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七下历史第15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15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15课讲解的是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些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七下历史第15课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七下历史第15课知识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政治上:在地⽅,废除⾏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特务机构锦⾐卫,兼管对⾂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化上,改⾰科举制度,实⾏⼋股取⼠。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的见解。
答卷的⽂体,必须分成⼋个部分,成为“⼋股⽂”。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股⽂的毁灭⽂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股⽂的败坏⼈才,却⽐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1) 材料中顾炎武描述秦始皇的所为是什么?答:焚书坑儒 (2)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股取⼠的看法。
答:明朝实⾏⼋股取⼠,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和范围,并规定应考者不的得发表个⼈见解。
因此许多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只埋头攻读经书。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材料⼀唐太宗时候,考进⼠科的⼈数⽐其他科多,录取⽐较严格。
不少⼈从少年考到⽩头仍然未中进⼠。
后来有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头。
”唐太宗在⾦殿端门见新科进⼠鱼贯⽽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吾彀中矣。
”(彀,是使劲张⼸。
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
⽐喻受⼈笼络、由⼈控制) 材料⼆明朝考中举⼈的很多⼈,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股之害,等于焚书!⽽败坏⼈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回答:同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为什么⼈们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取⼠褒扬,⽽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取⼠贬斥?为什么⼈们对明朝科举取⼠极⼒诋毁?答:明清两朝实⾏⼋股取⼠,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股⽂)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见解。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导入:《明朝那些事儿》: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八八)、朱国瑞、兴宗。
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的一位平民皇帝。
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给当时和后人留下了什么?新课讲授一、明朝建立:1638年,明太祖朱元璋,都城南京。
朱元璋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或者说元朝为何会灭亡?(政治腐败,灾害频繁,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直接原因: “开河”“变钞”(2)根本原因: 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题外话:朱重八家族的名字: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朱重八父亲名字:朱五四。
朱重八(17岁)悲惨家事儿: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朱重八转运了:17岁当和尚,25岁时,寺庙遭焚毁;他走投无路,参加抗元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智慧、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
本来的朱元璋不叫朱元璋,叫做朱重八。
也可以叫朱八八。
而朱元璋这个名字就是在投靠郭子兴的起义军时取的新名字,这个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杀元朝的璋,把自己比如成诛灭元朝的利器。
大家看看课本第88页的明太祖像,虽然这个朱元璋相貌奇丑,弯月脸,上下突。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消极影响
›
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 强思想专制? 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 秦始皇 汉武帝: 汉武帝 明 朝:
实行焚书坑儒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八股取士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 、 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臣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臣 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削藩政策。 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改革行政机构: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政治) (政治) (2)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司法)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司法) 实行八股取士 思想文化) 3、实行八股取士 (思想文化)
朱棣登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个封建帝王相似? 1.朱棣登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个封建帝王相似? A 东汉光武帝刘秀 B 东晋开国皇帝马睿 C 唐太宗李世民 D 宋太祖赵匡胤
2.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最具特色的是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最具特色的是 A.废行省,设三司 .废行省, B.废丞相,分相权于六部 .废丞相, C.设殿阁大学士 . D.设厂卫特务机构 .
《四书》书影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影 五经》 诗经》《尚书》《 》《易》《春秋 》《尚书》《礼 春秋》 《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破题 承题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 明代锦衣卫
看榜文——不求实际、 不求实际、 看榜文 不求实际 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 成绩单出炉, 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 头丧气,痛哭流涕; 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 有名者手舞足蹈, 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 更有甚者, 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 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 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 让人叹息。 让人叹息。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共22张)PPT课件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 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 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 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活动与探究: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 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 中坐,却知天下事”?
2.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1360— 1424年),朱元璋的第四 子,被封为燕王,籓镇北平 (今北京)。1398年朱元 璋死,建文帝朱允炆即位。 惠帝计划削籓。朱棣发现 后,起兵“靖难”,经四 年战争,占领南京,自立 为帝,年号“永乐”。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自由阅读卡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 麓,方圆40余里。陵区四周环山,中为平原,陵前还有小河曲折蜿延;十 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 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定陵地下宫殿
万历皇帝金冠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584年,建成于 1590年。陵园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1955年国务院决定发掘明定陵,1956年5月 发掘工作开始。从地下宫殿中出土的文物共2780件,其中一级品60件。这些殉葬 物中,有嘉靖年间烧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和朱翊钧生前用的青花瓷碗,有皇帝 的金冠与皇后的凤冠。金冠是用极细的金丝编制而成;凤冠上有宝石100多块,珍 珠5000多颗。殉葬物中还有名贵的丝织品,包括神宗的龙袍和孝靖皇后的百子衣, 都用金线绣成。
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 的出了一身冷汗。 通过故事思考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措施知道 宋濂请客这个事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 么?特点是什么?
②锦衣卫特务机构: ①职能:对臣民监视、侦查。 ②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约束。
明十三陵神道
明长陵(明成祖朱棣陵寝)
明孝陵和朱元璋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 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江苏南 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其 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神道, 二 是陵寝主体建筑。2003年,明孝陵和 北京明十三陵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3.(2010·南京学业考试)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 制统治有关的是( C )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4.(2010·湘潭中考)“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
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B )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家人已 饿死)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 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 40岁时做皇帝, 建立大明 王朝
明朝的建立
时 间:
1368年初
都
城:
应天(今南京)
开国皇帝:
朱元璋(明太祖)
在我国历史上,像朱
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 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 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 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雏 形
正式形成
发 展
僵化
唐太宗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明清 武则天 八股取士 唐玄宗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 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 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 他只好出家到寺庙当和尚。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
投奔起义军,作战勇敢, 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 首领,南征北战,建立了 明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
16岁之前,放牛娃
17岁时,出家当和尚(为了糊口,
如设锦衣卫监视和镇压人民等。所以,我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十三陵神道
明长陵(明成祖朱棣陵寝)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 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 重山跨峻岭。 —— 华罗庚
鲁迅:“八股原是愚笨的产 物”。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一)靖难之役
1、时代背景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太祖分封了24个藩 王。他们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 王、大同的代王、甘州的肃王、宁夏的庆王、平 凉的韩王等。每王辖军三护卫,有兵16000人。 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蒙古兀良哈三卫骑兵 皆归其统辖。藩王势力的膨胀,必然构成对中央 的威胁。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一)明朝的建立
1、时代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 部政局动荡。元朝政府横征暴敛,土地 高度集中,社会经济衰败,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激化。
红巾军起义的发展过程
刘立
1368年初,朱元璋在 南京称皇帝,建明朝, 年号洪武。朱元璋就 是明太祖。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R 七年级下册
有一个人,他曾经为生活所迫,当 过和尚、乞丐,最后他却神奇地当上了 皇帝,你知道他是谁吗?
明太祖朱元璋像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像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一)靖难之役
(二)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书五经”, 四书是《大学》、《中 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 《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命题范围: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题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主备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识记明朝建立概况,了解明太祖明成祖巩固政权的措施和靖难之役,迁都北京等基本事实。
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通过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
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包括利用视频软件,对所需视频进行剪切编辑,网络平台搜索材料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教学过程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2‘8‘15‘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朝代?朝代更替经过建立-巩固-灭亡,今天要了解明朝是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和政权巩固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3、视频元朝的灭亡明朝建立,朱元璋图像,明朝时怎样建立的呢?二、新授(一)自主学习1、出示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88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2、提问: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出示任务(二):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分,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件展示)(二)合作学习1、提问:明太祖为什么要在政治、思想、军事方面采取以上措施呢?出示要求: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根据学案材料,小组合作,分别就每条措施加以分析,并回学生举例学过的朝代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任务(一)明朝建立部分。
学生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
积极回答问题:学生自学教材,结合学案分别概括出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
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
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
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
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
(2)正确评价明朝加强君权诸项措施的作用。
明朝加强君权的诸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但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人(包括皇族)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是明朝的统治走向没落乃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
(3)全面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
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从明朝二帝强君权诸项措施中,看到明朝制度对人们思想、人身的严重束缚及明朝制度的黑暗,并由此激发对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和热爱,形成法治、民主、公平公正等现代公民意识。
三、学习探索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
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以便归纳所学知识2.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
由于皇太子朱标此前已殁,皇位由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年号“建文”。
朱元璋去世后,为什么由他的孙子、而不是由他的其他儿子(朱元璋共有二十多个儿子)继承皇位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和我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有关?3.北京和南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在隋、辽、金、元时分别称什么?南京在三国、两晋、元时又分别称什么?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分别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4.燕王朱棣因为建文帝实行削藩而起兵,并最终夺得了皇位。
朱棣称帝后,为什么还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呢?他的目的是什么?【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三省六部②设三司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设特务机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都②中都③涿郡④北京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苏轼在论述我国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二清人徐大椿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
请回答:(1)在科举考试实行前,我国先后有哪些选官制度?(2)科举制度是哪个皇帝创立的?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3)这一制度在明朝有何变化?造成材料二中所说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资料下载】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六部的尚书、侍郎等则是丞相的属员。
当时的中书省职权很重,“综理机务”,不但各级部门给皇帝的奏报要经过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要经中书省再下达。
任丞相的人更是处在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地位,权重一时。
这与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矛盾,更不能为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所接受。
朱元璋称帝后,曾先后任命过四位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位也最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
他将这一措施作为硬性制度规定下来,宣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自此,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主要的文体。
因该文主体由四段互相排比(意义上)对偶(音韵上)的文字组成,合共有八股,故称八股文。
相对于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八股文又称“时文”;因为八股文的题目多出自四书,所以它也被称为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制义”。
每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是每篇文章的起首两句,用以说破题目的要义。
“承题”一般用三句至五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四个段落才是正式的议论,也是八股文最主要的部分。
在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如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同时考生作文必须本诸圣贤之意,按照朱熹对经义的解释来发挥。
文章作法也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程式,不许越雷池一步。
为了求取功名,许多士子皓首穷经,并不讲求真才实学。
即使考中做官,他们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思维拓展】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
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屏藩帝室”。
对于这种分封制,大臣叶伯巨当时就上书指出,“裂土分封”会造成许多国中之国,恐怕数世之后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
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派人把他关入牢狱。
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并未等到数世之后,仅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皆是因分封诸王而起。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实行分封制呢?难道他不够聪明吗?这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请试着分析明初分封制的利与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锦衣卫、东厂不受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
这是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
(1)请你列举小明所说“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2)小明、小军、小红针对明朝制度展开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明成祖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2)要全面认识明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影响;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发展,要建设民主、法制、公平的国家。
(言之有理即可)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