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_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

合集下载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导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

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2.1 生态系统的美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

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

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墓地,缅怀逝者,同时也趁着春暖花开的时节,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清明节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传统礼仪以及自然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习俗。

一、文化意义1. 祭祖拜扫:清明节是中国人尊重祖先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

祭祖拜扫墓地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之情,也是对家族延续和传统价值的重视。

在祭扫中,人们不仅焚香献花、敬献食品,还以清水洗净墓碑,整理坟茔,展示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愿望。

2. 守护自然:清明节也是人们守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时刻。

传统习俗中,人们踏青郊游,以山水为伴,体验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在踏青游玩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增强环保意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观念。

3. 弘扬传统文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日里,人们会参与一些传统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还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加深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习俗1. 祭祖扫墓: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和鲜花,前往祖先的墓地,瞻仰墓碑,献上美食和酒水,同时默默向祖先祈福、表达思念之情。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光和大自然的美景。

家人、亲友会相约一同前往公园、山水景区或郊外,走近大自然,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3. 游山玩水:清明节也是人们放飞心情,追逐自由的好时光。

很多地方会举办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游戏,人们可以在户外尽情享受欢乐,释放压力。

4. 品尝清明食品: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品尝传统的清明食品,如清明团、桃酥、米酒等。

这些食品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代表了家族传统和亲情。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郑冬瑜【摘要】“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

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

“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As the basic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neutral beauty ,always confined in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theory ,contains the deep‐roote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reason ,and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elegance and standard .This paper would re‐illustrate the neutral beauty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theory to restore its whole aesthetic connotation .The neutral beauty con‐tain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The thinking mode of wise origin and the natural aesthetic view has the modern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a chie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e neutral beauty has become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of modern Chinese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ory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中和之美”;生态智慧;大道本源性;自然审美观【作者】郑冬瑜【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 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是古人对自然、社会、艺术等问题进行思考后的最高理想,是中国历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和审美思索的主要价值取向,它源自中国远古“和”的观念。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

pooe clg a as e c an gt oycnt c o ,h et t n ut a cnen hi mi ri hudb n rpsdeo i l et tsl ri er os ut n te s h i adcl rl ocrs e nc ni e sol e- o c h i e n h ri a ec u f o t o ts e
i a n a o n a dvr cl a ws m a t t o ptd w i a epeet t og i ad f em yf dt t ept t ie eeoo c i o das e cter so e , h hclb rsne ruhM a n v i h t h ei l s i g l d n eh i h y t c l dh o D n ol S et a , e Un , o g,dn e dfnr s adeo g a bat hs ae lpr i eept rs t ogp pe svl c tl e f i s s e sns acsa ea , cli l u a knf l atnt s aen.I s n u l n oc e y t u h t 考 js t s a e s a fr u t teb s hrc r t s f ioadD n ru s adh ro y s ea e s t cr ,t d- uth ep ̄r tom l e h ai c a t s c a ogg p , n a n gr da s o i i e nt h a c ae i oM n i o m ir d i e s
t e Ec l g c lAe t tc Pe s e tv h o o i a s he i r p c i e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戏曲舞美变迁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戏曲舞美变迁

说, 生态审美理论有责任和义务来指导戏曲舞台美术. 使其
更加科学、 合理、 可持续地发展。
二、 戏 曲舞美变迁
戏曲舞美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由简到繁、 再由繁人 简的变化过程 , 这种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渐变过程。 很难从时 问上进行界定 , 因此, 本文拟以具体作品为例, 以生态审美视
跚 舭 生态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但生态 美学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课题。
从词源上看, “ 生态”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O i c o s ” , 意为“ 住
中 演 员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也就是艺术地呈现生活中人与环境 、

角观照戏曲舞美的变化过程。
( 一) 初步形成期
古代戏曲舞台虚拟、 空灵的表现形式 . 是中国古典美学
思想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人与自然、 人与环境的古典和谐审 美观。 虽然当时的简约、 空灵与戏曲形成初期物质匮乏、 流动 演出、 居无定所等客观条件有关, 但其中内蕴的生态学智慧
虽然“ 生态” 一词久已存在, 生态智慧也早在几千年前先
生 态 审美 视 野
戏曲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形成孕 育过程中充分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 周易、儒、 释、 道等思想无不渗透其中。 从而奠定了戏曲艺术创作的强
大的理论基础。 一定阶段的艺术创作特点是由那个时代的创 作理念决定的, 而那个时代的创作理念又离不开当时的社会
戏曲舞台上的道具极为简约 。 讲究“ 无中生有” , 演员是
舞台的灵魂 , 通过演员表演让观众从中想象人物所处的环
境, “ 指山则山, 指水则水” , 或者称之为“ 布景在演员身上” 。 在这样的舞台上, 人和环境高度统一在一起, 观众在欣赏过 程中也因为积极地调动想象力而参与创作 , 演员、 舞台环境 和观众和谐共处。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旅游欣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休闲、娱乐还是美学等等方面,都有让人放松于美景之中的作用,今天我们从美学方面进行整理,精选113个旅游美学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研究此领域的同学们。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一:1、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2、基于CVM的青海湖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3、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人工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4、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5、美学经济与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策略研究6、溱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研究7、天山天池景区旅游美学价值探析8、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述评9、景观生态学和美学视角下的滇东喀斯特景观农业配置模式10、丝路漆艺与中国美学思想的传播11、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12、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艺术美学初探13、旅游美学视阈下桐城派文化旅游发展研究14、秦汉瓦当纹饰的形式美及其美学意义15、远古的回声--大河村遗址彩陶艺术美学分析16、导游服务中的美学劳动研究--基于导游员与旅游者的双重视角17、旅游美学与旅游产业开发18、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的联系与区别19、从理论走向实践--旅游美学研究评述20、基于旅游美学视域的旅游活动结构与类型分析21、从艺术欣赏角度探讨陶瓷的美学思路22、傈僳族服饰的美学原则23、论戏曲脸谱的美学特征与创构依据24、景观美学视域下的名人故居规划25、论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艺术美学26、中国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27、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28、傩面具的美学审视29、服饰美学文化的经济探究30、旗袍服饰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学内涵31、陶瓷“神性”的美学探析32、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33、中国陶瓷款识的美学探析34、汉代吉祥动物纹瓦当的装饰艺术与美学思想35、浅谈服饰美学研究在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中的意义36、渝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美学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研究37、论陶瓷书法美学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38、漆艺,生活与美学--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39、漆艺与美学:家族相似性探讨旅游美学论文题目二:40、试论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与西方服装美学的差异41、曾侯乙墓器物图饰美学特征研究42、旅游美学研究文献综述43、观音绣的美学思考44、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45、潍坊风筝的视觉要素与美学特征研究46、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47、论陶瓷艺术美学研究的理论思路48、旅游的美学定义探析49、陶艺的绿色设计美学50、探究服装美学的意义51、苗族服饰文化的情感美学内涵解读52、论传统云雷纹的美学原理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53、旅游美学视野下的云阳旅游发展规划研究54、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探缘55、试论羌族服饰与刺绣的美学意义及重建策略56、甘南民俗文化的景观美学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研究57、端午节的美学研究58、苗族服饰图腾图案的美学探析59、敦煌早期石窟壁画艺术及其美学价值60、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61、中国古代文士名人的旅游美学意蕴探微62、中国古代鞋履艺术的美学品格63、美学经济时代下的旅游审美64、苗族银饰的美学取向探究65、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66、羌族祭祀仪式的美学意蕴67、生态美学是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以贺州市黄姚古镇为例68、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69、论浙东红妆婚俗及其美学意义70、建筑明器美学论71、吉林民俗文化的景观美学属性及旅游开发研究72、宋代江西瓷制茶具美学特征研究73、旅游美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74、论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境界75、宋代景德镇陶瓷器物的人文美学精神探究76、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资源的美学价值评价77、贺州市旅游美学定位分析78、森林生态美学及其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启示79、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80、旅游景观模糊美学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旅游美学论文题目三:81、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82、体有因革山水方滋83、对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美学思考84、论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风格85、飞天的美学意蕴86、美学意义下的城市旅游形象分析87、汉画像对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88、浅析森林生态景观的旅游美学89、明代游赏美学研究90、对旅游饭店的美学思考91、对花溪旅游资源的美学思考92、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贵州旅游93、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初探94、从美学角度看民俗的现代传承与重建95、黔西北彝族服饰及其图纹美学试析96、从审美体验角度看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评价97、旅游的美学表述98、旅游中的山水景物审美--对中国旅游地理学中美学理论的研究99、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美学意义100、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美学101、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102、论宋代陶瓷的美学特征103、彝族刺绣《四方八虎图》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104、重庆武隆芙蓉洞洞穴景观美学评价105、婺源县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及其对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106、旅游中的山水景物审美--关于中国旅游地理学中的美学理论107、民族民间刺绣的美学价值108、城市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109、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辨析110、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111、庐山的美学价值112、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113、大连金州金石滩地学旅游资源景观美学评价与并发研究。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清明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2、折柳赠别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3、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4、拔河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5、蹴鞠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

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鲁迅小说研究——以《社戏》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鲁迅小说研究——以《社戏》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鲁迅小说研究——以《社戏》为例作者:王润茁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第11期王润茁[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生态美学具有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江南民间艺术社戏不仅将自然环境纳入舞台表现之中,而且着力于自由自在的原始野性,具有原生态的审美意蕴。

以《社戏》为文本进行生态批评,不仅可以捕捉到鲁迅所倡导的自然、人、精神三者相协调的生态观;而且能够解读出鲁迅对于民间文化的非批判的一面,这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是少见的。

关键词:《社戏》鲁迅生态美学民间文化《社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是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

它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江南民间社戏的乡土环境中,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精神状态以及友善的人际关系等民间景象的书写,与都市拥挤嘈杂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美画卷。

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对《社戏》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鲁迅对现代文明和民间文化的态度不是绝对的肯定或批判:一方面,鲁迅对于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挤压和对人性的压抑持警惕态度;另一方面,鲁迅欣赏和赞美民间文化中健康的、积极的、自由的原生态之美,这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

一、生态批评的两重性及鲁迅的生态观“生态”一词“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a。

20 世纪90 年代,有学者提出“生态学的尺度应该被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b,主张“运用生态的标准要求对人类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做出根本性的调整”c,一种以“生态”为指向的美学观开始在中国出现。

从起源来看,“广义的生态学源于一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则源于人的一种对于自然环境非生态的架构切割式的主宰态度”d,因此,“如何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在审美的意义上达到相互亲和协调”e是生态批评的主要问题。

但正如徐恒醇指出,人所生存的生态结构具有多层次性,所以生态批评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同时涉及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f,即“广义的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4月刊改革与开放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王剑(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以美学、哲学和生态学为理论源头,在分析传统节日民俗事象的基础之上,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在民俗审美活动中的体验阶段进行横向的整合研究,以期在开拓生态美学新的对象领域———民俗生活的同时,为民俗审美文化的生态美学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论证。

Abstract:In this paper,aesthetics,philosophy and ec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analysis as the basis of folk thing,wi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olk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stag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eco-The new field of aesthetic objects-folk life,the same time, folk aesthetic culture of eco-aesthetic basis for further concrete proof.关键词:生态美学清明民俗人与自然审美体验民俗审美Key words:Ecological aesthetics Ching Ming Festival Folk mankind and nature aesthetic experience Folk Aesthetic作者简介:王剑(1981-),男,土家族,湖北省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4-0170-03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鲁枢元、曾繁仁等中国学者提出并一手创立的美学分支,它与以往的美学区别在于,整生研究的学术范式;消除审美距离、突破审美时空局限、化解审美疲劳所形成的审美自由;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生发的话语体系等。

[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态美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文艺生态审美、生态批评、生态艺术哲学、生态环境美学等领域为基本内容,整合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大众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一门显学。

当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渐渐将所有人类参与的文化活动都列为对象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民俗文化学。

于是在生态美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交叉地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成果,对加深对这两门同是新兴又古老的学科的理解产生了积极作用。

生态美学与民俗学的契合点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间的审美关系,如果仅仅将生态美学的对象范畴限定在自然生态范围之内,无疑对生态美学的广度、深度,进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大的限制,可喜的是生态美学的最初建立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有学者明确指出:“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

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

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2]这种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思想,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的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张扬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理论,主张重视自然的独立价值。

总之,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在民俗文化中人类通过审美文化、认知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方式把握世界。

在民俗文化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来建立民俗学系统,在这种学科交互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民俗学和美学就相遇于文化这一人类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之中。

正是由于民俗与审美都具有共同的文化本质,使得两者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自然性,两者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而必须有人和人的活动参与其中,换言之,两者的出发点和边界都是人以及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参与生成的民俗和审美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个体性,所代表的都是整体的人类活动,个体的人可能会对民俗和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全面集中地体现广大的民众所创造的文化内涵的人类共同主客观过程才是民俗和审美的研究范畴;最后,民俗和审美都具有系统性,都是由诸多结构和功能组合而成的整体。

正是基于上述民俗与审美的共同特征,使生态美学与民俗学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为进一步讨论传统节日民俗最能够的生态审美观提供了可能。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俗审美中的映射所谓生态美学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

因此,生态美学的提出,促进了由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

而我们觉得这种转移更能贴近审美的实际。

”[3]生态美学来自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而又高于它们,是目前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好体现,它主张与追求审美化生存,强调与凸现生态和谐,趋向与发展生态审美文明,是站在“当代美学高原上的美学”[4]以生命美学、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为代表的不同阶段的美学形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当这些理论和观点投射到民俗审美领域时,产生了人的民俗、美的民俗和自然的民俗三个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类型。

在第一层次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神化的自然审美,而在民俗审美的心理体验中的“人”首先指人文,人的民俗即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这里的“人”的范围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

在民俗审美的观念中,实现审美价值主体性的基本途径是人的体验与实践。

在人的体验与实践中,民俗审美的价值得以揭示民俗审美的内在运动过程,把握民俗审美精神世界的复杂和神秘。

第一层次人的民俗比较单纯和朴素,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距今年代相对久远的习俗人的美学意味更为浓烈,上巳节的高禖祭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高禖祭祀最初来自玄鸟神话,《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契。

”[5]后世的帝王据此把简狄立为掌管生育的禖神,称为高禖,又由于远古祭祀高禖的活动往往在野外进行,祭祀的主要活动是男女杂交野合,所以高禖又称郊禖。

人们发现,在高禖祭祀活动之后一段时间,很多女性都会怀孕生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这不是祭祀时性交活动的结果,而是高禖神的恩赐,于是高禖祭祀逐渐被赋予了求子的内涵,《汉书·枚皋传》载:“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

”颜师古注曰,“《礼·月令》:‘祀于高禖’。

高禖,求子之神也。

武帝晚得太子,喜而立此禖祠,而令皋作祭祀之文也。

”[6]自汉以降,祭高禖求子的活动一直盛行不衰,《后汉书·礼仪志》曰:“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7]魏晋时期又进一步增加了高禖坛石一类的祭祀祠庙建设,《晋书·礼志》载:“元康时,洛阳犹有高禖坛,百姓祠其旁,或谓之落星。

”’[8]《隋书·礼仪志》载:“后齐高禖,为坛于南郊傍,广轮二十六尺,高九尺,四陛三壝。

每岁春分玄鸟至之日,皇帝亲帅六宫,祀青帝于坛,以太昊配,而祀高禖之神以祈子。

”又载:“隋制亦以玄鸟至之日,祀高禖于南郊坛。

牲用太牢一。

”[9]高禖祭祀的审美文化内涵是以男女自由恋爱为形式的人文美,也是以人类自身的生产为目的的人性美。

人的民俗的审美内涵在高禖祭祀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民俗始终体现着一种自省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在寻求不断反省人的缺陷时,理性地引入非理性,在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自身发展不利时,人类更加强调的是自身的生产和后代的繁衍,通过对自己所在种群的理性改造增强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第二,人的民俗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体地位,强调人性是总体的价值标准,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最原始动物性的阴阳交合和种的繁衍的人性,在高禖祭祀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也是以人性为本位的意愿的体现;第三,人的民俗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使主体意识得以高扬,使个体的能力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释放,倡导个性合理化发展。

高禖祭祀这种带有极强巫术性质的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主体生命价值直接诉求的表现,它使用较能为原始民众观念接受的巫术仪式向所谓的自然神或祖先神要求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而仪式本身也是一场盛大的社交活动,在活动中释放能力强大个体的全部体能、智能和潜能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到原始社会即获得更多更好的性交的对象;第四,人的民俗强调一种超越的意识,推动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潜力向自身的生命极限和精神极限挑战,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实现人性的完满和提升,在原始社会中,最能够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和自身意识超越的是繁衍高质量后代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全部潜能,在对本种群的延续和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才是对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才是人性最完满的提升。

第二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初步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一种对立中的平衡状态,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也有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人对自然的巨大威力尚存敬畏。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人性的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主体开始进入审美心理的第二个层次,开始追求美的民俗。

美的民俗是人的民俗实现之后审美内涵的全面升级状态。

具体到清明节日系统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美的民俗是寒食、清明的秋千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