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乡土历史)
我的家乡好

1. 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我美丽的家乡位于中国南方,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四面环山。
因其地处低纬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夏季凉爽宜人,冬季温和少雪,是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
家乡地势起伏,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2.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乡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多个民族交融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家乡文化多样,既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瑰丽绽放。
3.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重情重义。
家乡的农村风貌古朴静谧,村民们朴实勤劳,敬老爱幼,形成了淳朴的乡土文化。
而城市则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这种融合了农耕与现代文明的风土人情,使家乡成为一方人间烟火气的天地。
4.家乡的特色美食和传统节日家乡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以独特的调味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包括酸辣粉、过桥米线、酸汤鱼等,口味清淡鲜美,让人百吃不厌。
此外,家乡的传统节日也是独具特色,如春节的热闹喜庆、端午的龙舟竞渡等,这些节日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家乡的名人与故事传说家乡历史上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名人,其中不乏大文豪、政治家、军事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
同时,家乡也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如关于山神的传说、勤劳美丽的少数民族传说等,都在当地人心中流传已久,成为教育后人的重要传统。
6. 我对家乡的思念和期许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韵味和生机勃勃的地方。
每每思及家乡,我总会怀揣着无尽的思念之情,期盼着未来家乡更加和谐宜居,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我期许未来的家乡能够在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成为更加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1。
我的家乡与乡土中国 作文

我的家乡与乡土中国作文中国社会从大局而观,是乡土性,但其中并不乏城市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沉淀有关,从孔子时期传承至今的“礼”对构成中国乡土社会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基础是农耕社会,有地才能有乡土。
庄稼人一生最敬畏的便是土地,种地也许是中原人最原始的谋生手段,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地里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
而大多的村民都是居村而居,村子,即为一个熟人社会,这也是乡土中国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是熟识的,这一点与陌生人所构成的现代社会是有许多不同的。
孔子很推崇“礼”,各居其位,做自身应做之事,对待不同的人,应该以不同的礼对待。
“礼”并不是一个靠外在权力推动的,重在教化,因此,“礼”的存在依靠的是一个主动性,否则“礼”便成了“法”,“法”是一种规矩,“礼”也是一种规矩,但不同的是,一种是硬性成文规定,一种是人心文化衡量。
西方的社会,是一个个的圈子交织在一起,自己是它们的共同部分。
而乡土社会,应该说是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中国乡土的人情社会,以利己、利亲为原则,对待与自己无关的人,与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可以说是双标。
但这种差异在乡土社会中并不矛盾,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适用,在确定了对象之后,再确定了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采用何样的标准,这样也无非乡土人对于“礼”的一种解读,“人情”本就是一种狭隘的“礼”的存在,却是这一礼治社会的基本的体现。
在陌生人中构成的现代社会中,凡事口说无凭,需签个字画个押,这样才发生法律,而在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大家都认为“这样子不就见外了”,在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中,口头契约同样具有巨大的约束力,来源是心中对于“礼”的衡量,这种“礼”是在多代人的传承中,是在熟悉当中产生的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于即将发生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我的家乡介绍

我的家乡介绍我生长在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这个地方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给予了我无尽的回忆和珍贵的成长经历。
身为这个城市的一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一下我敬爱的家乡。
一、地理位置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坐落在山东省的东部,东临渤海,北隔黄河与辽宁省相望,南靠河南省。
这个城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拥有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同时它也是中国的一座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二、历史文化我的家乡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城市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民间文化。
作为家乡人,我深深热爱这里的文化传统,这些历史遗产也是我认识家乡的重要窗口。
(这里可以具体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三、风景名胜我的家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人文景色。
首先是山水之美,山脉和河流交织形成了美丽的自然风景。
其中最著名的是X山,它耸立在城市的西部,有着令人惊叹的险峻和秀丽。
登上山顶,可以鸟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而河流的迷人之处则表现在X河的景色,它像一条碧玉蜿蜒于城市之间,给整个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人文景观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家乡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比如,那座古老的城墙,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城市的象征;还有许多庙宇和古寺,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和信仰精神。
四、民俗风情我的家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春节,家乡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穿戴传统的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庙会和舞龙舞狮表演,喜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给家乡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五、美食文化当提到我的家乡,不得不提的是它独特的美食文化。
这里有数不尽的美食种类,从河鲜菜肴到面食烧烤,无不令人垂涎欲滴。
最有名的当属X烤鸭,它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感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美食。
关于天门的乡土文化

我的家乡作文1我的家乡——天门,它位于湖北江汉平原。
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以前天门经济十分落后,道路又破又窄,到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满地都是泥巴,而且只有一座天门大桥,所有的车辆都要从这里经过,交通十分拥挤。
人们都住着矮小的平房,看见二、三层的楼房就感到罕见,人们根本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
现在的天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小房子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坑坑洼洼的地面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还新建了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使这里的交通更加便利。
家乡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人们穿衣服只需要保暖,现在既要好看又要保暖,而且还要穿着舒适;以前人们只要吃饱就足够了,现在不仅要吃好,还要吃有营养的食物;以前人们出行都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现在到处都摩托车或电动车,甚至还有的开着小汽车;以前人们一家几口都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现在都住进了楼房,而且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以前人们没有电视、电脑、空调和手机。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手机,通讯十分方便了,都买了大屏幕的彩电,装上了空调,再也不怕寒冬酷暑,很多家庭都买了电脑,并装上宽带网,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家乡——天门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我的家乡作文2我生在这儿,住在这儿,心,也在这儿;我在这儿吃,在这儿喝,也在这儿嬉笑;这儿藏匿着我的笑,也沉淀着我的泪。
这儿是我深爱的地方,是我心灵的归宿,这儿……是我的家。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每一花每一草,都与我心灵相通。
承载着无限美好回忆的童年,都完好的保留在这似梦似幻的仙境里。
远处的山,是我的依靠。
夜里,寒月当头,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一番别样的美景。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层层黑影,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首神秘的夜曲。
伴着那夏日里此起彼伏的蝉鸣,草丛间不明原委的“唆唆”声……如此熟悉。
我的家乡

项王故里
国家2A级旅游景区。江 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属人文风景旅游区。项 王故里坐落于宿迁市宿 城区的项里居委会,古 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 淮路东侧。是为了纪念 盖世英雄项羽于唐宋时 修建。
宿北大战纪念馆
宿北大战纪念馆地处宿迁城 区幸福路中心广场北端,属 人文风景旅游区,是宿迁市 公园、陵园合一的新景区, 园内有七处烈土纪念碑、纪 念塔、雕像和革命文物陈列 馆,并有各种新式建筑,是 一个集瞻仰先烈、学习革命 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胜 地。
霸王宝座——乌骓
刘世勋
刘世勋(?—1147年),号真君, 南宋太尉,宋淮安府桃源崔镇(今 江苏省泗阳县临河乡人)。刘世勋 幼年,即有雄心壮志,立志学文 习武,报效国家。成年后,他仗 义疏财,联络豪杰,聚义抗暴, 扶正抑邪,颇得乡里拥护。他为 人处事,耿介无私,平易近人, 办事严谨公正,乡邻对他十分仰 慕。地下长城的建设者---岳飞的 亲密战友
宿迁风景名胜
宿迁风光秀美,景观众多。乾隆皇 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宿 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市花—紫薇桂花
宿迁市树
----槐树和杨树
龙王庙行宫
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 王庙",坐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 里处的古镇皂河。该建筑群始建 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 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皇帝 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 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 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 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 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 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 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 OO一年六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米饼,以米粉为原 料蒸制而成,馅料 有芝麻,花生,白 糖等。其中,以水 鸣的米饼最为传统。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 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 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 花生、芝麻、白糖、椰 糠等吃——糍粑籺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外面油滑 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来油滑有 劲道,越嚼越香。
博白小吃——禾线粉
禾线粉,是客家特有的一种 风味小吃,以原产博白英桥 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它不 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之一,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 来购买的佳品,可炒可煮。 博白人喜欢趁新鲜放大蒜酱 油香油,再蘸上扣肉和扣肉 汁,色香味俱,滑嫩爽口。
民间文艺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 之乡”,博白县包容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客家民间艺 术。桂南采茶戏、博白杂技、客家山歌、乡傩歌舞、木偶戏、僮 傀戏等成为了此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美食。
博白小吃——落水包
落水包,又叫落水狗,是 广西博白地区在冬至节吃 的一种食物,本名落水饺, 因为当地人当地方言容易 读成落水狗。有饺子月牙 形状也有包子圆形装,可 煎、蒸、煮。面皮如糯越 嚼越香,百吃不厌。
博白小吃——鸡窝籺
博白鸡窝籺主要由米浆蒸制而成,通常使用
粗糙,蒸后不会特别粘。
博白小吃——牛腩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 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 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 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最初是以“十二 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 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 活的歌舞。
我的家乡——寿县

六安之寿县古城文化我的家乡——寿县,是一座历史古城,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
它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隶属六安市的一座县城。
寿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称寿春、寿阳、寿州,素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
自古及今,这片深厚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有句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寿县的饮食文化有必要也介绍一下。
中华饮食文化世界独一无二,人们赋予其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讲究饮食的氛围和方式。
寿县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味道各异。
地方特产有“大救驾”、八公山豆腐还有回王鱼等等。
当然,这些特产是有些名堂的。
所谓的“大救驾”舒相传赵匡胤攻打南唐时疲劳过度、茶饭不思。
有个厨师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材料做了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急流漩涡状。
赵匡胤只觉一股香气袭来,再看桌上摆着的点心形状美观,不觉心动。
他拿起一只放进嘴里,只觉香酥脆甜十分可口。
再仔细看那馅心,有如白云伴着彩虹一般美丽清爽,于是一连吃了许多,身子顿觉增加了力气。
此后,他连续吃了几次,很快恢复了健康,还率领军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不时谈起南唐一战,对在寿县吃的点心总有念念不忘之意。
他曾对部下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它从中救驾呢。
”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 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就在寿春城边。
刘安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
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
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
我的家乡-兴国

36
4
古有唐中书令钟绍京,宋理学诗文家李潜、李 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史学家吕复,钦 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 思轼等皆以才学显赫于世。 近代、当代人才更是群星辉映,誉为“江西三 杰”之一的革命家袁玉冰,萧华、陈奇涵等54 位共和国将军,还有美国决策科学会议主席、 泛美大学教授李电白博士,美国加州州立科技 综合大学终身教授范新亚以及著名史学家、目 录学家姚名达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5
•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 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做过《兴国 调查》、《长冈乡调查》,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 班”;陈毅元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 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也都曾先后在兴国 从事过革命活动,在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央兵工厂、中央 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
22
23
24
25
通天岩
因山洞中有一孔,可见天日,形似天窗而 得名。 主峰海拔高度为286米.山上有两个江大的岩 石洞,岩内有寺院,相传建于南宋,是文 天祥抗元遗迹。 苏区时期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重要 战场。
26
冰心洞古称仙女潭,因潭侧有石形肖仙女
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峨嵋山道士罗 由天来此,见石孕莲花,天呈八卦,潭清 水冽,遂在重甑岩的莲花台上,募建清静 观,并改地名为冰心洞。后其徒又在片月 岩先后建三宫殿、九皇殿和大乘寺。 四个殿堂均建在石窟之内,凿有石径并建 有两座石拱桥相通,天造地设,令人叹为 观止。历代墨客在重甑岩壁留下了“第一 山”、“灵岩仙井”、“天开图画”、 “太极常明、此景无双”等摩岩石刻
制作人:何绍浪
1
2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贝子府镇(乡土历史)
高一二十七班班苏悦
贝子府镇地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20°40′,北纬42°02′-42°18′。
贝子府镇东部与宝国吐乡接壤,南与辽宁省北票市一山相连,西与金厂沟梁镇比邻,北与牛古吐乡搭边。
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758平方公里。
贝子府镇政府所在地距敖汉旗政府驻地新惠镇59公里。
2005年以前,贝子府镇所辖13个行政村,全镇人口25832人。
2005年12月敖汉旗实行撤并乡镇改革,原王家营子乡和原克力代乡并入贝子府镇,同时又开展了撤并行政村工作。
2008年贝子府镇管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54328人。
贝子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镇政府所在地贝子府村因雍正10年(1723)辅罗公罗布藏征葛尔丹策凌有功,晋封为固山贝子,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清朝时,镇区为贝子府府邸所在。
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四日,乾隆由金厂沟梁镇横道子入境,到贝子府镇西荒村驻跸,亲临贝子府祭奠罗布藏,并召蒙古王公聚宴,即席赋诗“”游牧尔安职斯述,怀柔我仅化惟宁。
技呈诈马铺云锦,樽酌南山映青山”。
在贝子府驻跸期间,还在大黑山一带狩猎,看到敖汉境内农耕游牧并举,随之诗兴大发,以表欣慰之情。
当即写下《巡狩贝子府》一诗:“居岭分疆异,清尘洒道同。
后先咸奉职,诚敬自由衷。
渐见牛羊牧,仍钦禾黍丰。
时巡慎候度,继序念戎功。
”贝子府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清王朝统治中国北方蒙古部落的一个重要门户。
贝子府地区的历史是惊天动地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十二日,贝子府镇真哈不齐拉人白凌阿率领农民起义队伍积极响应义州农民大起义,并成为起义队伍中蒙古族领导人之一。
白凌阿起义声势浩大,一开始即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起义波及东北、热河、内蒙各地,给清廷官吏、蒙汉地主和商业高利贷者以沉重打击,清政府十分恐慌,派出大量清兵镇压。
一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白凌阿被捕,次年一月弥勒僧格被捕牺牲,历时9年的反清大起义被镇压下去。
白凌阿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沉重打击了清廷在东北的封建统治。
白凌阿起义为贝子府的历史增添了许多金戈铁马的悲壮,蒙、汉、回各族人民团结抗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历史的画卷里书写着一幕辉煌。
光绪十七年(1891年),贝子府又爆发了震撼清王朝的——“金丹道教事件”。
金丹道徒以杨悦春为首领,以“学法术、抗满清、兴大明”为行动口号,以“学好会”为组织形式,于当年十月九日午夜攻下贝子府,杀死昭乌达盟盟长、敖汉旗固山贝子达克沁及其家人22口,而后以贝子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才被镇压下去。
此事在民间影响很大,在史学界异议颇多,但是事件本身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十分深刻的。
在抗日战争中,革命烈士栾天林率领“抗日灭满救国军”,提出“推翻满洲,驱除日寇,消灭汉奸,还我河山”的口号,在大黑山地区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
1935年10月,栾天林的救国军统共产党领导的高体乾部会和在贝子府大黑山联袂对战。
日军曾出动多架飞机,激战三天三夜,栾天林率部转移,给日寇以重大杀伤。
日军惊呼“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栾天林”。
栾天林的抗日义举极大地鼓
舞了大黑山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共御外侮、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
在解放战争中,以乌兰同志为代表的卓索同盟东部委员会,在贝子府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党、建政工作,‘乌兰司令’是人民群众对老革命家乌兰同志的赞誉。
冀察热辽军区21分区、太吉河窑敌后医院、日籍烈士四本等一些重大革命事件都折射出贝子府地区革命现代史的灿烂光芒。
1946年3月建立在贝子府的新东县,领导着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扩军支前、锄奸反特、打击土匪、建立新兴政权、发展生产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尽管新东县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贝子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虽然“十年文革”给人们留下的伤痛是巨大的,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贝子府地区的人民群众以高昂的斗志、矫健的步伐,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的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贝子府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改变了家乡生态环境,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目苍翠、郁郁苍苍,森林覆盖率达到53%;用超前的思维谋划地区经济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如火如茶,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过去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被产业化新格局所取代,农民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被子复诊繁荣壮大地区经济的战略举措。
如今形成“一龙四凤”的工业经济布局,成为贝子府镇跻身于经济强镇的重要支撑,工业经济的财政贡献率和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贝子府镇真正成为蒙辽交界处一颗耀眼的明星小镇!
教师点评:本文娓娓道来,历史脉络清晰,事件真实可靠,并且将家乡的小历史与时代的大变迁结合起来,做到了微观和宏观的恰当契合。
而且,文章也提到了家乡如今的变化和对家乡未来的设想,思维开阔,颇有见地。
另一方面,还是建议描写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表现,以此凸显历史社会化和世俗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