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内镜现状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在消化道内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技术,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本文将就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进行介绍。
消化内镜技术的进步。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镜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是内镜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病变、了解病情。
其次是内镜的操作性能得到了提升,使医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检查和治疗操作。
还有就是内镜的功能多样化得到了提升,使得内镜可以进行更多样的检查和治疗操作。
消化内镜诊疗的范围不断扩大。
以往消化内镜主要用于胃肠道的疾病诊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内镜检查已经能够涉及到胰腺、胆道等更多的部位,扩大了内镜诊疗的范围。
在诊疗的方法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内镜下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使得内镜诊疗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消化内镜诊疗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
对于内镜诊疗来说,保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内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镜操作过程的监督和质控,从而不断提升内镜诊疗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利益。
第四,消化内镜诊疗的信息化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消化内镜诊疗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建立内镜检查和治疗数据库,便于医生对病例进行复查和分析、开展内镜诊疗远程会诊、采用视频技术对内镜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和存档等,使得内镜诊疗更加高效和便捷。
第五,消化内镜诊疗的规范化建设。
消化内镜诊疗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专业的工作,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所以,通过制定内镜诊疗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内镜诊疗的规范管理体系,加强内镜诊疗的质量控制,使得内镜诊疗更加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诊疗服务。
中国消化内镜现状

中国消化内镜现状本文从消化内镜主要类型与相关技术、消化内镜治疗技术两个方面,阐述我国消化内镜现状,并作出展望。
标签:消化内镜;现状;展望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将消化内镜应用于临床,器械最初仅为纤维内镜,现已包含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胆道镜、胶粪内镜等各类功能齐备的消化内镜专用器械,消化内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消化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微创医学蓬勃发展,其中乂以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因此有必要对消化内镜发展进行概述。
1消化内镜主要类型与相关技术1」染色内镜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染色内镜是将染色原理应用于内窥镜的一种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用,通过内窥镜可直视病变区域,诊断符合率可达80%〜90%[2]o我国开展染色内镜历史较长,现主要应用于诊断消化道肿瘤。
电子染色内镜是将电镜应用于内窥镜的一项技术,通过观察微创粘膜结构、血管纹理、标志物筛查以定性诊断、评佔病情,针对部分隐匿疾病如大肠癌隐窝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电子染色内镜H前已向高清晰度、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应用前景广阔,但其价格高昂、成本较高.技术难度高,极大的限制了电子染色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3]。
1.2放大内镜放大内镜技术是发展最成熟的消化内镜技术,技术难度相对较小,通过提高内镜分辨率、放大倍数以获取更细致、清晰的视野,提高诊疗效率。
客观来说,放大内镜是应用最广泛、技术难度最低的消化内镜技术。
1.3共聚焦显微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是结合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传统内镜两种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可同时进行内镜观察,并进行实时共聚焦显微观察,具有无需活检与组织病理检查即可进行组织学检查的优点,可避免重复检查、操作方便快捷,适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早期胃癌、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癌、结肠癌等疾病诊断。
是替代传统活检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理想技术,但该技术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国内仅有少数儿家医院具有开展该技术的条件,其器械、操作技术、麻醉等辅助技术尚不成熟。
2024年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

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导言消化道内窥镜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医疗设备,用于检查和诊断消化道相关疾病。
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且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本文将对消化道内窥镜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
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 不断增加的慢性疾病患者人数,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 越来越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使得内窥镜检查变得更加准确和安全; - 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更多的人选择进行内窥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5年内每年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逐渐跨越不同地区。
2. 技术发展和创新在消化道内窥镜市场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技术和创新:- 高清晰度内窥镜图像:随着摄像技术的进步,内窥镜图像的清晰度大大提高,便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 焦点可调节内窥镜:这种内窥镜可以在检查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焦点,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无痛内窥镜:麻醉技术的改进和微创手术的应用,使得内窥镜检查过程对患者更加舒适和无痛苦。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检查和治疗的效果,还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3. 市场竞争格局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存在着多家竞争激烈的厂商,涵盖了传统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一些新兴的技术公司。
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产品性能和质量:厂商之间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提高产品质量来竞争市场份额; - 价格竞争:价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厂商之间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用户; - 品牌和声誉:一些厂商通过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用户认可度。
目前,市场上领先的厂商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但是亚洲市场的潜力巨大,未来可能会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一环。
4. 挑战和机遇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消化内镜的历史及中国消化系内镜开展现状

消化内镜的历史及中国消化系内镜开展现状消化内镜的历史及中国消化系内镜开展现状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内镜一词的英文为“ endoscopy ”,起源与希腊语,系由字母“ endo ” ( 内部之意) ,与动词“ skopein ”(观察之意)组合而成,原意为窥视人体深部腔道的一种方法。
自1805 年德国Bozzini 首创利用蜡烛光作光源,应用一根细铁管窥视泌尿道以来,医学内镜有了飞速发展,其过程可大致分为 4 个时期。
早期硬式内镜(1805-1932 )早在1805 年,德国Bozzini 首先提出了内镜的设想,利用烛光,通过内镜看到了直肠、泌尿道的内腔。
1826 年法国Segales 制成了膀胱镜与食管镜。
1853 年法国Desormeaux 利用以酒精和松节油混合液体作为燃料的煤油灯伟光源,观察尿道、膀胱、直肠、子宫等器官。
1868 年德国Kussmaul 在表演吞剑术的启发下,制成第一台直管内镜。
他是由一根尖部装有软塞,粗1.3cm, 长47cm 的金属管制成,利用Desormeaux 灯照明。
由于硬性部太长,加上照明不足,因而无法清楚的看到胃腔。
1880 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后,就出现了用电灯或小电珠作为内镜的光源。
1881 年Mikulicz 制作了一根长65cm,14mm 直径的硬管视胃镜,在胃镜中下1/3 处做成30 ?弯曲,尖端装一小灯泡,并有空气通道供注气用。
它的这一想法使内镜初步具有实用价值。
但这类硬直的内镜查到管腔弯曲多变的上消化道中去,不仅操作上相当困难,而且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与损伤。
加上小电珠或钨灯丝外部反射光源照明度很低,因而窥视中存在较多的盲区。
半可曲式胃镜(1932-1957 )1923 年Wolf-Schindler 研制出半曲式胃镜(semiflexible lens gastroscope ), 它是由近段的硬性部和远段的软管组成,由26 块段棱镜构成。
由于镜身大部分可弯曲,从而使胃粘膜可视面积大为增加。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技术,通过内窥镜检查人体消化道的疾病、损伤以及肿瘤等病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一、内镜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分辨率、显示效果和操作便捷性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现在的内镜设备采用高清晰度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内镜技术在操作上也得到了进步,现在的内镜具有更加灵活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加精准地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切除等操作,大大增加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二、诊疗手段的多样化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常规的内窥镜检查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诊疗手段,如内镜超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这些新的诊疗手段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病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内镜超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内镜诊疗技术,它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通过超声探头对消化道肿瘤、溃疡等病变进行精准定位和评估,对于难以诊断的病变能够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内镜下的微创手术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治疗手段,通过内镜的操作可以在不开放切口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手术。
这种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疗效果的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内镜诊疗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生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和评估病变组织,从而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内镜下微创手术可以更精准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率。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手术所无法达到的治疗效果也可以透过内镜手术来完成。
比如对于早期的消化道肿瘤、息肉等病变,通过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将其完整切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进展、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技术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是内窥镜设备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内镜操作技术的进步。
内镜操作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随着内镜医生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内镜操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得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内窥镜技术,如光学增强内镜、内镜超声、蓝光内镜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内镜诊疗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二、应用范围扩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过去,消化内镜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等。
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肝胆胰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内镜超声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胰腺、肝脏和肠道的肿瘤、囊肿等病变。
内窥镜止血、肿瘤粘膜下切除术(ESD)、黏膜剥离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消化内镜诊疗还将继续发展并完善。
内镜设备和技术将继续向高清晰、多功能、微创、精准的方向发展。
内镜成像技术和系统将继续改进,成像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内镜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可以实现更多的诊断和治疗功能。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内镜将会在更多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如内镜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慢性病的管理等。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摘要:一、前言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正文: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一、前言随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作为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消化内镜操作的复杂性,对其质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应运而生。
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设备方面,高清、超高清内镜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患者病情;技术方面,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涌现,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临床应用方面,消化内镜不仅用于诊断,还广泛用于治疗,如早期肿瘤切除、消化道狭窄扩张等。
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感染控制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加强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加强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确保医生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2.设备管理:定期对内镜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3.操作规范:制定并推广规范化操作流程,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标准。
4.感染控制:加强内镜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5.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对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护士、设备厂商等共同努力。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技术,它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诊疗选择。
本文将就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介绍。
1. 高清晰度内镜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的图像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采用高清晰度内镜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对一些病变的诊断和评估更加准确。
高清晰度内镜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也使医生在进行治疗时更加精准。
2. 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检查的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壁层的各种病变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组织的取材检查。
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肿瘤、炎症、息肉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内镜还可以进行引导治疗,例如引导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精准切除,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染色内镜技术染色内镜技术是一种通过喷洒或涂抹染料在黏膜表面,以提高病变的显现度,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评估的技术。
随着染色剂的不断改进和进步,染色内镜技术在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和其他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4. 光学显微内镜光学显微内镜是一种结合内镜和高倍率显微镜的技术,可以在微观层面上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胞结构和形态学变化。
通过光学显微内镜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的消化道癌前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机会。
5. 自适应光学诊断技术自适应光学诊断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消化道内镜图像进行实时分析和诊断的技术。
通过对大量内镜图像和病理学数据的学习和训练,自适应光学诊断技术可以辅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各种消化道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
二、消化内镜诊疗的影响1. 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息肉、炎症等疾病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
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病变,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消化内镜现状
本文从消化内镜主要类型与相关技术、消化内镜治疗技术两个方面,阐述我国消化内镜现状,并作出展望。
标签:消化内镜;现状;展望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将消化内镜应用于临床,器械最初仅为纤维内镜,现已包含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胆道镜、胶囊内镜等各类功能齐备的消化内镜专用器械,消化内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消化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微创医学蓬勃发展,其中又以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因此有必要对消化内镜发展进行概述。
1消化内镜主要类型与相关技术
1.1染色内镜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染色内镜是将染色原理应用于内窥镜的一种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用,通过内窥镜可直视病变区域,诊断符合率可达80%~90%[2]。
我国开展染色内镜历史较长,现主要应用于诊断消化道肿瘤。
电子染色内镜是将电镜应用于内窥镜的一项技术,通过观察微创粘膜结构、血管纹理、标志物筛查以定性诊断、评估病情,针对部分隐匿疾病如大肠癌隐窝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电子染色内镜目前已向高清晰度、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应用前景广阔,但其价格高昂、成本较高、技术难度高,极大的限制了电子染色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3]。
1.2放大内镜放大内镜技术是发展最成熟的消化内镜技术,技术难度相对较小,通过提高内镜分辨率、放大倍数以获取更细致、清晰的视野,提高诊疗效率。
客观来说,放大内镜是应用最广泛、技术难度最低的消化内镜技术。
1.3共聚焦显微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是结合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传统内镜两种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可同时进行内镜观察,并进行实时共聚焦显微观察,具有无需活检与组织病理检查即可进行组织学检查的优点,可避免重复检查、操作方便快捷,适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早期胃癌、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癌、结肠癌等疾病诊断。
是替代传统活检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理想技术,但该技术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具有开展该技术的条件,其器械、操作技术、麻醉等辅助技术尚不成熟。
1.4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将传统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一项技术,通过安置在内镜前端的超声探头,在进行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道超声征象,了解感兴趣区域的组织层次特征,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用,适用于各类胃肠道等常规检查,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与病情评估、手术分级,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治疗效果评估等领域,目前已发展出管腔内超声成像术、超声内镜介导穿刺与注射术、肿瘤射频术、超声介导激光治疗术等[4]。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超声、计算机等技术发展,超声内镜适应证与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诊断符合率不断提高,在介入治疗中拥有极其广阔的前景。
1.5小肠镜小肠镜顾名思义是用于小肠与空肠疾病诊疗的内镜,小肠内镜最初仅被應用于诊断小肠内出血,但因限于器械条件不足,诊断符合率尚不足50%并不让人满意。
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小肠镜为双气囊小肠镜,后者可抵达位置较深,检查范围得到扩展,可覆盖整个小肠面。
目前,双气囊小肠镜结合电子镜技术进一步提高的诊断效用,已成为非手术诊断小肠疾病”金标准”,在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国内有学者通过对比CT与小肠镜在小肠不明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发现电子小肠镜对病变检出率、诊断率高于CT[5]。
电子小肠镜目前已逐渐应运用各类空肠脏器疾病诊断,包括空肠内与空肠外病变。
部分医院已应用电子小肠镜开展活检与介入治疗,电子小肠镜适用于消化道出血、不完全小肠梗阻、消化道评估、息肉切除等诊疗活动,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1.6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是一种内镜检查新思路,通过内镜将具有监测与无线信号传输功能胶囊附着于感兴趣区域内膜上,记录症状事件,以明确诊断症状与病变关系。
我国几乎与国家同步开展胶囊内镜技术,于2003年正式应用于临床,主要通过监测患者PH值以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大量临床验证,诊断符合率约为81%。
胶囊内镜适用性强,患者可耐受,并不会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但其应用范围仍较狭窄,且观察耗时长不利于及早开展治疗[6]。
目前,国内部分医院致力于开发智能胶囊内镜,以实现对消化系统的综合检测,甚至开展机器人治疗。
1.7其它消化内镜技术其它消化内镜诸如放大内镜、窄带滤波技术、自然荧光成像等各具特色,形成一系列消化内镜技术。
消化内镜逐渐向高清晰度、高倍数发展,以实现虚拟组织病理学检查,甚至实现细胞分子功能诊断,以研究疾病发病、进展的生理性机制,最终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2消化内镜治疗技术
2.1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诊断与治疗技术于一体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开展ERCP技术相对较早,近年来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其手术术式、适应证不断扩大,目前主要成熟的术式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经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引流、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引流。
2.2内窥镜下肿瘤切除近年来消化性肿瘤患者逐渐增多,寻找一种创伤小、治疗确切的微创治疗手段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内窥镜下肿瘤切除逐渐得到发展。
内窥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内膜线剥离术(ESD)是目前相对成熟的两种术式,EMR与ESD适用于早期粘膜癌,已经成为后者常规治疗方法,但风险仍较大,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可以开展。
国外关于EMR、ESD治疗消化系肿瘤研究较多,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已向微创化转变。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医院尝试在自然腔道行行ESD、EMR,但相关研究未仍未获得突破,尚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
3结论
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但在肿瘤切除治疗、微创诊断等领域与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但笔者相信,随着卫生市场经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将在消化内科疾病诊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5-7.
[2]王雷,赵晓晏.2011年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C].2011:1-2.
[3]岳辉,刘燕兵,李清峰,等.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在伺机性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9):721-723.
[4]陈尚霖, 谢华平, 吴小力,等.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2013,21(36):4194-4199.
[5]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C].中国消化病大会,2012:1-3.
[6]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诊疗进展[C].中国消化病学术大会,2013:23-25.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