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人轻视,写了一首诗,开头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

合集下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李白(701 年2 月28 日-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 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 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作品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1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

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

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

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

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

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

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

“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文5篇)

《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文5篇)

《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文5篇)第一篇:《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忆东山二首[唐]李白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其二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作品注释⑴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

⑵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作品译文其一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其二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创作背景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

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初在京待诏翰林时作。

作品鉴赏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

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

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

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

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着一种品格。

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

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

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

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夸张而又自然,浪漫而又逼真——一道飞流从高空中直泻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跌落到人间。

前句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陡峭,又显出水流之迅疾。

后句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二字蕴藉深沉,明知不是,但写来更觉生动、逼真,新奇而又真实。

诗句气势豪壮,雄奇瑰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

译文:(1)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2)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

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礯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

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入赘豪门后,李白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诗!

入赘豪门后,李白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诗!

入赘豪门后,李白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诗!唐代的文人墨客,实在是太耀眼,无论和中国古代那个历史时期相比,绝对都是不落下风的。

想来,唐风开放,文化开放,经济繁荣,是滋生众多文人墨客的因素吧。

说起唐朝有名的文人,大脑里瞬间就出现了说不完的名字,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等等。

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了,再严苛一些,李白当是其中最有才华的诗人了。

都知道李白蔑视权贵,比如他曾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不能为了所谓的权贵就低声下气、摧眉折腰;他还写下“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表达宁愿要生前一杯好酒助乐,也不需要流传千古的身后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铁骨文人,却有着一桩追名逐利的婚姻。

李白一生里有4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是好友孟浩然介绍的许氏,许氏的背景很大。

许氏的祖父许囿师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都是高官,曾官至宰相,可见许家的政治背景有多强硬。

李白娶许氏算是入赘,但是众所周知李白不缺少钱,毫无疑问他入赘许家是看中了许家的政治资源。

要知道李白虽然藐视权贵但是基本都是被拒绝后的郁郁不得志之言,年轻的他,游历天下,为的就是有机会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后来他也没有少为入世积极奔走。

也是在李白和许氏完婚的这一年,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你上街随便找个人,即使是不知道全文,恐怕后面两句都能对得上来,它的渗透力绝对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夜景,仿佛勾勒出一幅图。

夜晚,月光透过窗子洒在了窗前,那朦胧的白色,就好像冬天时候地上生的霜。

(我)站在窗前看着天上的明月,地下头来想到的都是故乡。

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念故乡之情。

这首诗没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手法,也没有太深的内涵。

李白一生写了那么多诗,为什么单单只有这首诗能流传千古,到了21世纪后,还能老少皆宜呢?其实,这首诗好就好在读上去朗朗上口,表达的意思足够浅显,每个人都能读懂其中意思,不用费心费力去理解。

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原文翻译与赏析吧。

将进酒原文〖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注解: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

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

君:你,此为泛指。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在高堂上。

另译为父母。

朝:早晨。

青丝:黑发。

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须:应当。

尽欢:纵情欢乐。

千金:大量钱财。

还复来:还会再来。

且为乐:姑且作乐。

会须:应当。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

丹丘生: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4]。

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馔,食物。

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

(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一位籍籍无名的诗人,用4句诗批评无数诗人,却成为千古名句

一位籍籍无名的诗人,用4句诗批评无数诗人,却成为千古名句

一位籍籍无名的诗人,用4句诗批评无数诗人,却成为千古名句展开全文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李白是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或豪迈奔放,或清新飘逸,或意境奇妙,或语言出奇,跌宕起伏之间,有排山倒海之势,句句都能给人以惊喜。

故而杜甫才称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将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巅峰,而这样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仙,就连死都以浪漫的方式死去。

据说李白是醉后泛舟江上,见江中月色可人,伸手欲捞月,翻入江中溺亡。

这个传说颇有几分传奇色彩,虽不可信,但不妨碍后人对李白的敬仰。

李白死后,其族叔李阳冰为其在当涂青山上立了衣冠冢,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祭奠的圣地——李白墓。

后世无数文人骚客都曾来李白墓前拜祭诗仙,而除了常规的祭拜礼仪之外,自然也少不了作诗祭奠。

在李白墓前作诗,不唯有悼亡祭奠之意,也有像诗仙献诗之意。

千年来,李白墓前积累了悼诗无数,成为一大奇观。

其中自然也不乏名篇佳作,比如白居易的《李白墓》:李白墓唐·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白居易的这首《李白墓》是李白墓前众多悼诗中最佳的一首。

全诗以李白杰出的成就、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黯淡组成了多重对比,表达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赞颂了李白的伟大。

一句“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何其悲哉!除白居易外,李白墓前还有很多著名诗人的佳作。

如晚唐诗人项斯的《经李白墓》、宋代晁补之的《采石李白墓》、曾巩的《谒李白墓》等等。

这些诗无一不是传世的佳作,但论名气,偏偏却不如一个无名之辈所作的《题李白墓》:题李白墓明·梅之焕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梅之焕,是明末时期的大臣,官至巡抚,算是封疆大吏了。

但在古代诗歌史上,梅之焕只能算是个籍籍无名之辈。

而其所作的这首《题李白墓》反而比他名气更大,甚至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金陵凤凰台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诗简介《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翻译/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被人轻视,写了一首诗,开头第一句就是千古名

展开全文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老者轻视后生,自古皆然。

毕竟人至中年往往事业有所成就,功成名遂,而初出茅庐的少年、青年都是一无功、二无名,被轻视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少年最不缺的是壮志和实现壮志的时间,安知五年十年之后少年不会建功立业呢?所以古人为此说过很多名言名句,以劝诫老者莫要轻视少年青年。

比如孔子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比如民
间俗语“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有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新于老凤声”等等都是言老者莫轻少年志。

但再多的名言俗语都挡不住大多数人的本能,就连青年时期的诗仙李白都曾受到当时名士李邕的轻视。

不过李白受轻视后,写了一首诗回敬李邕,开头第一句就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

且先来欣赏这首《上李邕》:
上李邕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邕是盛唐开元年间闻名海外的名士,素负美名,时任渝州刺史。

李白当时正值青年,初出茅庐拜谒李邕时,却因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得李邕不悦。

加上李邕为人自负声名,对待年轻后辈的态度颇为矜持,甚是轻视。

李白大为不满,临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毫不客气的诗《上李邕》。

这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传说中的鲲鹏自比,乘风而起,扶摇展翅,直上九万里长空!李白青年时胸怀壮志,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
和宏伟的抱负,从此句中便可见其志向远大。

后两句仍是写大鹏,即风停暂歇,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

寥寥数笔之间,就勾画出一个乘风而上,无风犹能颠海的鲲鹏形象,这也正是青年李白自己的形象。

五六句则开始写对李邕傲慢态度的回答,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所谓“时人”便是暗喻李邕,高谈阔论、远大志向被俗人嘲笑也就罢了,没想到李邕这样的名士竟然也“冷笑”相对。

结尾两句李白抬出圣人孔子之言反驳李邕的傲慢“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即孔子,孔子尚且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身为名士,男儿大丈夫可别轻视年轻人啊!
这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既是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傲慢态度的回敬,字里行间一股桀骜不驯的少年锐气,表现出李白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胆气。

从这首诗也可看出青年时期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初出牛犊不怕虎,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仅仅是李白自信的表现,也成为后世无数年轻人的励志之语。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