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相声
柬埔寨大叔 小说相声-精品文案范文

柬埔寨大叔小说相声柬埔寨大叔(小说相声)甲: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忘不了的人。
乙:情人?甲:你一想就歪。
乙:初恋情人。
甲:是忘不了。
但我忘了。
乙:假话!甲:我忘不了的是一个农民。
乙:叫什么?甲:柬埔寨。
乙:外国的?甲:不是,是个外号。
乙:怎么叫这个名?甲:七几年,车大叔很喜欢听广播,那时都没有收音机,全村就是在村头的树上有一个大喇叭,听县里广播站的节目。
那年柬埔寨国内打仗,新闻联播播出柬埔寨的实况,车大叔(那时他还年轻)一早拾粪到村头听见了广播里的内容就吓坏了,一边向村里跑一边喊“柬埔寨打起来了,打到我们村头了——”就这样村民们就叫他“柬埔寨”了。
乙:可笑。
甲:车大叔去世了,我要驱车百里参加他的追悼会。
乙:看来你和他有事?甲:我下过乡。
乙:我没赶上。
甲:在知青组,车大叔是我们知青组的带队人,就是负责我们日常生活和带领我们参加劳动,我们有事他和大队说说,大队有什么事他通知我们。
其实这个差事是个美差,这是大队照顾他。
乙:看来是贫下中农。
甲:不错。
车大叔姓车,当年42岁,我们就叫他车大叔。
车大叔是解放前生人,苦大仇深。
他和雷锋的经历一样,母亲不堪其苦上吊死了留下了他,他是个孤儿。
他身体不好有气管炎,大队里照顾他就安排他到知情组来带我们的队。
车大叔和我们关系很好,我们都很喜欢他。
乙:怎么和他这么好?甲:这个人很笑人。
我笑车大叔。
我和车大叔有一件只有我们俩知道的事,是一天晚上车大叔到伙房里去,我正好从厕所了出来,天很黑,我发现有人进了伙房我就偷着进去了,一看车大叔拿来两个馒头向裤兜里塞。
他看我发现了就无可奈何地说:“我拿个馒头给你大婶吃,你不他不让我上床,你别给我说出去了……”我听后好笑,我没有说出去。
乙:那时,我知道村民一年才吃上一顿小麦面饺子。
甲:我爱车大叔。
乙:同性恋?甲:你吐不出象牙来,我爱他是因他是个热心人,我们青年组一女青年突然得了“缠腰丹”,现在叫带状疱疹。
那时少医缺药怎么治疗!女青年疼得不能下床了,我们都很着急。
已出相声类书籍目录

已出相声类书籍目录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创作模式。
相声类书籍作为记录和传承相声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相声艺术的精华和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著名相声类书籍并解读其特点和价值。
一、《相声大观》《相声大观》是相声作家李宝健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从群口出,到心口入,比学赶师都砸了锥子,直过来打死人”的笔触,把相声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浓缩为一部百科全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相声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和名家作品,展示了相声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通过翻阅《相声大观》,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声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二、《姜昆相声经典全集》姜昆是中国相声界的传奇人物,他以真挚、亲切的表演风格和独具特色的相声作品受到广泛赞誉。
《姜昆相声经典全集》是姜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多年创作的经典相声作品。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姜昆先生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他对相声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路。
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姜昆先生的艺术魅力,领略到相声艺术的精妙之处。
三、《达叔相声剧本集》相声剧本是相声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声表演的灵魂所在。
《达叔相声剧本集》是中国相声大师达叔的作品集,收录了他多年来创作的相声剧本。
这些剧本既有经典的台词和笑料,又包含了对社会时事和民生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阅读这些相声剧本,读者可以了解到相声创作的技艺和奥妙,并且能够感受到相声艺术带给人们的欢乐和思考。
四、《相声漫画集》相声漫画是一种将相声表演与漫画绘画相结合的创新形式。
《相声漫画集》收录了多位漫画家创作的相声漫画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相声艺术的生动与趣味。
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欣赏到优秀的相声漫画画作,还可以让读者通过视觉的冲击力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相声的魅力。
五、《相声剧本讲义》《相声剧本讲义》是相声创作与表演的实用指南。
这本书以讲解相声剧本的创作要素、技巧和方法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相声创作的过程和技术。
论《俗世奇人》对相声形式的接受

论《俗世奇人》对相声形式的接受作者:李向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天津是“市井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相声艺术的重镇。
作家冯骥才受天津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其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对相声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化用。
这主要表现在幽默、嘲讽、富有节奏感的相声语言,“捧哏”、“逗哏”的情节模式和“抖包袱”式的结尾三个方面。
语言、情节与结局这三个方面对相声形式的借用促成了《俗世奇人》的新变。
这种“旧瓶装老酒”的创作方式不仅没有产生牵强、陈旧之感,反而为艺术与文学之间沟通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冯骥才;《俗世奇人》;相声;形式化用幽默是天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天津文化的幽默性质首先体现在天津方言中,“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
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
”①而天津方言的这种幽默性质,对天津相声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天津是北京之外又一相声艺术荟萃之地,不仅孕育出了一批相声大师(如马三立、冯巩等相声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深入天津老百姓的骨髓里。
“天津是个具有典型市井文化的城市。
相声、曲艺、杂耍、故事,都是全市人民的家常便饭。
几乎每条大街都有这些‘艺人’的聚集地。
”②而冯骥才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并且他自身也积极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他对天津的城市文化内涵看的很透彻:“北京是精英城市,上海是个商业城市,天津是个市井城市……天津出了骆玉笙、马三立,天津绝对不会出现徐悲鸿、老舍这样的人物,可是北京也绝对不会出马三立。
这是因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
”③而这样的城市性格也正是相声艺术蓬勃向上、积极活跃的肥沃土壤。
生于斯、长于斯且积极倡导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冯骥才不能不受相声艺术的影响。
冯骥才在小说中不仅对天津卫的奇人奇事进行传奇性地描绘,“重现”了“消失的民间社会的”“民俗风情”④,更是通过对相声艺术形式的化用将这“民俗风情”背后的文化意蕴再现出来,形成了“以文化来写文化”的特色。
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

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任我行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贾旭明和张康有个相声节目也叫《任天行》,下面是其经典台词,欢迎阅读。
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贾旭明:谢谢啊张康:感谢各位贾旭明:谢谢您热情的掌声,真好张康:自觉贾旭明:愿意给您说相声张康:人家给钱了,您不说也没辙呀贾旭明: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最近各种事很热闹,你看四月份打头一天就是一个节日张康:四月的哪一天贾旭明:四月一号,愚人节张康:对贾旭明:现在这个愚人节啊,不像头两年那么热闹了,但是啊还是有人在过,老是整人,让人家觉得今天有一点受骗的感觉张康:愚人节愚人节嘛贾旭明:刚才那个演员如何如何的度过愚人节张康:怎么度过的呢贾旭明:韩凤婷把丁明军用的开塞露里面灌满了502张康:那是开呀是塞呀贾旭明:开塞露张康:边开边塞贾旭明:各种日子很多呀张康:不少贾旭明:你看三月三十一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张康:什么日子贾旭明:叫做全球熄灯日张康:对,一小时贾旭明:还有印象吗,当天晚上八点半到九点半全球熄灯一小时张康:低碳环保贾旭明:很多人都响应张康:应该的贾旭明:我也响应,当时我开车行驶在四环上,把灯关了张康:后来你的脸就成这样了,堆(三声)的'真惨贾旭明: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全球熄灯日张康:全球熄灯日贾旭明:前面还有很多这样的节日张康:还有什么贾旭明:22号,文明礼貌排队日张康:对贾旭明:21号,世界睡眠日,还有3月15号,消费者权益日,3月14日张康:这个不是节日贾旭明:圆周率日张康:这节日怎么过呢贾旭明:如何度过圆周率日呢张康:怎么度过呢贾旭明:就是你要在3月14号下午15点9分26秒和15点9分27秒之间张康:怎么样贾旭明:抓紧时间,吃个π张康:您吃了吗拓展阅读相声演员介绍贾旭明,男,1977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北京乐活卉创始人。
张康,男,著名青年相声演员。
相声团体乐活卉创始人自幼喜爱曲艺,因其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幽默的表演风格,受到一大批相声爱好者的追捧,是非常有自己捧哏特色的一名相声演员。
相声剧本大全相声剧本范文3篇.doc

相声剧本大全相声剧本范文3篇剧本范文一《我是最聪明的人》甲:我非常聪明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乙:我怎么不知道呢?甲:说明你很愚蠢!乙:我怎么愚蠢了?甲:你想呀!我一上台,我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说声是,把你衬的多明白事呀,你说不知道,做顺水人情都不会,你说你愚蠢吗?乙:哦,来吧!甲:我很聪明!那是众所周知的事!连捡破烂的都知道!“拣破烂的,说你呢!你知道吗?”乙:知道,地球人都知道!甲:你看捡破烂的人多聪明!只要有这么聪明!早晚你得发呀!乙:我一捡破烂的能发什么呀?甲:将来能成为丐帮帮主!乙:那不成了乞丐了嘛!还不如捡破烂的哪!甲:那你是领导呀!乙:领导我也不干!甲:你真聪明呀!都能听出好坏话了!乙:没你聪明呀!甲:我信!您客气了!我也没什么呀,就比你聪明一点点!乙:说了半天了,不瞒您说,我真听不出你聪明来!甲: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读过书,幼儿园也没上过,有一天我突然哭的厉害!乙:哭什么呀?谁欺负你了?甲:我哭呀,“我要笔!我要写诗!”我父亲很纳闷呀,这孩子从来没读过书,要笔干什么?拿支钢笔给我了,“不要!不要!”乙:怎么又不要了?甲:我要毛笔!乙:还能用毛笔,了不起呀!甲:我爸爸现做了一支给我了,我一看这毛笔,是用头发做的,太好了!我要写诗!乙:头发做的毛笔能用吗?甲:管用!非常管用!我要写诗了,村民都来看热闹,人很多呀!我提笔写下一首诗!大家齐声喝彩呀!好!太好了!乙:这故事我好像听说过!甲:真的!太好了!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嘛!写完了,我是气不长出,心不跳!乙:死了?甲:你才死了呢!这意思就是说我写诗时很有风度!有个戴眼镜的老学究拿起我的诗说话了!乙:要发表评论!甲:对了!“先别说这诗,就说这书法,得多大成就呀!比王羲之的还草,我要是没学问我还真看不出来!来!我给大伙念念!”乙:好,念念!甲:“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太抒情了!好!鼓掌!”乙:就这呀!还鼓掌呢!甲:后来,还有音乐家给谱曲了,我还会唱呢!这一直是我的保留节目,我给你唱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乙:别唱了,我儿子比你唱的好多了!甲:你骂人?我孙子比我唱的好多了!我告诉你骂人是不可以的!正这时我妈妈气呼呼的出来了!乙:你妈妈生什么气呀?甲:我妈妈骂我爸爸:“你呀,有没有心呀!生个傻儿子够闹心的!都十五六了还没上过学,你还带怎么多人来逗他玩儿,闲的叫唤怎么的?”乙:原来是傻小子呀!甲:我恨我妈妈!乙:你恨你妈妈干什么?甲:她毁坏我的名誉!从此很少人搭理我!“大叔!五一是几号呀?”他不理我!乙:叫我也不理你!甲:不理我算了!我自己玩儿去!哎,还别说,有人能看起我。
贾旭明、张康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

贾旭明、张康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金庸著名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做任我行,日月神教教主,武学修为深不可测,是江湖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段经典的相声《任我行》里面的台词,欢迎大家欣赏!贾旭明、张康经典相声《任我行》台词贾旭明:谢谢啊张康:感谢各位贾旭明:谢谢您热情的掌声,真好张康:自觉贾旭明:愿意给您说相声张康:人家给钱了,您不说也没辙呀贾旭明: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最近各种事很热闹,你看四月份打头一天就是一个节日张康:四月的哪一天贾旭明:四月一号,愚人节张康:对贾旭明:现在这个愚人节啊,不像头两年那么热闹了,但是啊还是有人在过,老是整人,让人家觉得今天有一点受骗的感觉张康:愚人节愚人节嘛贾旭明:刚才那个演员如何如何的度过愚人节张康:怎么度过的呢贾旭明:韩凤婷把丁明军用的开塞露里面灌满了502张康:那是开呀是塞呀贾旭明:开塞露张康:边开边塞贾旭明:各种日子很多呀张康:不少贾旭明:你看三月三十一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张康:什么日子贾旭明:叫做全球熄灯日张康:对,一小时贾旭明:还有印象吗,当天晚上八点半到九点半全球熄灯一小时张康:低碳环保贾旭明:很多人都响应张康:应该的贾旭明:我也响应,当时我开车行驶在四环上,把灯关了张康:后来你的脸就成这样了,堆(三声)的真惨贾旭明: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全球熄灯日张康:全球熄灯日贾旭明:前面还有很多这样的节日张康:还有什么贾旭明:22号,文明礼貌排队日张康:对贾旭明:21号,世界睡眠日,还有3月15号,消费者权益日,3月14日张康:这个不是节日贾旭明:圆周率日张康:这节日怎么过呢贾旭明:如何度过圆周率日呢张康:怎么度过呢贾旭明:就是你要在3月14号下午15点9分26秒和15点9分27秒之间张康:怎么样贾旭明:抓紧时间,吃个π张康:您吃了吗。
相声文稿本

相声文稿本相声文稿本乙这回呀是我给大家说相声……甲(唱)“我闻听我的陈郎啊………”乙唱上了。
这个相声……甲“又回原郡……”乙我说这段……甲“低呀头不语暗沉吟。
”乙没完了!甲“扑簌簌,泪珠儿就往腮下边滚……”乙难过啦。
甲乜呆呆,目不转晴眼望着仇人!”(看乙)乙仇人?甲“咱二人窃玉愉香情有过半载,奴拿你呀……”乙怎么样?甲“当做了‘列巴’(借用俄语“面包”一词的读音,把面包叫做“列巴”。
)”乙“列巴”?甲“敬如宾……”乙别唱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甲其实我唱几句你就应当把我拦下,你打算让我把这出戏唱完了那哪儿行啊。
乙唱得还真不错。
甲您别说了,唱得好还得说人家评剧演员。
乙那倒是。
甲人家那条件好,嗓子好,注意保养嗓子,不吃咸的,不吃辣的。
乙保养得好。
甲老怕嗓子受了损失,吃东西都加小心,吃蛋糕都拿白开水把它泡碎了吃。
乙这干吗?甲怕拉着嗓子。
吃大米饭,把大米粒两头那尖儿都拿剪子铰了去。
乙那大米都没了。
甲那嗓子多细呀,吃面条都一根根往里抽着吃。
乙嗐!甲像咱俩这嗓子,这么大馒头,俩俩往里扔!乙噗!像话吗?甲评剧演员不但嗓子好,扮出戏来也好看。
乙漂亮。
甲曲线美,可以说是杨柳细腰。
乙对。
甲像咱俩这是杨柳……乙细腰。
甲牛腰!乙好嘛,更粗!甲从哪方面咱也比不了评剧演员。
乙对。
甲评剧过去不叫评剧。
乙叫什么?甲叫“落子”。
乙落子?甲又叫“蹦蹦戏”。
乙噢。
甲正字叫“半班戏”。
乙怎么又叫半班戏?甲那里边没有武生,没有老生,没有花脸,就卖小生和花旦两个演员。
乙对,不够一班。
甲所以叫“半班戏”。
乙噢。
甲唱腔不但不好听,音乐伴奏也很简单。
乙什么乐器?甲就用一个唢呐。
乙就是喇叭。
甲演员唱一句,喇叭吹一声。
可是喇叭的声音超过了演员的唱腔。
乙是吗?甲从前有一出叫《老妈儿开嗙》。
乙对。
甲唱出来那个调非常难听。
乙怎么唱?甲(唱)“小老妈儿在上房掸扫尘土吧您哪。
”再听那喇叭,哒——乙嗐!玩儿命哪这是!甲“掸扫完东屋到在了西屋里您哪。
”白打扫了。
乙怎么哪?甲打扫完东屋哇,全倒西屋里了。
关于相声的书

关于相声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相声的书籍推荐:
1. 《相声百年弄堂记》- 贾平凹:介绍了中国相声的历史、发展和演员的故事。
2. 《相声艺术论》- 侯宝林:详细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台词编排、语音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 《相声故事汇》- 郑洁:收录了相声经典段子和传统名家的故事,包括侯宝林、马三立、巩汉林等。
4. 《相声艺术研究》- 于迅:深入探讨了相声艺术的创作、发展、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对相声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5. 《相声发展史》- 马季:介绍了中国相声发展的演变历程,包括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要艺术流派和演员。
6. 《相声笑谈》- 周宁:作者以自身的经历,讲述了相声的种种趣事和有趣的背后故事。
7. 《相声经典必读100段》- 赵本山:选编了赵本山的100段经典相声作品,包括《小沈阳到底是谁》、《成为太平公主的一辈子》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相声的历史、发展、表演技巧和经典作品,适合对相声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相声兰州大学学院-专业:生命与科学学院年级:2015级姓名:何宇鹏作为相声爱好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借本次作业机会,就相声艺术以及现在相声发展发表一点看法。
下面我将从相声之义、相声之源、相声发展、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结构方式、构成要素以及发展前景八个方面谈谈相声。
一、何为相声?关于“相声”一词的解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可归纳起来则不外呼两种:一是艺人自己的说法,即“相声就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
‘相’是表情,‘声’是说唱。
”此种说法虽然在艺人之中世代相传,影响很大,可认真推敲,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因为艺术表演中以表情和说唱为艺术形式的何止相声一种,以此解释相声不确切。
另一种是学者见解,如张次溪在《人民首都天桥》一书中强调了“相声”一词经历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年等人在《相声释名》一文中将这一发展和演变概括为“像生——像声——相声”,至今看来仍合乎实际推断。
“相声”一词有文献记录的是可追溯到清乾隆翟灏的《通俗编·琅环记》载曰“……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余人捷辨而声不少杂,亦其类也。
”我们发现,此处所记“相声”属口技范畴,与今天所说类似者可最早可在英敛之的《也是集续篇》中找到:“……或行相,或声音,模拟仿效,加以讥评,以供笑乐,此所谓相声也。
……”可现代工具书中则多引用翟灏的《通俗编》。
去查《汉语词典》则释为“口技之一种。
言一人之口,而能同时并作各种之声音,今为此技者,多偏重谐谑之对话,称对口相声。
其专鬻口技者,径名口技,不名相声矣。
”二、相声之源著名曲艺理论家冯不异先生关于相声发展历史问题,将其概括为“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
”这是符合相声艺术发展历程的真知灼见。
所谓可潮之源,包括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相声形成前的漫长过程,可称为孕育期。
如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述优孟、优旃、淳于髡三位“俳优”活动;《太平广记》里所收录的《启颜录》中关于题为《乘大家热铛》的笑话以及唐代“参军戏”与相之门口的渊源关系等。
我们常说相声讲究“说”“学”“逗”“唱”。
“说”,如“说三分”、"讲史”、“小说”、“五代史”、“说活话”等,其中“说活话”与相声有渊源关系。
因为“说诨话”的“诨”是抓哏取笑的意思,“说诨话”就是说带哏的故事。
“学”,如“学像生”、“学乡谈”。
“逗”,如“合生”、“商迷”等,属于语言文字游戏,以“说”当先,但从滑稽幽默角度着,却蕴含着“逗”的成分,也可以说以“逗”取胜。
“唱”,如“诸宫调”、“小唱”等,与相声本工的唱以及学唱不相干,据现有文献,看不出有什么渊源关系。
从先秦到明清,在文学艺术的长河里,相声艺术的因素以及与相声类似的艺术形式不断萌生和涌现。
宋代以来又沿着“像生——像声——相声”线索发展,到了清末,“十月怀胎”大功告成,相声已是呼之欲出了。
所谓可证之史,大体上始于相声艺术形成之时,而其究竟何时形成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至今还是探索的对象。
一说把张少文说成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人”,捧为相声艺术的“开山鼻祖”,实为不切。
因为从云游客《江湖丛谈》中可以找到“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始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分为三派,一为朱派,一为阿派,一为沈派。
朱派系‘穷不怕’,其名为‘朱少文’……”这里说相声发始人为张三禄,后来才分出三派,朱少文是其一,虽无资料证明张三禄与朱少文之间存在师徒关系,但却可以肯定,张三禄肯定从艺比朱少文时间长。
据此可断,相声艺术形成早于张三禄从艺年代,故我们一般认为,相声形成于咸丰、同治年间。
三、相声的发展相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到1948年,我们可将其称作“奠基期”。
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技艺高超之人,如张三禄、朱少文、范有缘、徐有禄、冯昆志、恩绪……李德锡、马德禄、刘德智……陶湘如、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常宝堃、王友全等等,这些相声艺人历经五代,代代相传,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作了大约上千段的相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相声宝库,这些相声三大功能齐备,讽刺、歌颂、娱乐等,且艺术流派已经形成,如张(寿成)派、常(宝堃)派、候(宝林)派、马(三立)派等独具风格特色。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6年,是“发展期”。
发展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作了大量的新的相声段子,这些相声与生活联系紧密艺术呈现净化、美化的新风貌。
二是整理了一些传统相声段子,思想性跟艺术性大大提高。
三是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得以全面发展,四是涌现出一批有造诣的相声演员,如马季、唐杰忠、杜国芝、刘文亨、魏文亮等。
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我们可称其为“挫折期”。
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声艺术受到全面的摧残,不少相声演员被贴上各种标签,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他们不仅自己发誓不再说相声,连子孙后代都不能与相声沾边,造成后来相声艺术队伍里青黄不接的现象。
文革后期,相声虽然重返舞台,却大都为路线斗争服务,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对话。
第四阶段是从1976年至今,姑且称之为“复苏期”。
首先是出现了一大批新人,如姜昆、笑林、师胜杰、冯巩、牛群、邓小林、于谦、刘云伟、郭德纲等等,现以郭德纲先生在北京创立的“德云社”最为著名,他们创立了大量的优秀新作。
其次讽刺、歌颂、娱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涌现了大量的娱乐性段子,为生活带来了欢笑。
趋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快、新、奇、巧的艺术技巧走向,为相声艺术带来了新的魅力。
四、相声的艺术特征相声的艺术特征比较明显,我们在观赏的时候一般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首先相声号称语言艺术,那么在通俗易懂方面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语言出演员之口,入观众之耳,必须立即引起共鸣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也反映了说唱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幽默滑稽。
相声具有浓郁的喜剧风格,甚至有人觉得相声成了笑声的同义语。
相声内容不见得全是喜剧,也有正剧、悲剧故事,可一进相声,就像掉进了笑的旋涡,都变成了喜剧,这其实是演员的技巧,即喜剧闹剧化、正剧喜剧化、悲喜剧结合。
三是地方风味浓厚。
曲艺属于民间艺术,长期在民间流传、发展,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然而,同属民间艺术,相声却发源于北京,长期在京津一带流传、发展,后来虽然扩展到了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却仍属于市民艺术,其地方风味就是浓郁的北京风味。
而北京风味又体现在社会相、风情画和京腔京调这几个方面。
四是相声功能多样,而众所周知的功能则是讽刺、歌颂和娱乐。
相声的讽刺功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从形成之日起,就以讽刺功能成为其生命线。
其讽刺一方面从社会矛盾和日常生活着手,另一方面则是倾吐人民的心声。
相声的讽刺艺术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具体可在日后的观赏中细心体会。
与讽刺功能一样,相声的歌颂功能也是有传统的。
相声所讽刺的是人间的假恶丑,是与真善美的对立统一,无所谓假恶丑,也就谈不上什么真善美。
歌颂也好,讽刺也罢,从来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在相辅相成中达到演员预想的效果,至于那一为主,要视主题的表达需要所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使以讽刺为主的段子,也不排除某些歌颂成分,反之亦然。
相声的娱乐性想必大家都身同感受,一些优秀的娱乐性相声受到大家的欢迎,但一个时期以来,相声的娱乐功能受到严重忽视,甚至与教化对立起来,与低级趣味混为一谈,这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五、相声的表现形式对于相声的表现形式,大家见得最多的应该是对口相声,偶尔还会听到单口相声。
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之外,相声表现形式还有“群活”、化妆相声和小品相声。
单口相声是最早出现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相声里占比很大。
单口相声由一个人表演,自捧自逗,道具也很简单,扇子、醒木、毛巾便足以。
可是新编的单口相声比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无非一个“难”字。
因为单口相声讲求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包袱”构思以及细节描画,所以说,不论是创作还是表演,单口相声都及其吃功夫,而且不容易讨好,一般人当然不敢问津,而那些一心扑向事业、百折不挠的有志者似乎未看中这门技艺,故单口相声出现危机。
对口相声就比较多见了,顾名思义,由两个人表演,暂且称之为“甲”“乙”。
通常情况下,“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
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以及“贯口”。
一般的说法是“一头沉”相声从单口相声发展而来,却又不等于单口相声,它以逗哏为主,捧哏为辅,通过对话、聊天加以表演,实质为逗哏作用的统领和捧哏作用的制约的有机结合。
“子母哏”是通过逗哏、捧哏的争辩进行表演,争辩中的双方代表相互矛盾的双方,而矛盾正是“包袱”的基础,故这种表演方式对“包袱”十分有利。
而这其中的争辩可归为抬杠式争辩、对话式争辩、叙述式争辩以及评点式争辩。
“贯口”也比较少见,所谓“贯口”,就是一气呵成地叙述一段故事或罗列众多事物名称,以流利轻快、抑扬顿挫的语言取胜,其俗称“贯口活”,但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辅以“一头沉”或“子母哏”的成分。
“贯口”的内容归纳起来可分为故事性“贯口”、罗列性“贯口”、辙韵性“贯口”和抒情性“贯口”。
“群活”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相声,传统的三人相声有《训徒》、《穷富论》等,新编的不多,其中《五官争功》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流传到国外。
三人相声除“逗哏”“捧哏”的以外,还有一个人是“腻缝的”,即捧逗之间发生争论,“腻缝的”从中调停,抓哏取笑。
化妆相声其实是北方相声和南方滑稽戏相结合的产物,它汲取两家之长,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喜剧艺术的交流,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可由于难以迎合北方观众的心理,又缺乏专门队伍的精心培植,化妆相声走向不明,结果只能风靡一时。
相声小品出现较早,而近年来相声小品的崛起与登上电视有密切关系,它的人物模拟部分比相声多,满足了作为视觉艺术的电视需求,但如果不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而陷入某些相声手法的重复与循环,潜在的危机就会成为致命的威胁。
六、结构方式相声的结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论传统相声还是新编相声,一段相声常常由“垫话”、“瓢把儿”、“正话”、“底”构成。
当然一段相声不见得是上述成分齐备,“垫话”、“瓢把儿”有时候也可以省略掉,但“正话”和“底”却必不可少。
“垫话”,这一成分并非相声独有,许多说唱艺术形式里都有,比如说唐朝和尚念经之前唱个歌曰“押座文”;宋元话本开头有段故事,叫做“得胜头回”;评书开头几句韵文,叫做“定场诗词”。
“垫话”反映着说唱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相声的“垫话”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也有“垫话”与“正活”拧着,相反相成,别有情趣。
“垫话”与“正活”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归起来,大体上有两种,一类着眼于二者的内容联系,这个垫话虽较为抽象,却有概括性的点题作用。
另一类着眼于形式的生动性,比如为了垫话的生动性,索性来个谜语等。
“瓢把儿”就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部分,它贵在少而精,如能一笔带过当然最好不过了,然而前边说过,“垫话”与“正活”不是内容的一脉相成,而是拧着,“瓢把儿”能否作到“少而精”就看演员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