▪这里只有镜头设计的三原色,希望同学们能调绘出绚丽多彩的镜头艺术;▪这里没有可以简单套用的固定公式,也没有绝对保证成功的捷径;这里只能给你一双鞋和一个指南针,而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需要靠你自己的探索与努力!一、镜头的名词解释:镜头在影视中有两指,一指电影摄像机、放映机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由多片透镜组成。

各种不同镜头,各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它们在摄影造型上的应用,构成光学表现手段。

二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做镜头。

一和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区别两者的不同长把一称光学镜头,二称镜头画面。

二、镜头的分类: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光学镜头长焦镜头镜头变焦镜头静态镜头镜头画面单镜头动态镜头镜头组标准镜头:是指摄像机水平视角约为30度的镜头,用它拍摄的画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视角与人眼的正常视角相同,画面的覆盖面积接近人眼正视时的状态,因此,基本上符合观赏者的视觉习惯。

2)被摄对象及其空间关系的表现与人眼的观察十分接近,景物的透视效果最正常,在实际拍摄时,应该尽量运用。

广角镜头:焦距在30 mm左右、视角在70度左右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小于22 mm,视角大于90度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2、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强,尤其是摄像机位置距离被摄物体越近,线条的透视效果就越强烈,变形夸张效果也就越明显。

3、视角大,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获得较大的取景范围,在表现空间环境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广角镜头在表现运动物体时,具有两大特征:1、对横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较弱。

2、对纵向运动的物体表现动感较强。

长焦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或增距镜头,它所拍摄的画面的水平视角一般小于20度。

因此,只适合拍摄远处的人物和景物,无法表现整体环镜。

分镜头设计处理方法

分镜头设计处理方法

分镜头设计处理方法
分镜头设计是指将故事情节划分为不同的镜头并设计每个镜头的拍摄画面和动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镜头设计处理方法:
1. 主题分镜:根据故事的主题和情节,设计具有象征意义或代表性的镜头,以突出主题的表达。

2. 剧情分镜:根据剧情的发展,设计不同的镜头来呈现关键的情节和转折点,以增强剧情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3. 角色分镜: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行为,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

4. 感情分镜:通过表情、动作和镜头构图等手法,设计能够表达角色情感的镜头,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5. 动态分镜:设计不同的运动和动态镜头来增加节奏感和动感,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6. 背景分镜:设计具有特殊背景或环境的镜头,以增强故事的氛围和场景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的世界中。

7. 色彩分镜:通过色彩调整和灯光设计等手法,设计具有特定色调和氛围的镜头,以营造特定的情绪和视觉效果。

8. 切换分镜:设计不同的镜头切换方式和节奏,以使镜头之间的过渡更加流畅和自然,增强观影的连贯性和流畅感。

9. 特效分镜:设计具有特殊特效和视觉效果的镜头,以增加画面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分镜头设计处理方法,其中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根据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创作需求进行调整和组合。

镜头设计的创作思路阐述

镜头设计的创作思路阐述

镜头设计的创作思路阐述
镜头设计是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决定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那么,在进行镜头设计时,应该遵循哪些创作思路呢?
首先,镜头设计应该紧密结合故事情节。

镜头应该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为了展示技巧而存在。

因此,在进行镜头设计时,应该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并根据情节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镜头。

其次,镜头设计要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和节奏。

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风格和节奏,镜头设计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比如,喜剧片通常采用明快、轻松的风格,而恐怖片则常采用紧张、压抑的风格。

另外,镜头设计也要考虑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现。

镜头可以通过镜头的大小、角度、移动等来表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镜头设计要创新和有趣。

现代观众对电影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希望看到新鲜、有趣的电影。

因此,镜头设计应该具有创新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

总之,镜头设计的创作思路应该紧密结合故事情节,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和节奏,考虑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现,同时也要创新和有趣。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

- 1 -。

光学镜头设计原理

光学镜头设计原理

光学镜头设计原理
光学镜头设计原理:
1. 折射原理:根据光线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设计出镜头的形状和曲率,使得光线能够在镜头内部发生折射并集中到焦点上。

2. 应用多个镜片:通过在光路上放置多个镜片,可以更好地控制光线的传播和聚焦。

不同的凸凹面曲率和材料可以调整光线的折射和散射,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3. 光线的收敛和发散:利用凸透镜使光线收敛,实现放大效应,适用于望远镜等应用;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形成视场角大的广角镜头。

4. 色差校正: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镜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会导致色差,即成像点的位置不同。

为了校正色差,设计时可采用不同材质的镜片,利用色散的特性使得不同波长的光线经过镜片后能够聚焦在同一平面上。

5. 光线的阻抗匹配:镜头表面和空气之间的折射率不匹配会导致反射丢失,因此常通过涂覆一层反射膜增加光线的穿透率,提高镜头的透光性能。

6. 畸变校正:通过适当设计曲率和厚度分布,可以减少或校正象散和畸变,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7. 光圈控制:镜头设计中考虑光圈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的数量和方向,从而影响镜头的景深和焦点范围。

8. 光学镀膜:对镜头表面进行薄膜涂层,可以减少反射、提高透光率和耐磨性,改善成像质量。

这些原理在光学镜头设计中相互关联,通过合理的组合和优化,能够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和成像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镜头设计自聚焦透镜姓名:董杏杰学号:120514130专业:12级光伏 2015年6月22日光学系统的设计要求任何一种光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条件必然会对它的光学系统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我们进行光学设计之前一定要了解对光学系统的要求,这些要求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光学系统的基本特性光学系统的基本特性有:数值孔径或相对孔径;视场角或线视角;系统的放大率或焦距。

此外还有这些基本特性相关的一些参数,如光瞳的大小和位置、后工作距离、共轭距等。

二、系统的外形尺寸外形尺寸也就是系统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

在设计多光组的复杂光学系统时,外形尺寸计算以及各光组之间光瞳的衔接都是很重要的。

三、成像质量成像质量的要求和光学系统的用途有关。

不同的光学系统按其用途可提出不同的成像质量要求。

对于望远系统和一般的显微镜只要求中心视场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对于照相物镜要求整个视场都要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四、仪器的使用条件在对光学系统提出使用要求时,一定要考虑在技术上和物理上可实现的可能性。

如生物显微镜的放大率m要满足500NA≤m≤1000NA条件,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一定要把望远系统的极限分辨率和眼睛的极限分辨率一起来考虑。

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所谓光学系统设计就是根据使用条件,来决定满足使用要求的各种数据,即决定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外形尺寸和各光组的结构等。

因此我们可以把光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外形尺寸计算、初始结构计算、象差校正和平衡以及象质评价。

一、外形尺寸计算在各个阶段里要设计拟定出光学系统原理图,确定基本光学特性,使满足给定的技术要求,即确定放大倍率或焦距、线视场或角视场、数值孔径或相对孔径、共轭距、后工作距离光阑位置和外形尺寸等。

因此,常把这个阶段成为外形尺寸计算。

一般都按理想光学系统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进行外形尺寸计算。

在计算时一定要考虑机械结构和电气系统,以防止在机构结构上无法实现。

每项性能的确定一定要合理,过高的要求会使设计结果复杂造成浪费,过低要求会使设计不符合要求。

二、初始结构的计算和选择1.根据初级象差理论求解初始结构这种求解初始结构的方法就是根据外形尺寸计算得到的基本特性,利用初级象差理论来求满足成像质量要求的初始结构。

2.从已有的资料中选择初始结构三、象差校正和平衡初始结构选好后,要在计算机上用光学计算程序进行光路计算,算出全部象差及各种象差曲线。

从象差数据分析就可以找出是主要哪些象差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从而找出改进的方法,开始进行象差校正。

象差分析及平衡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知道满足成像质量要求为止。

四、象质评价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与象差的大小有关,光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对光学系统的象差给予校正。

但是任何光学系统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象差都校正到零,必然有剩余象差的存在,生剩余象差的存在,剩余象差大小不同,成像质量也就不同。

评价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方法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象质评价的方法。

1.瑞利判断实际波面与理想波面之间的最大象差不超过1/4波长,适用于小系统:如望远镜、显微物镜等。

2.分辨率分辨率是反映光学系统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当一个点的衍射图中心与另一个点的衍射图的第一暗环重合时,正好是这两个点刚能分开的界限。

3.点列图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以后,由于象差,使其与象面的交点不先集中于同一点,从而形成一个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弥散图形,一般用于评价大象差系统。

4.光学传递函数此方法是基于把物体看作是由各种频率的谱组成的,也就是把物的亮度分布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把光学系统看作是线性不变系统。

ZEMAX现代光学设计常常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现在的光学软件已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常用的光学设计和分析软件有ZEMAX、Code-V、Synopsis和SuperOslo等,本文以ZEMAX软件为主,下面对ZEMAX进行简单介绍。

如图为启动ZEMAX的主菜单借助ZEMAX简单制作的一个双凸透镜的轮廓图简单透镜ZEMAX 自聚焦透镜设计自聚焦透镜广泛应用于光电子领域无源或有源器件中,下面借助ZEMAX 处理软件进行自聚焦透镜的设计。

自聚焦透镜利用了梯度变折射率分布沿径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3],其折射率变化为)21()(2r A N r N O -= O N ——表示自聚焦透镜的中心折射率D ——表示自聚焦透镜的直径A ——表示自聚焦透镜的折射率分布常数自聚焦透镜主要参数截距P ——在自聚焦透镜中光束是沿正弦轨迹传播,完成一个正弦波周期的长度即成为一个截距P 。

长度Z ——自聚焦透镜的长度为透镜两端面轴心间的距离。

折射率分布常数——自聚焦透镜的折射率沿径向分布常数。

在此可以是A 或A 。

数值孔径——孔径NA 有两种表示方式:22N N n S i n NA O m m -==ααO N ——表示自聚焦透镜的中心折射率N ——表示入射光所在介质的折射率m α ——表示入射光线的最大孔径角折射率分布图由球差理论可得自聚焦透镜聚焦点光斑的尺寸公式为:)(1220NA f N R π=R ——为焦点处光斑的半径NA ——为数值孔径f ——为焦距0N ——为轴上的折射率设计仿真确定透镜模型及参数设置在zemax 的表面类型中,选用Gradient9 符合前面原理分析中的折射率分布函数公式,相关参数如下:设置波长透镜的主要参数是透过率,在此选取三种波长进行仿真,如下图:参数设置波长设置数值孔径设置根据自聚焦透镜透镜尺寸为了使光线全部入射到透镜中数值孔径要略小于透镜直径。

透镜直径为若2mm,物镜数值孔径课设为1.6mm~1.8mm。

直径设置自聚焦透镜光路分析通过光路3D草图进行光路检查。

自聚焦透镜光路参数优化通过修改面2的曲率半径(Radius)和厚度(Thickness)可改变焦点位置,使SLS-1.0材料的焦点正好在断面上。

修正图光线相差分析通过光线特性曲线来分析光线像差,以显示关于入瞳坐标函数的光线像差。

本次设计的物镜系统的光线特性曲线。

Ray Fan图聚焦光斑分析使用spot diagram 选项得到分析结果3D 模型输出可视化3D 模型更直观的看到聚焦光路功能Spot Diagram 图3D 草图公差通过公差分析,检测设计的光学镜头系统对折射率、色散、元件厚度和空气层、曲率、元件离轴和倾斜等变化的敏感性。

这些变化来自于实际的无法避免的限制,如制造和装配过程,以及度量的界限等。

有些时候,还必需使用玻璃的生产数据、球面曲率计、厚度和空气层测量仪(以及对于非球面,还可能有轮廓曲线仪和/或干涉仪)去修改设计,以便造好的透镜仍然满足规格要求。

一个较敏感的设计结果,意味着在制造和光学测试过程中,应该花费更大的精力。

考虑一个单片镜,它的焦距的技术要求是f f ∆±。

我们用光焦度公式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2121φφφφφ⎪⎭⎫ ⎝⎛-+=n t ①单折射面的光焦度公式为11)1(C n -=φ ②22)1(C n --=φ ③把方程②和方程③代入到方程①得21221)1()1()1(C C n n t C n C n -⎪⎭⎫ ⎝⎛+---=φ 上面的方程就是透镜制造方程的厚透镜形式。

它告诉我们,),,,(21C C t n φ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四变量的函数:折射率,透镜厚度和两个曲率。

这个方程要说明的是:当每一个变量有一个小的变化时,φ是怎样变化的?它的变化φd 应该是2211dC C dC C dt t dn n d ⎪⎪⎭⎫ ⎝⎛∂∂+⎪⎪⎭⎫ ⎝⎛∂∂+⎪⎭⎫ ⎝⎛∂∂+⎪⎭⎫ ⎝⎛∂∂=φφφφφ ④ 其中()2212121)(n C tC C tC C C n -+-=⎪⎭⎫ ⎝⎛∂∂φ ⑤212)1(C C n n t ⎥⎥⎦⎤⎢⎢⎣⎡-=⎪⎭⎫ ⎝⎛∂∂φ ⑥221)1()1(tC n n n C ⎥⎥⎦⎤⎢⎢⎣⎡-+-=⎪⎪⎭⎫ ⎝⎛∂∂φ ⑦ 122)1()1(tC n n n C ⎥⎥⎦⎤⎢⎢⎣⎡-+--=⎪⎪⎭⎫ ⎝⎛∂∂φ ⑧我们假定,我们的透镜是等凸透镜,并且由BK7玻璃制成。

工作波长为.550λ=μm ,并且焦距是100mm 。

我们的独立参数具有以下值518522.1=nm m 5=t-11m m 009723.0=C-12m m 009723.0-=C现在,把这些值代入到方程⑥到⑨1-m m 019178.0=⎪⎭⎫ ⎝⎛∂∂n φ2-m m 000017.0-=⎪⎭⎫ ⎝⎛∂∂t φ509914.01=⎪⎪⎭⎫ ⎝⎛∂∂C φ 509914.02-=⎪⎪⎭⎫ ⎝⎛∂∂C φ 把上面的值代入到方程⑤()()()()21-2-1509914.0509914.0mm 000017.0mm 019178.0dC dC dt dn d -++-+=φ通过上面的方程,从系数可以看到,曲率变化比折射率或厚度变化更加敏感。

导致焦距从100mm 到101mm 的变化,需要的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量是多少。

(实际上是光焦度变化000099.0-=φd )每一个参数需要的结果,示在了上面的表格1中。

从表1中可以看到,当焦距变化1mm 时,需要的曲率变化很小。

而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厚度需要一个很大的变化。

为了得到曲率半径的变化,我们以第一面为例 ⎥⎦⎤⎢⎣⎡++=111111dC C C dRm m 094.2000194.0009723.01009723.011=⎥⎦⎤⎢⎣⎡-+=dR接下来,我们在ZEMAX 里检验一下。

我们把透镜的描述数据输入到软件里。

半径值是8489.102±。

(结果的EFL=100.005。

)我们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公差:手动和自动。

在手动的方法里,我们到LDE 并手动地改变半径和厚度的数值。

折射率改变不太容易,因为这必需通过ZEMAX玻璃库(使用Gla按钮),并在玻璃库文件名misc.agf里加入一个新的玻璃。

表2列出了,上面计算的参数变化时,导致焦距1mm变化的结果。

那么,对于自动方法:如果有,首先取消第二个透镜面厚度的M-求解。

接着选择Editors →Merit Function。

插入EFFL,权重为1。

它的“当前值”应该是100.005,不改变目标值。

下一步,选择Editors → Merit Function → Tolerance Data → Tools → Default Tolerances。

这将打开Default Tolerances菜单。

仅仅对“Surface Tolerances”列感兴趣。

在“Radius”、“Thickness”、“Index”(比较靠下)的右边有一个多选框。

(只有在菜单中选中的项,才可以在列表中看到。

)到“Radius”的右边,确认选中的是“Millimeters”(不是“Fring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