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的工资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 第六章 工资(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六章 工资(马工程教材PPT)

目录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 格转化为工资
第三节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二节
工资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 格转化为工资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 一、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 的价格或价格 在资产阶级社会,工人的工资表面上表现为劳动的价
格,表现为对一 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这是不合 理的,因为: (一)商品的价值无非就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必 要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用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量。 (二)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必须在出卖以前 就已存在。
由此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即便不减少名义上的日工资或周 工资,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来降低劳动价格,从而增加资本家所得到 的剩余价值。 (二)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成为资本家破坏就业的规则性, 迫使工人过度劳动而不给相应补偿的手段。
因为计时工资的计量单位,即一个劳动小时的价格,是劳动力 的日价值除以普通工作日的小时数所得之商,所以,如果工人的劳 动时间达不到规定的工作日的小时数,就得不到足额的日工资。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三)“撇开这些矛盾不说,货币即对象化劳动同活劳动 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 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 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因为, 如果是等价 物相交换,那么工人的劳动的价格就会等于他的产品的 价格, 他就没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贰 第二节 工资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工资的基本形式
• 一、计时工资 “劳动力总是按一定时期来出卖的。因此,直接表现
劳动力的日价值、周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就是‘计时工 资’的形式,也就是日工资等等。”

揭开资本主义工资的秘密

揭开资本主义工资的秘密

揭开资本主义工资的秘密揭开资本主义工资的秘密工资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工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失去了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卖给资本家。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各种各样的劳动生产品成为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特征。

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也就是被资本家所雇佣而干活,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工人又叫做雇佣劳动者,而资本主义制度也就叫做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工资是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物,它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但是,资本主义工资有它的欺骗性,往往给人以假象,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我们必须揭开资本主义工资的秘密。

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卫道士们始终鼓吹资本主义的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胡说什么:"工资是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的全部代价";"工人出力,资本家出钱,工人做一天工,得一天工钱,公平交易,完全合理";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资本家这一套反动的谬论,也确实欺骗过一部分人,似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剥削关系,相互之间只是"公平的买卖"而已。

为什么资产阶级这一套反动宣传能欺骗人呢?这与资本主义工资形式造成的下面一些假象有关:第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工人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手段。

工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每天从事长时间的繁重的劳动,以挣得微薄的工资。

从形式上看,工人出力,资本家出钱,好象是"自由的平等交易"。

第二,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总是在工人劳动之后。

于是,工资就好象是工人出卖劳动的结果,就好象是劳动的代价。

第三,工资可随劳动日的长度而改变。

当工人加班的时候,工人为资本家支出的劳动量增加,资本家有时也加付给工人一点工资。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张雪飞;姚慧琴;李茜【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剩余价值论,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的工资理论,它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主要揭露了工资的本质,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质的界限,进一步解释了资本家是怎样利用工资来剥削工人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总结出社会主义工资的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马克思;工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作者】张雪飞;姚慧琴;李茜【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工资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表现,是按期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它也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用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必需,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阐述了工资的本质,他也科学地界定了在劳动、劳动力之间质的不同,清楚地论述了资本家利用工资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事实。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从我国当代商品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具有着极高的价值。

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甚至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制度也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

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着手,对其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现实状况作出以下分析。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涉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其实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的工资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也有自己的工资学说。

本文将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

马克思对工资的定义是:“工资是由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代价,以购买劳动力。

”这个定义的重点是工资是雇佣劳动力的单价,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工资收入不足以满足工人的生存需要,雇主通过买卖劳动力获得利润也便从工人那里得到了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拥有数种工资学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劳动生产率学说、垄断工资学说和人力资本学说。

劳动生产率学说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垄断工资学说则认为工人组织劳工联盟后便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增加工资。

人力资本学说则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相关,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状况越好,其工资收入也越高。

然而,这种区别的根本还是在于其基本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财产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这是经济系统中的普遍规律,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应该由市场作为独立机构去处理。

因此,他们提出的工资理论不仅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论基础,而且与现实的生产关系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关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生存问题、剩余价值问题等与工人自身有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工资学说则更多关注于经济增长与制度改革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两者恰当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应该在不同的视角下去全面掌握两种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

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

应用文-《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应用文-《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抽象法,通过对资本主义工资的表象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学说以边际理论和供给均衡价格论为主,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价格均衡的角度对工资的决定和分配进行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工资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常常有各种假象阻碍人们去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其中最迷惑人的就是工资形态所产生的假象。

从表面上来看,工人像是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而工资则是“劳动的价格”。

但是,这完全是一种假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根本不能当作商品来出卖的;其次,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是在工人完成了他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行为、进入生产过程后才实施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

”(二)工资的决定因素与工资变动规律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维持劳动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其次,劳动力的、培训费用和费用;最后,劳动力的自然差别也是决定工资水平。

正如马克思认为“男劳动力和女劳动力,成年劳动力和未成年劳动力的自然差别”。

因此,工资的决定因素包含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教育培训费和劳动力的自然差别。

与此同时,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能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从长期来看,劳动力的价格将围绕劳动力的价值上下波动。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在马克思的工资国民差异理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工资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异,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马克思认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工人的教育费,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亚当·斯密工资理论

亚当·斯密工资理论

管理研究亚当・斯密工资理论研究付春光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亚当・斯密是最早对工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建立起比较完善工资理论的经济学家,是劳动工资理论的开山鼻祖。

一、工资的涵义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尚未出现的原始状态下,全部劳动生产物就是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当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出现以后,全部劳动生产物就要与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分,劳动的工资这时只能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应该等于劳动的自然价格。

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

因此,斯密说:“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来自劳动的收入称为工资”。

把工资看成是劳动的报酬,这是斯密的一大贡献,也奠定了劳动工资理论的基础。

二、工资水平斯密详细研究了工资水平,最早提出了工资水平的最低标准、平均工资和最高工资问题。

1.工资的最低标准斯密认为:“劳动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似也不能减到这一定标准之下。

”这里,斯密给出了最低标准,也是符合一般人道标准的最低工资。

低于这个标准,个人无法生存,自然不会有工作积极性。

工资的最低标准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最低工资的雏形。

2.平均工资斯密第一次提出平均工资,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

斯密举例分析,英国农村的劳动工资和工业劳动工资已经“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英国都市产业化农村产业优越的程度,过去似较现今为大。

与前世纪或现世纪初叶比较,现今的农村劳动工资,更接近于工业劳动工资。

”3.工资的最高标准斯密没有给出工资的最高标准的具体数额,他重点研究了工资最高的地方。

他认为,工资最高的地方不在最富裕的地方,而在最繁荣、即将变得最富裕的地方。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写道:“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导读》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1 2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是最适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形式 (633-636.1)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并存。 计件单价是以计时工资制下工人所完成的产品 数量计算出来的:每件工资=日工资总頟/产品 件数。
二、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636.2-643)
《资本论》选读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马怀礼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本章主题:说明计件工资的本质与特点,指出 计件工资是剥削工人的有力手段。 主要内容:
一是说明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二是说明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 资形式。
思考与练习: 为什么说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工资形式?


资本家可以借口不合质量而任意扣工资。 计件工资为资本家提供了管制工人的一个十 分确定的平均产量标准,即劳动强度,完不 成,就可以被解雇。 计件工资可以节省劳动监督。 计件工资可以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 日,从而使劳动价格相对降低。 可以利用工人之间的竞争,压低计件单价。 利用计件工资制压计时工资制,使计时工资 制下的工人劳动更紧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资本论》的工资
论《资本论》的工资
对《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的认识
学生:刘会艳
班级:2011级1班我在学习《资本论》之前,总觉得工资是很神圣的,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报酬,学习了《资本论》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甚至是自己做兼职时得到的工资是否与我们的劳动等价?我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被压榨?所以《资本论》里的第六篇关于工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与经济学的联系。

假如问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工资是多少?”那么父母回答说:一千元“问自己的朋友回答说:“三千元左右”。

问他们对于工资是否满意时,他们都会说不满意,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满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由于他们工作的劳动部门不同,他们获得的工资也就不同,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过《资本论》中关于工资的知识。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

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

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

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

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劳动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惟一尺度。

下面将就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价值也同其他商品一样,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即“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就是因为资本家使用工人的劳动力能够创造出比购买这些劳动力价格更多的价值。

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其他特性还包括: 1、劳动力和劳动者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劳动能力离开了活的人就不可能存在,但劳动能力又不等于就是劳动者本人;2、劳动能力只有在劳动时才能表现出来,在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劳动能力才具体发挥作用;3、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是由于劳动力这种能创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特殊使用价值,资本家才会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也就是给付工人工作。

马克思从而得出了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的结论。

所以在资本主义里工资只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新价值的一部分, 用于补偿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部分,这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隐蔽的剥削性。

二、工资的形式
工资的形式有各式各样,但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有计时工资形式与计量工资形式。

马克思认为计时工资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工资形式,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是工人按一定时间出卖的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他在分析了计时工资的特点及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利
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基本表现,并得出结论计时工资是剥削剩余价值有效的手段。

而计件工资无非也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虽然,现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都是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化。

另外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形式使得工资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掩盖了工资背后隐藏的剥削关系,但这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除以工作日长度或劳动生产率得出每小时或每件产品的工资率。

所以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工资的市场定位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工资市场定位揭示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工资运行的机制保证了劳动力只有作为剩余价值的源泉才能出卖,确保了市场工资界限的实现。

马克思首先从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与市场工资的关系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只有作为剩余价值的源泉才能出卖,也就是说,工资必须低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或者说,有酬劳动必须低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价值,必须提供无酬劳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投资与市场工资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均衡工资,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中必然会出现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

相对人口过剩成为工资市场运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市场均衡工资必然定位在劳动力价格(价值)水平上。

马克思工资市场定位理论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
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对于探讨我国工资制度的利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 ,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可见看起来好像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

工人是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

但这只是假象。

实际上,他们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力。

劳动力是一种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雇佣工人出卖给资本的一种商品。

所以,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

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力的那一部分。

工资是一定商品,即劳动力(的价格。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的进步在人类进步中比劳动力所产生的利润更有效率!”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在生产力的问题上是以人为第一要素,生产力的第二要素是工具,科学技术本质应是放在第二要素工具,科学技术也是人运用创造的,应该说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动力!不能简单的想象劳动力就是体力,也当然应该包括智力!当然我们也更应该明白工资的本质,了解工资的具体形式,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

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