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元末对元朝统治打击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是( )A.黄巾军B.朱元璋的起义军C.李自成的起义军D.张献忠的起义军2.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经济崩溃C.黄河决口D.灾害连年3.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渊4.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推行削藩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由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了( )A.丞相制度B.科举制度C.官僚制度D.内阁制度6.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 )A.锦衣卫B.东厂C.殿阁大学士D.丞相7.有关明朝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用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②规定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③应考的考生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创见的个人见解④文体被称为“八股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8.“靖难之役”指的是( )A.建文帝和朱棣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B.建文帝实行的削藩政策C.明成祖改革行政机构所采取的措施D.朱元璋率兵攻打大都时的战争9.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即位后,年号为( )A.永乐B.洪武C.太初D.光武10.我国古代帝王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的迁都。
下列各次迁都中,目的在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盘庚迁殷B.平王东迁C.朱棣迁都北京D.孝文帝迁都洛阳1 1.明朝推行削藩政策的皇帝有( ) ‘①明太祖②明成祖③明英宗④建文帝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②朱元璋建立明朝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靖难之役”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13.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A.行省制度确立B.三省六部制创立C.科举制度确立D.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堂演练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男孩:“不对。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2、识图题:(1)请在右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2)( ) 年,( ) 以( )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3)靖难之役之后,( ) 改( )为北京,于( )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
3、女孩:“明成祖朱棣登上帝位,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些相似。
你看他们都是皇族,本来又都轮不上做皇帝,后来都登上了帝位。
”男孩:“不对。
朱棣登上帝位,同刘秀不一样。
刘秀是在西汉灭亡后才称帝,另建东汉王朝的。
我看朱棣更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又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对?4、阅读下列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这是( )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双方各有道理。
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
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2、(1)略(2)1368年,朱元璋应天(3)明成祖北平 1421年中央对北方的控制3、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男孩的观点抓住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4、(1)明朝,朱元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作业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内容属于元末农民起义原因的是()①对外战争②灾害频繁③政治腐败④外族入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下列关于明朝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参加考试的学生们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B.考试主要考查应试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与个人的独特见解C.考试只准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D.试卷的文章体裁主要分成八个部分3.假如你是明朝时期的一名锦衣卫,必须()A.是锦衣卫学校毕业的 B.由东厂直接指挥C.受到法律的约束 D.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4.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A.寻找建文帝 B.为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C.喜欢北京城 D.摆脱对南方的依赖5.下列各项内容,哪些属于明朝的特务机构()①东厂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禁军④锦衣卫⑤内阁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6.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包括()①三通②五经③四书④四史A.①② B.①④ C.③④ C.②③7.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点的是()A.设殿阁大学士 B.设厂卫特务机构C.废行省,设三司 D.废丞相,分相权于六部8.明太祖称帝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A.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C.设立锦衣卫 D.八股取士二、识图题识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该人物建国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3)该人物的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三、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请回答:(1)材料中的“焚书”和“咸阳之郊”指的是秦朝的哪一事件?此事件是哪一位皇帝所为?(2)“八股之害”指的是明朝的哪一措施?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秦朝和明朝在文化上的措施有何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

《15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适用年级:七年级建议时长:0分钟试卷总分:30.0分一、单选类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三省六部②设三司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设特务机构(2.0分)(单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D. ②④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都②中都③涿郡④北京(2.0分)(单选)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④③②①D. ③①④②3.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2.0分)(单选)A. 实行三省六部制B. 创立科举制C. 废除丞相制度D. 设立军机处4.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2.0分)(单选)A. 压制知识分子B. 推崇儒家经典C. 完善法律体系D. 加强思想控制5.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 。
(2.0分)(单选)A. 八股取士B. 试题类型繁多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6.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2.0分)(单选)A.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 制定法律C. 监视、侦查臣民D. 督查百官7.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列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8个部分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④解答内容必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0分)(单选)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2.0分)(单选)A. 君权的强化B. 君臣关系亲善C. 君臣关系紧张D. 大臣昼夜忙于政务9.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1、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南京。
2、明太祖统一全国后,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各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奋力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3、何为锦衣卫、东厂,职责是什么?如何评价?锦衣卫:明太祖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朱棣时增设,由皇帝亲信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朝科举制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答题形式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八股取士?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消极影响:考试内容单调,考试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5、概述靖难之役,并分析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时间:1398年—1402年;结果:朱棣(明成祖)称帝;实质: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之争。
6、明成祖即位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政治方面: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2)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实行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继续实行削藩7、重点归纳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实行削藩政策,加强君权。
8、列举秦朝、西汉、隋唐、明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最为重要;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表个人见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堂达标训练题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堂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2012·安阳模拟)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像。
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4.(2012·重庆中考)“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
”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乾隆帝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B.秦朝唐朝C.秦朝宋朝D.秦朝明朝6.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7.(2012·随州学业考)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8.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B.试题类型繁多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9.明朝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忠贤(明末宦官,兼掌东厂),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
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
此事反映出当时( )A.东厂的办事效率高B.明朝的法律严酷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报复D.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请回答:(1)材料一中明太祖、明成祖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2)明太祖、明成祖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他们在地方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分别设立哪一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真题历练试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7.(2021·)在全国完毕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称帝的历史人物是(B)6.(2021·)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4.(2021·)“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倒霉。
〞这段材料主要挖苦批判了(B)A.焚书坑儒B.明朝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D.清代的文字狱6.(2021·)以下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A)5.(2021·)从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到清初设HY机处,这一过程说明(A)A.君权日益加强B.地方权利过大1.(2021·)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权利的措施中,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的是(A)7.(2021·)图4人物即位后,HY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利。
在HY,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A)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制度D.科举制度26.(2021·)〔12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HY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答复:(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根据主要是什么?〔4分〕(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鞭挞科举制度?〔4分〕答:(1)隋朝。
门第的上下。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HY政权的社会根底;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南京,故选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故选D。
B选项三通四史,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
C选项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A.朱元璋B.朱棣C.建文帝D.崇祯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据此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新建,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就是朱棣修建的,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
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3分)
2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
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
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
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
其六门并被攻。
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材料二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
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
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2)针对材料一这种情况,至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东沿海抗倭?材料三表达了这位将领的什么志向?
(3)结合材料一、二与有关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作出评价。
答案:(1)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主要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3)提示一:郑和船队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纪念郑和远航,能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奋图强,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提示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中国人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开放意识及其作用最值得我们纪念;提示三:郑和的开拓进取、敢于探险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最值得我们纪念。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打击海盗,维护世界和平。
B
答案:(1)事件:郑和下西洋。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2)地位: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或伟大的航海家、或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
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答案:(1)日本。
东南沿海一带。
“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戚继光。
表达了戚继光消除倭患的志向。
(3)政府的支持;“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广大人民的支持;战争的正义性等。
(4)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抗倭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