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泰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一及答案

【精品】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一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学校、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题卡上共19个选择题)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一组是( )A .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骐骥..(骏马) D .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2.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未之有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学不可以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5.下面哪一项中的加点词的用法同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 )例句:吾从而师.之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岂可怪也欤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等死,死.国可乎 D .而耻.学于师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微斯人,吾谁与归?D.不拘于时,学于余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之所学也..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C.今之众人..师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8.下列各题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圣人无常师常:常常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没有必要C.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师:老师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C.曷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10.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2017中考语文一模备考试题(有答案)

2017中考语文一模备考试题(有答案)

2017中考语文一模备考试题(有答案)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中考语文一模备考试题,以供大家参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

(7分)望岳春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4分)(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的景象。

【解析】本题是对诗词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⑴题,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之高大;第⑵题可紧扣“国破”“草木深”来思考。

【答案】⑴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⑵国都残破、乱草丛生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

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本题是对内容理解和修辞的表达效果判断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将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对照做出正确判断,如B项,“家书抵万金”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故该项不正确。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给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组()A . 岑参(cén)玉帛(bó)崩殂(cú)B . 臧否(pǐ)费祎(yī)驽钝(uǔ)C . 琅琊(láng)山肴(yáo)野蔌(sù)D . 夙夜(sù)攘除(rǎng)阙漏(quē)2. (2分)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天边的云彩不停地_________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②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_________关系。

③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_________,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 . 变换传承相映成趣B . 变幻传承赏心悦目C . 变幻传递相映成趣D . 变换传递赏心悦目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这家企业将携手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健康中国”系列活动:构建健康生态、倡导健康生活、宣传健康理念。

B . 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C . 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后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前面的知识。

D . 作为2017乡村圆梦计划的重头戏,“最美乡村学校”和“最美乡村教师”微视频大赛聚焦四川省“全面改薄”计划的实施,通过学校变化,展现校园新貌和“改薄”成果。

4.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 .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山东省泰安市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我们或许可以对《感动中国》十年的评选作一概括——寻找这样一群人: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不管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鲜为人知,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

他们共同的特质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人格力量。

的确,这种力量不可或缺,它支撑着这个社会美好向上,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温暖冷漠,消除隔阂。

而那些获奖者的故事,也都令人为之动容。

A . 鲜为人知B . 振聋发聩C . 不可或缺D . 隔阂2. (2分)(2017·云南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智力游戏,还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们稍一吟咏便会激起文化共鸣。

B . 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615万,同比增幅近7%,其中团队游客人数约37.4万,同比上涨2.5%。

C .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D . 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3. (2分) (2017高二下·江苏月考) 下列各句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 . 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 . 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 . 他一生钻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D . 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时下,每天都是霓虹流转,光怪陆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_______,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个满意的心情,(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地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寻一个恬淡的去处。

我曾多次(领略/领教)过北欧咖啡厅的别致风味。

咖啡厅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宁静得让人心悸,人们一个个安祥..地(翻阅/翻检)着手中的一本书、一张报纸,或是什么都不做,只优雅地目视着前方,而眼前的一杯咖啡,抑或是一杯红酒,似乎只是个简单的道具而已。

那样的宁静,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大美。

朋友也曾在冬至时带我到海边寻觅“静”。

举目四顾,昔日宛若步行街般兴旺的海滨,早已繁华落尽,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慈祥、安静、从容。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见海天茫茫处的渔村,掩映在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__________。

天.高地迥....,海风阵阵,...,远黛苍茫鸟鸣啾啾,一颗躁动..抑郁的心也随之静若幽谷。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霓虹光怪陆离B.奢侈座无虚席C.安祥天高地迥D.躁动远黛苍茫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气定神闲领教翻检B.气定神闲领略翻阅C.从容不迫领略翻阅D.从容不迫领教翻检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B.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C.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D.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答案】1.C2.B3.C【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2题;共15分)1. (8分) (2017七上·邵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这时候,一群无所wèi惧的鲨鱼正嗅着血迹,朝这里涌来。

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战利品——那条系在船边的大鱼,发起了猛攻。

那撕咬鱼肉的声音让老人再一次战栗起来。

他重新举起鱼叉,悲壮地站在船头,他决心hàn 卫他的战利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wèi hàn________惧________卫(2)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嗅着战栗(3)“成”第五笔笔画名称是________。

“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战利品——那条系在船边的大鱼”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________。

A、解释说明B、声音的延长2. (7.0分)(2015·黄冈) 补写句子(1)独坐幽篁里,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3)黄州遗爱湖公园十二景之一的“幽兰芳径”,以各色兰草为主要景物。

“幽兰芳径”一语取苏东坡《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4)美好的春天常常是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出了春雨的轻柔与小草的嫩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

(5)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论诗》中另辟蹊径,用“________,________”道出唯有创新,才能领略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

(6)古代诗人写秋的诗句很多,如杜甫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写出了秋天空旷、萧条的景象;刘禹锡却在《秋词》诗中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豪迈之情描绘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2017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剖析

2017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剖析

普高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1段.①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②《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③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④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2段.①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②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③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④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⑤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⑥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⑦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⑧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⑨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3段.①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山东省泰安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启用前☆绝密试卷类型:A 泰安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整理录入:青峰弦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洗濯(zhuó)雄雌(chí)头晕目眩(xuàn)获益匪(fěi)浅B.嫉(jí)妒枯涸(hé)相形见绌(zhuō)面面相觑(qù)C.祈(qí)祷琐屑(xiè)锲(qì)而不舍风雪载(zài)途D.虐(nüè)杀贮(zhù)蓄怒不可遏(è)怡(yí)然自得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点缀狼藉人声鼎沸深恶痛疾B.妖娆静谧更胜一筹骇人听闻C.嶙峋惭怍重倒覆辙根深帝固D.籍贯拮据苦心孤诣中流砥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B.肉食者鄙.(卑鄙,品质低下),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看了小沈阳幽默搞笑的表演,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B.登山节期间,天气晴好,来泰山旅游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C.老舍先生经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感受、体验他们的辛酸与快乐,所以才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自然的乐音,2心中的情志。

B.在他的耐心帮助下,使我重新树立起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17.3 本试卷分第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 页。

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在睡梦中。

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

堤下,①一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

空中觅食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天而降。

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

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地,沉醉了日月。

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去。

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④宜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

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

有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

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

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堤(tí)纯净水B.翕(xī)若隐若现C.澜(lán)竞自由D.漪(yī)绿树掩影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聆听守护沉潜 B .倾听守护沉淀C.倾听守望沉潜 D .聆听守望沉淀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①B.②C.③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为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的山水间。

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 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戈.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公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来。

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

它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3 分,共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的时代征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

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 为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 。

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而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

《论语》的问答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 ,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

有学者指出。

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

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

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

《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 ,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

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

不托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

,, 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

故“ 《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

除《左传》《礼记》外,“《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

以“《诗》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

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 《诗》云” 起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 ,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 “宗经” 的历史文化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曰”则是对“ 《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 《诗》云”一脉相承,故而最终黏合到一起。

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诗>经的经典化》) 6.关于“子曰《诗》云”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高于问答式“子曰” ,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者”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交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 《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D .“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 绎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 (每小置 3分。

共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史昭,合肥人。

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

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

土军老的罕 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

昭与都指挥 满都等击平之。

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

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 ..。

报可。

宣.德.初,昭以 卫军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

从之。

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 ..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 之。

长驱至曲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 十余万。

威震塞外。

捷闻 .,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

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

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

进都督同知。

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 .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 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

边备大固。

寻进右都督。

时阿台、朵儿只伯数 寇边。

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

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

三年复右都 督,八年以老召还。

明年卒: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

兵部尚书王 骥、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

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

而与昭并为边将最 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

并为蕃 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

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 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 .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土,则指中原地区。

C .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 宣德七年春。

D .“赞”,又叫“论赞” ,即史论。

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 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B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C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及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 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