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方法2、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1 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电离平衡的特征;2、掌握影响电离平衡挪动的因素;3、掌握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概念,并能用平衡常数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课前预习】对于醋酸的电离:CH3COOH CH3COO-+ H+1)开始时,V电离和 V结合怎样变化?2)当V电离 = V结合时,可逆过程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画出V~t图。

【课堂教学】【交流与讨论】根据预习的V~t图像及已有的化学平衡的知识,请归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交流与讨论】观察课本P61的表格,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知识,归纳和考虑以下四个问题:〔1〕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及意义。

〔2〕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电离平衡常数与稀溶液的浓度_________,与温度________,一般来说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

〔3〕电离度α的表达式及意义。

〔4〕电离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学以致用】以0.1 mol/L的醋酸溶液为例,当改变以下条件时,以下各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平衡挪动方向 Ka n〔H+〕 c〔H+〕α通入少量氯化氢参加少量氢氧化钠升温加少量醋酸钠固体参加少量冰醋酸加水【总结归纳】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课堂稳固】NH3 + H2O NH3 H2O NH4+ +OH-参加物质盐酸 NaOH溶液 NH4Cl溶液加水通入氨气平衡挪动方向【问题解决】现有两瓶醋酸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 mol/L和0.1 mol/L,那么这两瓶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比值是大于10、小于10、还是等于10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2 一.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二.教学目的1、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响、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4、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四.知识分析^p〔一〕电解质的电离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现象结论解释NaCl晶体灯泡不亮不导电晶体中没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熔融〕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溶液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自由挪动的电子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挪动的离子1、电离:〔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挪动离子的过程。

化学电解质的教学设计模板

化学电解质的教学设计模板

化学电解质的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化学电解质的分类和性质;3. 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过程和离子反应;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电解质的分类和性质;2.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过程和离子反应。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化学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化学电解质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详细解释化学电解质的定义,以及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电解质的分类。

3. 实验演示:通过演示,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特征和特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化合物的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特性。

5. 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不同化合物的电解质分类和特点。

第二课时:电解质的离解过程和离子反应1. 概念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

2. 离解过程讲解:详细讲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离子的形成和自由运动。

3.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过程,加深学生对电解质的认识。

4. 离子反应讲解:解释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反应的本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电解质在不同反应中的应用和意义。

6.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课时:化学电解质的应用与拓展1. 应用讲解:讲解电解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电镀、电解制氢等。

2. 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效果。

3.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电解质的更多知识和研究领域。

4. 综合训练: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对电解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总结归纳,进一步梳理化学电解质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化学电解质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质的定义,理解定义的本质和学会判别电解质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离子反应——电解质 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离子反应——电解质 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离子反应——电解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3)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电解质水在疫情中的应用:补充水分,增强免疫力,维持电解质。

2、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解质呢?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用蒸馏水以及0.5摩尔每升的盐酸、醋酸溶液、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做导电性实验。

实验现象: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上的灯泡比较亮,而醋酸溶液和氨水上的灯泡较暗,蒸馏水上的灯泡则微微发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验二:直接把氯化钠、氧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我们会发现灯泡没有发亮,接着我们把它们加热到融化,再进行导电性实验,灯泡就可以发亮了,这说明了融化后的这些物质也是可以导电的。

三、解释电离的概念1、解释导电原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面两个实验中的这些物质为什么可以导电吗?预设:是因为它们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带电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第一个实验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因为等浓度的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所导致的。

2、举例说明电离的过程(1)氯化钠的形成师:钠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以后就变成了。

八电子的稳定结构,氯的最外层是七个电子,如果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八电子的稳定结构,那原子和氯原子相遇,那把自己最外层的电子给了氯,于是它们就都变成稳定的离子了。

这时它们带有相反的正负电荷,异性相吸,所以它们靠得很近,但也不能无限靠近,因为离得太近,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就会变大,所以它们就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和谐相处。

很多很多的离子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氯化钠固体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氯化钠固体中是存在离子体的,但是离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彼此相互束缚,所以无法自由移动,那么氯化钠固体就不导电。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引言
电解质是物质中的离子,能够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

在化学教学中,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学生理解离子和电解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帮助。

因此,本文将以电解质为主题,为教师设计一堂有趣而互动的电解质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1. 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性质;
3. 学习不同电解质及其溶液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电解质的基本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以及电解质与普通物质的区别。

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概括出电解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说明电解质的各种形态。

2. 探究电解质的导电性质
在介绍完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来探究电解质的导电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电解质的导电性能有何差异。

3. 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电解质
在学生对电解质的导电性质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不同类型的电解质。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酸性电解质、碱性电解质以及盐类电解质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并深入理解它们在溶液中的特性。

4. 探索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导电性;(3)了解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质和缓冲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树立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导电性;(2)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质和缓冲作用。

2. 教学难点:(1)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微观解释;(2)电解质溶液酸碱性质的计算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有哪些特点?(2)展示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 讲授新课(1)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2)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导电性:介绍电离方程式,分析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关系;(3)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介绍酸碱指示剂;(4)电解质溶液的缓冲作用:介绍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3. 实验探究(1)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观察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分析导电能力;(2)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演示酸碱中和反应,分析反应过程和产物;(3)缓冲溶液实验:配制缓冲溶液,观察其稳定性。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电解质的概念、分类、电离过程、导电性、酸碱性质和缓冲作用;(2)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电解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全面评价学生对电解质知识的掌握情况。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设计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设计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掌握电解质的分类和特性,以及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分类和特性。

难点,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PPT、实验器材等。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

4.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展示相关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电解质的概念,包括电解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等内容。

(3)实验展示。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电解质的电导性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电解质的理解。

(4)应用举例。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电解质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课堂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电解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答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6.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

1. 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通常是指能够在水溶液中解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种。

2. 电解质的分类。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如NaCl;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如CH3COOH。

3. 电解质的特性。

电解质具有导电性、电解性和化学活性等特性。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能够参与电解反应,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

4. 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解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池中的电解质能够提供电子传递的通道,医学上的电解质溶液可以用于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构建的核心概念基础上继续构建新的知识,为了加深对概念中的重点内容的理解,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以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解质是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产生新的探究。

【教材分析】
对于高一新生,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同时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要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学生分析】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小组活动和多媒体展示,从不同的方面找到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对化学物质和反应进行分类,建构自己的分类图。

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
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参与要领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从大屏幕上的照片,引导学生联想到运动饮料,指出其中的一种主要成份—电解质,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中起到了导电的作用;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板书】第二节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展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无水乙醇,乙醇溶液。

【问题导入】预测其中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
【学生实验】先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遵循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过渡】物理学上根据导电性实验,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一定条件下的导电性实验,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演示】
1、氯化钠溶于水的动画。

2、硝酸钾熔融状态下导电的视频。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板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NaCl、HNO3、NaOH等酸、碱、盐)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
【学生思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在受热熔化时能否导电呢?
【演示实验】KNO3晶体以及其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结论】KNO3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在受热熔化时也能导电
【概念拓展】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问题探究1】为什么电解质的溶液能够导电?与金属的导电原理相同吗?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后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问题探究2】电解质中有阴、阳离子一定就能导电吗?
【大屏幕展示NaCl溶于水后的微观视频,学生阅读课本41页】
【学生讨论后归纳】
NaCl晶体:含有Na+和Cl-,但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导电。

熔融状态的NaCl:受热熔化后,NaCl晶体中的Na+和Cl--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

NaCl溶液:原来在晶体中被束缚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过渡】熔融状态的NaCl和NaCl溶液都能离解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我们把这样的离解过程叫做电离。

【板书】2.电解质的电离
(1) 电离定义: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酸、碱、盐是电解质,自然能够电离。

(2) 酸、碱、盐的电离:HCl=H++Cl-NaOH=Na++OH-NaCl=Na++Cl-
(3)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电离的式子。

【学生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Al2(SO4)3
(三学生板演)
【问题探究3】大家能否从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入手,给酸、碱、盐下定义呢?
【学生讨论并归纳】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教师讲解】
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
2..酸碱盐的电离特点: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液态(熔融态)不电离;碱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盐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

【课堂小结】
1、练习册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出常见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别包含哪些物质。

通过小结使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通过对电解质应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个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评价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