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消化内镜现状报告
2024年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消化道内窥镜是一种用于检查消化道疾病的常用工具。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化道疾病的增加,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报告旨在对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2.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中,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截至目前,全球消化道内窥镜市场价值已超过X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增长。
3. 市场分析3.1 市场驱动因素•增加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促使了消化道内窥镜市场的发展。
•技术进步和创新:消化道内窥镜的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
•可替代方法的不足:目前,消化道内窥镜仍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可替代方法如X线检查的效果有限,因此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
3.2 市场挑战因素•高成本:消化道内窥镜设备和手术的成本较高,这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消化道内窥镜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而缺乏经验的医生可能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这也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挑战。
4. 市场前景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上将出现更多先进的消化道内窥镜设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同时,不断增加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也将推动市场需求的增加。
5. 结论消化道内窥镜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然而,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成本和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提高,消化道内窥镜市场的前景仍然积极,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潜力。
word count: 218以上为2024年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调查报告,分析了市场规模、市场分析、市场前景以及结论等关键内容。
消化内镜室小结报告范文

消化内镜室小结报告范文一、引言消化内镜室作为医院消化科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本次小结报告旨在对消化内镜室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二、工作总结1. 工作量统计根据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消化内镜室共完成消化道内镜检查3000余例,其中胃镜、结肠镜检查占了大部分。
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作量有所增加,反映了患者对内镜检查的需求逐渐增加。
2. 工作过程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依然是一个关键环节。
尽管工作繁忙,但室内整洁、设备清洁和消毒工作仍需认真执行。
另外,术前必要的准备措施,如检查前的麻醉术前评估和患者的充分告知等,也是确保检查顺利完成的前提。
内镜检查时,医生和技术人员应保持良好的配合,确保检查过程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不良感受。
同时,要注意术中的感染控制,做好消毒操作和使用干净的检查器械。
术后的处理工作同样重要,包括对检查所得数据的整理、报告的书写和归档工作。
同时,还要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给予必要的干预。
3. 改进措施(1) 增加设备投入:目前室内的内镜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查需求。
建议适当增加设备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增加人员配备:室内技术人员和助手数量较少,导致工作压力过大。
扩充人员配备,提高内镜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完善培训体系:医生和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有限,应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
(4) 加强设备维护和质量管理:加强室内设备的维护与日常清洁工作,并建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的安全性。
三、结论消化内镜室在过去一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内镜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希望全体内镜室医务人员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贴心的检查和治疗服务综上所述,消化内镜室在过去一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设备不足、人员配备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以及设备维护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挑战。
2024年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

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导言消化道内窥镜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医疗设备,用于检查和诊断消化道相关疾病。
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且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本文将对消化道内窥镜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
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 不断增加的慢性疾病患者人数,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 越来越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使得内窥镜检查变得更加准确和安全; - 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更多的人选择进行内窥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在过去5年内每年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逐渐跨越不同地区。
2. 技术发展和创新在消化道内窥镜市场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技术和创新:- 高清晰度内窥镜图像:随着摄像技术的进步,内窥镜图像的清晰度大大提高,便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 焦点可调节内窥镜:这种内窥镜可以在检查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焦点,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无痛内窥镜:麻醉技术的改进和微创手术的应用,使得内窥镜检查过程对患者更加舒适和无痛苦。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检查和治疗的效果,还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3. 市场竞争格局消化道内窥镜市场存在着多家竞争激烈的厂商,涵盖了传统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一些新兴的技术公司。
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产品性能和质量:厂商之间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提高产品质量来竞争市场份额; - 价格竞争:价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厂商之间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用户; - 品牌和声誉:一些厂商通过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用户认可度。
目前,市场上领先的厂商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但是亚洲市场的潜力巨大,未来可能会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一环。
4. 挑战和机遇消化道内窥镜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发表于:2012-04-11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本站编辑医学内镜迄今已有200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医学内镜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影响发展比较缓慢,50年代以后由于导光纤维的问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内镜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人体的许多腔道,如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胆道、尿道、膀胱、肾、耳、鼻、咽喉、支气管、子宫腔、胸腔、关节等许多部位均可用相应的内镜进行检查及治疗。
过去20年,我国的内镜医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内镜医学的进步已经深刻地广泛地改变了几乎所有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医生的诊治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一些学科,我国内镜技术的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开始引领国际内镜医学的发展。
消化内镜发展现状及趋势消化内科是内镜技术发展比较快,也是内镜技术改变临床工作模式比较显著的学科。
现在消化内镜技术的可观察范围已经覆盖全消化系的自然腔道,在治疗方面已能取代一部分外科手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成为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EBPD在保证较高取石成功率的同时,可减少出血和穿孔风险。
同时,EPBD可保持壶腹括约肌的完整性,减少了胆管处细菌逆向感染的风险,最重要是降低远期胆管结石复发率。
EUS-FNA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证明EUS-FNA 做现场即时细胞病理学评估可提高EUS-FNA对于胰腺占位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提高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总体准确度。
近年,第二代胶囊内镜已经上市。
与第一代产品相比,新一代结肠胶囊内镜在技术上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视角更宽,几乎达到360°;②新一代记录仪(DR3)可根据结肠运动的速率自动调整拍摄频率,具有实时的可视化和提醒能力;③息肉大小测量器与新一代的可读软件结合使息肉大小测量更为简便;④新一代的成像软件融入了灵活的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
2024年消化内内窥镜市场规模分析

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分析1. 概述消化内窥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检测和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2. 市场规模分析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地区、产品类型和应用领域。
2.1 地区分析消化内窥镜市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亚洲地区是消化内窥镜市场最大的地区之一,其市场规模占据全球市场的相当大比例。
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是消化内窥镜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2.2 产品类型分析消化内窥镜市场的产品类型包括刚性内窥镜和柔性内窥镜。
刚性内窥镜由于其高分辨率和更好的图像质量,在某些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柔性内窥镜则更加适合于非侵入性检查和治疗。
根据市场调研,柔性内窥镜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2.3 应用领域分析消化内窥镜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治疗。
此外,消化内窥镜还可以用于胃镜、食道镜和结肠镜等检查。
随着肠癌和胃癌等疾病的高发率,消化内窥镜在肿瘤筛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3. 市场前景分析消化内窥镜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消化内窥镜市场预计将继续增长。
未来,随着消化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
4. 结论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不同地区、产品类型和应用领域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发展。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持续关注,消化内窥镜市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以上是对消化内窥镜市场规模的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该市场的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消化内镜介入市场发展趋势:早期癌症筛查,国内癌症筛查力度加大

2018-中国消化内镜介入市场发展趋势:早期癌症筛查,国内癌症筛查力度加大内窥镜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应用科室包括普外科、泌尿科、消化科、关节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
其中消化内镜设备市场规模达48亿美元以上(2016年),占比14.6%,排名第三,预计2020年达6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4.9%。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普外科的胸腔镜和腹腔镜,市场占比达30%左右。
应用领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内窥镜市场快速增长,是驱动内镜器械耗材需求不断增加的主要动力。
根据预测数据,2016年全球内窥镜市场份额约325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速约7-8%,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复合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预测数据,2017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60亿美元,中消化内镜耗材占比60%-70%。
相比之下,我国内窥镜市场亦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内窥镜市场规模67.47亿元,2015年内窥镜市场规模达到156.1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4.7%。
2017-2020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及预测(亿美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3-2022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1-2019年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十亿美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尽管中国开展内镜微创治疗的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非常快。
据调查数据测算,保守估计2018年内镜诊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约为34.34亿元(由于以最简单的手术类型测算,国产单价远低于进口,我们预计实际市场规模在40亿元以上),其中活检钳5.28亿元,圈套器4.53亿元,注射针4.54亿元,软组织夹5.02亿元,超声穿刺活检针4024.23万元,ERCP11.25亿元,非血管支架3.3亿元。
未来几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有望保持10%~20%复合增长。
据预测数据,2007-2017年中国消化内镜耗材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30%,若未来三年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进行测算,至2022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60亿元;另外,FROST&SULLIVAN预测2018-2022年我国内窥镜市场复合增长率为9.25%,与内窥镜配套使用的内镜诊疗器械市场增速应高于9.25%,据此测算2022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至少达48.92亿元。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和应用。
一、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消化内镜检查可通过摄像头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内镜检查的整个过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疾病病变。
消化内镜治疗则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包括取活检、病变切除、止血等。
消化内镜诊疗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消化道内窥镜是由日本医生发明。
随着医学影像学、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先后开展了内镜手术、超声内镜等技术研究,丰富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内容,使其更适应了疾病诊疗需要。
199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相继开展了消化道镜下微创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内窥镜设备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1. 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光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断层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
光学放大内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形态,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染色内镜则可以通过染色液将病变区域染色,有助于提高病变区域的辨识度,提高了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断层成像内镜可以利用声波或光波的特性,对病变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内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

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一、年终总结1. 工作回顾今年是消化内镜科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首先,我们加强了内镜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引进了最新的高清内镜和先进的内镜系统,提高了诊断效果和手术质量。
其次,我们加强了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提升了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再次,我们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了医疗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总之,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全科医院消化内镜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工作亮点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有几个亮点值得一提。
首先,我们在纳入国家临床研究诊疗项目中取得了突破,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金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积极探索了内镜诊疗的新方法,例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临床胃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再次,我们建立了与基层医院的良好合作关系,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病例讨论,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方便了患者就医。
3. 存在问题尽管我们今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科室的工作人员流动较大,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困难,需要加强人员的稳定性。
其次,我们的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了内镜手术的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
再次,我们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相对较少,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和学术声誉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4. 反思与改进回顾整个年度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设备管理,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保证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活动,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加大患者宣传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力度,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相信下一年度的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国消化内镜现状报告
2014-01-09 13:47 来源:丁香园
研究背景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微侵入的检查方式已在胃肠道及胆胰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据报道,美国每年实行超过10,000,000例的内镜操作,尽管这一数据在世界范围内暂无数据表明,但从内镜普及的程度推断,此数据定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西方国家,内镜已经成为常规检查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镜操作有时只能在某些较好的医院实现。
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新的内镜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及引入,如胶囊内镜技术(VCE)和双气囊小肠镜(DBE)等都大幅提高了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与此同时,内镜也经历了一场从单纯诊断到兼有微创治疗作用的革命,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治疗某些黏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
内镜领域的进展开辟了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新纪元。
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数据表明中国内镜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因此,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杨云生教授等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以阐述中国大陆地区内镜技术现况及在过去十年里取得的进展。
研究方案
根据医院的规模(床位数)、所处位置将中国大陆地区的医院划分为三个级别:1、省级医院(每家医院的床位数>1000张,常坐落在省会城市);2、市级医院(床位数在500~1000张之间,常坐落在市区);3、县级医院(床位数<500张,常坐落在县城)。
也可分为大规模(对应于省级医院)和中小规模(对应于市级和县级医院)两类。
内镜室或内镜中心的等级则根据所处医院的等级划分。
研究共选择了属于中国消化内镜协会的289个公立医院的内镜室,这些内镜室的主任收到一份以E-mail形式寄出的调查问卷,对于不知道E-mail地址的情况,则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填写此问卷。
调查进行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2月15日。
问卷内容则是关于内镜室的设备及操作情况的21个问题,主要有:每年该中心实施的内镜操作例数、该中心所有种类内镜设备的数目及品牌、内镜操作间的数目、专职内镜医师及护士的数目、主要的内镜辅助设施(如X光机)及能进行的操作(如ERCP、EMR、ESD)等。
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根据问卷回复的满意度最终确定了来自28个省不同级别医院的169个(58.5%)内镜室的调查结果,其中,有44个省级医院(26.0%)、91个市级医院(53.8%)和34个县级医院
(20.1%)。
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年的内镜操作例数
44个省级医院的内镜室每年的内镜操作例数均不少于5000例,远远高于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数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table1)
2. 拥有的内镜数目及种类
总体来说,这169个内镜室平均每个中心拥有9.3个内镜(包括所有种类),根据医院级别分层分析,省级医院的每个内镜室拥有22.4±5.5个内镜,市级医院为5.4±1.4个,县级医院为2.7±1.2个。
并且,26家(59.1%)省级医院的内镜室拥有10个或以上内镜,该比例远远高于市级(6.6%)和县级医院(0.0%)。
胃镜在所有内镜室都得到了普及。
结肠镜在省级和市级医院的拥有率分别为100%和97.8%,高于县级医院(88.2%);只有省级医院拥有小肠镜,在同级别医院中占40.9%;总的胶囊内镜的拥有率为20.7%。
(见table1)
3. 内镜产商
140个(82.8%)内镜室使用了奥林巴斯生产的内镜,使用富士和宾得内镜的医院的比例分别占30.8%和16.6%。
4. 专职工作人员数目
省级医院内镜室的平均专职医生数目为3.0±1.3个,高于市级
(1.6±1.2个)及县级医院(1.2±0.9个);同样,省级医院内镜室专职护士的数目也均高于后两者。
(见table1)
5. X光机拥有率
总体来说,所有内镜室X光机的拥有率为19.5%,而这在省级医院的比例为43.2%,高于市级及县级医院的拥有率,其分别为15.4%和0.0%。
(见table1)
6. 能实施的操作技术
能行息肉切除术的内镜室在同级别医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省级医院100.0%,市级医院78.0%和县级医院41.2%。
77.3%的省级医院能实行ERCP,该比例高于市级(42.9%)和县级医院
(11.7%),EMR、ESD、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EVL)及静脉曲张套扎术(EVS)在各级别医院实施情况的比较也有相同趋势。
(见table1)
7. 对比过去
通过对万方数据库及Medline的检索,在200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中国大陆地区仅发表了两项关于消化内镜的地区性的调查研究,分别来自上海(2001年)及青海(2003年),并且都以中文发表。
table2对上述两项研究及本研究的主要条目进行比较和总结,可以看出,消化内镜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
讨论与结论
消化内镜于1973年首次由日本引进我国,从那以后,中国内镜医师通过刻苦钻研,在内镜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并逐渐获得国际认可。
最新的内镜技术,如超声内镜(EUS)、ERCP、VCE和DBE 等都早已成为中国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所有关于内镜的文章中,中国医师发表的比例占66%。
尽管2001年上海和2003年青海的研究来自两个不同且单一地区,可能导致与本研究可比性的下降,但这是在所有公开出版物中仅能发现的两篇文章,所以仍然与其进行比较。
内镜室拥有的内镜数目与其能实行的操作种类及数目密切相关。
当前研究表明,与十年前相比,每个内镜室拥有的内镜数目增长了两倍多,这是中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十年里取得的一大进展。
胶囊内镜最初由以色列的一家公司Given Imaging报道,有预言指出今后10~20年内镜技术的发展将聚焦于此。
在过去的八年里,胶囊内镜的拥有率已从2.7%飙升至20.7%。
EUS和小肠镜已在临床中运用多年,但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两种技术都得到迅猛发展。
比如DBE,最初由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改良而
来,后于2001年由Yamamoto等人首次应用在临床,成为一项能清楚观察、取活检并治疗小肠疾病的新技术。
上海的研究表明,当地EUS和推进式小肠镜的拥有率分别为4.3%和7.2%,这在十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6%和22.4%。
然而,这两种内镜因其昂贵的费用及在中小规模医院中需使用的情况较少而仍主要存在于省级医院。
另一项比较重要的设备,特别是在大规模医院中,当属专用X光机——在消化道介入操作如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腔内支架放置及管道扩张中必不可少。
2001年上海专用X光机的拥有率为5.7%(青海的研究未给出此数据),本研究中已达19.5%。
同时,此研究表明,奥林巴斯是中国大陆地区消化内镜的首要产商,这与坐落于东京的奥林巴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内窥镜的生产商及供应商相对应。
内镜操作人员应确保每次操作的安全性及熟练程度,随着操作技术难度及设备的增加,拥有专职内镜医师的需求也日益明显,该研究表明,大多数专职内镜医师都属于省级医院。
与上海的研究相比,即便在中小规模医院中,像息肉切除术这样的简单操作现今也更加普及。
另一项常用于胆胰疾病中的技术——ERCP于1968年首次亮相,1973年引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据估计,中国医师每年实施6万例ERCP操作(包括治疗性ERCP)。
此研究发现,ERCP在省级和市级医院都得到较广开展。
2001年上海能实施ERCP的医院占38.4%,现全国范围内已上升至45.6% 。
EVS和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由于有大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十年前,
40.2%的内镜室能实施EVS,而今,75.0%的省级医院和40.7%的市级医院能实施EVS或EVL,但在县级医院仅为9.0%。
考虑到EVS和EVL无需特殊设备,因而在县级医院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EMR和ESD是近十年出现的新技术,可用于去除包括早期恶性肿瘤在内的黏膜病变,此研究表明,EMR和ESD技术主要限制于大规模医院,可能与其需要的特殊设备在中小规模医院中匮缺且其技术要求高有关。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消化内镜取得了飞速进展,许多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主要在大规模内镜中心进行,而那些中小规模的内镜室则拥有较少的内镜设备、实行的操作例数也较少且通常以诊断为目的。
除了内镜设备的改进,一些流程规范,如内镜使用后的处理规范等将成为中国未来消化内镜的热点,因此,中国消化内镜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为国家内镜发展的长远计划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