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坚持中医特色,走在时代前列
急诊科的急诊中医技术与中药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科的实践
急诊中医技术
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在急诊科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疼痛、高热、惊 厥等症状具有迅速缓解作用。
中药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急诊科中医师可以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
疗效评估与对比分析
疗效评估
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 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 疗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 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针灸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对于心绞 痛、心律失常等急症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
针灸对于中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能够迅速缓解 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推拿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急性损伤
01
推拿技术对于急性肌肉、韧带损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 推广与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为急诊科的中医技术与中药药 物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推广创造 了有利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急诊科需要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疾病 种类多样化,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要求 较高。
诊疗时间紧迫
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紧急,需要在短时间内 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应 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患者需求与期望
快速有效治疗
患者期望在急诊科能够得到快速 有效的治疗,缓解病痛,保障生 命安全。
对比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急诊科的应用能够提高治愈率、降 低死亡率,同时减少抗生素等西药的 使用,降低医疗成本。
发挥中医特色提升急救能力

发挥中医特色提升急救能力
本报讯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急救电话在迁安已是家喻户晓。
该院成为迁安急救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以快捷、方便、有中医特色而闻名全市。
急救,曾是中医医疗的短板,该院领导意识到要发展中医院首先要加强中医急救能力建设,摘掉中医“慢郎中”的帽子。
急诊科23名医护人员不但具有较强的急诊救治能力,而且中医诊治水平也是一流的。
该科所采用的很多急救措施都具有浓厚的中医药特色。
如对发热病人他们采取“针刺放血疗法”,对中风昏迷病人用“安宫牛黄丸的鼻饲疗法”;对出血性患者采取“云南白药、三七粉灌服”方法止血;针对不明药物中毒性疾患,他们自拟了解百毒的中药“草豆汤”洗胃;休克病人灌服“独参汤”、“参附汤”等让其苏醒。
独特的疗法,往往收到神奇的疗效,受到患者的好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完善的现代化急救装备,中医特色的抢救方法,加上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使迁安市中医医院的急救能力得到了全市民众的认可,每年救助的急危重症患者都在2000人次以上。
中医医院急诊科工作总结

中医医院急诊科工作总结
中医医院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门诊部门,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经验,现在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加强医疗队伍建设。
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医疗队伍是保障急诊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要加强医疗队伍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急救技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优化急诊流程。
在急诊科工作中,流程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不断完善急诊患者的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就诊体验。
三、加强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急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要加强医患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患者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四、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我们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五、加强科室卫生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科室的卫生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院的印象。
我们要加强科室的卫生管理,保持科室的整洁和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
通过以上工作总结,我们不仅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工作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具体的改进方向。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中医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为患者提供了急救和治疗服务。
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我有幸在急诊科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重要性和优势。
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经验,从中医特色护理的意义、具体方法和效果等方面阐述我对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的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科是医院治疗急性疾病和疾病急性发作的科室,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情绪焦虑,对治疗和护理有更高的需求和期望。
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品质。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也是符合患者需求和中医理论的结合,更贴近患者体质和疾病特点,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意义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
在我的工作中,我时常看到许多因为情绪激动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在经过中医特色护理的舒缓和缓解后,病情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和康复,这充分说明了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灵活的具体方法和显著的效果。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常常通过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升患者的康复水平。
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特色护理所蕴含的中医理论的瑰宝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急诊科的医疗护理服务将更上一个新的高度,患者将得到更加完善的治疗和护理,医院的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0字】。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我在急诊科工作已经有多年了,我在这个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的患者,他们患有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程度,但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我们精心的照顾和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医特色护理的有效性,我们希望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服务。
在急诊科中,患者的病情往往是很紧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治疗是及时有效的。
中医特色护理正是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我们往往会使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会使用中草药、针灸等中医疗法,以及气功、保健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
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中,患者的疾病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中医特色护理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全面的中医辨证,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疾病原因等多方面信息,以确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急诊科的工作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中医特色护理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个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按摩、气功等,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敏或者副作用。
此外,中医护理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如对患者进行营养调理、情绪疏导等,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
中医外科在急救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特色

中医外科在急救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特色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中医外科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挽救生命、减轻伤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外科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急救领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中医外科急救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往往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因此,在处理外科急症时,中医不仅关注局部的伤口和症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比如,对于严重创伤导致的出血,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扶正固本,来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和恢复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止血。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治疗更加全面、系统,有助于提高急救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中医外科急救的特色方法之一是针灸。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
在急救中,针对昏迷、休克等紧急情况,通过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可以起到醒脑开窍、回阳救逆的效果。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针刺内关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
而且,针灸操作简便,易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实施,对于缺乏复杂医疗设备的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外科急救的重要手段。
例如,对于烧烫伤,中医有许多独特的外用方剂。
像紫草油、如意金黄散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收口的作用。
这些中药制剂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再比如,对于跌打损伤导致的局部肿痛,外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红花油、跌打万花油等,可以迅速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的修复。
中医还有独特的正骨手法。
在骨折等外伤的急救中,中医的正骨手法能够迅速复位骨折端,减轻疼痛和损伤。
与西医的手术复位相比,正骨手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而且,在复位后,还会采用夹板固定等方法进行固定,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促进骨折的愈合。
中医外科急救中的止血方法也别具一格。
除了常见的压迫止血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止血药物和方法。
比如,三七粉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以直接撒在伤口上止血。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
一、建立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意义与目的
1. 当今社会,中医急诊工作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建立中医医院急诊科,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急诊就诊需要。
2. 中医急诊科的建立,可以发挥中医优势,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率、更加人性化的急诊服务。
3. 建立中医急诊科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在急诊中的应用与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二、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功能定位
1. 主要承担中医诊疗的基层急诊工作,解决常见的急诊疾病。
2. 对一些慢性隐患伏病等进行诊治。
3. 急诊观察治疗一定期限内未确诊和治愈的患者,转诊专科继续诊治。
4. 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中医医院急诊科的运行管理和医疗质量监督与维护
1. 建立与上级医院急诊科的联系机制,构建协作诊治模式。
2. 根据工作流量订立班次和人员安排,确保24小时畅通工作秩序。
3.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科研活动和医疗质量自查。
4. 建立病历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医疗纠纷应对措施。
5. 与相关科室保持密切沟通,完善患者就诊流程管理。
这个示例内容阐述了中医医院急诊科建立的意义与目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管理和质量监督等主要内容。
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和调整。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中医急诊急救能力是指中医医务人员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急诊急救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中医急诊急救工作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制定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急诊急救能力的要求。
1. 具备快速判断病情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快速判断患者病情的能力,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声音、呼吸、脉象等,以及对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分析,快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2. 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能够在急诊急救中灵活运用,提高治疗效果。
3. 具备处理急诊急救常见病症和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处理急性心梗、中风、哮喘、过敏性休克等急诊急救常见病症,以及外伤、烧伤、中毒等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4. 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处理休克等急救抢救技能,能够在急救现场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工作。
二、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措施。
1.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急诊急救能力。
2. 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规范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确保中医急诊急救设备齐全、完好,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条件保障。
4.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完善中医急诊急救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中医急诊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坚持中医特色,走在时代前列
一、艰且益坚,自强不息
与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医院一样,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各临床科室均设立临床专业组从事本学科的急救处理。
因此,最早的急诊医生也是来自各临床科室的精兵强将。
50、60 年代,急诊还未建科,夜间急诊工作一般由住院部值班医生兼任。
急诊室设在医院邮电路老大门的右侧,急诊室是一竖排平房,正对着新侨饭店。
急诊室前面的树上挂个铃铛。
急诊的病人来了,门卫问询之后根据病人情况敲铃,“铛!”一声是内科,“铛!铛!”两声是小儿科,“铛!铛!铛!”三声是外科。
值班医生在自己科室听到铃声响起就竖着耳朵数,若是自己科室负责的,马上奔去,三分钟不到便算渎职。
70年代以后,医院将进行急救处理的地方称为急救室。
急诊室由专门的护士长负责,医生从各个科室抽调。
医生们通常到急诊室来锻炼几个月后又回到自己科室,可以说,急诊并没有培养专科急诊医生的长期规划。
由于缺乏人手,晚上十点以后来的病人经救治后,轻症者回家或住在观察室里,重症者就进抢救室。
病人多的时候,观察室住20余名患者。
值班医生休息只能在门诊二楼的更衣室,房间小到睡觉连腿都伸不直,条件非常艰苦。
二、急诊建科,中医特色
70、80年代,随着医学科学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急症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急诊室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的急诊科。
1987年,杭州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浙江各大医院纷纷将急诊室独立建科,由科主任负责。
1987年上半年,医院将已有的中医内科急诊、伤骨科急诊、西医内科急诊、西医外科急诊、小儿科急诊等五个急诊室整合为“省中急诊科”,其不但走在同行前列,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医院的名老中医有许多善治急症。
夏明诚善治急性腹痛,裘笑梅善治产后“血崩”,黄书文善治呼吸衰竭,宣志泉善治小儿高烧惊风,沈景允曾用推拿治好一
个 6 岁小孩的“蛔虫性肠梗阻”等等。
80年代,在杨继荪院长的倡导下,医院用一些名老医的“协定处方”治疗急症。
患者对中医急诊接受程度更是逐年增加。
1978 年,15% 的急诊病人用中药治疗。
1984年,急诊室开展以热、血、痛为重点的中医急诊研究,对厥、脱症也有研究,痢疾冲剂、止血1号分别在1985、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
医院还开展了自制急诊药物(包括煎剂、冲剂、针剂)工作。
1982年到1987年,医院急诊收治病人5000 例,病种基本与西医院相同,采用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原则,中药治疗比例达到 70%-95%。
1985年,中医急诊成为“省中”重点项目,在过去数十年中医临证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急诊室,实行二十四小时开放。
急诊室配备主治医师及高年资住院医师,对老、弱、残及离休、退休老干部患者优先照顾。
随着国内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急诊实践,急救工作逐步向国际化、标准化、中西结合的方向调整。
中医急诊开始沿用我国急救医学奠基人王今达教授所创立的“三证三法”作为急性危重症辨证论治大法,以西医现代化的技术为主,中医治疗作为有效补充。
中医急诊也不再拘于八纲辨证,而是只需抓住病人的虚实关键,把简单易行的辩证应用到急诊工作中。
直到今天,医院的急诊科室依然保存了中医技术治疗室,有火罐、针灸针、小夹板等中医器械备用。
中药房24小时开放,方子下去,半个小时药就煎好送到病人床头了,此外还备有中成药小包装颗粒剂供病人使用。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使用,如温灸防治静脉炎及压疮,贴敷疗法(散瘀膏、清凉膏、便秘膏)治疗淋巴管炎、肠梗阻、便秘等。
中医在急诊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实践成果一直沿用至今。
比如,有些高龄的急诊病人,呼吸道感染要使用呼吸机,产生的呼吸机依赖可通过针灸促进呼吸肌的运动能力,缩短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时间。
再比如,病人因疾病引起的胃肠衰竭,可通过中药灌肠,促进大便的排出,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三、救死扶伤,快速发展
急诊是医疗服务的窗口,急诊医疗的服务治疗水平与医院的声誉直接相关。
为了在保证过硬的急救技术和综合应急能力,急诊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急救工作制度,如首诊负责制,预检分诊制度,抢救制度,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
观察室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会诊与转诊制度,出诊制度,急救主任医师指导班制度,抢救药品、器械管理制度等,从而保证了急诊救治工作的质量。
1998年,黄小民出任急诊科主任,他强调对病人要充分重视,从接待病人开始就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普通的流水急诊病人和救护车的急诊病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普通的流水的急诊病人进医院,根据心率、脉搏、生命体征形成初次评估,护士负责知会病人等待时长,准时完成病人的手术评估。
救护车的急诊病人则按照国际通用的方式,需要进抢救室的,第一时间处理,需要进行心率复苏的,不管挂号不挂号,生命通道一定要先打开。
黄小民主任在管理上坚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即在最短时间内病人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最满意的服务。
曾有警卫局战士中暑,送到医院时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脑子膨胀,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判断出是重症中暑,邀请全院相关科室主任半夜开会讨论方案,当晚就做了血浆置换,肝功能指标从10000多降到2000多。
由于前期急救措施正确有效,这名战士得到了及时治疗。
为了成长为具备通科医生能力再加上专长的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团队最强调的两个字就是“学习”。
急诊科采用让年轻医生处理临床问题,高资历的医生随时提供帮助的方式培养医生。
这样的方式,医生提高很快,往往成为医院其他科室的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
基层急诊医生们平时的大量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应急能力,常常在医院、全省甚至全国比赛中夺得名次。
此外,急诊科还安排医生跟着一个名老中医学习,完成继续教育,部分医生还取得博士学位。
急诊也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地方。
有一年,一名从四川攀枝花来杭州见网友的女孩,患了急性的化脓性胆管炎病倒在小旅馆里,由于身无分文没有医院肯接收。
最后“省中”急诊科的医生们为她制定了一个既省钱又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案,为她做胃镜手术取出石头,病情才得到了控制。
急诊科不仅免去她的医药费,而且在治愈后给她买饭吃。
如今的“省中”急诊科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首批成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建设单位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浙江省中医医院急症中心所在地,在科室规模、治疗水平、科研教学等方面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