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件:7_1贫血总论
合集下载
贫血课件ppt课件

总结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 竭症,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VS
详细描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 感染等症状。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免疫抑 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患者需定期 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在某些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难 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
新的诊断技术
细胞疗法
研究正在开发新的诊断技术,如生物 标志物检测和基因检测,以期更准确 地诊断贫血原因。
细胞疗法在贫血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 力,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某些贫血 疾病中取得成功。
新型药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研究者正在开 发新型药物,如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 治疗药物。
过度减肥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 足,引发贫血。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感 染可能引发贫血。
饮食与营养建议
增加铁质摄入
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肝、蛋黄等 。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
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可以多吃柑橘类 水果和蔬菜。
补充蛋白质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肉、豆类等 。
避免食物中的干扰物质
适应症
严重贫血、心肺功能不全、急性出血等情况下,通过输血快速补充血容量和血红 蛋白。
注意事项
输血前需要进行严格的配型,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同时,过度输血也会引起铁过 载等不良反应。
其他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引起贫血的疾病 ,如肿瘤、痔疮等,手术 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贫血概述ppt课件

严重程度评估指标
要点一
根据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分级
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
要点二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 查结果综合评估贫血的严重程…
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的出现与程度,以及红细胞大小 、形态等异常指标。
04
治疗原则与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贫血的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口服或注射铁剂,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 吸收。
分类标准
依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积等指标,可将贫血分为轻度、中 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02
常见类型贫血介绍
缺铁性贫血
定义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 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
的贫血。
症状
面色苍白、乏力、头晕 、心悸等。
诊断
通过血常规检查和血清 铁蛋白测定来确诊。
治疗
补充铁剂,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ABCD
防止出血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和温和的清 洁用品。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病情给予碱性药物或酸性药物治疗,维持酸 碱平衡。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详细解释贫血的定义 、原因、症状和治疗 方案,让患者全面了 解疾病。
鼓励患者提问,及时 解答患者疑惑,增强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贫血概述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贫血基本概念与分类 • 常见类型贫血介绍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贫血基本概念与分类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 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积 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
贫血总论,缺铁性贫血

血液病的标志
1.皮肤、黏膜苍白 2.皮肤、巩膜黄染 3.浓茶色或酱油色尿 4.出血倾向(全身性) 5.反复感染或间断不规则发热 6.骨关节疼痛 7.肝脾淋巴结肿大
病 史
1.药物或毒物史 2.营养和饮食习惯 3.手术史(巨贫) 4.月经孕产史(缺铁) 5.家族史与发病年龄(遗传)
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营养、精神) 2.皮肤黏膜(苍白、出血、黄染) 3.淋巴结(传单、淋巴瘤、恶组、白血病) 4.胸骨压痛 5.肝脾肿大,尤其肝大(与肝病区分)
注射铁剂
适应症:1、吸收不良:手术或功能性病 2、肠道疾病不宜口服 3、严重胃肠道反应 制剂与用量:右旋糖酐铁 50mg/ml 山梨醇枸橼酸铁 用量:应准确,不应超量 铁总量(mg)=300×(15-Hb)+500 用法:首次50mg、深部肌肉注射 次日100mg /日 ,im 不良反应:疼痛、头痛、发热、寻麻疹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亚铁制剂): ①剂型种类:硫酸亚铁 02 3/日 富马酸亚铁 02 3/日 富马酸亚铁糖浆 10 3/日 ②治疗效果评价:自觉症状好转—最早 RC:5—10天达高峰 Hb:2周后开始上升 Hb恢复正常需2个月时间 Hb正常后小剂量治疗3—6个月 ③无效原因:诊断有误 病因治疗不力:出血 合并:炎症、感染、肿瘤、肠道病 药品过期、假药、未按医嘱服
铁的丢失
肠粘膜、皮肤脱落、月经 男性:1mg / 日 女性:2mg / 日 经期妇女:17mg / 次(1.5倍) 妊娠:700mg / 次 = 25mg / 日 (2.5倍) 哺乳:增加051mg / 日
病
因
①需要增加,摄入不足: 婴幼儿、儿童、青春 期女青年、妊妇、哺乳期 ②吸收不良:胃次全切除术,腹泻,真性胃酸↓↓ ③失血:消化道出血(溃疡、癌、钩虫病、V曲张、 痔疮、水杨酸盐等) 月经过多 溶贫伴含铁血黄素尿或Hb尿
贫血ppt课件完整版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贫血的症状因病因和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严重贫血可导致心绞痛、 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检查、溶血相关检查等。此外,还 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检查,如铁代谢检查、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等。
因为茶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的吸收。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1 2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锻炼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和促进血液循环。
3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以免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引发贫血症状。
则及措施
饮食调整
多食用富含叶酸或维生素B12的 食物,如绿叶蔬菜、动物肝脏 等。
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叶酸、维生素B12制 剂。
对症治疗
针对贫血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输血、使用造血刺激因子等。
04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包括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化学 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生物因 素(如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
贫血ppt课件完整版
目
CONTENCT
录
• 贫血概述 • 缺铁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贫血的预防与保健
01
贫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积低 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 多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三大类。
障碍,可改用注射铁剂。
贫血概述知识PPT课件

骨髓活检
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骨髓造血 组织的结构、细胞成分等,对某些特 殊类型的贫血有诊断价值。
其他检查
铁代谢检查
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的抵抗力,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等。
05 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01
总结词
补充铁剂、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02
补充铁剂
根据贫血程度和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出铁剂补充剂,如硫酸亚铁、富马
酸铁等。患者需按照医嘱服用,避免过量引起中毒。
03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肝、蛋黄等。同时,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
物,如茶、咖啡和某些蔬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身
04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网织红细胞计数
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活性,有助于判断贫血的原因和治疗 效果。
骨髓检查: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
骨髓穿刺
通过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细胞成分等,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因,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总结词
控制感染、避免诱因、输血和药物治 疗
02
控制感染
感染是溶血性贫血的常见诱因,因此 应积极控制感染,预防疾病复发。
01
03
避免诱因
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的因 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
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骨髓造血 组织的结构、细胞成分等,对某些特 殊类型的贫血有诊断价值。
其他检查
铁代谢检查
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的抵抗力,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等。
05 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01
总结词
补充铁剂、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02
补充铁剂
根据贫血程度和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出铁剂补充剂,如硫酸亚铁、富马
酸铁等。患者需按照医嘱服用,避免过量引起中毒。
03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肝、蛋黄等。同时,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
物,如茶、咖啡和某些蔬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身
04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网织红细胞计数
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活性,有助于判断贫血的原因和治疗 效果。
骨髓检查: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
骨髓穿刺
通过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细胞成分等,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因,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总结词
控制感染、避免诱因、输血和药物治 疗
02
控制感染
感染是溶血性贫血的常见诱因,因此 应积极控制感染,预防疾病复发。
01
03
避免诱因
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的因 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
内科学课件:贫血概述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红细胞生成素(肾脏合成) 内分泌:性激素、甲状腺素等 T细胞
2. 成熟红细胞的结构
⑴红细胞膜
由多种蛋白质和脂 质组成。 双层磷脂结构,镶 嵌多种膜蛋白,如 骨架蛋白、血型糖 蛋白等。
2. 成熟红细胞的结构(2)
⑵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珠蛋白(4肽链)+ 血红素(4个)
常见疾病
增生性贫血
IDA、MDS、溶贫等
增生不良性贫血 AA、纯红再障
4.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组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血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MDS、白血病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MF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所致贫血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肾性贫血、甲减、慢性病性贫血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贫血:PNH、AA
80~100
32~35
常见疾病
巨幼细胞贫血、溶血 性贫血、MDS 等 AA,急性失血性贫 血、骨髓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80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32 32~35
IDA、海洋性贫血、 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CDA、风湿、肝病
意义:红细胞形态分类法对贫血的病因诊断能提供一些线索,有一定的实 用价值。
贫血概述
内容
➢ 授课目的和要求 ➢ 红细胞相关基础知识 ➢ 贫血的定义 ➢ 贫血的分类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授课目的和要求
1.掌握贫血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 标准。
2.熟悉贫血的分类、贫血的诊断步骤。 3.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
贫血总论

贫血概述
吴忠市医院 董玲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贫血的定义,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 断步骤和方法。
熟悉:贫血临床分类方法,治疗原则。 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重点难点: 贫血的不同分类方法
贫血概述(Anemia)
贫血定义
讲
授
贫血分类
内
临床表现
容
贫血诊断
贫血治疗
(复习)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在入血前 被破坏、死亡
(二)皮肤黏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贫血时机体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有效血容量重新分配,相对 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减少;另外,由于单 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 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
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是贫血时皮肤、黏膜 的另一类表现,可能还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1. 贫血的原因 2. 贫血的程度 3.贫血的速度 4.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5.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神经系统 2.皮肤、粘膜 3.呼吸循环系统 4.消化系统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一)神经系统
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 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 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 发育。
营养史和月经生育史对铁、叶酸或维生素 B12等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有辅助诊断价值
射线、化学毒物、药物、病原微生物等暴露 史对造血组织受损和感染相关性贫血的诊断至关 重要。
(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全面系统的了解病人 情况,有助于贫血程度和病因的诊断:
体检时特别注意:
吴忠市医院 董玲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贫血的定义,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 断步骤和方法。
熟悉:贫血临床分类方法,治疗原则。 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重点难点: 贫血的不同分类方法
贫血概述(Anemia)
贫血定义
讲
授
贫血分类
内
临床表现
容
贫血诊断
贫血治疗
(复习)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在入血前 被破坏、死亡
(二)皮肤黏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贫血时机体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有效血容量重新分配,相对 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减少;另外,由于单 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 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
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是贫血时皮肤、黏膜 的另一类表现,可能还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1. 贫血的原因 2. 贫血的程度 3.贫血的速度 4.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5.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神经系统 2.皮肤、粘膜 3.呼吸循环系统 4.消化系统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一)神经系统
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 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 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 发育。
营养史和月经生育史对铁、叶酸或维生素 B12等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有辅助诊断价值
射线、化学毒物、药物、病原微生物等暴露 史对造血组织受损和感染相关性贫血的诊断至关 重要。
(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全面系统的了解病人 情况,有助于贫血程度和病因的诊断:
体检时特别注意:
内科护理学-贫血PPT课件

Hb、红细胞计数-诊断和程度 MCV、MCHC-形态学分类、病因 网织红细胞计数-鉴别诊断、疗效评价 外周血涂片-病因
骨髓检查-病因 其他病因相关检查
诊断要点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贫血 明确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输注红细胞 其他:脾切,骨髓移植
红细胞-输氧 白细胞-抗感染 血小板-止血、凝血
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疾病 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疾病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疾病 脾功能亢进
主要症状
贫血 出血 发热 疼痛
贫血
定义
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Hb, RBC, HCT低于 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的常见临 床症状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各系统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呼吸困难-中度贫血 呼吸困难加剧,咳嗽、咳痰(后期并发心力
衰竭)
临床表现-各系统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恶心、胀气 腹泻、便秘 粘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
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 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各系统
其他
低热 伤口愈合缓慢 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入院方式 居住环境:理化因素接触史
护理评估要点-健康管理
入院经过:主诉+现病史 个人病史
血液系统疾病:恶性-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出凝血-特法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月经史、妊娠
分娩史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脾功能亢进 手术史 外伤史
教学目标
掌握
贫血定义 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的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贫血的严重并发症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骨髓检查-病因 其他病因相关检查
诊断要点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贫血 明确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输注红细胞 其他:脾切,骨髓移植
红细胞-输氧 白细胞-抗感染 血小板-止血、凝血
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疾病 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疾病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疾病 脾功能亢进
主要症状
贫血 出血 发热 疼痛
贫血
定义
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Hb, RBC, HCT低于 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的常见临 床症状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各系统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呼吸困难-中度贫血 呼吸困难加剧,咳嗽、咳痰(后期并发心力
衰竭)
临床表现-各系统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恶心、胀气 腹泻、便秘 粘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
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 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各系统
其他
低热 伤口愈合缓慢 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入院方式 居住环境:理化因素接触史
护理评估要点-健康管理
入院经过:主诉+现病史 个人病史
血液系统疾病:恶性-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出凝血-特法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月经史、妊娠
分娩史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脾功能亢进 手术史 外伤史
教学目标
掌握
贫血定义 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的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贫血的严重并发症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胃镜、B超等检查
1.正常红细胞 2.大红细胞 3.小红细胞 4.巨红细胞
1.畸形红细胞 2.椭圆形红细胞 3.镰形红细胞 4.靶形红细胞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药物
1.铁剂 : 缺铁性贫血 2.叶酸和VitB12:巨幼细胞性贫血 3.VitB6(吡哆辛):部分铁粒幼细胞贫血有效 4.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雄激素:慢性贫血 6.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7.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8.中医中药:慢性贫血
毛发枯干、低热等。 二、心血管系统
活动后心悸、气促、心率加快,严重贫血时可 有心脏扩大、心绞痛、心力衰竭,ECG出现ST段降 低、T波平坦或倒置。
三、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不振等,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神志模糊、精神异常。 VitB12缺乏者可有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等。 四、消化系统
2.贫血发生速度 3.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机体的基础疾病
【诊 断】
一、有无贫血 二、贫血程度 三、贫血病因和类型
1.详细询问病史 ⑴ 有无出血史 ⑵ 妇女月经是否过多 ⑶ 营养状态 ⑷ 有无化学、药物、放射线接触史 ⑸ 尿色是否深黄色,或酱油色 ⑹ 有无慢性病史 ⑺ 家庭中有无类似的贫血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舌乳头萎缩、舌炎、黄疸、 脾肿大、异食癖 五、泌尿生殖系统
多尿、蛋白尿、月经不调、性欲改变
贫血症状有无和轻重取决于:
1. 贫血的程度
程度
Hb(g/L)
轻度
<120~91
中度
90~61
重度
60~31
极重度
<30
症状 无或轻微 活动后心慌气短 休息时感心慌气短 并发贫血性心脏病、意识模糊、晕厥
<4.0
Hct(%)
<42
<37
<30
贫血是病理状况,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判断贫血时应注意事项:
1. 年龄、性别、地区的差别 2. 血容量改变对RBC计数和Hb浓度的影 响(严重脱水、低蛋白血症) 3. 急性失血早期(6小时内)可无贫血或 贫血不明显(血浆和红细胞平行下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生成
二、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衰竭 2.无效造血 3.骨髓受抑 4.骨髓浸润 5.造血刺激因子减少 6.造血微环境异常 7.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 2.红细胞外因素
三、失血
临床疾病
干/祖细胞异常,如再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放化疗后 白血病、骨髓瘤 肾性贫血 骨髓基质、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细胞因子 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体格检查: ⑴ 皮肤粘膜:贫血貌,有无黄染、紫癜、瘀斑;
• ⑵ 有无舌乳头萎缩,“牛肉舌”,毛发 干枯;
⑶ 有无指甲变平、凹陷反甲;
⑷ 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 ⑸ 有无神经系统表现、感觉障碍;
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涂片形态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 (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 (3) 病因检查:
【定 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 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b)和 (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 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的一种病理状态。
贫血的标准
贫血诊断的标准(成人) 男性 女性 妊娠
Hb(g/L)
<120 <110 <100
RBC(x1012/L) <4.5
三、计量学、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的优缺点
计量学分类
病因和发病机机制分类
优点: 对贫血的诊断能提供 线索,有一定实用价值
有利对贫血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缺点:实验室检查误差
多种因素或发病机制复杂的贫血
贫血早期,混合性贫血 无法进行简单归类。
不能正确反映其类型。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干燥、
骨髓
肾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EPO缺乏
多能造血 干细胞
红系祖 细胞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细胞
Hb DNA
再生障碍性
贫
血
纯红再障
合
合
骨髓增生
成
成
异常综合征
障
障
碍
碍
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骨髓造血及贫血发病机制示意图
外周血
失血性贫血 血 液 丢 失
成熟红细胞 破 坏 过 多
溶血性贫血
各类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各类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分 类】
一、贫血程度:轻、中、重和极重 二、细胞计量学 三、贫血进展速度:急、慢性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五、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增生性、低增生性
一、贫血的严重程度
血红蛋白(g/L) <30 贫血程度 极重度
30~ 60~ 90~ 重度 中度 轻度
二、计量学分类
类型
MCV(f l) MCH(pg)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31-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6
<31
缺铁性贫血
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三、对症支持
输血适应症:急性大量出血, 严重慢性贫血
四、脾切除适应症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脾功能亢进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骨髓移植
1.重பைடு நூலகம்再生障碍性贫血 2.部分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小 结】
1.贫血是一种临床表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发病机制涉及三个方面 3.贫血的诊断必须寻找病因 4.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
1.正常红细胞 2.大红细胞 3.小红细胞 4.巨红细胞
1.畸形红细胞 2.椭圆形红细胞 3.镰形红细胞 4.靶形红细胞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药物
1.铁剂 : 缺铁性贫血 2.叶酸和VitB12:巨幼细胞性贫血 3.VitB6(吡哆辛):部分铁粒幼细胞贫血有效 4.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雄激素:慢性贫血 6.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7.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8.中医中药:慢性贫血
毛发枯干、低热等。 二、心血管系统
活动后心悸、气促、心率加快,严重贫血时可 有心脏扩大、心绞痛、心力衰竭,ECG出现ST段降 低、T波平坦或倒置。
三、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不振等,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神志模糊、精神异常。 VitB12缺乏者可有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等。 四、消化系统
2.贫血发生速度 3.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机体的基础疾病
【诊 断】
一、有无贫血 二、贫血程度 三、贫血病因和类型
1.详细询问病史 ⑴ 有无出血史 ⑵ 妇女月经是否过多 ⑶ 营养状态 ⑷ 有无化学、药物、放射线接触史 ⑸ 尿色是否深黄色,或酱油色 ⑹ 有无慢性病史 ⑺ 家庭中有无类似的贫血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舌乳头萎缩、舌炎、黄疸、 脾肿大、异食癖 五、泌尿生殖系统
多尿、蛋白尿、月经不调、性欲改变
贫血症状有无和轻重取决于:
1. 贫血的程度
程度
Hb(g/L)
轻度
<120~91
中度
90~61
重度
60~31
极重度
<30
症状 无或轻微 活动后心慌气短 休息时感心慌气短 并发贫血性心脏病、意识模糊、晕厥
<4.0
Hct(%)
<42
<37
<30
贫血是病理状况,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判断贫血时应注意事项:
1. 年龄、性别、地区的差别 2. 血容量改变对RBC计数和Hb浓度的影 响(严重脱水、低蛋白血症) 3. 急性失血早期(6小时内)可无贫血或 贫血不明显(血浆和红细胞平行下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生成
二、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衰竭 2.无效造血 3.骨髓受抑 4.骨髓浸润 5.造血刺激因子减少 6.造血微环境异常 7.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 2.红细胞外因素
三、失血
临床疾病
干/祖细胞异常,如再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放化疗后 白血病、骨髓瘤 肾性贫血 骨髓基质、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细胞因子 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体格检查: ⑴ 皮肤粘膜:贫血貌,有无黄染、紫癜、瘀斑;
• ⑵ 有无舌乳头萎缩,“牛肉舌”,毛发 干枯;
⑶ 有无指甲变平、凹陷反甲;
⑷ 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 ⑸ 有无神经系统表现、感觉障碍;
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涂片形态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 (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 (3) 病因检查:
【定 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 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b)和 (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 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的一种病理状态。
贫血的标准
贫血诊断的标准(成人) 男性 女性 妊娠
Hb(g/L)
<120 <110 <100
RBC(x1012/L) <4.5
三、计量学、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的优缺点
计量学分类
病因和发病机机制分类
优点: 对贫血的诊断能提供 线索,有一定实用价值
有利对贫血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缺点:实验室检查误差
多种因素或发病机制复杂的贫血
贫血早期,混合性贫血 无法进行简单归类。
不能正确反映其类型。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干燥、
骨髓
肾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EPO缺乏
多能造血 干细胞
红系祖 细胞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细胞
Hb DNA
再生障碍性
贫
血
纯红再障
合
合
骨髓增生
成
成
异常综合征
障
障
碍
碍
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骨髓造血及贫血发病机制示意图
外周血
失血性贫血 血 液 丢 失
成熟红细胞 破 坏 过 多
溶血性贫血
各类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各类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分 类】
一、贫血程度:轻、中、重和极重 二、细胞计量学 三、贫血进展速度:急、慢性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五、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增生性、低增生性
一、贫血的严重程度
血红蛋白(g/L) <30 贫血程度 极重度
30~ 60~ 90~ 重度 中度 轻度
二、计量学分类
类型
MCV(f l) MCH(pg)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31-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6
<31
缺铁性贫血
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三、对症支持
输血适应症:急性大量出血, 严重慢性贫血
四、脾切除适应症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脾功能亢进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骨髓移植
1.重பைடு நூலகம்再生障碍性贫血 2.部分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小 结】
1.贫血是一种临床表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发病机制涉及三个方面 3.贫血的诊断必须寻找病因 4.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