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初探

合集下载

实名认证调研报告范文

实名认证调研报告范文

实名认证调研报告范文实名认证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空间中虚拟身份的问题日益突出,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问题也随之增加。

为了保障用户的权益,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实行实名认证制度。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实名认证的现状与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互联网用户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平台发送问卷链接,收集调查数据。

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90份。

三、调研结果1. 实名认证使用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80%的受访者在使用互联网时遇到过实名认证的要求,其中约60%的受访者表示进行了实名认证,40%的受访者尚未进行实名认证。

2. 受访者对实名认证的态度对于进行实名认证的受访者,他们有70%的人认为实名认证可以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而对于尚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受访者,他们表示主要原因是觉得麻烦(60%)和担心个人信息泄露(30%)。

3. 实名认证带来的影响从受访者的角度分析,实名认证带来了诸多便利。

首先,91%的受访者认为实名认证可以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其次,85%的受访者认为实名认证可以减少虚假账号和信息的存在;此外,80%的受访者认为实名认证能够建立信任,促使用户更加愿意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交易。

4. 实名认证的问题与建议对于实名认证存在的问题,有60%的受访者认为实名认证的审核时间较长,有30%的受访者认为实名认证的操作流程繁琐。

另外,还有部分受访者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简化实名认证流程、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实名认证在互联网时代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实名认证可以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减少虚假信息的存在,并且可以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推动网络交流和交易的发展。

但实名认证的审核时间较长、操作流程繁琐等问题也有待改进。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实名认证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改进实名认证的流程,提高审核的速度和效率。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实名制成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和用户权益的重要手段。

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规范网络实名制的实施。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简要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1.1 《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为用户提供实名注册服务,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等要求,以保障网络安全和用户权益。

1.2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保存用户信息的规定,以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1.3 《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和处理原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集、使用和传输用户个人信息时必须经过用户同意,并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二、相关规章2.1 《网络实名制管理暂行规定》《网络实名制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具体实施规定,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保存用户信息的要求,以防止网络用户冒用他人身份从事违法活动。

2.2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要求,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并对违法违规信息进行监管和处理,以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有序。

2.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并根据不同安全等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和用户信息的保护。

三、相关标准3.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标准,明确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细则,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并建立健全的安全保护机制。

网络实名制正反方观点

网络实名制正反方观点

正方提高了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社会形式存在的真实性,使得每个网民都必须像遵循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一样来约束其在网络上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和避免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了自由;保护青少年;可以预防和震慑部分不法之徒散布虚假信息、从事诈骗犯罪、制造社会恐慌和社会冲突;可以使坏人难以借助匿名手段和工具肆无忌惮干坏事;提升人们的责任感和坦诚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上网者或者言论,减少了网络管理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实名制是网络时代、匿名社会的管理基础,是社会规范得以遵循的依恃。

实名制的实行程度,一定意义上与社会法制化程度、现代化程度同步;例:第一、网络实名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匿名”,互联网很流行一句话“在网络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匿名”的弊端逐渐显现。

由于“匿名”让假银行网站骗取帐号密码、黑客木马盗取虚拟财、入侵电脑肆意破坏等报道时见报端。

由于“匿名”让垃圾邮件满天飞舞,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垃圾邮件中寻找重要工作邮件。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无疑可以让这样的这些人在想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第二、网络实名制对于保护青少年将起到重大作用。

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

这样的交互性让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互联网中的事物,同时这些虚拟世界的影响必然也会被青少年用于现实世界。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游戏中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确。

我们可以想象如国一个青少年沉迷在一款充满欺诈,崇尚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网络游戏以后对这个青少年会产生何种的影响。

因为网络而犯罪的青少年的报道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媒体上,这也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第三、网络实名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但是我们认为实名制不但不会限制自由恰恰是对自由的保护。

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目录网络实名制<2>网络实名制问题由来<2>网络实名制现状<3>网络实名制利与弊<4>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4>网络实名制的两面性<5>言论自由与文明进步<8>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社会建设<8>网络言论自由与和谐社会建设<8>参考文献<9>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问题的由来网络实名制是指将网络用户的身份与其个人的真实身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一种制度。

网络实名制源自网络欺诈和侵权问题泛滥的现状。

网络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和释放自己内心的空间,同时又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违法犯罪的便利。

实行网络实名制是监管的需要,但因涉及到言论自由和隐私保护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中国网络实名制问题的源头,一般都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他认为网络也应该严格的受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任。

”“包括传统媒体,应该提倡用真名,不用笔名发表文章。

...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他的这番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李希光事件”。

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言辞激烈的争论,但是随后并没有相应的措施出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李希光自己也称已经对网络实名的话题丧失了兴趣,“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2004年,教育部在“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校园网BBS是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南大小百合、复旦日月光华等高校BBS随后都开始实施实名制。

2005年3月20日,信息产业部开始实施《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对所有非经营性网站实行实名制登记;2005年7月12日,信息产业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其第十二点中明确规定:“PK类练级游戏应当通过身份证登录,实行实名游戏制度,拒绝未成年人登录进入”。

网络安全法网络实名制的规定是什么

网络安全法网络实名制的规定是什么

⽹络安全法⽹络实名制的规定是什么《⽹络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次引⼊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并规定在⽹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重点保护。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关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福祉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性显⽽易见。

⼀、《⽹络安全法》⽹络实名制的规定是什么?1、规范个⼈信息收集⾏为第四⼗⼀条⽹络运营者收集、使⽤个⼈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规则,明⽰收集、使⽤信息的⽬的、⽅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2、斩断信息买卖利益链第四⼗四条任何个⼈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法⽅式获取个⼈信息,不得⾮法出售或者⾮法向他⼈提供个⼈信息。

3、个⼈信息泄露补救第四⼗⼆条⽹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提供个⼈信息。

但是,经过处理⽆法识别特定个⼈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4、溯源追责第六⼗四条⽹络运营者、⽹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违反本法第⼆⼗⼆条第三款、第四⼗⼀条⾄第四⼗三条规定,侵害个⼈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处⼀倍以上⼗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

⼆、⽹络实名制的必要性1、保障⽹络运⾏安全草案将现⾏的⽹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要求⽹络运营者按照⽹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防范等措施,履⾏相应的⽹络安全保护义务。

2、保障数据安全随着云计算、⼤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络数据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数据利⽤⾄为重要。

为此,草案作了以下规定:⼀是,要求⽹络运营者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防⽌⽹络数据被窃取或者篡改。

网络实名制下的隐私侵权初探

网络实名制下的隐私侵权初探

Po ie 和 网 络 内 容 提 供 商 I P It t o t t r i r 。 目前 rv r d ) C (ne ne o d ) me C n P v e 我 国 大 部 分 网站 提 供 后 两 种 服 务 。 ( ) 络 接 入 服 务 提供 者 。即 通 过 自己 的硬 件 设 施 为 客 户 以 1网
随 着 国 家 网 络 管 理 制 度 的 变化 , 名 制 已 经成 为 中 国当 前 网 实
络 环 境 下 的一 种 管 理 方 式 。网 络 实 名 制 , 指 将 网 络 用 户 的 网络 是 身 份 与 其 真 实 的 主体 信 息 相 统 一 的制 度 。 网络 实 名 制 的 实 行 使
tre cs rvdr , 络 平 台 服 务 提 供 商 IP(ne tPafr en t esPo ie) 网 Ac P Itme l om t
的 识 别 进 而 确 定 行 为 主 体 , 而 引 发 隐私 侵 权 的 隐 患 。本 文 从 数 从
据 传输 流 程 的 不 同阶 段 对 侵 害 隐 私 权 的 方 式 进 行 分 类 、 析 。 分
为 网络用户提供存 储空 间 作为 发布 信 息的 平 台的服 务 提供 商 ,
其 中最 典 型 的 信 息 平 台服 务 包 括 网 络 论 坛 、 络 硬 盘 、 人 博 客 网 个 等 。它 们 提供 网 络 联 线 后 各 项 网 络 相 关 业 务 的服 务 , 提 供 电子 如
2 黑客 的 攻 击 。“ 客 ” 法 截 获 或 复 制 他 人 传 递 的 电 子 信 、 黑 非
容 易受到 各种 方 式的侵 害 , 文从 不 同 网络参 与 者 的 角度入 手 , 本 分别

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网络实名制是指将上网者的身份和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对应联系及统一的制度。

中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都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他认为网络也应该严格的受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任。

包括传统媒体,应该提倡用真名,不用笔名发表文章,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从那以后,有关实行网络实名制的一些看法与争议经常见诸报端,中国的立法者和行政部门也在探索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能性,但是这在实践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关网络实名制的法律至今没有出台。

对到底要不要实行网络实名制,争议很大,在中国,政府希望能实行网络实名制,这样便于政府对网络的管理,而绝大部分的中国网名并不希望实行网络实名制,甚至明确反对网络实名制。

这些争议归根结底是对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认识不同。

主张实行网络实名制的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可以防止有人在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也可以很好的遏制某有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网络谣言,还可以防止网络犯罪,总之,网络实名制可以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安全。

而反对网络实名制的则认为,网络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言论自由,特别是在当前现实生活中言论不是很自由的情况下,网络所突显的言论自由的价值就更大了。

而且实行网络实名制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因为拥有大量个人信息的网站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网路确实也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

从其有利的方面说,近年来,网络监督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尤其在舆论监督方面已成为传统舆论监督的重要补充。

比如陕西周老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温州“购房门”事件等,皆是借助匿名网友的爆料,引起社会的关注,最终才得以还原真相、惩恶扬善。

而从其弊端出发,网络也曾引发了很多悲剧,如对某人的人肉搜索造成了当事人的不堪压力而自杀等等。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

目前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简析在当今数字化社会,网络实名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旨在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秩序。

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与网络实名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以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简析我国与网络实名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1.1 《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网络实名制的要求和范围,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实施实名认证,并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1.2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信息管理制度,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保存用户的登记信息,以便监管和管理。

1.3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实名认证,确保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可靠。

二、规章的颁布2.1 《网络实名制管理规定》《网络实名制管理规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颁布的,规定了网络实名制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以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2.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维护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秩序。

三、实名制的实施效果3.1 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通过实名制,可以有效监控网络用户的行为,减少网络犯罪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性。

3.2 保护用户权益实名制可以有效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或泄露,提升用户的信息安全感和权益保障。

3.3 规范网络经营行为实名制可以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经营行为,减少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维护网络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建 立 和完 善 。
和管理 的若干意见》 明确规定实行实名游戏制度 ;0 6年 6月 , 20 新 闻出版总署提 出《 网络游戏实名制方案》 对 网络游戏实施实 ,
名制做 了具体部署 ;0 7年 8月中国互联 网协会发布 《 20 博客服 务 自律 公 约 》 实 名制 开始 在 一 些 博 客 上 施 行 ;0 0年 2月 工 业 , 21 和信 息 化部 下 发 《 一步 落 实 网站备 案 信 息 真 实 性 核验 工作 方 进 案( 试行), 》要求对个人 网站进行实名备案 ;0 0年 4月 , 21 工商总 局公布《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 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 征求意见 稿 ), 》拟对 网店实行实名备案制。 随着 网络实名制 的呼声越来越 高, 吉林 、 州等省市地方政府 也随后出台了相关 规定 , 杭 鼓励辖 内 网站 实行 实名 制 管 理 , 名 制开 始 在 地方 立 法 实 施 。 实 32 网络实名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网站 自身拥有的技术来 . 从 看, 网站完全可以做 到要求网民在使用博客 、 论坛等交互式栏 目 时在 后 台 使 用实 名 注 册 ,但 允 许 网 民在 前 台用 匿 名 的方 式 来 登
络实名制有利于提高 国民素质 。 网上实名将促进诚信 、 守法的意 识、 促进经济 、 促进 民主 , 这些对 于健康的国家都是必须 的。 反对 者则 认 为 网 络实 名 制 将使 网络 失 去 活力 ,实 名 制 不 利 于言 论 自 由。实行网络实名制会涉及侵犯隐私, 限制人们的发话权 。
子公告 、 网络游戏和其他 即时通信服务的 , 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 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 向其申请开设上述 服务 的用户 的有效身份证明。这被看作是 中国第 一个要求网络实名制 的地 方性法规。
技 经济 市场
网络 实名 制初探
郭 丽
( 阳市委 党校 , 南 安 阳 4 5 0 ) 安 河 5 0 0
摘 要: 实行网络实名制是互联网发展 的必然趋势, 是规范网络管理的有效手段。 本文介绍 了我 国网络实名制 的发展状况, 网络实名制的利弊, 以及通过分析网络实名制给现在互联 网所带来 的影响, 来研究实行 网络实名制 的可行性及现实性。 关键词: 网络 实名 制 ; 行 性 ; 实 性 可 现 网络实名制是指法律意义上 的网络行为人在从事网络活动 时应 当提供真 实有 效的个人信息 和接受居 民身份证 确认的制 度, 通俗意义上讲 的就是“ 网络身份证制度 ” 。今年 的两会上 , 全 国人大代表 、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 :互联 , 两 个 必须 同时 兼顾 。 网络 实 名 安 这 制是 个 方 向 , 世 界 各 国共 同加 强 网络 管理 的措 施 。” 行 网 也是 实 络 实名 制 是互 联 网发 展 的 必 然趋 势 ,是规 范 网络 管 理 的有 效 手 段。 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 网络实名制 , 充分利用 它来为我们 的工 作和学习服务 , 推动 网络和社会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20 0 7年 8月 , 浪 、 狐 、 新 搜 网易 等 知名 博 客 服 务 提 供 商 在 中 国互联 网协会牵头下共同签署 了《 博客服务 自律公约》 鼓励博 , 客实行实名注册制 , 要求用户提供真实姓名 、 通信 地址 、 联系 电 话 和邮箱等 。 此外 ,公约》 《 还要求博客服务提供商制定有效 的实 名博客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保护用户资料 。
1 我 国 网络 实名制 的发展现 状
据 中 国互联 网网络信 息 中心 ( N I ) C N C 统计 , 截至 20 0 9年 1 2月 3 1日, 中国网民数量 已经达到 38 , .4亿 网站数 33万个 , 2
博客用户近 2亿人。 而伴随着网络 的不断发展 , 网络实名制也逐
录 。这 样 , 录 者 的实 名 对 网 站管 理 者 来说 是 透 明的 , 登 而对 其 他 网 民则 是 隐蔽 的 。 民之 间 只 能相 互 看 到各 自的 昵称 , 不会 看 网 而 到各 自的 真 实姓 名 及 其他 个 人 隐 私 。这 种 方 式 投 入 小 ,易 于 实 现。从信息共享 、 资源整合方面来看 , 以充分利用公安机关 已 可 经建成的公 民信息数据库 ,在这个库上增加一个个人身份信息 公共验证接 口,各网站都可 以通过该接 口向个人信息数据库提 交 验 证 个 人 信息 的 申请 以确 定 登 录 者 的身 份 。 然 , 避 免个 人 当 为 信息被一些垃圾 网站利用 , 这个接 口并不是针对每一个网站 , 只
20 0 8年, 中国“ 两会” 召开 , 网络实名制呼声高涨 。 月底 , 1 宁 夏 、 和 吉林 先 后 推行 版 主 实名 制 。 甘肃 2月 1 日, 安 部机 关 报 5 公 《 人民公 安报 》 刊发文章 , 要求在全 国推行版主实名制 , 之后 , 重 庆、 北京等地也宣布推行版主实名制或网吧实名上网制 。 20 0 9年, 有网站开始执行 I 绝对实名制 , A 除了真实姓名和 身份证号外 , 还将 真实姓名 、 手机 、 地址等信息进行一次性验证 核对 。最引人瞩 目的是 , 浙江省杭州市发布的《 杭州市计算机信 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 规定 , 20 从 0 9年 5 1日起 , 月 提供 电
3 网络 实名制 的可行性
31 实行 网络 实名 制 有 法 律 依 据 。2 0 . 0 2年 9月 ,互 联 网上 网 《 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 例》发布 ,对 网吧上 网进行实名制登记 ; 20 04年底 , 教育部 、 共青 团中央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校 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对高校论坛进行实名制管理; 2 0 年 7月信息产业部 和文化部联合下发《 于网络游戏发展 05 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