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国富论的十句经典理论

8."国家富裕是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9."国家富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
10."国家富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国富论是指一种经济理论,它认为国家富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下面是国富论的十句经典理论:
1."国富其实就是民富"
2."国家的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4."国家富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5."国家富裕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安全的重要保证"
6."国家富裕是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
国富论名词解释

国富论名词解释
《国富论》又称《原富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该书分为五篇:第一篇阐述了关于财产和货币流通的理论;第二篇阐述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以及利息的规律;第三篇阐述了关于银行、信用制度和保险等金融问题;第四篇阐述了关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第五篇阐述了有关政府机构设置、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对外贸易等宏观经济问题。
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社会生活理论、人口理论、财政与税收理论、工业革命和国际贸易理论、企业组织结构、国家管理体系、国民经济计划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国富论》读后感篇1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国富论》,产生了一些思想感悟。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
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
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价值论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国富论英文原著

国富论英文原著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于1776年在英国首版发布。
全书总结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
该书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时都以该书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已成为所有想了解经济学知识的人的必读书。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内容
《国富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
1. 富国裕民: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主要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分工的发展和市场交换。
2.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人民从事劳动的状况。
3. 利己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主要受利己心的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利己心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
《国富论》对于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它不仅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富论 翻译

国富论翻译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一部经济学著作,被广泛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家财富的来源、分配和增长的原因,探讨了贸易自由化、劳动分工、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经济理论与政策。
国富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崇。
斯密认为,经济活动应该按照自然法则而不是政府干预来运行,自由市场和竞争会促使经济的繁荣。
他主张贸易自由化和废除各种贸易壁垒,认为国家应该以不干预市场为原则,实行自由贸易,使商品和劳动可以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劳动者通过专门化的工作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他以针厂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分工将原本需要多个工人完成的任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操作,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他认为劳动分工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产活动,也适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
国富论还探讨了价值理论和价格形成的问题。
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他提出了“价值势力”的概念,即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力量。
他认为,市场竞争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商品价格处于适当的水平。
斯密还关注财富分配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应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提出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
他主张劳动者应该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赞成实行非歧视性的纳税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的来说,国富论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它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的自由与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国富论的理念和原则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富论

《国富论》读后感《国富论》是英国亚当·斯密所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的编者评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的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就像制作一枚小小的针,需要十八道工序,此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
人们经过琢磨钻研,终于发现分工协作是一个既提高劳动效率、又增加劳动数量的好方法。
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更可以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何乐而不为呢?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国富论摘抄

国富论摘抄篇一:标题: 国富论摘抄正文:《国富论》是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苏格兰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
这本书于1716年出版,是斯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以下是《国富论》中的一些摘抄:1. “财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的产物,而是一个人或地区劳动的结果。
”2. “财富是一种交换货物和服务的能力。
”3. “生产一种商品的代价,是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力。
”4. “生产愈多,交换愈多,财富就愈多。
”5.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
”6. “财富不是由土地或自然资源所构成的,而是由劳动和机会所构成的。
”7. “财富通常是由劳动和利息共同创造的。
”8. “贸易的好处是,它使一个国家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其他国家也可以用同样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9. “贸易的缺点是,它使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增加。
”10. “政府应该鼓励贸易,而不是阻止它。
”这些摘抄表明,斯密认为财富是劳动和机会的共同创造,而不是由土地或自然资源所构成的。
他也认为,贸易可以带来好处和缺点是,它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增加。
这些观点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篇二: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作的一部经济学著作,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该著作主要探讨了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以下是国富论中的一些摘抄:1. “财富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由生产工具的数量或劳动时间的增加所创造的,而是由个人对它们的需求所产生的。
”2. “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并不取决于他实际生产了多少东西,而取决于他在市场上能够交换多少东西。
”3. “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应该尽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5. “一种货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实际购买力,而且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VS《国富论》——马克思与亚当·斯密的对立与统一马克思和亚当·斯密,两个影响力贯穿数个世纪的伟大名字。
一个被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另一个则是现代经济学鼻祖和自由主义哲学家,被誉为“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两人的代表作——《资本论》和《国富论》,被分别视为社资两大阵营的政治经济学宪(敏感)章。
尽管表面上看他们二人尖锐对立,但两人的许多理论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商品价值二重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论、货币的起源等。
当然,从时间上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其实是马克思借用了不少斯密的成果(《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资本论》发表于1867年)。
但这不是重点,接下来我们看看二人矛盾的焦点在哪。
斯密认为,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可分解为以下三个部分——地租、劳动(工资)、利润,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可被这三个部分完全覆盖,少数特殊商品的价格则只含有这3个要素中的2个或1个。
而马克思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此处价值自然指交换价值)。
”认为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会超出其支付给生产商品的工人的工资,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劳动所得进行了残酷的剥削,而这个剥削所得就是“剩余价值”——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马克思认为,之所以斯密这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会得出商品价格应由劳动所得和利润构成的错误观念,是因为人们通常误认为资本家通过支付工人工资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工人已经公平地得到了自己的酬劳。
但事实上,资本家购买的并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产阶级在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之后,实际上使得工人成为了自己的生产资料——机器、矿山、工厂——的奴隶,可以强迫工人付出比其工资所得多得多的劳动量。
因此,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是“绝对贫困”,被看不见的锁链栓在资本主义链条上。
以上内容,相信对于在中国略略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来说都只不过是基本的复习而已。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其实这种质疑声从资本论问世起从未间断)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证实法,援引了大量的数据和事例来证明剩余价值理论的无可辩驳——事实上,无论是17-19世纪贫民窟涌动的欧美,还是时至现代中国南部沿海随处可见的“血汗工厂”,无不雄辩地证明了剩余价值这一马克思主义核心论断的正确性。
然而举再多的例子也无法说服所有质疑者(否则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猜想而是定理了),因此有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证伪法。
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可以证明生产资料在不经过劳动的情况下也能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就说明斯密战胜了马克思——显然,我们一个反例也举不出来。
这足以证明劳动是使商品产生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完全凝结于劳动中,与资本毫无关系。
那么这是否说明马克思的理论就天衣无缝了呢?也不是。
马克思的主要问题在于预言能力,这一点上他完败于斯密。
马恩二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货币将被取消,“每一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份,就是他在社会劳动日里的一份。
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
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显然,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无论过去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没有存在的可能,即使是公认最为极端的共产国家(例如朝鲜),也从来没有取消货币的打算。
他还宣称,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和德国产生,然而时至今日英国和德国仍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倒是他看不上眼的俄国佬搞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苏维埃国家(虽然最后失败了)。
而斯密与马克思正好相反,他至今仍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奉若神明,他的不少理论——例如“四项赋税原则”迄今仍主导着欧美国家的财政政策。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理论上存在严重缺陷的斯密可以一直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而马克思却“走远了”呢?这个问题很值得玩味。
我粗略总结了马克思的三个理论硬伤,权当抛砖引玉。
首先,马克思虽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实质,但对于解除这种剥削之后的产品分配方式却含混不清。
因此,如前文所述,他只好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强度”继而来衡量“劳动所得”,而采用这一政策之后最出名的后果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所有人都吃大锅饭,社会经济极度萧条。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硬伤:一个优秀画家、一个普通画家和一个蹩脚的绘画爱好者分别花了1个月的时间竭尽全力作了一幅画,然后将他们的这幅劳动所得拿去拍卖,优秀画家的画卖出了10000元,普通画家的画卖出了100元,而蹩脚画家的画则无人问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在古往今来任何“正常”的社会,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可是在马克思创建的马式社会主义国家中,结果却是——三个人会拿到同样的报酬!滑稽吧?然后则是被人诟病已久的仅仅依据占有财富的多少将人割裂对立成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确实极度酷爱阶级斗争,翻阅他的著作,见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阶级”,可是这一纯粹依靠阶级属性来划分人的做法造成了多少悲剧!更何况,它本来就毫无科学性可言。
仍然拿刚才所举得画家例子来说明:三个人以同样的速度工作了2年,优秀画家挣了24万元,普通画家挣了2400元,而蹩脚画家则没挣到1分钱,只能靠吃闲饭和救济度日。
普通画家的收入除了维持他的温饱,还能让他享受到不错的公共服务,于是他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
而那位优秀画家,在勤奋工作了2年后,决定开一个画廊,专门为画家们作展览,于是,他雇用了一批职员——管理的、看门的、扫地的……可惜,他越过了马克思的雷池,成为了反动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马克思将领导千千万万无产阶级推翻他的画廊以“解放”被他雇用的职员,而那位蹩脚画家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最革命、最进步的无产者,他将肩负起“解放全人类”的重任!——滑稽乎?悲哀乎?(事实上,马克思其实是很想将“财富”和“资本”的关系理理顺的,但最终这个问题把他自己都给绕了进去,这只能说明他的理论存在硬伤。
)最后,马克思过于崇尚暴力革命论,认为暴力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唯一途径。
我甚至怀疑那个“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是始于马氏的。
于是在老马的理论指导下,一出出举世闻名的人间惨剧不断上映(此处省去敏感内容10000字)。
而这种暴力革命论结合“生产资料公有”所助产出的“社会主义”,又极易滑向极权统治的深渊,因为独裁的执政集团可以在堂皇的外衣下将高度集中的国家资本据为己有(参见朝鲜、红色高棉等)。
后来,恩格斯多少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无产阶级应积极依靠资产阶级议会进行合法斗争”,认为渐进式的改良还是可行的,总算为老马的理论留了一点余地。
那么,马克思的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也不尽然。
现在全世界最为发达的北欧已经给出了答案——通过高赋税和严格的劳动法规将剩余价值降到最低,而将无偿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到最高,同时彻底断绝大资本垄断某一行业的现象;将关系重大的公共行业运作大部分收归国有,同时通过高度的言论自由、高度的政治民(敏感)主严厉控制政(敏感)府行为,以防止政(敏感)府谋取私利;与此同时,保持并强化市场作用,市场自然会让那3位画家各得其所,蹩脚的那位也不用着急,国家机器自然会让你吃穿不愁——到头来,还是斯密先生救了你一命啊!一、《国富论》――资产阶级学者对社会财富源泉的探讨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问题,首先要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带给思想界的影响谈起。
而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领域,国富论的作用的地位可谓是首屈一指。
所以,认识马克思主义,先从这国富论说起更为便利。
《国富论》,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亚当·史密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给社会财富的增加开启了道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构造和作用的经典论述。
它是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要了解《国富论》,首先要对当时的工业革命有大致的了解。
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英国,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大约延绵百年之久。
格斯开尔曾说:“工业革命是旧时代的工业,因蒸汽机与纺织机器的发明而转换为新时代的革命。
”18世纪中叶的欧洲,尤其是英国,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的需要大增,开始从家庭手工业转变为手工业工厂制度,于是有了采用机器的必要和可能。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取得专利权,历史上以此为工业革命开始的里程碑;但他与实业家蒲尔顿把它制造发售,还是经过一段艰苦奋斗后的1781年。
继而,他又制传力机,把发动力由皮带的牵动分布出去。
1785年,纺织业开始采用蒸汽机械以代水力,从此不必再在山溪之间设厂。
为了采购原料、运销产品、雇佣工人的方便,工厂集中到了交通便利的都市,近代的工厂制度至此成型,都市化随之发展,家庭手工业归于淘汰。
机器发达,引起煤铁需要的激增。
煤含有硫化物,铸出的铁质地太脆,经不起锤打。
1709年,达培发明把煤炼成焦煤,炼铁才无困难。
原来炼铁所用风箱是由水力带动的,1790年,瓦特的蒸汽机采作风箱的动力,能节省燃料70%。
1784年,柯尔特发明用辗轴代替旧有迟笨的打铁锤。
瓦特又于1793年发明一分钟能打300次的蒸汽锤,提高了锻铁的能力。
1855年,白塞满发明从下部透入空气,能够把铁直接从熔矿炉里变成钢,西门与马丁于1864年发明开炉法,以蓄热式的平炉造成钢铁,于是改良了钢铁的质地。
陶白曾说:“18世纪中叶以后蒸汽机与纺织机器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白塞满以后制造钢铁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形成了怎样的一个社会呢?似可借用恩格斯在其所著《共产主义原则》里的一段话:“工业革命,在大工业取代手工工厂的一切地方,都使资产阶级的财富与权力扩展到最高度,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
……它压倒了原来的支配阶级即贵族、基尔特市民及代表这两者的专制君主。
……资产阶级剥夺了贵族与基尔特市民的特区以后所形成的状态,就是自由竟争。
换句话说,就是各人都有自由经营其所喜欢的产业部门的权利,各人除了必要的资本不充足之外,不容任何人妨碍其经营事业。
……资产阶级在政治形态上,也自己宣言是第一阶级,正如他们在社会上登上第一阶级一样。
他们为达到这个目的,采用代议制度,以在法律面前实行市民的平等,即以在法律上承认自由竞争这件事为基础,而在欧洲各国是以君主立宪的形态出现,这些君主立宪国中,只让握有一定资本的人,才能做选举人,选出议员,利用否认租税的权利,选出资产阶级的政府。
”亚西布雷也曾说:“工厂制度的成立,含有工业界大资本的出现与资本所有者或使用者获得生产与分配全过程的统制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