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传奇的演变趋势

明代传奇的演变趋势明代传奇指的是明朝时期创作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形式,它以情节曲折、故事内容奇特为特点,以畅快的情感表达和多样的艺术手法著称。
明代传奇在形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
首先,在形式上,明代传奇主要包括小说传奇和戏剧传奇两种形式。
小说传奇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为代表,通过长篇小说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具有较为宽松的叙事结构和广泛的情节发展空间。
而戏剧传奇则以元曲为代表,突破了以往的剧种形式,融入了音乐、舞蹈和杂技等艺术元素,成为一种更为生动、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明代传奇将小说和戏剧两种形式有效结合,使得传奇的艺术表现更加立体、丰富。
其次,在题材上,明代传奇展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小说传奇为例,明代传奇的题材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历史传奇、神话传奇、仙侠传奇等等。
这些题材在传奇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
戏剧传奇也在题材上有了更大的创新,除了历史传奇,还有神话传奇、生活传奇等多种类型。
明代传奇的题材选择更加广泛,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审美需求。
第三,在表现手法上,明代传奇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
明代传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形象的栩栩如生,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的深度展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明代传奇在表现手法上也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化装、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的运用,使得传奇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明代传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手法,更加注重整体效果的营造。
最后,明代传奇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传奇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感情体验,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节的发展。
传奇作品中常常将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融入到故事中,通过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和情节的构建,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艺术风格更加注重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传递,打破了以往以理性思考为主导的文学风格,更加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6.1 复习笔记一、明初传奇概述1.传奇的渊源及体制(1)传奇的渊源“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杂剧也曾被称为“传奇”,因为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作品的总称。
(2)传奇的体制经过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名师点拨】明传奇既带有传统南戏的面貌,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与唐传奇也是名同实异。
因此,将其与南戏、唐传奇以及杂剧相对比,自然也成为考研试题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考生应多加练习。
2.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1)明初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此时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如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剧中情节全系图解伦理概念,毫无生活气息;邵璨的《香囊记》,也是一部宣讲封建礼教之作,它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道学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2)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英雄与历史本身的魅力,具有道学传奇与八股传奇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美感。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是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落草的故事。
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其《夜奔》一场戏,至今还作为武生的看家戏而风靡场上,激荡人心。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古代文学史明代戏剧

汤显祖
E、汤显祖的影响
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 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融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 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通常认为 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升和张坚等人。 汤显祖戏剧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中 激起大波澜,促进了思想解放。 汤显祖戏剧的演出与传播:各种声腔剧种争相演出;国内 外研究汤显祖的论文、专著越来越多。
明中后期杂剧打破偏狭的题材
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 王九思
其人:进士出身,明代文坛“前七子”之列 其作:《杜甫游春》杜甫不满李林甫,不受翰林学 士之命, 情愿渡海隐居而;《 中山狼》开明代单折短剧体制
康海
其人:状元出身,明代“前七子”之列 其作:《中山狼》 地位:中山狼题材创作热
明中后期杂剧打破偏狭的题材
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
贾仲明
特点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区还可以同折对唱 代表作《萧淑兰》——少女明快初恋 《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杨讷
代表作《西游记》共6本24出,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和民间传说改编
宫廷之外的杂剧作家刘东生 以及明初杂剧的影响
《牡丹亭》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精巧的情节设计 游园惊梦,伤春而亡,还魂再生 浓郁的抒情气氛 众多浪漫的幻想情景,大量的内心独白,丰富的细节, 优美典雅的词章。 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审美风格 不足:累赘情节,取词过于雕琢,音韵不太协调
《牡丹亭》特殊的文化意义
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 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 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六章 明代传奇

3、爱情悲剧中周朝俊的《红梅
记》写得较好。
四、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 影响下的剧作家
1、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 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 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 沈璟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 影响大。
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
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
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 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以范蠡、西施之间悲欢离合的爱 情为线索,将男女爱情与国事兴亡 结合在一起,将爱情主题与政治主 题融为一体。在戏曲史上具有开创 意义。
3、《鸣凤记》
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 它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 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鸣凤记》,写嘉靖年间夏言、 杨继盛等忠臣义士与严嵩及其党羽 殊死斗争的当朝实事。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 时鸣。”剧名即取此意。 它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将当代的 重大政治斗争搬到舞台上,这对后世 的传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的 《清忠谱》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
抒发心内愤意、化解胸中垒块,
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 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 的沉闷剧苑。
《宝剑记》全剧一共五十二出, 是第一部根据小说《水浒传》改编 成的戏曲。 情节作了较大的改动 :主导 思想是忠君爱国,剪除权奸,写 忠与奸的矛盾 这种改动,可能与嘉靖时的 黑暗政治有关。
声律论,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
音律。
2、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
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
“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 为题的“玉茗堂派”。
强调男女至情,重视个人的感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 《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第二十章 明代的杂剧创作流变

第二十一章明代的杂剧创作第一节明代杂剧创作的流变明代杂剧创作是在元代杂剧创作的基础上发展的。
从发展成绩来讲,它既比不上元代杂剧创作的成就,也和明代的传奇创作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明代杂剧的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而且每一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一、脱离现实、粉饰太平、宣传教化的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的创作:明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高压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政策,不仅继续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并且加强了对通俗文学的干预和诱导。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的创作应运而生。
据朱权《太和正音谱》的记载,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致有十六人,这十六人大都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题材来讲,他们的杂剧创作进一步坚持了元末杂剧创作中伦理教化、神仙道化以及风化雪月的题材选择,并且表现程度更为剧烈;从语言风格来看,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比,它们更趋华丽雅致;从艺术体制来看,它们不仅突破了元初杂剧一人主唱的格局,而且南北曲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具体地说,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1、皇子朱权的杂剧创作: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的第十七子。
为在激烈的皇权斗争中苟且偷生,他便沉浸在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之中。
在戏曲研究领域,他1398年创作的《太和正音谱》兼戏曲体式论和曲谱为一体,全书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代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的作品,对近人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部书籍中,朱权认为戏曲乃是盛世之声和太平之象,这既体现出其对戏曲功能的基本认识,也决定了其戏曲创作的基本倾向。
他创作的杂剧作品主要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等,前一部属神仙道化剧,后一部属才子佳人戏。
2、皇孙朱有炖的杂剧创作:朱有炖(1379—1439),是明太祖的孙子。
他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杂剧较多的杂剧作家。
他的杂剧创作从题材来分,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歌舞升平的喜庆剧,主要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二是度脱入道的神仙剧,主要有《小桃红》、《十长生》等10种;三是宣扬节义道德的伦理剧,主要有《烟花梦》、《香曩怨》等9种;四是表现英雄的历史剧,主要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两种。
11、明代传奇

2.临川派
又名“玉茗堂派”。明代后期的戏曲 流派,因代表人物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书室名“玉茗堂”而得名。在戏曲创作上, 临川派主才情,不拘音律;要求语言要有 文采,要表现人物的“意趣神色”;以奇 幻事体现浪漫风格,以男女至情反抗礼教。 因此也称之为 “至情派”或“ 文采派” 。 在晚明曲坛上,与注重音律的吴江派各树 一帜。 重要作家有阮大铖 、吴炳等。
《鸣凤记》 得名:
第一出《家门大意》: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 阳丹凤一齐鸣。”
八谏臣,即杨继盛、董传策、 吴时来、张翀、郭希颜、邹 共同点:为国 抗争,为民请 命 。 应龙、孙王扬、林润。 又合夏言、曾铣为“十义”, 或称“双忠八义” 。
杨继盛夫妇形象: 杨继盛揭发严党仇鸾通敌的阴谋,反遭严嵩陷 害,毒刑拷打,手指拶折,胫骨夹损,贬谪到 边地为小吏。仇鸾事暴露后,皇帝召回杨继盛, 升任兵部武选司。出于义愤,杨继盛决心写奏 本弹劾严嵩。当他“灯前修本”时,手指流血, 夫人劝阻,甚至先人鬼魂也现形警诫,他仍义 无反顾。次日,他到午门外朗声宣读奏章,结 果当即被判处斩刑。杨夫人闻讯赶到刑场,为 丈夫满斟别酒一杯,并高诵祭文,表扬丈夫的 “正气”、“忠心”和“壮怀”。为了替丈夫 伸冤,杨夫人伏阙要求“尸谏”,监斩官不敢 转达,她立即
阮大铖传奇戏存4种,有《春灯谜》、 《燕子笺 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 燕子笺 《石巢传奇四种》。
《燕子笺》
《燕子笺》描写唐代书生霍都梁和名妓 华行云、礼部尚书的女儿郦飞云之间的 爱情、婚姻故事。该戏采用双线结构, 关目离奇巧合,引人入胜。然人们对该 戏的评价却不尽相同。清代梁廷楠在 《曲话》中曾赞扬此剧:“《燕子笺》 一曲鸾交两美,燕合双姝,设景生情, 具徵巧思”;而叶堂却斥为“以尖刻为 能”(《纳书楹曲谱读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所以,“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
“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
唐末人裴鉶创作的小说集亦题名为《传奇》。
由此出发,“传奇”最先成为唐代文言小说的专名,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因元代杂剧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改编唐传奇而来,所以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
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二、明传奇的形成及体制特点:明传奇直接发源于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在格律上不甚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音乐及表演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关于此,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有说明:“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
”高明《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经历四大南戏,尤其是《琵琶记》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逐渐严密起来。
《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也不寻宫数调”之表述,恰显示出南戏向传奇转型期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用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明代又充分利用了南方“四大声腔”的音乐资源,终于自明代发展成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
所谓“四大声腔”,指的是在当时南方地区流行的四种地方声腔,分别为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他们各自有其自己的流行区域,关于此,明徐渭在其《南词叙录》中有明确说明:“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闵、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
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在这四种地方声腔中,昆山腔流丽悠扬,最能感人。
嘉靖中叶,魏良辅与其他戏曲家一起,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与创造,在充分吸收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优点的基础上,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使昆山腔体制更加完备,最终成为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创作都是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昆腔传奇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较之宋元南戏,明传奇的格律和宫调组织更加严密,体制上更加庞大,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三、明代传奇创作流变(一)明初传奇创作的道学气和八股化:明代初年,一方面继承元末高明《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一方面受明初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干预和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表现于传奇创作,就呈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这集中体现在邱濬和邵璨的传奇作品:1、邱濬的《五伦全备记》:该剧是在作者“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若于伦理不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创作的。
叙述伍子胥的后人五伦全与其异母弟五伦备等人既是忠臣孝子,又是夫妻和睦、兄弟友善、朋友信任的五伦典型。
该剧纯属道德说教,缺乏动人的色彩,因而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
”它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
2、邵璨的《香囊记》:“因续取《五伦全备》新传,标记《紫香囊》。
”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
全剧宣扬的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藏,兄弟爱慕朋友义”等伦理思想。
在结构上,该剧对《琵琶记》、《拜月亭》多有承袭,在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
对此,徐渭《南词叙录》给予了激烈的批评:“以时文为南曲,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这,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无复毛发宋元之旧。
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
南戏之厄,莫甚于今。
”《香囊记》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流弊。
3、较少受道学气及八股化影响的传奇作品。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精忠记》为姚茂良所作,叙述了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金印记》系苏复之所作,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千金记》系沈采所作,以韩信为主线,描写了楚、汉相争的大场面;《连环记》为王济所作,演述王允施美人记破董卓的故事。
这些剧本在艺术上虽然也有缺陷,但总体来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二)直面现实、颇具战斗精神的明中期传奇创作:明嘉靖后,伴随着明社会日益激烈的内忧外患斗争,明代的传奇创作较之明前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的传奇创作作品都一般能正视现实,表现现实斗争,其间寄予了强烈的战斗精神。
“三大传奇”的出现是此时传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
嘉靖八年(1529)进士,“嘉靖八才子”之一。
与王九思、康海等前辈士人缔交不浅。
曾押饷银至宁夏边防,深感外患之重;对朝政之非也深有感触,后自请还乡。
《宝剑记》是李开先和他的友人集体创作,其为最后写定人。
该剧作于1547年,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主要演绎了水浒英雄林冲的故事。
在此剧中,林冲是一个主动出击,自觉自愿地和以高俅、童贯为代表的奸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体现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
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曲词比较清畅,尤其是《夜奔》一曲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描摹尽致。
2、梁辰鱼的《浣纱记》:梁辰鱼是魏良辅的学生。
该剧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它对新昆腔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浣纱记》通过西施、范蠡的悲欢离合演出了吴越两国的兴亡。
由于他们的爱情信物是一缕浣纱,因而得名。
作品歌颂了为国家利益而牺牲儿女私情的西施和范蠡。
在这一故事的叙述中,作者也表现了悖论的历史悲剧意识和苍凉沉重的王朝兴衰之感:“呀,看满目兴亡真凄惨,笑吴是何人越水谁?”3、相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的《鸣凤记》:该剧取材于当时发生的政治斗争事件,演绎了以夏言、杨继盛为代表的忠臣和以严嵩父子为代表的奸臣的政治斗争,既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残酷,又歌颂了忠臣义士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忠臣形象。
《鸣凤记》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在其带动下,出现了秋郊子的《飞丸记》、朱期的《玉丸记》、李玉的《一捧雪》等。
吕天成《曲品》慨叹:“《鸣凤记》记诸事甚悉,令人有手刃贼嵩之意。
”(三)明代后期传奇创作的繁荣在明代后期的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
以汤显祖为杰出代表的传奇作家,成为明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简言之,明代后期传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1、从声腔发展来看,昆腔传奇几乎一统天下,与此同时,弋阳腔也与其他地方戏结合起来,上演了丰富多彩的传奇剧目。
经过明代中叶魏良辅的改造,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的新昆腔,凭借音乐和文学的双翅,在嘉靖之后愈来愈受到文人雅士和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嘉靖之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昆腔传奇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但与此同时,明初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与各地的地方戏结合起来,也上演了丰富多彩的传奇剧目。
当然由于特定原因,其作品保留下来的较少。
总之,在明代四大声腔中,昆山腔与弋阳腔彼此争胜,分别满足了雅与俗、上流社会与大众百姓的审美需求。
2、从思想倾向来看,此时的传奇创作重在宣扬个性解放的文化观念,对压抑人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精神上以个性解放的要求为基点。
表现于文学创作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通常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来展现,在爱情婚姻故事的演绎中,又以这种要求和封建伦理教条的冲突,来体现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比较突出的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等作品。
当然,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统治者寄予了希望,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不仅说:“秀才,比前不同。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话语,而且其与柳梦梅的婚姻最终有待于皇帝的证婚才实现。
对《娇红记》中申纯与王娇娘的私下结合,作者也作了“始若不正,卒归于正”的伦理预设。
除此而外的其它作品,也大都表现了这种倾向,如《破窑记》与《绣襦记》等作品。
3、从创作题材来看,此时出现了各类题材的戏曲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对黑暗现实给予了控诉和反抗。
(1)歌颂忠贞、斥责奸佞的爱国主义剧作:如李梅实、冯梦龙的《精忠旗》写岳飞抗金受害、卖国贼秦桧终遭冥诛,张四维的《双烈记》讴歌韩世忠、梁红玉的黄天荡大捷,都是歌颂忠贞、斥责奸佞的爱国主义剧作,其间体现了作者的忧国情怀。
(2)歌颂清官、诅咒奸邪的剧作:如《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歌颂了包拯,《金环记》和《金杯记》分别歌颂了海瑞和于谦,《忠孝记》和《壁香记》集中歌颂了沈炼。
(3)道德说教与宗教演示剧:前者如《忠孝记》、《全德记》、《四美记》,都充满着陈腐的封建道德劝戒。
后者如《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充满了因果报应的种种恐怖场景。
(4)表现男女爱情的剧作:这类剧作以喜剧和悲剧两种形式存在。
喜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是高濂创作的《玉簪记》,该剧以诗情画意的轻松笔调,描写了潘必正和陈妙常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悲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周朝俊的《红梅记》、孟称舜的《娇红记》。
《红梅记》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其间塑造了“一身虽死,此情不泯”的李慧娘形象。
《娇红记》源于宋梅洞的《娇红传》小说和刘东生的《娇红记》杂剧,全剧叙王娇娘和申纯倾心相爱,王家却将女儿许配给了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帅公子,致使娇娘与申纯先后抑郁而死。
就二人爱情而言,娇娘追求的是生同舍、死同穴、才貌相当、心性一致的“同心子”爱情。
其爱情悲剧更具感人色彩。
所以陈洪绶批点说:“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
”中国悲剧以“怨谱”定名,《娇红记》是较早的一部传奇。
(5)揭露社会黑暗的剧作:其中以万历年间的孙钟龄较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