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

合集下载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而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偏见和扭曲,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误解和误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意识形态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扭曲。

由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观念一直深入人心,美国主流媒体经常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国的政治体制,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权保障。

他们往往忽视中国政治体制带来的稳定和效率,而将中国描绘成一个专制、独裁的国家。

美国主流媒体还容易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对中国政府进行政治操纵和扭曲。

在经济发展方面,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存在偏见和失实。

他们经常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就夸大为对世界经济的威胁,而忽视中国在减贫、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他们也容易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描述为侵略性和不公平,而忽视中国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美国主流媒体也容易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强大而威胁性的国家。

他们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对手,而忽视了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他们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误导和夸大,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误解和误导。

他们经常以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忽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中国的文化视为异化和非民主,加剧了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这些对华意识形态特征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利益驱动。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地缘政治对手,强化中国的负面形象有利于巩固美国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地位。

意识形态偏见也是主流媒体持续对中国负面报道的原因之一。

西方民主制度一直被视为普世价值,以此来评价中国的政治体制自然产生偏见和误导。

印尼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雅加达邮报》2018年报道为例

印尼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雅加达邮报》2018年报道为例

25第8卷 第6期2019年12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 & Comm unication Vol.8 No.6Dec.2019收稿日期:2019-11-21作者简介:黄钰,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略传播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及路径研究”(18BXW070)阶段性成果。

摘 要:《雅加达邮报》是印度尼西亚的英文主流媒体,报道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本文选取了其2018年全年涉华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来分析《雅加达邮报》如何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并窥知其对华的态度,为我国对印尼传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出借鉴。

研究表明,印尼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大部分持客观中立的报道倾向,对中国有着较为肯定的看法,但同时对中国不断提升的经济实力等也有所忌惮。

关键词:《雅加达邮报》;中国;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东盟最大经济体,还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G20 中唯一的东盟成员。

因此,印尼长期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成为地区性大国的潜质。

作为东盟的创始国之一,印尼越来越多的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战略影响力日益凸显。

自古以来,印尼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邻国。

2013年,两国关系升级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雅加达邮报》创刊于1983 年4月25日,是印尼发行量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以及综合性等方面,是了解印尼对外政策的重要窗口。

该报受众是学历较高的印尼本国以及外国读者,立场、观点较为中立,被印尼记者协会认定为“一份能好好秉持新闻道德及标准的报纸”。

[1]本文通过道琼斯新闻数据库 “china”为关键词对《雅加达邮报》2018年1月1日至 2018年12月31日的涉华报道进行了检索,共搜到新闻报道721篇,剔除相关性不大的新闻538篇,共有183篇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
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陈婷婷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5
【摘要】作为日本三大报之一的《读卖新闻》2020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往年明显增多。

其报道文本和风格既关涉中国在日本的国际形象,亦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
的观感和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民间交往。

选取2020年《读卖新闻》报道中国方面新闻的高峰时期的报道样本,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方法,把握其塑造的“疫情下的”中国形象特征。

大流行病这一重大事件令日本主流报媒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与定位更加鲜明具体。

【总页数】5页(P10-13)
【作者】陈婷婷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
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2.哈萨克斯坦主流报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真理报》2013—2017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3.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
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4.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际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际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一国际民调机构深层次关注中国发展2018年,国际涉华民意调查呈现调查数量增多、议题深化、对中国发展热点观察细致、舆论对民意影响更加明显等特点,全球调查中的中国形象更加饱满和多元。

一年来,众多国际民调机构和咨询公司通过调查、排行榜等形式,对中国进行多角度评估,主要涉及对外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文明、营商环境等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际涉华民调报告共有近30份,比2017年增加约10%。

这些调查报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全球性调查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开展的2018年“全球态度调查”中针对中国的专题调查;二是国别调查中一国民众对中国的评价,如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开展“澳大利亚与全球”年度调查中的澳民众对中国的评价、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评价;三是关于中国某一领域发展的排行榜,如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发布的《全球软实力30强报告》对中国软实力发展进行的评估等。

这些调查和评估对中国各领域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海外民意测评,展现了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除了国际民调机构开展的涉华调查外,中国的民调机构也自主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形象的全球调查,如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2018·非洲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以及由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发布的题为《世界变局与大国之道》的2018全球民意调查报告等,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国际民意呈现。

在具体内容方面,2018年国际民调机构重点聚焦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议题,如中美关系、中国经济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成为国际涉华民调的重点。

以中美关系为例,在2018年两国关系复杂化、严峻化倾向明显的背景下,中美经贸摩擦及其影响、两国综合实力及全球领导力对比等成为重要调查议题。

跨文化视域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跨文化视域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跨文化视域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摘要:国家形象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CNN,VOA三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报道中呈现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结果显示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以负面居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主要有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媒体宣传手段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美国主流媒体;跨文化一、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综合印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国家形象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皆有对此形象进行“自定义”的可能。

因此,他国公众尤其是他国媒体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对一个国家的报道和评论直接影响着该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2011年中国值得庆祝的两项重大事件。

西方媒体对这两大事件所进行的报道,无疑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美国《纽约时报》,CNN,VOA三家主流媒体对建党__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报道中呈现出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对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探索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纽约时报》, CNN, VOA 三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新闻报道为分析素材,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来解读中国国家形象。

选取《纽约时报》是基于这份报纸至今已由百余年历史,是美国最有影响的高级报纸,素以信息灵通、言论权威著称。

CNN同样是美国重要的主流媒体,每天24小时的全球直播新闻报道,对于公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中国“他者”国家形象研究——以BBC、CNN在Twitter上的发文为例

社交媒体上中国“他者”国家形象研究——以BBC、CNN在Twitter上的发文为例

社交媒体上中国“他者”国家形象研究——以BBC、CNN在Twitter上的发文为例张兆卿(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摘 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报告显示,社交媒体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媒介渠道。

本文以BBC与CNN在Twitter平台上的涉华推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对2017年下半年两家媒体涉华推文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四个维度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两家媒体对中国“他者”呈现的差异进行异质化描述,并在过程中对事件进行简单化叙述,对中国形象进行标签化处理,通过凝视与被凝视者的视角建立一种不平等关系,由此建构中国“他者”形象。

关键词:社交媒体;他者;国家形象;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5-0005-01皮尤中心2018年针对全球38个国家的报告显示,在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中,超过30%的人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

[1]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欧美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获取新闻的媒介渠道正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来。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显。

探究西方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对中国他者形象的建构,有利于了解西方自我中心视角下呈现的中国形象,对中国软权利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他者”与国家形象研究流变对“他者”的研究是从个体主体性开始的。

黑格尔认为,“他者”是“被自我意识当作异于自己而存在着的东西”,[2]也就是说,对他者独立意识的否定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前提。

萨特和黑格尔都认为主体与他者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是冲突。

[3]这从本源上反映出对他者的认识,是作为附属物冲突性来界定的,而非对话性、互动性的。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强调主客体意识的互动性,两者在互动中建构意识。

法国存在主义学者作者、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性被内化为男性的他者存在。

实用类文本中国国家形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国国家形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

【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法国主流媒体国庆70周年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以《费加罗报》和《世界报》网络版相关报道为例

法国主流媒体国庆70周年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以《费加罗报》和《世界报》网络版相关报道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2019年重大活动境外舆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9JDXCA007。

作者简介:陈静,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跨文化研究。

姚瑞雪,硕士研究生在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研究。

法国主流媒体国庆70周年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以《费加罗报》和《世界报》网络版相关报道为例陈 静,姚瑞雪摘 要 法国两大主流媒体《费加罗报》和《世界报》在中国国庆70周年相关报道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民生和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塑造了中国形象。

在其涉华报道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中,“意识形态框架”和“国内危机框架”最为突出。

关键词 《费加罗报》;《世界报》;中国形象;报道框架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9-0065-052019年,以北京为主场举办了多场重大活动,其中包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及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阅兵及群众游行活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2019年北京系列重大活动自然备受国际舆论瞩目。

其中,70周年国庆系列活动的舆情关注度之高、影响之深远,是新闻传媒界少有的,全国各大媒体及各国媒体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和评论[1]。

然而,有研究表明,“西方的媒体常常以片面及扭曲的视角看待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且“都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报道和评价中国”[2]。

那么,在报道70周年国庆这一北京重大活动的过程中,西方媒体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本文将以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为例,探究法国主流媒体有关国庆70周年的报道中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期得出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专题 | 国家形象研究8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文/蒲平 胡佳丰 吴心怡 袁鸣徽二十国集团(G20)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其各国的主流媒体是我国了解各国舆情的重要窗口。

这些主流媒体以报道严肃新闻为主,读者通常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而这些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借助新闻框架,不但可以影响其他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方式,而且常常能左右社会舆论。

因此,本研究以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议题、态度等进行编码和分析,描绘出G20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设计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所通过从G20的18个成员(除欧盟、中国)中选取36份主流报纸,每个国家的报纸按照政治倾向(执政或在野、激进或保守)选择两份主流报纸,覆盖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十大语种,作为新闻文本来源。

本研究的时段是从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期间,采用构造周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以下日期(1月7日、1月15日、2月20日、3月28日、4月12日、5月25日及6月16日)中这36份主流报纸全部涉华报道的样本,不包括纯图片新闻、视频新闻。

本研究采用“Factiva”数据库,以“中国”一词的外文翻译作为关键字段、且在全文中至少出现3次为基本标准,由此得到初步样本505篇,除去不相关报道,得到有效样本427篇,并对样本的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及报道框架等指标进行舆情分析。

同时,按照六个一级议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环境、科技)给有效样本分类(见附录1)。

按照五级李克特量表(正面、比较正面、中立、负面、比较负面)给报道态度打分。

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总体呈现1. 各国对华关注热度、报道议题及态度有明显差异在对G20国家媒体2015年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时,发现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

本次调查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

同时综合比较两次调查国家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发现日本、美国、英国三国保持了较高的对华关注度。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议题上,有超过半数样本(51.5%,220篇)涉及中国的军事外交议题,其中朝鲜问题、中美关系超越地区问题,成为上半年各国媒体关注的涉华焦点。

在经济议题上,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独角兽企业、中美贸易摩擦等内容。

关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国际教育、旅游等方面相对更受媒体关注。

政治议题比重不高。

同2015年涉华报道相比,军事外交议题比重大幅上升,经济议题和社会文化议题比重有所下降。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态度方面,除政治领域外,对华态度都有所改善,表明我国在近3年来国际形象有所提升,对外传播成效初显。

上半年对中国的总体态度均值为2.90,低于中立值(1=贬低;2=比较贬低;3=中立;4=比较褒扬;5=褒扬),但高于2015年(全年)涉华报道态度2.73,外媒对华总体评价有所提升。

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新角色被建构为竞争者与合作者研究发现,G20国家主流媒体总体上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外交领域。

政治领域,中国政治制度和运行模式被视为西方民主的竞争力量。

社会文化领域媒体更愿意报道突发事件。

外媒关注中国不断提升的科技竞争力,该领域中国的竞争者角色超越合作者。

而在环境方面,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受到国际媒体的认可。

国家形象研究 | 热点专题92019.2 | SOCIAL SCIENCES DIGEST3. 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体裁和通讯社转引研究发现,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体裁以深度报道和消息为主。

从国际通讯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来看,在我们统计的主要通讯社信源中,路透社被引用比例最高(30.1%),其次为新华社(28.3%),而2015年全年路透社被引用比例为31.6%,新华社被引用比例为24.4%。

新华社与路透社在国际传播力上差距有所缩小。

G20国家主流媒体眼中各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在G20国家主流媒体的眼中,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正以竞争者的姿态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对于世界来说既是一片充满机遇之地,也是包含着不确定因素的巨大风险之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G20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构建总体较为积极,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态势、关键经济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G20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整体概括。

加拿大《环球邮报》2018年3月28日发表了加拿大咨议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格伦·霍奇森的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不容忽视的八大优势:民众的壮志雄心,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务实性和适应性经济改革,不断健全的国际贸易体系,崭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巨头的崛起,选择性开放的国内市场与模糊的私企政府关系以及加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和妇女教育。

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媒体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

随着中国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智能科技等方面的崛起,“绝对的技术领先者”“尖端技术先导国”“数字领土”“日益发展的独角兽企业之乡”也成为中国形象的新亮点。

意大利《共和报》2018年1月15日的报道认为中国近些年创新思路不断迸发,中国在电子商务平台、共享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涌现了大批的独角兽,称中国为“独角兽公司的新渊薮”与“日益发展的独角兽企业之乡”,中国估值十亿的创业公司数量已超过美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出口开放型经济总体评价趋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下出口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金融开放”“经济结构转型”“追求经济质量”“重视环保”“精准脱贫”逐步受关注。

加拿大《环球邮报》2018年3月28日的报道指出,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务实性和适应性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国民收入与财富得到了不断增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意味着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全球经济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表现担忧。

沙特媒体在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表现时,也提及中国经济在金融、债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该国《中东日报》预估中国在2018年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放缓。

法国《费加罗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指出,高科技意味着非绿色、不环保,人工智能、数字医院、物联技术等未来经济的所有战略支柱都将完全依赖于稀有金属,而中国是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国家以高科技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引擎,存在着破坏环境的风险。

G20媒体给予了中美贸易摩擦极大的关注。

G20媒体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形象整体比较中立,报道较多地采纳了“中国不公平不开放的贸易保护行为虽有错,但中国仍致力于不断改进中美关系,而美国一意孤行发起贸易战更不恰当”的框架,突出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实质目标是遏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 ,报道内容多关注中国地位提升、肯定中国“开放”形象。

另一方面,G20媒体在报道中也突出了中国盗窃知识产权、中国不开放与壁垒关税等负面形象。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6月16日的报道以“美国把中国逼到绝路”为题,认为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一直很不公平,美国人要坚决遏制中国政府以霸权为导向的科技策略,推动中国的商业行为向符合知识产权的方向发展。

此外,媒体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对美而言利未必大于弊,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税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并且无法实质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2. G20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外交形象中立偏负面。

G20媒体重视中国“崛起”,认为中国正崛起为对抗美国的力量,成为挑战全球格局的“竞争者”。

日本《产经新闻》2018年1月7日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有意地走出‘韬光养晦’这一低姿态外交”。

媒体认可中国的崛起及对地区稳定发挥的重要作用,德国和俄罗斯媒体认为中国对伊朗核协议、亚洲等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国外媒体从冲突的框架出发,认为中国的海外军事部署更多是“扩张”行为,对于地区和全球稳定构成威胁。

美国等部分国家批评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崛起方式是倚靠政治和经济“硬实力”的支持,而非增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

日本、印尼、韩国等国媒体质疑中国在南海及印度洋的行动,担心中国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将会改变地区战略格局,以“中国威胁论”为核心“他塑”中国国家形象。

在朝鲜问题上,G20国家主流媒体密切关注2018年上半年金正恩接连两次访华之行,媒体一方面认为中国目前热点专题 | 国家形象研究10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扮演了朝核问题“调解人”的角色,在解决朝鲜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仍然是朝鲜唯一的主要盟友。

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部分媒体也推测,中国借此增加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筹码,并与美国争夺在朝鲜问题上的核心地位。

G20国家主流媒体务实地从本国利益出发,关注并解读本国与中国的关系。

欧洲比较关注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认为欧洲应该和中国加强往来以此平衡美国的制裁,同时希望中国推进自由贸易的公正公平。

媒体关注中澳双边关系的恶化,暗示随着经济力量的上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在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摩擦也在增加。

日韩媒体希望同中国改善关系,避免形成外交对抗。

拉丁美洲媒体认为中拉关系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3. 大多数G20国家主流媒体都对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给予了关注。

社会文化领域最受关注的主题是历史文化、法律事件、流行文化和体育赛事,媒体对中国社会文化方面的态度总体上较为中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一传统共识在多国社会文化报道样本中都有所凸显。

一些报道提及了中国“令人兴奋”的美食文化。

体育赛事报道中,中国的形象因赛事成绩卓越而赢得正面评价,外媒比较关注中国积极发展一些体育项目,同时对中国教育也比较认可,在这两方面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是正面的。

但在从政治框架解读教育的报道中,中国教育的形象是负面的。

例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日本《产经新闻》的态度都比较消极。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中国教育部修改教科书淡化“文革”的传闻。

中国人的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中的社会文化报道,侧重于报道中国人在海外的行为。

对中国人购买行为的报道,建构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让中国人变得富有,但富有的中国人仍然存在对本国消费品的不安全感的形象。

对于中国人海外犯罪行为的报道,建构了中国人破坏者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