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质控工作现状及计划_王洛伟

合集下载

2023消化内镜工作计划

2023消化内镜工作计划

2023消化内镜工作计划
2023年消化内镜工作计划
为推进我院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2023年的工作计划:
1.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学习并应用最新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诊疗服务。

2.优化消化内镜设备:不断更新和升级检查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加强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每个患者的手术和检查过程都得到科学、严谨的操作。

3.加强团队协作:通过多部门联合会诊、共享数据、资源互助等方式,促进多学科联合,实现患者的全程诊疗,确保患者就医体验的完善。

4.落实质量管控工作:建立消化内镜诊疗项目、设备的质量管控数据库,加强对其各方面的管理和保障,认真完成验收、备案、统计等工作,确保所有治疗方案都是规范、安全、有效的。

5.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沟通,深化患者教育,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积极了解患者的需求,对病情进行科学、细致的解释和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就医体验。

以上是我们2023年的消化内镜工作计划,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消化内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质控措施
简介
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方法。

然而,为
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需要采取一系列质控措施来规范操作和确保
结果的可靠性。

质控措施
以下是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的常见质控措施:
1. 内镜设备维护
定期检查和维护内镜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清洁和消毒
内镜,定期更换损坏的配件,并进行机械性能检测和校准。

2. 内镜操作培训
内镜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内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训内容包括正确的内镜插入和取出技巧,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3. 检查前准备和操作规范
在进行内镜检查前,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准备,例如空腹或饮食限制。

内镜操作人员需要按照操作规范执行检查过程,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4. 结果记录和报告
内镜检查结果应及时记录,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等信息。

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审核和解读,并编写详细的检查报告。

5. 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
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对内镜检查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针对
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质量水平。

结论
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的质控措施是确保内镜检查结果可靠和准
确的关键要素。

通过定期设备维护、操作培训、规范操作、结果记
录和质量评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消化内镜诊断的准确性,并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以上是消化内镜诊断准确性质控措施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内镜中心的质控计划

内镜中心的质控计划

内镜中心的质控计划
为确保内镜检查质量,我们医疗机构制定了以下质控计划:
1. 注重医生和护士的培训。

每个月针对不同的内镜技能进行轮流培训,包括肛ект檢、胃鏡和膽囊鏡的操作技巧等。

2. 定期监测医生和护士的操作水平。

每位医生每月需要进行5-10例相应检查,由高级医生进行质量监测。

3. 控制医疗设备的维护。

每个月对内镜机、消毒设备等进行质量检查和检测,确保设备运行效果。

4. 跟踪并分析检查并发症。

如出现不适或出血等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对应措施降低风险。

5. 定期检查病理结果。

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评估诊断是否准确。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讨论改进。

6. 依照国家及专业标准制订操作规范。

并不定期检测医务人员是否按规范执行。

7. 病人满意度调查。

不定期调查病人检查体验,作为我们医疗质量的重要参考。

以上管理措施将帮助我们持续提升内镜检查的质量与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镜手术技术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手术技术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手术技术质控措施质控措施1.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医生在进行消化内镜手术之前,应接受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执业资质。

这包括掌握内镜操作技巧、了解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熟悉并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指南。

2.设备检查与维护:消化内镜手术所使用的设备必须保持正常状态,并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这包括清洁和消毒内镜、检查电子仪器的功能和精度等。

3.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消化内镜手术之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4.手术操作:医生在进行消化内镜手术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准确、安全地完成手术。

医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手术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内镜插入、操纵和取样等操作技巧,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

5.质量监控和反馈:医院应建立消化内镜手术的质量监控制度,定期对手术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收集手术数据和患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和质量。

6.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内镜手术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医生应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并不断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手术技术和研究进展。

总结消化内镜手术技术质控措施的实施对于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生应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内镜手术的操作技巧,并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指南。

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手术设备,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以及建立质量监控和反馈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应重视教育和培训,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通过合理的质控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消化内镜手术的效果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消化内镜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消化内镜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消化内镜中心年度工作计划一、综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

消化内镜中心作为医院重要的特色科室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医疗水平,实现消化内镜中心的长远发展,制定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及目标。

二、概况1. 本中心坐落于医院的三楼,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内镜设备和一批优秀的医生和技术人员。

主要开展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下消化道内镜检查、肝胆胰内镜检查、内镜治疗等多项业务。

2. 本中心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提高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并积极开展科研及学术交流。

3. 本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技术改进、人力资源培训、科研项目开展、患者管理和医院内部协作等方面。

三、技术改进1. 引进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技术,提高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针对内镜检查和治疗中的技术难点,组织举办内镜技术培训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3. 推行内镜检查结果的数据化管理,建立内镜质控系统,提高检查的质量。

四、人力资源培训1. 组织定期的内镜技术沙龙交流会,分享最新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2. 培训新进医师和护士,提高其内镜操作和护理技术。

3. 对内镜操作人员和医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鼓励他们参与学术成果的发表和科研项目的申报。

五、科研项目开展1. 针对常见疾病的内镜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推动内镜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提高。

2. 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开展多中心研究,在学术领域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3. 拓展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引进最新的医学技术和疾病诊治方法。

六、患者管理1.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优化内镜检查的安排和流程,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

2. 加强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内镜检查和治疗的理解和信任。

3. 积极提升内镜检查环境和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七、医院内部协作1. 加强与医院其他科室的对接和协作,推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实施。

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

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

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消化内镜年终总结和计划一、年终总结1. 工作回顾今年是消化内镜科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首先,我们加强了内镜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引进了最新的高清内镜和先进的内镜系统,提高了诊断效果和手术质量。

其次,我们加强了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提升了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再次,我们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了医疗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总之,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全科医院消化内镜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工作亮点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有几个亮点值得一提。

首先,我们在纳入国家临床研究诊疗项目中取得了突破,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金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积极探索了内镜诊疗的新方法,例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临床胃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再次,我们建立了与基层医院的良好合作关系,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病例讨论,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方便了患者就医。

3. 存在问题尽管我们今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科室的工作人员流动较大,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困难,需要加强人员的稳定性。

其次,我们的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了内镜手术的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

再次,我们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相对较少,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和学术声誉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4. 反思与改进回顾整个年度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设备管理,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保证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活动,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加大患者宣传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力度,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相信下一年度的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现状
3.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策略
4.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实施
5.总结
正文
1.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了胃肠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消化内镜技术的安全运行和质量控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行业的重要任务。

2.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镜检查质量参差不齐,内镜清洗消毒不规范,内镜操作不熟练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化内镜技术的安全运行和质量控制。

3.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策略
为了解决消化内镜技术存在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消化内镜技术操作规范,推广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标准,加强内镜技术人员培训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消化内镜技术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实施
在实际操作中,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
内镜检查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其次是内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检查的质量和安全;最后是内镜检查后,医生应该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总结
加强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是当前医疗行业的重要任务。

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的效果分析

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的效果分析

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的效果分析PDCA循环模式是一种常用于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步骤,通过不断地循环执行这个过程来逐步改进和优化管理效果。

在医疗卫生领域,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

本文将从这个视角出发,分析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的效果,并探讨其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需要了解的是,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由于消化内镜检查的特殊性,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而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划(Plan)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模式中的起点。

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这一阶段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和操作流程,确保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全面、细致并且安全。

这个阶段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

接着是实施(Do)阶段,这一阶段是将护理计划付诸实际行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计划中的要求,执行护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耐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

在PDCA循环模式中,实施阶段是整个环节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步,需要护理人员全力以赴,才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检查(Check)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的阶段。

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和评估,发现并记录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内部分医生一味求快,早癌 发现率极低
Yao K. Annals of Gastroenterology, 2013. 中岛宽隆, 等. 消化器内视镜, 2013.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消化内镜适应证符合率 Ø定义:消化内镜诊疗适应证符合现有指南的例数占同 期消化内镜诊疗总例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94%
Ø 15%左右的医师曾被医闹纠缠 Ø 6%( 1687人)内镜医师曾在医患纠纷中受伤
存在的主要问题
Ø 我国消化内镜开展时间短,但发展迅速 Ø 开展消化内镜医院数量多,但水平层次不齐 Ø 消化内镜诊疗例数多,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Ø 消化内镜医师培训不足,医疗事故时有发生
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亟待加强
医疗事故发生情况
有, 1313, 5%
没 有, 24890,
95%
有, 5243, 20%
没 有, 20960, 80%
Ø 5%的消化内镜医师遇到过医疗差错及事故 Ø 20%左右的医师遇到过医疗纠纷
医闹纠缠情况
有, 4068, 16%
没 有, 22135, 84%
有, 1687, 6%
没 有, 24516,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洗消记录可追溯率 Ø定义:可追溯到洗消记录的消化内镜操作数占同期所 有消化内镜操作总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Ø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是反 映医疗机构消化内镜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洗消记录可追溯率 Ø内镜、器械洗消质量是消化内镜诊疗安全的基础
o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n 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n 培训体系 n 质控指标体系 n 监测预警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 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对部分需要严格监管的医疗技术进行重点管理。其他 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由决定使用该类技术的医疗机构自我管理。
程 o 目前已经完成
n 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 n 质控指标制订

2015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o 23万字 o 854幅图表 o 覆盖1174家医院 o 6400万住院患者
消化内镜质量安全报告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2015年12月,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在北京 召开年度工作会议以,讨论制订《消化内镜医 疗质量控制指标(草案)》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消化内镜中心医患比 Ø参照2015年版《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麻 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Ø现无公认参考值,根据2013年全国消化内镜普查结果, 医患比显著不足,且东西部、城乡间差异显著
• 我国年消化内镜诊疗2877万例,共2.6 万名消化内镜医师,参照日本的比例, 我国还需要培养17.8万名内镜医师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 作规范(2004年版)
第十三条 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 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 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 毒专家共识意见(2014)
美国软式消化内镜洗 消多学科指南(2011)
保存每例操作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如可 用)、操作名称、内镜序列号或其他识别信息(如使用 AER,还包括AER相关信息),以备感染暴发时的调查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消化内镜并发症发生率
Ø定义:消化内镜并发症是指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所致的穿孔、 严重出血、感染、术后胰腺炎、死亡等不良事件;消化内镜 并发症发生率,是指消化内镜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消化内 镜总例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Ø意义:可反映内镜诊疗技术水平,是重要的结果指标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Ø意义:反映结肠镜检查操作质量,是反映医疗机构消化内 镜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结肠镜盲肠插管率
ØASGE目标值:所有类型肠镜>90%,筛查性肠镜>95% Ø现有大样本报道的实际插管率:97% Ø有报道认为注水结肠镜有助于提高盲肠插管率
无需纳入计算的情况: •由于肠道准备较差放弃本次诊疗者 •本次治疗目的为处理盲肠远段的良/恶性狭窄或较大息肉,之前通过 其他方式已经明确全结肠情况
省级质控中心
Ø 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医疗质量控制中 心管理办法(试行)》(卫医政发〔2009〕 51号,对全国省级以上医疗质量控制中 心的规划、设置、考核、管理等作出了 明确规定。
Ø 各省市相继成立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省级质控中心还不健全
Ø 14个省建立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Ø 7个省由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兼管 Ø 11个省未建立质控中心
• 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指南将"记录保存 图片信息比例"作为重要过程指标、 但无推荐值(performance target)
• 尤其强调肠镜中对盲肠留图的重要性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图文报告合格率 Ø内镜医生操作不规范、发现早癌的意识不强 Ø通过规范图文报告促进内镜医师重视检查质量
• 多数日本内镜专家推荐胃镜检 查应留22-40张清晰图片,避免 死角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以“重点管理医疗技 术”为主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日常监测与 定期评估,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质控和评估结果。
第二十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建立全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 对“重点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省级卫生计生行 政部门利用该平台对辖区内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内镜中 心规模
术中监 护
消化内镜 并发症
内镜医 师水平
适应证 把握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胃肠道早癌检出率
Ø定义:胃肠镜检查发现早期食管癌、胃癌或结直肠癌的患 者数占同期胃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Ø意义:体现消化内镜诊断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消化内镜 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国家卫生计生委
数据交换 资源共享
领导
负责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数据、信息上报
省级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动态监测指导
数据、信息上报
直接监督
地市级消化内镜质控中 心
动态监测指导
数据、信息上报
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
三级医疗机构
重点联系医疗机构 网络监测信息采集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
如何保障质量、安全、经济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结直肠腺瘤检出率
ØASGE目标值: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筛查应>25% (男性>30%, 女性>20%) Ø随着对肠镜质量的日益重视、以及操作水平的提高,欧美 国家近年来报道ADR逐渐升高
2003-2012年德国非进展期腺瘤检出率 男性:13.3%→ 22.3% 女性:8.4% → 14.9%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结直肠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
Ø定义:是指结肠镜检查中至少检出一枚结直肠腺瘤的患者 数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Ø意义:检出结直肠腺瘤是结肠镜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死 亡率的前提,其检出率是反映医疗机构消化内镜医疗质量的 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Ø意义:反映消化内镜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消化内镜适应证符合率 Ø把握适应证是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的首要前提 Ø高级内镜技术扩大适应证、“小病大切”也值得注意
• 韩国一项研究纳入961例接受ESD 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
• 超出目前标准适应证和扩展适应 证的患者,完整切除率(55.5% vs. 96.1%)、肿瘤局部复发率(7.8% vs. 1.8%)以及5年生存率(84.4% vs. 96.6%)均劣于标准组
消化内镜质控工作现状及计划
王洛伟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 国家内镜规范化管理专家组 中国内镜医师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委会
中国消化内镜普查(2012)
Ø 建立消化内镜医师国家数据库 Ø 摸清我国消化内镜医师人员、技术情况 Ø 配合卫计委四级消化内镜培训基地评审 Ø 推动内镜专科医师的资格认证和准入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Ø 35个候选指标,21位专家,采用德尔斐法进行筛选 Ø 各指标按重要性评为0、1、2、3、4分 Ø 初步确定12个质控指标,包括3个结构性指标、4个过程指
标、5个结果指标
结构性指标
• 消化内镜中心医患比 • 洗消记录可追溯率 • 图文报告合格率
过程指标
• 消化内镜适应证符合率 • 结肠镜盲肠插管率 • ERCP选择性深插管成功率 • 小肠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率
第六条 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
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胃肠道早癌检出率
Ø胃肠道早癌检出率偏低是制约我国胃肠癌预后的重要原因 Ø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仅27%,远低于日韩两国(62%和65%)
中日韩三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对比
• 2005年:70%
• 2005年:10%Fra bibliotek• 2005年:55%
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指标
结肠镜盲肠插管率
Ø定义:结肠镜盲肠插管是指对无解剖变异者的结肠镜检查 中内镜到达盲肠。结肠镜盲肠插管率是指结肠镜检查盲肠插 管成功例数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 Ø计算公式:
结果指标
• 消化内镜并发症发生率 • 胃肠道早癌检出率 • 结直肠腺瘤检出率 • 内镜下切除术完整切除率 • EUS-FNA标本阳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