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知识归纳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现代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掌握好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掌握和复习。
下面对现代汉语的复习重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汉字的基本认识汉字是中文的基础,是我们汉语文字的书写形式。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掌握汉字的基本认识。
包括认识汉字的结构、笔画、发音和意义等。
此外,还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汉字,比如基本的日常用语、数字、部首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阅读和书写汉字。
二、词汇的扩充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包括掌握一些常用词汇、短语和成语,同时还要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和新词汇。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词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三、语法规则的掌握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则,是我们正确表达意思和理解语言含义的重要依据。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比如词序、句式、语态、时态等。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比如虚词搭配不当、句子结构混乱等。
只有掌握好语法规则,才能写出规范和通顺的现代汉语文章。
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积累阅读量和写作经验。
通过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比如报纸、杂志、小说等,可以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而写作练习则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口语和听力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跟中国人交流、听力练习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只有口语和听力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
考研现代汉语北大版讲义笔记六修辞

《现代汉语》北大版讲义笔记第六章修辞1."说曹操,曹操到。
”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2014A拈连B双关C比喻D借代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两句此举中用到了一和一修辞手法。
——20133.修辞上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不是语言的要素,因而跟语音、词汇、语法无关。
(判断2013)4.语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体风格上,在用词上没有什么差异。
(判断2013)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0126.借喻,是指不说出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判断2012)7."日去渐已远,衣袋渐已缓〃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0118.下面哪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属于比拟?A小家碧玉B时雨点红桃千树C星星不如汗珠明D江山如此多娇20119."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这种比喻属于暗喻。
(10判断)10.〃张辉回答不出问题,急得两眼直冒绿光。
〃词类修辞手法使用恰当。
(10判断)第一节修辞概说本节关键词:修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修辞三原则:准确性、得体性、艺术性一、什么是修辞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4生如春花般烂漫,死似秋叶般静美。
5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
I —1>a —f(-)准确性语言形式准确传达内容,包括思想感情、意图评价等。
(二)得体性语言形式切合特定语境、现实的交际环境。
(≡)艺术性语言表达趣味性。
语言准确得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表达形式,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
第二节语音调节和利用本节关键词:音节搭配叠音、儿化声调平仄段落诗节一、什么是语音修辞语音形式是否顺口悦耳、是否优美动听,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表达效果。
语音修辞,是对话语的声音的修饰和调整。
《现代汉语》知识要点

《现代汉语》知识要点1.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普通话”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一书,旧称“官话”、“国语”。
3.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俗称“地方话”。
4.我国民族语言的数目达80种以上。
民族文字目前正在使用的有40种,历史上曾经使用的有近20种,加起来共有近60种。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7. 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能够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8.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高在语音中主要体现在声调上。
9. 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音强在语音中主要体现在重音上。
10. 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长短。
语音中的语调、轻声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11. 音色(音质) :声音的特色,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音色在语音中表现为区分元辅音。
12.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语流里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它是人们听觉上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1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出来。
14.音素是构成音节的单位,有的音节由一个音素构成,有的音节由两个或三个音素构成,普通话中一个音节包含最多的有四个音素。
15.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不受显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气流在口腔中受到明显阻碍而形成的音是辅音。
普通话中共有10个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和4个调位。
16.《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发布推行的,是国家制定的拼写汉语、汉字的法定标准。
17.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
18. 单韵母发音的特点是:发音时舌位和口形始终保持不变。
19.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开口度最大、声音最清晰响亮的元音20.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 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汉语主要方言 概况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 (东南一带除外) 、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 说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 较强。包括四个次方言区: 次方 言 分布 区域 华北、东北方 西北方言 言 北京、天津、 西北 各省汉 人 四川、云南、贵州三 安徽、 江苏两省的长江以 河南、河北、 聚居地, 包括山 省及湖北大部(东南 北、 淮河以南地区 (徐州、 西南方言 江淮方言
3
说明: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的,与中原地区居民失去联 系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成系统的方言。客家人虽居住分散,但客家 话内部差别不太大。 六、闽方言:厦门话和福州话分别是两大次方言的代表 之四点二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台湾省大多数 汉人居住区,以及浙江省南部一些地区,华侨和华裔中也有很多是说闽方言的 说明: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音现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大方言。最主 要的是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大支系,细分可以有三到五个次方言: 闽中方 莆仙方 次方言 闽南方言 闽东方言 闽北方言 言 闽南厦门、 漳州、 泉州和龙溪、 以福州为中心 福建北部山 晋江、龙岩(一部分)及台湾 的闽江下游地 区建阳地区 分布区 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岛大 区和以福安为 建瓯、 建阳、 域 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平阳、 中心的山区各 崇安等县 玉环等县 代表方 厦门话 言 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 分布区域: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省东南部,港澳地区,很多海外华侨也以粤 方言为母语 说明:当地人称广州话为“白话” 。粤方言内部分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 恩平四县)话、阳江话和桂南平话等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 煜按:诸本关于方言人口的记录,似互抄而来,比较一致,但是时间限度不明。这 福州话 建瓯话 永安话 莆田话 县 言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
(完整版)北大陆俭明 现代汉语笔记

北大陆俭明现代汉语笔记绪论现代汉语绪论一、现代汉语指什么?(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
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
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
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
书面语可以说是口语的一种延伸,它是人类借助于文字将口语记录下来并加以加工、提炼的产物。
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了文字,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而且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后人。
可见,文字的使用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斗争和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二)现代汉语指什么?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使用语言。
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各不相同的。
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或者说特性。
任何语言的任何表达单位都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简称“音义结合体”);在其语音系统里,都有元音和辅音,都存在着音节结构;在其词汇系统里,都有虚词和实词的类别,都有称代性词语;在其语法系统里,都不止一种结构规则,在语法构造上都可以一层套一层地进行组合。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笔记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重要考点1、语法分析有哪些基本手续?语法分析的基本手续:切分、归并、分类。
○1切分是由语流切分成片段。
切分出的单位有:篇章、段落、句群、句子、词组、词、语素。
其中句子、词组、词、语素和语法有关。
○2归并是把具有同一性的词(在语音形式和意义上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
○3分类应是在归并的基础上进行的。
2、什么叫语法单位?单位有哪几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1)语法单位就是从话语中切分出的跟语法有关的大大小小的单位。
语法单位是音义结合体,研究符号的组合。
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2)语法单位有:○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或语言单位)。
○3词组:词和词的组合。
○4句子:最小的独立表达的语音片段(音义结合体)〖或最小的单说的语言片段〗。
(3)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成四级。
最小单位组合单位性质1、2、3、4、句子 (独立表达)3、如何切分语素?什么叫剩余语素?剩余语素是如何切分出来的?(1)切分语素的方法:○1基本方法:对比法。
到别的环境里去找与之音义相同的成分,若有,则可分出一个语素。
○2剩余法:根据假设,如果我们断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
(2)剩余语素:只能与某一个语素结合的语素,只能在一个环境出现,又叫一用语素。
剩余语素大多为音译词和借词。
如:菠菜、沙丁鱼、哈巴狗、卡宾枪、苹果。
〖注〗蝴蝶是一个语素。
(3)剩余语素的切分:在一个词中,如果我们先用对比法确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称为剩余语素。
4、如何确定语素和词的同一性?一个语素独立运用时成为词。
独立运用包括单说和临时组合。
如:白/衣服,是一种临时组合,其中“白”就成为一个词。
5、汉语有哪几种句法结构?能区分各种句法结构。
汉语有五种基本的句法结构: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
6、什么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什么叫层次分析法?能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
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
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
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
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
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
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
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
现代汉语重点知识汇总

现代汉语第一章绪论一, 现代汉语1,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一般话2, 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及狭义两种说明:广义的说明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运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一般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一般话二,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北京话), 吴(苏州话), 湘(长沙话), 赣(南昌话), 客家(广东梅县话), 闽(福州话), 粤(广州话)三, 现代汉语的特点1, 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 乐音较多,加上声调凹凸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详细表现如下:(1)没有复辅音(2)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3)有区分意义的声调(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2, 词汇方面(1)⒈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3)双音节词占优势3, 语法方面: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类标记和词形变化,这就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语法(词法, 句法)结构具有一样性(3)词具有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4)词语组合受语义, 语境的制约(5)量词, 语气词非常丰富: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微小差别第二章语音一, 语音的物理性质(四要素)1, 音高就是声音的凹凸,确定于声波的频率。
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的凹凸能区分意义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确定于声波的振幅。
一般话里的轻声及音强有关。
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确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
音长在重音, 轻声和语调中有确定作用。
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是不同的声音能够相互区分的最基本的特征,它确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二, 语音单位:音素, 音节, 声母, 韵母, 声调, 音位1, 音素(1)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般话中的“他tā”和“踢tī”都各是一个音节,两者声母相同,声调相同,但是ɑ, i不同,即韵母不同,发音就不一样,ɑ, i 再不能往下分了,它们就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一、汉语和汉字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汉语释义1.汉语的形成在绵长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与境内外其他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发展过程,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语言因素而形成的。
2.汉语的地位(1)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语素文字的语言;(2)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发达、丰富的语言之一。
(3)汉语分布地域广、使用人数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
3.汉语的组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又有两种系统:即“文言文”和“白话文”。
其中白话文又包括“古白话”和新白话。
(二)汉字释义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世界上自形成到现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2.汉字的创制汉字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
3.汉字和汉语的内在联系作为书写单位的汉字:(1)在语义上是与最小的表义单位——语素相对应的;(2)在语音上是与言语中最自然的发音单位——音节相对应的。
(三)汉语的分支学科目前把汉语的研究分为三个分支学科: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1.古代汉语研究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的文言文书面语言。
(1)上古期指商、周、秦、汉时期,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2)中古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从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左右;(3)近代期,指元、明、清一直至“五四”前后的文言文。
2.近代汉语研究自晚唐五代以来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应用于通俗文学作品的早期白话文(古白话)书面语言。
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历时一千余年。
3.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大体上不晚于明朝中期。
经过加工的规范的共同语是民族共同语的最高形式,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二、现代汉语的历史渊源1.民族共同语的含义民族共同语是指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内部各地区成员之间用以互相沟通的语言。
这种通用语的基础方言通常总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方言。
2.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阶段(1)从中古到现代“五四”运动之前,文言文占据正统地位,白话文则用于市井文学作品;(2)元末明初,一种被称之为“官话”的口头交际共同语开始形成了,并借助宋元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已经形成的白话通俗文学书面语言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3)清朝时官话是官方认定的共同语。
清朝后期官话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北京话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优势、通行最广的共同语;(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富有民族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主张从汉字改革入手,创制易识易写的拼音字母,普及教育。
并且在1911年6月制定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了“国语教育事业”的实施办法。
三、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一)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确立1.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迈向标准语的阶段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任务是审定常用字的国语标准音;制定国语注音字母。
并在社会上推行国语,统一全国语言。
2.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国语开始在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教学中正式推行。
3.1920年起爆发了持续三年之久的“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
4.1923年,国语运动最终以新国音取代了老国音,确立了北京语音为国语标准音的地位。
(二)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开展 1.1949年之后,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汉语规范化工作:(1)简化汉字和整理异体字(2)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3)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4)全面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工作① 全面规范了普通话的含义和标准② 正确阐明了标准语与地域方言的关系③ 阐明了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并指明语言规范化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言2.小结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两次全国性的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及后来一系列围绕着汉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而开展的工作,使在二十年代国语运动中才走上标准语发展道路的现代汉语,开始向全面规范,更加完善精炼,生动丰富的方面迅速前进。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四、现代汉语方言(一)七大方言袁家骅1960年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出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是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
1.北方方言也称官话方言。
长江以北的汉语基本上都属北方方言,只有少数地区属于其它方言。
北方方言的分布区域占整个汉语区的四分之三,下分8个次方言片:北京和东北片、冀鲁片、胶辽片、江淮片、中原片、西南片、兰银片、晋陕片。
2.吴方言也称吴语。
主要分布在苏南(南京、镇江除外)、上海、浙江等省市。
吴方言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下分6个次方言片:太湖片、婺州片、宣州片、台州片、瓯江片、处衢片。
3.湘方言也称湘语。
主要分布在湖南中部和南部,延伸到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等市县。
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下分5个次方言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
4.赣方言也称赣语。
主要分布在赣北、赣中以及毗连的湘东平江等市县,延伸到鄂东南大冶等市县,皖西南怀宁等市县,闽西建宁等县。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下分9个次方言片:昌都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大通片、耒资片、洞绥片、怀岳片。
5.客家方言也称客家话。
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带以及湘东南地区。
客家方言以梅州话为代表,下分8个次方言片:粤台片、海陆片、粤北片、粤西片、汀州片、宁龙片、于桂片、铜桂片。
6.粤方言也称粤语。
分布在广东中部和西南部、广西东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下分7个次方言片:广府片、四邑片、高阳片、吴化片、勾漏片、邕洵片、钦廉片。
7.闽方言也称闽语。
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台湾、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以及浙南苍南、平阳二县和广西桂平、平南等市县部分地区。
闽方言以厦门话和福州话为代表,下分7个次方言片:闽南片、闽东片、闽北片、闽中片、莆仙片、邵将片、琼文片。
(二)汉语方言的两种特殊分布1.方言岛方言岛指的是存在于某方言区域内的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群居住的小块区域。
2.海外方言海外方言指的是海外华人社区通行的汉语方言。
第2章语音一、语音概述(一)语音的划分1.音流首先可以分解为语调上和意义上完整的音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句子。
2.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有较大的停顿,每个句子又可以进一步分成若干较小的音段,叫作节拍群。
3.节拍群又可以分为更小的音段——音节,音节是在听感上可以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也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4.音节由音素构成,音素是最小的音段,根据不同的性质,分为元音和辅音。
(二)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1.《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汉语拼音的经验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后设计和制定的,于1958年发布和推行。
(1)优点① 符号数目少,基本字母只有二十六个;②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书写方便,便于国际上交流;③ 字母音素化,用来记录或分析语音准确灵活。
(2)内容① 字母表;② 声母表;③ 韵母表;④ 声调符号;⑤ 隔音符号。
2.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国际上语言学、语音学领域中最通用的一套语音记音符号,于1888年由当时的欧洲国际语音学会公布。
(1)优点① 符号和音值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一音一符,一符一音,不会发生标音含混的毛病;② 音标的数量远远超过任何一种语言的拼音字母,又有许多附加符号做补充,因此能够细致准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③音标的字形是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制定的,易于掌握,使用方便;④ 通行范围广,是各国语言学家研究分析语音最常使用的符号。
(三)宽式记音和严式记音1.“严式标音法”又称“音素标音法”,用于精确细致地记录描写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成分。
2.“宽式标音法”又称“音位标音法”,与严式的“音素标音法”相对,将出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无区别意义的语音归纳为一类,用同一个音标去标记。
3.宽式记音和严式记音的音标在性质上的区别(1)宽式记音的音标表示的是某种具体语言里包括好几个音在内的一类音。
这种音类语音学里用一个专门的术语“音位”来指称;(2)而严式记音里的音标只代表一个音,其音值是固定的,由国际语音协会统一界定。
二、语音的性质根据语言的发音、传播、感知及其社会功能,语音的性质可以从物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
(一)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音质)。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基频)。
在1秒钟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就越高,反之则低。
由音高构成的声调(字调)在汉语里可以区别不同的意义。
2.音强(音量,音重)指声音的强弱轻重,决定于声波的振幅。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
汉语里的重音和轻声(弱重音)就主要是由音高和音长决定的。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即声音持续的时间。
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在有的语言(方言)里,音长也是区别不同意义的手段。
4.音色(音质)指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
音色由共振频率特性决定。
(二)生理属性:发音和发音器官人类的发音器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肺由肺的呼吸作用形成的气流是产生语音的基本动力。
肺气流压力的大小和语音的强弱直接有关,呼气量大,声音就强,呼气量小,声音就弱。
2.声带声带是元音的声源,同时也是浊辅音的声源之一。
声带和音高的关系最为紧密。
语音的高低决定于声带的张力和声带本身的质量。
3.声腔包括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
(三)社会属性1.语音具有社会属性的原因语音只有作为有意义的载体才能起社会交际的作用,并且音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具有社会属性。
2.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3.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语音可以分为两类(1)有分辨意义作用的;(2)没有分辨意义作用的。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称作“音位”。
三、元音和辅音元音: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声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所形成的声音。
辅音: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受到一定的阻碍(爆发成音或摩擦成音)。
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来的声音就是辅音。
元音和辅音都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最小单位,统称为音素。
(一)元音的性质元音的音色由舌头的高低、舌头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三方面决定。
1.舌头的高低舌头的高低和嘴的开合是相互联系的。
嘴的开合程度叫作开口度。
通常把舌位的高低分成五度:高、半高、中、半低、低。