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
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

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字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字体之一。
楷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楷书家和不同的书法风格。
本文将介绍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包括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和欧阳询。
颜真卿是唐代的楷书大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端庄宏大,线条丰满有力,构图严谨有序。
他的字体笔势雄健有力,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颜真卿擅长运用飞白和水墨的浓淡变化来表达字体的韵律和美感,使得他的字体显得雄奇峻峭,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柳公权是唐代另一位楷书大家,他被称为“楷书第一能手”。
柳公权的楷书风格与颜真卿相比更加柔美流畅,线条细腻,构图优美。
他的字体笔势舒展圆润,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柳公权善于运用墨色的明暗对比,突出字体的立体感和生动感。
他的字体充满了变化和活力,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体验。
赵孟頫是元代的楷书大家,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被称为“宋元一代书坛宗师”。
赵孟頫注重笔法的细腻和变化,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而有弹性,形态多样。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渗透效果,创造出独特的写意效果,使得他的字体显得灵动飘逸。
赵孟頫的字体给人一种活泼自由的感觉,充满了艺术性和韵味。
欧阳询是魏晋时期的楷书大家,他被誉为“楷书鼻祖”。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宛如行云流水,线条流畅自然,舒展有力。
他的字体笔势疏密有致,结构合理,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欧阳询擅长运用唐草和小篆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他的字体给人一种朴实淳厚的感觉,充满了古典韵味。
这四位楷书大家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他们的字体风格被后人广为传承,对后世的楷书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颜真卿的庄严肃穆,柳公权的优雅流畅,赵孟頫的灵动写意,还是欧阳询的舒适和谐,都展示了中国楷书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魄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四位楷书大家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但他们都对楷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楷书四大家字帖

楷书四大家字帖
楷书四大家是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刘公权四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字帖被誉为楷书典范。
以下是他们的字帖简介:
1.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王羲之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精美优雅,笔画流畅自然,被后人称为"隶书的祖师"。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九成宫醴泉铭》等。
2. 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浑厚、雄浑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题潘岳府君墓志铭》等。
3. 柳公权(公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的行书刚健有力,草书狂放奔放,被后人誉为"草圣"。
他的代表作品有《墨坛经史》和《智囊孙子治人
用策》等。
4. 刘公权(公元937年-995年):刘公权是宋代的一位书法家,以他的楷书书法造诣深厚闻名。
他的字迹形体严谨工整,结构稳定,有着浓厚的宋代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纪功碑》和《五观招福》等。
这四位大家的字帖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他们的字帖对于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欣赏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楷书四大家书写特点

楷书四大家书写特点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唐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他们的书写特点如下:
1. 王羲之:笔画圆润,韵味深远。
他在书法中注重笔画的韵律和变化,擅长用幽默、潇洒的笔墨表现书法的艺术魅力,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2. 颜真卿:笔势奔放,气韵磅礴。
他的字形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追求大气磅礴之美,是楷书中兼备骨力和气象的代表。
3. 柳公权:笔触秀丽,清新灵动。
柳公权的字形秀雅干净,放松自如,表现出繁简有致的美感,他强调笔画的灵动性和生动性,注重边角的处理,充满了极致的美学追求。
4. 欧阳询:笔势流畅,开创自然派书风。
欧阳询的字形流畅优美、方圆兼备,致力于寻求自然、柔和、流畅的艺术风格,其中以真行草书富有变化的结体和轻盈的筆劃蜚聲中外。
总之,楷书四大家各有其特点和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书法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电子教案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人物介绍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

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楷书,又称真书或正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其始于东汉末年,逐渐成熟于魏晋,盛行于唐宋,成为官方文书和经典缮写的主要字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楷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但以其端庄、工整、秀丽的特点,始终占据着书法艺术的主体地位。
古代楷书四大家,即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为后世所景仰。
一、楷书的起源与发展楷书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时期,楷书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唐宋时期成为官方文书和经典缮写的主要字体。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规范化的开始,同时也为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楷书四大家及其影响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四位书法家在楷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颜真卿:颜真卿的楷书雄浑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多宝塔感应碑》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颜真卿的楷书在结构上严谨而不失灵动,笔划之间相互呼应,气韵生动。
他强调“筋骨”之美,使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温润。
2.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以瘦硬见长,被誉为“铁画银钩”。
他的作品《玄秘塔碑》是柳体楷书的代表之作。
柳公权的楷书在笔画上讲究力道与节奏,结构上严整精巧,给人以清雅脱俗之感。
柳公权的书法既体现了他的刚毅性格,又展现了他对美的不懈追求。
3.赵孟頫:赵孟頫的楷书温润秀逸,有一种优雅的书卷气。
他的作品《洛神赋》将行书与楷书完美结合,既有行书的流畅又不失楷书的端庄。
赵孟頫的楷书注重笔墨情趣与意境的表现,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文人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欧阳询:欧阳询的楷书险峻刻厉,体势劲峭。
他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欧阳询的楷书在笔画上讲究精确与变化,结构上严整规范,表现了一种法度严谨之美。
他的书法既体现了他的学识渊博,又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三、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1.笔画结构:颜真卿的笔画结构丰满、柳公权的笔画结构瘦硬、赵孟頫的笔画结构秀逸、欧阳询的笔画结构险峻。
书法名家之楷书四大家

【书法名家】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一)风格介绍1.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
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2.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
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3.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4.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推崇。
(二)简介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法第一,正书翰墨之冠。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
2.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楷书四大家的写作风格和介绍

楷书四大家的写作风格和介绍
楷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具有端庄秀丽、工整峻拔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们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
以下是对他们各自风格的详细介绍:
1. 欧体
欧体风格源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他的楷书以工整严谨、挺拔秀丽著称。
欧体的笔画瘦劲有力,结构紧凑,布局匀称,整体给人以俊逸挺拔的感觉。
在用笔上,欧体讲究起笔和收笔的细节,注重运笔的提按和转折,表现出深厚的功力。
2. 颜体
颜体风格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颜体的楷书丰满雄伟,气势磅礴。
其笔画横轻竖重,结构宽博,字形端正,具有雄壮、大气、厚重的特点。
颜体的用笔讲究厚重和圆润,尤其在处理转折处时,多以圆转为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3. 柳体
柳体风格由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创。
柳体的楷书结构紧凑,笔画挺拔有力,骨力遒劲。
柳体的用笔讲究刚健有力,起笔和收笔强调锋芒的显露。
同时,柳体在处理转折处时,常常采用方折的方式,显得刚健而不失雅致。
4. 赵体
赵体风格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创。
赵体的楷书端庄秀丽,圆润自然。
其笔画连贯流畅,结构舒展大方,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
在用笔上,赵体讲究流畅和柔和,转折处常以圆转为主,形成了一种婉约、柔美的艺术风格。
这四位书法家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楷书艺术的巅峰,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财富。
他们的作品和风格对于我们研究和欣赏楷书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四大书法家及主要书法作品

唐代四大书法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欧阳询:他是隋末唐初的书法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第一,世称“欧体”。
他的代表作有《仲尼梦奠帖》,这是他的晚年行楷作品,被誉为“欧阳第一书”。
此帖运笔从容,气韵流畅,结构稳重沉实,妩媚而刚劲。
虞世南:他的书法与欧阳询齐名,世称“欧虞”。
他的代表作品有《孔子庙堂碑》,又称《夫子庙堂碑》,是其晚年的楷书作品。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节奏舒缓平和,体势方正而略长,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派雍容清雅的高士风范。
褚遂良:他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其书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赞誉。
他的楷书作品《雁塔圣教序》,碑疏瘦劲炼而空灵婉畅,起止分明而节奏明快,仪态万方。
薛稷:他是唐代的书画家,其书法发展了初唐书法劲瘦媚丽而又丰腴挺拔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信行禅师碑》,又名《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行教之碑》,已经佚散,现仅存何绍基珍藏的宋代拓孤本。
碑文记述了隋代名臣信行禅师大兴佛教的事迹,碑文的书法瘦劲俊秀,上承褚遂良之遗风,下开宋徽宗瘦金体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着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人物介绍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着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着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着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
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欧阳询,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
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
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
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风格特点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用笔特点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
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
”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
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
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
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
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
欧阳询奉敕书。
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
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
”原碑24行,1108字,由于年久风化,加之椎拓过多,断损严重,后人又加以开凿修补,以至笔画锋芒全失。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
字清臣。
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颜体”。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
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
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
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
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
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风格特点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
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人物评价颜真卿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
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
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
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
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现存作品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
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
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
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
字体匀称,丰腴。
725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四月立。
碑存陕西西安碑林。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初学王羲柳公权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动容,如其笔谏也。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会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
他的为人既有骨气又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
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巨金争相请他。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主要特点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
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代表作品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
原石毁于宋代。
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
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3、《玄秘塔碑》:楷书。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着名。
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元代最显赫的赵孟頫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着有《松雪斋集》。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
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1287年(元二十四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
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风格特点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