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14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
因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相应的数学和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次,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科研训练和团队合作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培养方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只有综合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1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07.6.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英文名: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am专业代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071201)学科门类:理学门(07)、电子信息科学类(0712)一、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本专业培养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方式本专业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教学计划中特别加强了数学、物理学的学习;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加强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三个方向的综合教学,加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作等最新技术;为了突出特色,注意了本专业在林业、生物学等学科的应用情况;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均安排有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知识面。
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等环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另外采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年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竞赛,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了解水利水电方面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够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达到工程师水平,或者能够在与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接受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成为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骨干;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中小型项目的实施,独立领导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任务。
4.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
三、培养(毕业)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了解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和跟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至少195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感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弱信号检测、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结构、智能仪器、现代信息检测与处理实验技术、软件工程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基本学制修业年限为4年,采取弹性学制,可在3~6年获得全部学分,完成学业。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六、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七、教学进程安排附表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附表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四、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符号说明:⊙军训及入学教育·理论教学:考试= 假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计算机实践+ 金工实习△公益劳动/ 学年论文廿社会实践(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机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45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6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教学副院长:段锦负责人:孙俊喜校对人:段锦7。
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20141201

TRUE 选修不低于2学分
TRUE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52.0 1253.6
55.80% 1.76% 42.44% 总学分不超过175学分(170学分左右)
和部分课程已锁
备注
总学时=学分*16 验证1 TRUE
理论+同步+实 践=总学时 验证2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6.0 6.0
96.0 96.0
88.0 88.0
0.0 0.0 36.0
8.0 8.0 411.6 1 98 1 1 1 1 1 2 2 2 3 4 5 学生处 学生处 学生处 科技处 教务处 基科系 学生处 科技处 教务处 学生处 学生处 教务处
124.6 2005.6 1558.0
1.0 1.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2 6.7 2.0 2.0 2.0 2.0 2.0 4.0 4.0 8.0 1.0 2.0 1.5 2.0 1.5 6.0
16
7 7
机电系 机电系
小计
0
16
汽车电子方向 1 2 2 2 小计 6.0 车载网络技术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考试 考试 3.0 3.0 48 48 0 0 96.0 80.0 0.0 16.0 48.0 32.0 16 7 7 机电系 机电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坚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能够服务于水利、电力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全面的电子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系统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现代FPGA应用开发技术和现代DSP技术;4. 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广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 获得较好的应用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6. 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六、主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电路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1 1 2 1 8
17周
1周 1周 2周 1周
12周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X1 X1 X2 X3 8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 号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程学时数 学 学 考核 修读 分 时 理论 实验 上机 课外 方式 学期 39 883 688 195
说明:详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学科基础平台课 28220100 高等数学Ⅰ(1) 28220110 高等数学Ⅰ(2) 28220070 线性代数Ⅱ 2822002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Ⅱ 28320090 大学物理 28320100 大学物理实验 28023050 工程制图 28220040 复变函数Ⅰ 专业基础课 28023010 电路 28023020 模拟电子技术 28023030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28023040 数字电子技术 2802306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Ⅰ 2802307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 专业必修课 28020211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28033010 电子信息技术导论 28033020 高频电子线路 28034010 信号与系统Ⅰ 28034020 电磁场与电磁波 28034030 数字信号处理 28034040 通信原理I 28034060 通信技术研讨课* 28034070 信号处理技术研讨课* 28033030 电子技术研讨课* 28033040 软件技术研讨课* 28033050 科技创新研讨课* 28033060 专业前沿讲座 27.5 5 5 3 3 4 1 3.5 3 19 4.5 4 1 4.5 4 1 27 4 2 3.5 4.5 3 3.5 4.5 464 416 80 80 80 80 48 48 48 48 64 64 32 64 48 48 48 352 256 80 64 64 64 32 80 64 64 64 32 480 384 80 48 32 32 64 48 80 64 48 48 64 48 80 64 48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32 32 1 2 1 3 2 2 1 3 2 3 3 3 4 4
2.5 3.5 3.5 2.5 2.5 2 3.5 2.5 2 2 2.5 2.5 2 2 3.5 2 2 2.5 2 2.5 2.5 3 1.5 1 1.5 1.5 1 1.5
48 64 64 48 48 32 64 48 32 32 48 48 32 32 64 32 32 48 32 48 48 64 48 32 48 48 32 48
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Java程序设计 Web技术 数据结构Ⅱ 软件工程Ⅱ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微波技术与天线 现代交换技术 无线通信 移动通信 光纤通信 现代光网络技术 语音信号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 信息安全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 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 汽车概论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虚拟仪器 C/C++程序课程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FPGA设计技术与应用 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仿真与设计 应用通信系统综合设计 说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修读32.5学分。
3 4 5 6 6 7 6 5 6 6 7 6 7 6 7 7 7 7 7 5 6 7 X2 X2 X3 X3 X2 X3
实践环节 28033070 工程训练(金工实习) 28033080 工程训练(电工电子) 28033090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28033100 专业实习 28030880 毕业论文(设计)
1
28033210 28033300 28030281 28030351 28030170 28031130 28034120 28034130 28034140 28034050 28034160 28034170 28034180 28034190 28032120 28034210 28034220 28033220 28033230 28036090 28035170 28035080 28033260 28033270 28033280 28033290 28034290 28034300
32 16 96 16 32 16 32 64
16 16 16 16
1
16
16
1
16
16
考试 1 考试 2 考试 4 考试 4 考试 4 考试 5 考试 5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6-8
说明: 要求必须在5门研讨课(加*课程)中选修1门,计1学分。 专业选修课 28034100 数学物理方法 28033120 电子专业英语 28033130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28033140 电子设计自动化 28033150 嵌入式系统 28035030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8033160 DSP原理与应用 28033170 物联网技术基础 28033180 RFID技术与应用 28033190 无线传感网络 28033200 自动控制原理Ⅱ 91 1776 1120 496 3 48 48 2 32 32 1.5 32 16 16 2.5 48 32 16 3 64 32 32 3.5 64 48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160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3 3 2 4 5 6 6 5 6 6 7
32 48 48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6 16
16 16
32
16 16 16 32 48 32 48 48 32 48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